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最長一冬(上)

面對蒙軍的殊死抵抗,戚家軍雖然勇猛,但是攻城方本來就處於劣勢,對方又完全將生死置之度外,一時攻勢雖猛,卻遲遲無法取得戰果,戰事陷入了焦灼。

眼看着聚集到城牆缺口的蒙軍越來越多,戚繼光卻沒有絲毫停下來的意思,他令旗一揮,命令在東南兩面城下集結的明軍,立即展開攻城。這次卻沒有暗埋下的炸藥幫忙,他們必須扛着雲梯,老老實實攀爬城牆。這兩面的蒙軍人數雖少,卻仗着居高臨下,連女人和孩子也甘冒矢石,來到城頭上,向城下傾倒煮沸的大鍋熱水,投擲巨石、滾木,掀翻攻城的雲梯,便見明軍如下餃子般跌落城下,就算有個把幸運爬上去的,也被蒙古人圍而殲之,損失一上來就很大。

自古以來,最艱難的就是攻城戰,守軍天然佔據莫大的優勢,甚至可以以一敵十,對方又是爲家園而戰,其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可想而知。如果可能的話,戚繼光會採取更穩妥的方式,打造更強大的攻城器械,建造更完善的攻城工事,以時間的延長,換取犧牲的減少。都是最優秀的漢家男兒,戚繼光實在不願看到這樣的犧牲,然而形勢所迫,他不得不盡快破城,一旦拖得久了,被打散的蒙古騎兵必然重整旗鼓,再次前來支援城內。更何況他最擔心的敵人——土默特部的俺答汗,隨時都可能出兵河套。到那時,一盤散沙的鄂爾多斯諸部將被統合起來,展現出蒙古騎兵的真正實力,明軍若沒有城池依託的話,必會陷入噩夢之中。

所以在昨日擬定的作戰計劃中,戚繼光和劉顯達成共識,不管犧牲多大,今天必須一鼓作氣,拿下東勝城。看到自己的將士,僅僅攻了兩三次,便有出工不出力的架勢,再看看戚家軍,付出那麼大的犧牲後,仍舊奮不顧身的與敵人拼殺。劉顯臉上掛不住了,跟戚繼光打聲招呼,便披甲上陣,帶領親衛騎兵圍城巡視,眼看自己的堂弟劉賀壓不住陣腳,部隊有人開始撤退,便趕了過去。

但他沒有理會劉賀,而是直接來到了城下,攔住了一個敗退的軍官,揮起了手中的偃月刀。

手起刀落,身首異處

敗退的士兵們驚恐地看着這恐怖的一幕,劉顯的眼力真好,直接殺了其中官階最高的一個……也是平時總對他陽奉陰違的武將世家子弟。其實榆林子弟最爲強悍,斷不會如此不濟,就是這些視士兵爲私產的武將世家,只想撈取戰功,卻不願實力受損,纔會這麼快就想撤下來。

冷冷的注視着面朝自己的部下,劉顯用剛殺了人的偃月刀,在地上劃了一條血紅的線,他一字一字吐出的話:“越過此線者,格殺勿論”親兵們立刻摘搶,槍口對着要後退的官兵。

敗退的明軍停下了腳步。

“戚家軍自上午打到現在,犧牲比你們多出十倍,卻依然奮勇爭先”劉顯洪亮的聲音這槍炮轟鳴,混亂不堪的環境中,竟能傳到每一個士兵耳朵中:“客軍尚且如此,你們這些自稱豪勇彪悍的傢伙,難道就這麼慫了嗎?”。他滿是嘲諷的聲音響起道:“別忘了,和這些套虜不共戴天的,是你們這些陝西子弟,而不是他們”

他諷刺的話語傳到每個人耳中,官兵們羞憤難當,是啊,他們誰家都有被蒙古人殺害的兄弟親人,怎麼能讓客軍幫着報仇,自己卻當縮頭烏龜呢?

