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流年(下)

此外翻遍史書,在隆慶六年下半年,就只有上仁聖皇太后、慈聖皇太后尊號,葬大行皇帝於大峪嶺幾件事情,其餘一切都按部就班,與人們所預想的大相徑庭。

本來在朝野看來,新朝的大政方針既經發表,中樞人選也分別確定,沈閣老必然會銳意進取,想有一番作爲,大家也做好了被蹂躪的準備。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年輕的首輔大人,似乎缺乏創造新場面的興趣,一切都遵循着原先的政策方針。

這不只是人們的猜測,甚至沈默本人也在不同場合數度表示說:‘僕代高閣老爲首揆,一切只是人事的變動,不是政策的變動。’所以高拱時期的一切政策要繼續執行,最多隻會根據實際情況微調。

在私下裡,他對身邊人解釋說,當初高閣老制定隆慶新政時,自己全程參與,可以說,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浸在其中,所以雖然新鄭公去國,我還是要堅持執行下去。他的這一態度,也得到了朝野的贊同,因爲由高拱主導的隆慶新政,雖然只有短短四年時間,但效果極好,他不爲了凸顯存在感而折騰,本身就是老成沉穩的表現。

轉過年來,改元萬曆,正月庚子沈默以皇帝的名義宣佈,在全國範圍推行條編之法,即所謂的一條鞭法,這項法令早就在許多地方施行,現在終於到了全國推廣的時間了。

而這一條鞭法,也寄託着沈默全部的希望,這是他爲華夏打出個未來的一條希望之鞭

沈默的靈魂來自五百年後,他知道甲申天變、華夏之殤,就在一個甲子之後。一種無可逃避的使命感,從一開始就壓在他的肩膀上,也就註定了他這一生滿心憂患,無心享樂。

爲了不辜負上天的美意,他將個人的感情全都摒之腦後,只是爲了不被擾亂心神,好全神貫注的應付官場的明槍暗箭;調查研究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思考在如何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爲這個老大帝國找到一條枯木逢春的破局之路。

這是多麼的困難啊就算有北山愚公的精神,沒有上帝相助,也是絕對無法成功的。

沈默就是在根本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在爲大明苦苦尋找出路。他最先想到的辦法是殖民拓土,趁着歐洲殖民者還不夠強大,一舉拿下南洋,然後登陸澳大利亞。什麼土地兼併、什麼糧食問題,什麼貧富差距?一切問題都將不是問題,中華民族必然迎來第二次騰飛。

然而有兩個時代見識的沈默清楚,本朝的一切政策都是對內的。這是文官政府的必然,他們全部精力都用在防止叛亂,維持統治上,沒有開疆拓土的熱情。

沈默說不要緊,你們不做我來做。什麼西班牙、葡萄牙之類,一開始不就是幾個瘋子幾條船,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麼?憑我手裡的實力,比他們的起點,不知道強多少倍。而且我也沒打算到遠處去,就是把家門口的南洋拿下,再順勢搞定澳洲唄。西班牙想要跟我爭,可以,先繞過半個地球再說。至於葡萄牙,就從沒在亞洲建立過政權……他們採取的是用軍事據點控制航線的方法,固然對保護他們的商業利益事半功倍,但無法與主場作戰的大明帝國爭雄。

事實上,從一開始,葡萄牙人……即佛朗機人,就對大明朝保持着敬而遠之的態度。所以在判斷清楚形勢後,從嘉靖三十七年起,沈默就開始籌謀南洋,如今十五年過去了,他終於用盡心機,從西班牙口中奪取了呂宋,又以平叛爲藉口,將中南半島歸附王化。看起來成績斐然,連隆慶皇帝都覺着自己可以笑對列祖列宗,但於沈默卻是苦澀多於喜悅。

誰都知道,土地再多,物產再豐饒沒有人願意去,還是一片飛地而他面臨的,就是這樣的窘境。當他把呂宋併入版圖,給出了優越的條件,還專門派軍隊保護華人的利益,本以爲國內那麼多過不下去的,想發財的百姓,應該會蜂擁而至。

