第七十三章

陳規望着眼前的高強,人分明還是那個人,但此時的高強看起來目光深邃,渾無半分跳脫之色,當日意氣風發的五陵年少,經歷瞭如許的歷練磨折,終於漸漸長成國家大器!憶起當日白身相逢的情景,相伴着高強這一路走來,陳規雖然經歷了開州守城那樣的修羅場,心中還是不自禁地有些唏噓,這天地啊,當真是將衆生萬物皆視若芻狗一般!

心意稍稍凝定,陳規方道:“當日相公與蕭乾麪約,其人自稱有意自立爲王,觀其行察其言,恐非虛言,若只圖自存,則當日便可束手歸我大宋,亦不失國公使相之尊。此其本心如此也。”

高強微微點頭,並不應答。蕭幹是什麼樣的人,照理說他比陳規更加清楚,此人在歷史上亦是先投女真,後又歸契丹,依舊得任四軍太師,四軍者,漢、奚、契丹、渤海也。這四軍並非遼國所有軍隊的統稱,而是特指遼國朝廷從東京道歷年來選拔壯勇,組成的一支軍隊,因其按照民族分爲四營,故而稱爲四

當遼國在宋金交相攻擊之下終於敗亡之時,蕭幹手上仍舊握有一支精兵,以之投靠大宋,或者降金,皆不失富貴,當時金主阿骨打甚至寫了親筆信與他,保證其歸降之後的待遇。然而他卻不肯相從,徑自率衆在奚王府自立,隨後率軍入侵燕京,想要從羸弱的大宋手中奪取燕雲,以爲立國之本。只可惜客軍難久,一戰敗於當時已經歸降大宋的郭藥師之手,隨後便被自己的部下所殺,前後只當了不到四個月的皇帝。

從其歷史上的作爲來看,雖說有種種客觀原因。但蕭幹本人無疑是個桀驁不馴之輩,除了對於故國遼國還有些眷顧之外,不肯屈居任何人之下。

“現今遼國和金國都已衰弱,蕭幹手握重兵。居於兩國間要害之地,倘若我軍能穩固佔據黃龍府地話,他所在的長春州和鐵驪部故地,便成爲了遼宋金三國之間的交叉地帶,以形勢而言,若要自立爲王,無過於此者。故而小人以爲,蕭幹得機必反。而其業已爲遼金所不容,除非與我大宋結盟,否則自立便等於自戕也!”

高強聽到這裡。卻搖了搖頭:“元則,你前面所說皆有理,只是這最後一句,此人業已爲遼金所不容,則未必然。以我所見,此人在我大宋與那大遼之間,多半還要傾向於遼國一些,倘若要他乖乖投順我軍,共同對敵金國,只怕還有些不妥。”

他站起身來。走到帳外,負手望着西北,那裡正是長春州的方向,北地星空顯得格外高曠,叫人看上去心底也開闊起來。幾名牙兵巡邏走過。見到高強和陳規出來,便即叉手爲禮,而後依舊走了過去,鐵甲在黑夜中鏗鏘有聲。

望着天上地星星,蕭乾的面容油然浮現在高強的眼前。只覺得從沒有一刻。自己看這個人能看得這般清楚:“元則,適才你所言。蕭幹意欲自立,那是不錯的,只是你飽讀史書,當知一點,一個反覆無常,無信無義之人,有多少人會甘心情願歸附於他,助他立國?蕭幹起於遼臣,後又叛遼投金,如今又要叛金,雖然我大宋能助他立國,特一時權宜而已,一旦金國臣服於我,他便沒了可供利用的價值,我宋遼又有盟約,大把理由袖手坐觀遼國將他滅了,蕭幹絕非愚人,豈見不及此?”

陳規凝神細思片刻,緩緩道:“相公之意,莫非是說這蕭幹寧可歸遼,亦不會歸我大宋?只是他兩次叛遼,遼國如何能再用他?”