“殺盡套虜,復我東勝”劉顯一擺手中的偃月刀,指向城頭的方向:“就在今日”

明軍再次發動了攻勢,不破東勝,誓不收兵

這次守軍明顯感覺到壓力頓增,但他們也是拼了,城中幾乎萬人空巷,全都聚集到城牆上下,男人們拼死拒敵,甚至抱着衝上城頭的明軍跳下城牆,也決不讓他們在城上站穩一步。婦孺運送彈藥木石,老人修補破損的城牆,衆志成城,誓死一戰。明軍仗着人多勢衆,又有炮火支援,也不是蒙軍能擊退的。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連綿,雙方死亡不計其數……

不知不覺,這一仗打到了天黑,明軍卻絲毫沒有收兵的意思,反而藉着夜色的掩護,攻勢愈加猛烈起來,雲梯掀翻了再架,摔下來沒死的接着爬,爬上去的就舉刀和敵軍死戰。

爲了看清明軍,蒙古人點起了無數火把,把城頭城下照得亮如白晝,繼續惡戰不休……

從早到晚,戚繼光都一動不動地立在那裡,滴水粒米未盡,冷冷的盯着城頭慘烈的戰事,直到他發現,天黑如墨,已經看不見身邊傳令官時,才低聲道:“開始吧”

當西城、南城和東城打得不可開交,搖搖欲墜時,濟農城北卻一片靜悄悄……圍三闕一,這是自古攻城的守則,蒙軍自然不陌生。他們知道明軍不打北門,是想讓城內守軍承受不住壓力棄城逃跑,從而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城池。

在佈防時,蒙古貴人們預料,對方可能會在這裡展開突襲……其實這一代地形平坦寬廣,不利於部隊隱蔽和突襲,很難找到攻擊重點,但他們還是派了最精銳的兩千濟農親衛在此佈防。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貴人們是爲了保存實力、保護退路的通暢,纔會把最精銳的部隊留在這裡。

但是隨着戰事吃緊,蒙古人不得不從此處抽調人手支援別處——城池太大,守軍不足,這正是蒙軍致命的弱點所在。正如戚繼光所說,如果有兩萬人守城,明軍不可能攻下此處,然而沒有任何部落肯進城與諾顏部的人並肩作戰,所以他們把所有十四歲到六十歲的男丁全動員起來,也不過一萬兩千餘人。

這個人數,在初期守城足夠,但隨着明軍攻勢持續,守軍傷亡加劇後,其缺乏預備隊的缺點便暴露出來。爲了堵住西城的缺口,鍾金別吉手持濟農短劍,從北城調走了五百部隊,堵上了將破的防線。

後來戰事慘烈,連老人和女人都上了城頭,這讓無所事事的蒙軍勇士如何按捺的住?他們時不時的主動支援臨近城牆的防守。人數不知不覺的減少,到了天黑時,長長一段城牆上,竟還只有四百人不到。

就這四百人,聽着其他三面的喊殺聲,還撓心撓肺,恨不得過去與親人們同生共死呢

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不會寂寞,一支當世最精銳的軍隊正悄悄地向城池逼近

‘戚家軍’的名頭太響,以至於戚繼光所統領的軍隊,都被稱爲‘戚家軍’然而真正打下‘戚家軍’這個榮譽稱號的,卻是浙江的義烏兵

當年戚繼光在親眼目睹了義烏礦工、鄉民,與外鄉的開礦者之間,歷時四月,參與者多達三萬的械鬥後。這位當時便已經久經沙場的將軍,竟被震撼地無以復加。關於當時的所見所感,後來他回去報告沈默時,說道:

‘末將自幼隨父從軍,轉歷四方,二十二歲參加會試,正遇俺答進犯,擔任警戒,後來駐守薊門,亦曾親眼目睹韃靼鐵騎,來無影去無蹤,動如驚雷,堪稱迅猛。而後奉調入浙,與倭寇作戰,此類人善用刀劍,武藝高強,且性情暴戾,確爲難得一見之強敵。’

然而頓一口氣後,他吐出了悶在心中的恐懼道:

“不誇張的說,天下強橫之徒,末將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爲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最後,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若準我在義烏徵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

沈默說動胡宗憲,准許戚繼光了請求。戚繼光便從義烏招募最爲精銳、最爲勇敢的四千男丁,這纔有了名震天下的‘戚家軍’

在東南的赫赫戰績,幾乎全是義烏兵打下的,後來戚繼光轉戰北方,自然也把他們帶上了。有一半頭腦靈活些的,被派去選鋒營中充任各級軍官,剩下一半則繼續待在戚繼光身邊,作爲戚繼光的親兵存在

這支部隊的官兵平均年齡在三十歲左右,各個身經百戰,武藝高強、經驗豐富,正處於職業軍人的巔峰時期,其戰鬥力之強橫,當世無出其右。之前,戚繼光遲遲沒有把他們派上陣,就是在等待這個一戰而定的機會。