然而理想越豐滿,現實就越骨感。嘉靖四十四年,呂宋歸附時,華人人口在五萬人,而隆慶六年的最新數據是三十萬。看起來增長了六倍,似乎是成績喜人。但稍一品嘖,便是滿嘴苦澀……要知道,這可是他主抓的樣板工程。沈默憋着一股勁兒,想要讓呂宋成爲一個殖民標杆、一個華夏民族對外擴張的榜樣。

所以在對呂宋的扶植上,他可謂是盡心竭力,不僅給出最優厚的條件吸引人口,甚至不惜用私信的形式,要求那些封疆大吏幫自己完成移民。令人失望的是,平日裡無比恭順的各省督撫,對此事十分牴觸,以‘百姓故土難離、強遷恐生變故’爲由,推諉阻塞,陽奉陰違。實在被逼無奈,便將監獄裡的囚犯歸攏歸攏,送去呂宋交差。

衆怒難犯,沈默也不能用強,他只能忍住氣,心說等你們看到成效就好了。幾年時間過去了,在呂宋的種植園終於進入了回報期,大米、棉花、菸草……成船成船的往大陸運。第一批到呂宋的移民都發達了。這些昔日的窮哈哈們衣錦還鄉,自然引得鄉親們豔慕不已,便有許多人想要跟着下南洋。

然而官府不許,他們以各種各樣理由阻止百姓離境,爲此甚至驅逐那些衣錦還鄉者,唯恐他們帶野了人心。

沈默這下徹底看清了,癥結到底在哪裡,不是百姓故土難離……都已經掙扎在破產邊緣,隨時準備當流民了,還有什麼難離的故土?而是官府牴觸不配合。

而官府牴觸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人走了,賦稅怎麼辦?雖然沈默強買強賣,讓官員們都認購了呂宋開發的股份,分紅讓大家都很開心。甚至有些大家族出身的官員,還讓族人速速去呂宋購買幾塊種植園,作爲家族產業。但到了正事兒上,還得一碼歸一碼——我要想維持官府運轉,完成朝廷的賦稅指標,沒有足夠的百姓怎麼行?

百姓即是財富的思想,深深刻在每個官員的腦海中,甚至在考察時,還會把人口是否增長,作爲重要的指標,你讓他們如何放人?

不打破這個桎梏,就永遠無法實現大規模移民,繼而一切都免談。

所以這些年來,沈默一直苦苦思索破局之法。然而對於龐大的官僚羣體來說,一個人的力量是多渺小?更何況,那還是他的立身之基,要是把官員們得罪了,自己還如何在大明立足?

好在老天爺把他扔到五百年前,不是爲了欣賞他的絕望,早爲他準備好了鑰匙,只要他能找到正確的思路,自然就能看到希望。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他確定解決之道是,且只能是‘一條鞭法’

在一條編法出現之前,國家賦役之法的主要特點是賦役分開,實物與貨幣兼收以及民收民解--賦是田賦,即以田畝數目徵稅。役是勞役,對戶口徵課,對象是戶和丁,對百姓來說,是十分沉重的負擔。

因爲本朝一個面積中等,人口在十萬左右的基層州縣政權,在冊的官員只有知縣或知州、縣丞、主簿、典史等寥寥幾個人。除此之外,還有十幾個以地方長官名義招募的不在冊的吏員,僅靠這些人,想讓一個縣級行政機構運轉起來,顯然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大量的免費丁壯以供驅使,才能完成政府的各種職能。

百姓的差役分四類,既是所謂‘四差’:裡甲、均徭、驛傳、民壯,‘裡甲’的任務最初是傳辦公事及催徵糧差,但其後發展到官府的祭祀、宴饗、營造、饋送等等,都由他們供應。‘均徭’是服務於官府的經常性的各項差役,如皁隸、獄卒、庫子、防夫等。‘驛傳’的職務是備辦人夫、馬騾、船隻以傳遞官府文書和措辦廩給口糧以款待及迎送大小過境官員。‘民壯’是用來幹工程的,緊急狀態下,也有民兵的作用。