高強擡頭仰望天空,神思飛越,忽忽回到了十年前的燕京街頭,初次結識蕭乾的時候,那一次機緣巧合,還認識的兩個人,耶律大石和馬植,也就是後來地趙良嗣。正是當日與這幾個人的相遇相識,十年後竟成爲了決定燕雲乃至宋遼兩國氣運的關鍵,如今想起來,冥冥中豈非天意?

“當世之人,若論知蕭幹者,莫過於耶律大石。此人現居遼國上京,手握兵權,與蕭幹正正爲敵,以他地兵法韜略,又是孜孜以報金之仇爲志,我等能想到策反蕭幹,耶律大石豈見不及此?我軍與金兵在南路大戰,他在上京卻能忍住按兵不動,將這大好時機輕輕放過,我意絕非僅只出於坐視我大宋與金國相爭這般短視,多半與蕭幹有關。”

陳規聞言,悚然一驚:“相公之意,莫非是疑心耶律大石已與蕭幹有了密約,只等時機成熟,便令其再歸遼國?然則其遲遲不發,是時機未到,抑或是國中有人不容蕭幹歸遼?”

高強搖了搖頭道:“兩者兼有吧,詳情不得而知,或許遼國中京能有些確信傳來。當日接獲秦檜書信,我意其人不堪託以大事,已命石三郎暗中潛入遼國中京,與秦檜明暗之間,當可有所收穫。倘若耶律大石果真有意令蕭幹歸朝,遼國朝廷中必可查知端倪。”

他轉過身來,向陳規笑了笑,道:“倘若真如元則所言,將欲設法策反蕭乾的話,我軍前路難行,多半還是要遣人從遼國繞道,託付遼人將這訊息傳至蕭幹手中罷?據我所知,樞府在長春州可沒有足以擔當此種重任的細作。”

陳規點了點頭,默然片晌,方嘆道:“如此說來,我軍除了攻克黃龍府,靜觀局勢之外,竟一時無能爲矣?”

“焉有是理?”高強一笑:“我大宋國勢最盛,在遼兵力亦是最強,任誰有所圖謀,亦要問過我高強方可,手握如此大的優勢,倘若這盤棋還是下敗了,你我皆可回家種田去矣!元則,十日之內,我要將這大營搬到黃龍府之中,你道能成否?”

陳規眉頭一揚,朗聲道:“定然能成!婁室雖號金室名將。特千人之帥而已,況且城池攻守之術,天下孰能過我宋

高強擊掌道:“這便是了!黃龍府一下,我軍雖未必能進。亦已立於不敗之地,那時無論誰有甚圖謀,亦要有所動作,我便可穩坐釣魚臺,看他舞蹈可也!”

次日,高強聚將大帳中,便下達了十日內攻下黃龍府的號令。諸將一路北上未逢大戰,早已摩拳擦掌。當下奉了號令,各自踊躍而去,大隊宋軍次第開拔。一隊一隊向黃龍府方向行去。

黃龍府之南二十里有座小城,名喚威州,當日金兵圍攻黃龍府時,因其一時難下,便將周圍數小城攻下,而後方對黃龍府施行鎖城法,圍攻許久之後方始攻克。此城說來是小城,規模比開州倒還大上一些,且歷年來爲遼國拱衛黃龍府的重鎮之一,城牆堅厚處比開州還要略勝幾分。

那婁室坐鎮黃龍府。在此城中留下千餘兵力守把,雖未指望這小城能堅不可拔,惟望能稍緩宋軍進兵的步伐數日而已。豈料宋軍到得城下,先豎起刁斗來遠遠望過城牆結構,便即架起震天雷一陣狂轟。不多時便將城牆一角上的樓櫓雉堞盡數轟平,而後炮石便分向兩端的登城步道轟擊,以阻滯金兵援兵登城,城下宋軍則從容不迫地以雲梯登城,不多時便佔據城上。