全身黑衣的義烏兵,穿過熱火朝天的戰場,悄無聲息的從東西兩處繞過來,藉着夜色的掩護,全程的動作極爲隱蔽,直到他們擡出雲梯,開始登城時,北牆上的蒙古人才發現大事不好急忙呼號着阻攔,但明軍擡了二十具雲梯,從城牆各段攀爬攻城,蒙軍人數太少,顧此失彼,根本沒法把明軍的所有攻擊路線都擋住。

義烏兵們在接近城牆時,兩腿勾住梯子,一手解下腰間掛着的震天雷(注一),另一手拿出火摺子,迅速點着引信,約莫着燒到一半,便兜手扔到城上,正好在蒙軍的頭頂上炸開,彈片、鐵釘飛濺,當時就炸倒一片。

義烏兵們便趁機攀上城頭,也不用什麼火器,先結成三才陣,抵擋住蒙軍的反撲,掩護後續部隊登城。待得人多了,便組成一個個適合狹窄地帶作戰的五行陣,向那些猶在阻擋攻城的蒙軍殺去。

守衛北城的蒙軍精銳,一個個都是身強力壯、武藝高強的好手,但在武藝更高強、陣法又精妙的義烏兵面前,竟如土雞瓦狗一般,沒有人能是一合之敵……他們揮刀擋住上面的進攻,便被一柄長槍刺穿了心口,擋住了心口的位置,卻被朴刀砍斷了雙腳。完全招架不住。

守軍完全被壓制住,爬上城頭的義烏兵越來越多,轉眼間便把蒙軍包圍起來,潮水般淹沒掉,只是一炷香的功夫,明軍就完全控制了城頭,北城上再沒有蒙古人站立……

而其他三面城牆的蒙古人,還未發現北城失守呢。事實上,他們本身都搖搖欲墜,即使發現了也無能爲力。

將把守這段城牆的任務,交給還沒爬上來的後續部隊,義烏兵便毫不停留的分兵向東西兩面城牆殺去。

陡然遭到來自側翼的攻擊,正在拼了老命禦敵的蒙軍頓時亂了套。要說他們也是相當有種,不用頭領組織,便馬上衝過來補漏,可惜已經來不及了。如狼似虎的義烏兵根本無法阻擋

由義烏兵組成的鴛鴦陣,纔是真正的鴛鴦陣,其威力在平地近戰中,不是靠勇悍可以阻擋的,蒙軍又大都激戰整天,粒米未盡,碰到瘋虎般的義烏兵,哪裡能是一合之敵?

很快,義烏兵便攪得城頭大亂,攻城部隊的壓力頓漸,越來越多的官兵衝上了城頭,終於站穩了腳跟的明軍二話不說,朝着蒙軍拔刀就砍,要把一天來的憋屈和怒火發泄出來。

蒙軍依然勇猛,但人數上處於劣勢,士氣上大受打擊,明軍徹底佔據了上風……更重要的是,無敵的義烏兵加入戰團,哪裡戰事吃緊,他們便出現在哪裡,殺得蒙軍節節敗退,終於,東西兩段城牆相繼失守…

三萬明軍紅着眼,從各處城牆攀爬入城,準備血洗東勝城

分割

今天還有兩更

注一:震天雷,北宋後期發展的火藥武器,身粗口小內盛火藥,外殼以生鐵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時根據目標遠近,決定引線的長短。引爆後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效果相當於今日之手榴彈。十六世紀時,歐洲便有作爲攻城步兵的擲彈兵出現。但因爲這玩意兒在攻城時,極容易出現仍不到位,反而誤傷己方的情況,所以只有最精銳的部隊才能使用。