在實行一條鞭法以前的賦役政策,乃是依據丁糧多少分爲不同等則進行徵納,這種累進制的稅收制度,奉行的是‘有力則多承擔’的原則。但這種制定者設想的公平,在實際徵收中,本應承擔較多的賦役任務的富豪大戶,卻憑藉賄賂官府經辦人員而隱匿丁糧、逃避勞逸,反使貧苦小民承擔了,本不應承擔的過重的徭役負擔,造成小民傾家破產、逃亡。不僅嚴重危害社會安定,還嚴重削弱了國家的財稅收入。

之所以官府對於偷逃賦役的行爲治理不力,是因爲一個強有力的利益共同體的存在--豪紳與胥吏,有着密不可分的利害關係。胥吏,就是方纔所說的不在冊的吏員,他們受地方長官私人僱傭,操持地方政務……像沈默的父親沈賀老先生,當年在衙門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這種性質。他們不在正式編制之內,也不享受朝廷俸祿。這樣國家固然不必支付這一筆可觀的行政費用,卻也無法阻止這一羣體,在受託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謀取個人利益。自然會嚴重損害法律的執行。

而且這些胥吏皆是出自本土本鄉,和地方豪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自然而然的勾結起來,一方行賄而得以逃避賦役,一方受賄而敗壞法律,這就是大明朝長期財政危機,積貧積弱的根源所在。

這世上的事情,總是有人笑就有人哭,胥吏和豪紳們笑了,老百姓就得哭,大明的皇帝也得哭,還一羣人同樣要哭,那就是兩京十三省,一千一百多個州縣的地方官。

因爲地方官員是要對稅收責完全責任的。宣德五年規定:‘天下官員三六年考滿者俱令赴部給由,所欠稅糧,立限追徵,九年考滿就便銓注,任內錢糧完足,方許給由。’嘉靖年間再一次重申:‘令天下官吏考滿遷秩,必嚴核任內租稅,徵解足數,方許給由交代。’二百年來,徵解稅糧的完成程度,從來都是官員考課的硬指標,直接關係到地方官員的仕途前程。不能完成稅收指標的,輕者停俸,重者不予升遷、降職。

所以說,稅法的敗壞直接危及地方官的利益。也正因爲如此,地方官員和豪紳胥吏的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而鬥爭的結果,往往是強龍不壓地頭蛇。雖然地方官掌握着一方大權,但他的權力要靠胥吏們配合才能體現,而中國自古的‘皇權不下鄉’政策,也使縣老爺不得不求助地方豪紳來安一方百姓。所以處處受制於人,也就不足爲奇。

當年海瑞海知縣甫一上任,便有胥吏劣紳想要給他吃下馬威的事兒絕不是個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海瑞那種專治不服的本事,他們大多要不吃了虧默默忍受,要麼就鬧得勢成水火,百弊皆出,幹不了半年就灰溜溜捲鋪蓋滾蛋了。

其中固然有人睜一眼閉一眼,甚至和劣紳們勾結,一起魚肉百姓。但絕大多數官員,還是要完成指標,爭取早日高升的,他們也因此成爲推動稅政改革的力量。……這也是朝廷對新科進士下榜即用的原因。那些對未來滿懷希望的進士們,只會把七品知縣當做起點,而不會當成終點。

然而稅政改革是一個典型的零和博弈,儘管‘條編法’並沒有改變稅負的總額,而且其目的也不在於減輕百姓的負擔。但僅僅改變了稅負徵收的方式,就在實際上改變了各個納稅人對稅負的承擔。

事實上,比起之前的稅制,一條鞭法要顯得簡單粗暴的多,它放棄了超前的累進稅制,採取了近似於一刀切的比例稅制。簡單說來,所謂一條鞭法,就是各項稅糧合併,採用統一的稅則;各項差役合併,歸併到田賦中一體徵收;賦稅原則上不再徵收實物,役也由原來的力差、銀差兼徵改爲統一納銀;並且在徵收方式上由民收民解改爲官收官解,納稅人只需要交納稅銀,至於田賦運送、差役徵募均由官府負責,而不像原來一樣,需要由老百姓送到指定地點。