守城金兵見勢不妙。還待來爭。奈何宋軍居高臨下,箭矢威力極大。射地仰攻地金兵連頭也擡不起來,如何抵敵?宋軍便這般步炮協同,先是雷彈轟平一段城牆,而後步兵向前攻進,四面同時下手,只半個時辰便將四座城門盡皆打開,擲彈兵、大斧兵和鐵騎殺將進去,那城中的千餘金兵連打肉搏戰的機會都沒有多少,便被殺了個乾淨。

從開始攻城到攻下城池,不過半日而已,此時高強地中軍都還沒行到此處。花榮入城之後,見城中尚有數千百姓,泰半都是原先金人擄劫的奴婢,便將之盡數看押起來,只不教走脫一個,留下四營兵馬駐守此地,以爲攻打黃龍府地大本營。其餘大軍則穿城而過,數路併發,徑直向黃龍府而去。

此時五月仲夏,北地氣候宜人,正好行軍,宋軍左路郭藥師,右路史文恭,中路張暉爲前鋒,花榮繼之,黃昏時便皆抵達黃龍府城下,卻見城門緊閉,城頭旗幟不整,兵甲甲冑的反光寥寥幾處,一副士氣不振的模樣。

幾將都是老於行伍之人,見此哪還不知婁室弄甚玄虛?當下退還五里,先下營寨,外圍一圈營帳卻都是虛設,中間又掘了一道淺淺的塹壕。

是夜城中金兵果然出來劫寨,想要趁着宋軍遠來疲憊,又逼城下寨,殺個措手不及,卻恰好撞到宋軍準備好的陷阱中,花榮等人以擲彈兵和大斧兵相互配合,騎兵繞出敵後,一陣殺敗金兵,出城地數百金兵無一人得還。

次日宋軍高臥至午時方出,挑着昨夜斬下地數百首級繞城一週,又選了會女真話的許多罵手在城下挑釁大罵,只要婁室出戰。這婁室倒也忍得,一不逃走二不出戰,只是悶頭向城上運送木料,不斷加固城樓雉堞,一副死守守死地架勢。

金人既然不出,花榮等人便繞過城去,堵着四面城門下了營寨,數萬大軍將黃龍府圍了水泄不通,黃昏造飯時號炮一響,四面營壘皆以炮聲相應和,聲勢煞是雄壯,到了晚間更是刁斗森嚴,火光如帶,更鼓聲都遙遙可聞。

到了第三日上,高強中軍來到,諸將一起前來拜見,高強也不下馬,笑道:“前日開州一戰,列公身在汴京不得立功,想必心中悶地緊了,今日凡開州立功諸將皆不許出戰,本帥要走馬取黃龍府,且觀列公手段!”

何謂走馬取城?乃是不須下馬攻城之意,高強之意不欲在城外大營中過夜,今日便要攻下黃龍府。原本城中不出,一路上又不見惡戰,諸將已經有些疲了,乍聽高強此言,卻都興奮起來,郭藥師和史文恭等人俱懷踊躍,花榮雖是沉靜。目光亦凌厲似箭一般。

攻城的部署,城北的張暉所部以騎兵爲主,便預備着防止城中之敵出外逃竄,郭藥師、花榮、史文恭三將各領一面城牆。一聲令下,齊齊向城下涌去,號令一級一級傳遞下去,不片刻滿山遍野都喊“走馬取黃龍!”

婁室立在黃龍府中的一座十三層浮屠上,望着城下如海潮一般的敵軍,臉色沉鬱如鐵。開州金兵戰敗的消息,早在吳乞買率軍迴轉會寧府之前,便已經傳遍了女真國中。那一戰地詳細情形口口相傳,到後來已經是面目全非,不知真僞。然而不管怎麼傳。有一點卻始終不變,金人多半都將此戰敗績的關鍵歸諸於宋軍的雷彈,其威力則被描述得神乎其神,堪比天上雷霆。