第731章 囚徒困境(中)第389章 滄浪亭第99節 陶虞臣(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下)第250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第501章 敢爲天下先第338章 沒問題第56節 小還鄉(中)第178章 起風波第848章 索南嘉措(中)第296章 汪倫酒第47節 河中除樹(中)第669章 海上之城第145章 阻擊第455章 扶乩第767章 《登極詔》(中)第733章 幕僚(下)第562章 科學家第836章 最後的亂鬥(中)第887章 奪情風波(上)第2章 秀才謀生(中)第259章 鹿鳴宴後第731章 囚徒困境(中)第818章 金盃共汝飲(下)第326章 嘉靖的御膳第90節 最後一課(上)第790章 京察大計(上)第609章 老西兒第32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中)第609章 老西兒第365章 意外的轉折第615章 元旦第33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下)第808章 意外(中)第22節 把事鬧大(上)第88 九章 罪己詔(上)第912章 長沙(中)第88 九章 衝動的懲罰(上)第747章 平定下第443章 蘇雪的選擇第921章 君(下)第7節 沈家大院(上)第343章 閱第825章 相對無言(上)第541章 請罪第17節 濟仁堂(中)第772章 言官們(中)第771章 尚書(下)第100節 小三元之縣試案首(上)第271章 三欽差第8 九五章 難料(上)第870章 暗潮(上)第693章 代價第601章 憔悴人見憔悴人第852章 鄉愿(下)第731章 定風波(上)第474章 他從哪冒出來的?第883章 神鞭(上)第336章 尋找李時珍第911章 俠之大者(下)第295章 送瘟神第355章 兩種生活第589章 異曲同工第457章 東風起第516章 三公槐第740章 龍南縣(中)第798章 海風(下)第920章 式(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中)第368章 毀滅與開始第745章 火併中第845章 最長一冬(中)第759章 躲不過(上)第768章 上朝嘍(中)第363章 強大的壞人是強大的,軟弱的強人是軟弱的第916章 朕的江山朕做主!(上)第757章 除夕——月窮歲盡之日(中)第813章 神劍出鞘(下)第883章 神鞭(上)第744章 形勢逆轉(上)第162章 長子參軍第287章 沈拙言第742章 經略大人的心思(中)第741章 民心似水上第837章 隆慶新政(下)第242章 江南七子第760章 較量(三)第921章 君(中)第523章 以民爲本第252章 京報連登黃甲第767章 《登極詔》(下)第835章 神擋殺神(中)第814章 真相(上)第714章 賑災第746章 覆滅中第785章 內閣(上)第904章 人從海上來(中)第910章 甚於防川(上)第469章 戚將軍負荊
第731章 囚徒困境(中)第389章 滄浪亭第99節 陶虞臣(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下)第250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第501章 敢爲天下先第338章 沒問題第56節 小還鄉(中)第178章 起風波第848章 索南嘉措(中)第296章 汪倫酒第47節 河中除樹(中)第669章 海上之城第145章 阻擊第455章 扶乩第767章 《登極詔》(中)第733章 幕僚(下)第562章 科學家第836章 最後的亂鬥(中)第887章 奪情風波(上)第2章 秀才謀生(中)第259章 鹿鳴宴後第731章 囚徒困境(中)第818章 金盃共汝飲(下)第326章 嘉靖的御膳第90節 最後一課(上)第790章 京察大計(上)第609章 老西兒第32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中)第609章 老西兒第365章 意外的轉折第615章 元旦第33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下)第808章 意外(中)第22節 把事鬧大(上)第88 九章 罪己詔(上)第912章 長沙(中)第88 九章 衝動的懲罰(上)第747章 平定下第443章 蘇雪的選擇第921章 君(下)第7節 沈家大院(上)第343章 閱第825章 相對無言(上)第541章 請罪第17節 濟仁堂(中)第772章 言官們(中)第771章 尚書(下)第100節 小三元之縣試案首(上)第271章 三欽差第8 九五章 難料(上)第870章 暗潮(上)第693章 代價第601章 憔悴人見憔悴人第852章 鄉愿(下)第731章 定風波(上)第474章 他從哪冒出來的?第883章 神鞭(上)第336章 尋找李時珍第911章 俠之大者(下)第295章 送瘟神第355章 兩種生活第589章 異曲同工第457章 東風起第516章 三公槐第740章 龍南縣(中)第798章 海風(下)第920章 式(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中)第368章 毀滅與開始第745章 火併中第845章 最長一冬(中)第759章 躲不過(上)第768章 上朝嘍(中)第363章 強大的壞人是強大的,軟弱的強人是軟弱的第916章 朕的江山朕做主!(上)第757章 除夕——月窮歲盡之日(中)第813章 神劍出鞘(下)第883章 神鞭(上)第744章 形勢逆轉(上)第162章 長子參軍第287章 沈拙言第742章 經略大人的心思(中)第741章 民心似水上第837章 隆慶新政(下)第242章 江南七子第760章 較量(三)第921章 君(中)第523章 以民爲本第252章 京報連登黃甲第767章 《登極詔》(下)第835章 神擋殺神(中)第814章 真相(上)第714章 賑災第746章 覆滅中第785章 內閣(上)第904章 人從海上來(中)第910章 甚於防川(上)第469章 戚將軍負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