雖然簡單粗暴,但它卻是近百年來,官員們與‘縉紳-胥吏’的艱苦鬥爭中,總結出的精華所在。官員們在實踐中意識到,累進稅制不能有效施行,問題並不在於法律內容,而是政府沒有足夠的執行能力,杜絕地方利益集團規避法律的行爲。因此新的一條鞭法試圖迴避矛盾,而另闢蹊徑,以簡單劃一來對付徇私舞弊:

首先,針對的是胥吏收受賄賂高下其手,以上作下,以下作上的弊病,索性取消不同的納稅等則,不再分什麼‘官田’、‘民田’,所有田畝只按每畝多少石糧食繳納田賦。如此一來,以整齊劃一的稅率,堵塞了所有確定田賦納稅等則中,可能發生的舞弊行爲。

但是由實物稅改爲貨幣稅,這中間便牽扯到一個折納比例的問題。是個人便知道,只要有靈活掌握的空間,就有稅收經管人員從中漁利的機會。而一條鞭法乾脆一刀切,以法定的摺合比率一體徵銀,從而避免了折納環節的漏洞。

同時,針對勞役編派中,不同役差輕重不均,而產生的豪民避重就輕的漏洞,取消了按戶丁等級編派勞役,將所有差役合併徵銀,所有人戶也一律按統一的標準承擔勞役。針對徵收運送過程中官司需索、遠近懸殊造成負擔不均的弊端,改民收民解爲官收官解,人民只要完納稅銀就已完成納稅義務,避免了在稅收徵解環節中有司的盤剝和勒索。

由此可見,一條鞭法也是奉行公平原則,不過此一公平已不是先前那種‘富者多出’意義上的公平,而是‘一體均當’意義上的公平,也可以說是較低水平上的公平。原因是從前較高層次上的公平不僅不能實現,且已損及小民最低限度的生存,所以一條鞭法退而求其次,追求一種簡單到讓人無從上下其手的徵稅方法。

雖然‘一體均當’,對於家僅薄田數畝的小民而言,遠非理想的政策,但是較之被富豪欺逼、胥吏壓榨以至傾家蕩產的悲慘境地,新的政策在貧富之間重新分配義務,使兩者的負擔維持在各自都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對於大多數人仍是一種很現實的改善了。

而且國家財政能夠得到改善,地方官員們也能比較輕鬆的完成稅賦指標,可以說是在現在這種社會條件下,能夠讓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改革程度了。