婁室身爲金國少有的良將,又與粘罕爲友,自然得以知悉宋軍雷彈地詳情。以他對於軍事的敏感,自然能夠了解到,這種武器在城池的攻守中能夠發揮怎樣的威力,與之相比,金兵一向善用的各種石炮都變得好似孩童地玩具一般可笑!“阿瑪。當日若從我之言,早早棄了此城,將百姓牲畜糧貨盡皆遷回國中,憑着混同江之險堅守,我軍進退自如。何必死守這座無用的城池!”一旁拍打着欄杆,憤憤然的年輕金將,便是婁室長子,年方十九歲地活女,當日阿骨打率領女真起兵擊遼。首戰寧江州之時←尚只十七歲,便即先登立功。一戰成名。

“宋人連大海都過來了,區區混同江怎能阻擋其大軍?”婁室緊緊盯着城下,語聲卻甚是苦澀:“我之本意,是將鹹州到此數百里盡數作爲戰場,憑藉我軍騎兵之利與敵周旋,令宋軍進退維艱,延至隆冬之時,輜重難行,自然退兵。豈料開州一敗,又要推選新主,南去大軍一時難返,而宋軍行軍之際前後相護,極是嚴整,憑我手中數千兵力,終究無法尋覓到合適戰機,無奈之下方一路退到此間。事先誰能料到,從銀州到此五百餘里路,宋軍只一個月不到便殺了過來?”

活女猶憤憤道:“終究是我兵太少,只須有兩萬兵在此,遼主親征亦被我們殺敗也,何懼宋人?”

婁室倏地轉過身來,瞪着活女,冷冷道:“活女,你若仍作此想,斷逃不過今日之劫!開州一戰,我兵七萬,宋軍四萬不到,卻連阿骨打這等英雄也被人擒了去,宋軍豈是契丹人可比?我軍一路北退,宋軍一路追來,你也曾率人暗中窺伺,幾曾見宋軍露出什麼破綻來,倘若我軍渡江之際宋軍殺來,如何了局!休得羅唣,傳令下去,若不得我號令,斷不許發石炮!”

活女見婁室發怒,不敢違抗,便即吩咐身邊阿里喜去傳令。片刻之間,城下已經豎起了幾十具震天雷炮,只聽隱隱約約的號令傳來,便有數枚黑乎乎地雷彈騰空飛起,其中一枚落在城下護城河中,毫無聲息,另外幾枚則飛過城牆,落到城中,幾聲巨響之後,炸倒了幾面牆垣,卻並無人傷亡。

婁室一見雷彈炸響,心裡便是一緊,不由想起粘罕捎來地書信上所言:“宋軍所用之炮,前所未見,非但能及高遠,且極準,我軍石炮與之相爭,往往一二發間即被射中,且遠近不及,故斷不可與之相爭,只可藏於城中,制敵雲梯木驢等器械而已。其炮之發,常以一二發爲先,此後稍過片時,則大發作……”

“傳令,諸軍先行下城!”活女雖然不解,卻依舊用號角傳令,只過得片刻,但見城外數十枚雷彈飛起,這一次便格外準確,大半都砸在城頭,一陣煙霧起處,城牆上頓時不可見物,婁室所處的浮屠離最近城牆也有數十丈遠,卻也覺得腳下一陣微微晃動,也不知道是不是心中對於這種雷彈地畏懼使然。“好險!若非阿瑪見機的快,多少甲士也要吃他傷了!”活女見此聲勢,想起衆女真人傳言的雷彈之威來,面上也現出僥倖之色。

婁室卻顧不得慶幸,目光緊緊盯着宋軍的雷炮,心中默默計數,當他數到第六十下的時候,臉色不由得一變,宋軍的第二波雷彈已經又再襲來!“六十息,直如此快法!怪道粘罕言說,雖在曠野之中,騎兵亦幾無整隊衝鋒之機,只能以小隊乘隙前進!”