分割

已經理順了。

後半段是有些枯燥,但我已經儘量寫得簡單點了,我敢保證,你看了之後,就會對一條鞭法有個立體的認識,也算是展卷有益吧。

今晚還有,爭取早點。

第724章 元亨利貞(中)第68節 極限(中)第842章 千騎卷平岡(中)第904章 人從海上來(上)第349章 冤家路窄第816章 宰相的憤怒(上)第832章 所謂朋友(中)第796章 尚書遇襲(上)第820章 公祭(下)第95節 縣試(中)第825章 相對無言(中)第778章 射天狼(下)第833章 宦場如市(上)第797章 東風吹 戰鼓擂(下)第265章 解元郎斗酒破百聯第462章 金克木,鴛鴦對蝴蝶!第663章 我的蹄筋我做主第67節 極限(上)第524章 煉丹第620章 我的柔情你永遠不懂第737章 禮物(上)第183章 來自巡按的邀請第713章 遠慮近憂第715章 宗藩條例第767章 《登極詔》(下)第18節 濟仁堂(下)第767章 《登極詔》(中)第828章 在腳下(下)第831章 新的開始(中)第8 九四章 雄黃酒(上)第186章 長夜難眠第239章 沈京的野望第608章 四百就四百第837章 隆慶新政(上)第432章 機杼與琴聲第879章 大政變之勝負轉頭(中)第223 大明神農氏第617章 絕處逢生第722章 絕命書(上)第209章 組織第797章 東風吹 戰鼓擂(下)第299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第8節 沈家大院(中)第375章 交鋒第584章 大佬的葬禮第289章 軟禁中……第455章 扶乩第419章 鐵將軍第162章 長子參軍第519章 廷推第692章 奪帝第428章 海瑞的反攻!第148章 猛將一個,熊兵一窩番外篇十年一第499章 兒子第883章 流年(中)第215章 時行時止,付之無心第818章 金盃共汝飲(下)第672章 本與末第731章 囚徒困境上第162章 長子參軍第640章 抱一第774章 新官上任第758章 治安疏(中)第102節 小三元之縣試案首(下)第374章 抓刺客!第273章 各執己見第88 九章 衝動的懲罰(下)第8 九五章 難料(中)第8 九一章 桃花依舊笑春風(中)第905章 中隱(上)第819章 葬禮與喪鐘(上)第103節 畫屏(上)第876章 大政變之步步驚心(下)第76節 賣與立(上)第650章 來自首輔的教導第749章 狸貓變老虎(中)番外篇十年二第787章 來使(上)第847章 來客(下)第11節 萬般皆下品(中)第662章 帝欲南巡第372章 洞房第778章 射天狼(中)第736章 潤物無聲(中)第288章 人品無敵……第1章 一夢五百年(下)第918章 驚變(中)第804章 束氏狸狌(上)第127節 喬遷之喜第856章 閣老的心(下)第445章 祥瑞第834章 時不我待(中)第856章 閣老的心(上)第765章 大限(上)第15節 城隍廟(下)第613章 壬戌三子第725章 亢龍有悔(中)第288章 人品無敵……第124章 奪魁(下)
第724章 元亨利貞(中)第68節 極限(中)第842章 千騎卷平岡(中)第904章 人從海上來(上)第349章 冤家路窄第816章 宰相的憤怒(上)第832章 所謂朋友(中)第796章 尚書遇襲(上)第820章 公祭(下)第95節 縣試(中)第825章 相對無言(中)第778章 射天狼(下)第833章 宦場如市(上)第797章 東風吹 戰鼓擂(下)第265章 解元郎斗酒破百聯第462章 金克木,鴛鴦對蝴蝶!第663章 我的蹄筋我做主第67節 極限(上)第524章 煉丹第620章 我的柔情你永遠不懂第737章 禮物(上)第183章 來自巡按的邀請第713章 遠慮近憂第715章 宗藩條例第767章 《登極詔》(下)第18節 濟仁堂(下)第767章 《登極詔》(中)第828章 在腳下(下)第831章 新的開始(中)第8 九四章 雄黃酒(上)第186章 長夜難眠第239章 沈京的野望第608章 四百就四百第837章 隆慶新政(上)第432章 機杼與琴聲第879章 大政變之勝負轉頭(中)第223 大明神農氏第617章 絕處逢生第722章 絕命書(上)第209章 組織第797章 東風吹 戰鼓擂(下)第299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第8節 沈家大院(中)第375章 交鋒第584章 大佬的葬禮第289章 軟禁中……第455章 扶乩第419章 鐵將軍第162章 長子參軍第519章 廷推第692章 奪帝第428章 海瑞的反攻!第148章 猛將一個,熊兵一窩番外篇十年一第499章 兒子第883章 流年(中)第215章 時行時止,付之無心第818章 金盃共汝飲(下)第672章 本與末第731章 囚徒困境上第162章 長子參軍第640章 抱一第774章 新官上任第758章 治安疏(中)第102節 小三元之縣試案首(下)第374章 抓刺客!第273章 各執己見第88 九章 衝動的懲罰(下)第8 九五章 難料(中)第8 九一章 桃花依舊笑春風(中)第905章 中隱(上)第819章 葬禮與喪鐘(上)第103節 畫屏(上)第876章 大政變之步步驚心(下)第76節 賣與立(上)第650章 來自首輔的教導第749章 狸貓變老虎(中)番外篇十年二第787章 來使(上)第847章 來客(下)第11節 萬般皆下品(中)第662章 帝欲南巡第372章 洞房第778章 射天狼(中)第736章 潤物無聲(中)第288章 人品無敵……第1章 一夢五百年(下)第918章 驚變(中)第804章 束氏狸狌(上)第127節 喬遷之喜第856章 閣老的心(下)第445章 祥瑞第834章 時不我待(中)第856章 閣老的心(上)第765章 大限(上)第15節 城隍廟(下)第613章 壬戌三子第725章 亢龍有悔(中)第288章 人品無敵……第124章 奪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