說話之間,宋軍三四輪雷彈射過,便即停止不發,城下的步兵推着雲梯、木驢和呂公車吶喊着向城下衝來,不多時便到了城壕邊,開始以木料填塞城壕,而這些城牆段上的金兵要麼已經撤到城下,要麼便已經在這幾輪轟擊中死傷慘重,宋軍地欺城舉動居然未遭到半點抵抗,連一兩支有威脅的羽箭都未發出!

“活女,速速命人登城守禦,莫要教敵人輕易到了城下,我料敵軍登城之時,那雷炮亦不敢發!”適才婁室看的明白,宋軍每一波投射中,總有些雷彈會砸在城牆上下,如此看來,當宋軍開始登城時,雷彈必然會停止發射。

他這邊居高臨下,看的明白,對面高強打着望遠鏡,卻也望見了這座全城制高點的佛塔←放下望遠鏡,指着那座浮屠道:“告訴花榮,給我先炸了這座浮屠!”

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一章第27章 結盟(下)第四十六章第11章 閱軍第3章 上第二十九章第40章 結局(上)第二十七章第7章 錢法(上)第30章 議定(下)第十八章第1章 歸來第7章 收服(上)第5章 齟齬(下)第22章 無聲(上)第35章 最長的一夜之朱氏父子(上)第1章 燕青(上)第八章 下第三十四章第8章 自投第20章 歸去第六章第六章 下第7章 授書(上)第21章 苦戰第三十九章第七十八章第58章 退兵第7章 變起第六十六章第二十六章第12章 審李(下)第20章 北望第39章 脫困(下)第十二章第二十章第4章 祭掃(下)第二十六章第十章第30章 結合第13章 錢莊第五十一章第5章 太學(二)第二章第四十五章第二十二章第34章 反目(上)第64章 張叔夜第十九章第十三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章第34章 來投第二十七章第8章 龜頭(上)第1章 醒覺第四十一章第29章 洞房第九十六章第十一章第八十五章第二十章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31章 河工(上)第6章 意外(上)第三十四章第二十二章第九章第22章 括田(上)第39章 嫁禍(下)第22章 出奔第12章 審李(上)第十章 上第20章 設伏(下)第42章 虛位第十二章第29章 劉琦(下)第18章 召見(下)第4章 太學第6章 心結(上)第43章 新軍第7章 盟議第25章 掛帥第八章第三十章第38章 說親第四十九章第七十四章第四十一章第五十四章第6章 問心第30章 議定(下)第45章 整編第五十八章第25章 女真第四十八章第15章 梁山第十二章 上
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一章第27章 結盟(下)第四十六章第11章 閱軍第3章 上第二十九章第40章 結局(上)第二十七章第7章 錢法(上)第30章 議定(下)第十八章第1章 歸來第7章 收服(上)第5章 齟齬(下)第22章 無聲(上)第35章 最長的一夜之朱氏父子(上)第1章 燕青(上)第八章 下第三十四章第8章 自投第20章 歸去第六章第六章 下第7章 授書(上)第21章 苦戰第三十九章第七十八章第58章 退兵第7章 變起第六十六章第二十六章第12章 審李(下)第20章 北望第39章 脫困(下)第十二章第二十章第4章 祭掃(下)第二十六章第十章第30章 結合第13章 錢莊第五十一章第5章 太學(二)第二章第四十五章第二十二章第34章 反目(上)第64章 張叔夜第十九章第十三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章第34章 來投第二十七章第8章 龜頭(上)第1章 醒覺第四十一章第29章 洞房第九十六章第十一章第八十五章第二十章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31章 河工(上)第6章 意外(上)第三十四章第二十二章第九章第22章 括田(上)第39章 嫁禍(下)第22章 出奔第12章 審李(上)第十章 上第20章 設伏(下)第42章 虛位第十二章第29章 劉琦(下)第18章 召見(下)第4章 太學第6章 心結(上)第43章 新軍第7章 盟議第25章 掛帥第八章第三十章第38章 說親第四十九章第七十四章第四十一章第五十四章第6章 問心第30章 議定(下)第45章 整編第五十八章第25章 女真第四十八章第15章 梁山第十二章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