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流年(中)

.表面上看,落實《陳五事疏》,是爲了安定人心,向遍佈朝野的高黨中人證明,沈氏內閣還是會按照前任首輔的路線走下去。因此不會有大範圍的人員更迭,大家可以繼續安心當官。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落實《陳五事疏》的過程,就是內閣權力擴大化和合法化的過程。因爲《陳五事疏》所提的五條‘御門聽政,設案覽章,事必面奏,按章處事,章奏不可留中’看起來是一份皇帝練習政務的詳細指南。但實際上,卻是一份要求權力的政治綱領。

時下所謂‘入閣拜相’,即官員成爲內閣大學士後,朝野便以宰相視之。不僅老百姓和官員這樣認爲,就連皇帝也公然在諭旨中說‘汝等名爲閣臣,實爲宰相’……但這一切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並非真的宰相。

因爲本朝不設宰相,內閣大學士雖代行相權,但從制度上來說,這種做法實有曖昧不明之處……其實大學士本身只有五品,原屬文學侍從之臣,其職責爲替皇帝撰擬詔誥,潤色御批公文的辭句,說白了就是皇帝的機要秘書。雖然後來內閣的職權就由於處理政事的需要而越來越大,大學士一職也愈向前朝宰相看齊,但始終無法擺脫有實無名的尷尬——他們其實是在替皇帝批答奏摺,以皇帝的名義出詔令,其與司禮監的宦官殊無二致。

權力來自皇帝,就意味着皇帝可以隨時將你罷龘免,斷絕你的權力。

現在皇帝只有不到十歲,沈默倒不虞自己突然被罷龘免,但也正因爲如此,再以皇帝名義下達政令,難免會被朝野質疑這到底是皇帝的意思,還是你沈閣老的主意?

還是那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先將手頭的權力合法化,再名正言順的行使,這纔是王道

。最有利的條件是,這件註定要找罵名的事情,已經由高拱做完了最艱難的部分——一個月前,便以皇帝的名義批紅成憲,並在邸報刊發。

沈默只需要打着高拱的旗號,切實落實下去便可。

首先是落實‘御門聽政’,鑑於皇帝正處在長身體、學知識的年紀,每個月只在朔、望兩日上朝兩次,不必過問平日政務,只有發生大事的時候,才由皇帝召集內閣、部院大臣共同解決;如果沒有大事,那麼請太后和皇帝就安生地休息,靜等皇帝長大。

然後是‘設案覽章’,規定內侍官每日設御案,擺上最新收到的奏章,然後出門,待御覽畢,發內閣擬票。內閣票擬後再行呈覽,皇帝認爲沒問題,即可批紅髮行。這是爲了讓皇帝練習政體,更是爲了向天下人表明,一切旨意皆出聖裁。

第三是‘事必面奏’,與第二條是同樣用意。

重點在第四,第五條,‘按章處事和章奏不可留中’,上,這兩條規定了皇帝的批紅必須以票擬爲準,若票擬不和聖意,可以打回重擬。如果有未經票擬徑自內批的情況,請允許內閣大臣執奏明白方可實施。而且皇帝不能扣住奏章不發,倘有未發者,容原具本之人仍具原本請乞明旨。爲此命通政司在進封奏章時,應將當日奏章數目,開送六科備照,倘有未下者,由科臣奏討明白。

這後兩條,其實是很招人眼的,原本哪怕是高拱時代已經提請獲批,現在落實下去,也會招致軒然大波。然而因爲之前馮保一區區閹豎,險些矯詔罷龘免了首輔,令朝野無不震驚。所以這兩條政令,便被視爲是對馮保事件的痛定思痛,防止司禮監再次作亂而設。

沈默利用了對宦官干政聲討的浪潮,將司禮監的權柄收歸內閣,待到浪潮退去,人們冷靜下來,也只能苦笑着接受了……畢竟,皇帝這麼小,權力操之於內閣,總好過在死太監的手裡。

至此,帝國最高行政機構,終於完成了權力的轉移,內閣獨攬大權,再無司禮監掣肘……至少在皇帝勤政以前,位於皇城東南角的文淵閣,就成了大明朝真正的權力核心。

落實《陳五事疏》以後,另一件事情也刻不容緩了。那就是高拱去後留下的權力空白,需要馬上填補。

首先,高拱原先除首輔外,還兼任吏部尚書。現在天官出缺,經由廷推之後,朝中最負重望的大臣楊博,接任了這個職位。

這時候,久病的大學士高儀去世了,加上張居正病休,內閣中只剩下沈默與張四維兩個。增補大學士刻不容緩,經過廷推之後,吏部左侍郎魏學曾、禮部左侍郎諸大綬、右都御史陸樹聲入閣。

高儀還空出了禮部尚書,由南京禮部尚書孫鋌接任。

在這一系列人事變動中,沈默始終謹守着廷推的原則,並未干涉過人選的確定,並且通過聖旨明確規定,今後凡是四品官員的任命,必須由吏部尚書主持會推,三品以上官員,必須經由內閣大臣和部院長官廷推方可任命,其他方式無效

這本就是約定俗成的規矩,沈默只是以聖旨的形式,將其法令化和確定化。而且沈默凸顯了吏部尚書的職權,並未使內閣一家獨大,而是實行中樞機構的二元制,即天官和受輔分權制衡,這讓楊博十分的滿意,也堵住了說他要獨裁的悠悠衆口。

在入閣人選上,除了諸大綬之外,魏學曾和陸樹聲,都不算沈默的親信,這又讓人看到了首輔大人的一顆公心。然而實際上,魏學曾號稱大炮,陸樹聲是嘉靖二十年的會元,都是出了名的道德之士,兩人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私黨,也不會結黨。一個月後,刑部尚書馬自強致仕,由本部左侍郎孫鑨接任。諸人以外,工部尚書朱衡、左都御史葛守禮留任。至此,京中內閣、六部和都察院的大僚確定下來,沈默便適時推行他的‘以用舍刑賞還公論’,規定但凡軍國大事、國策制定等朝廷重大事項,必須經由廷議,如果無法議出結果,則以投票決策。像廷推一樣,廷議自來就有。至於投票決策,這也不是新鮮玩意兒了,當年‘封貢議和’之時,高拱便玩過這手,當時便十分順利的推行,現在沈默將其固定下來,自然也沒什麼阻力。

最初百官擔心,沈默將司禮監手中的權力收歸內閣,會不會展開前無古人的獨裁,那樣不管他沈閣老多麼德高望重,百官也不會跟他合作的。但是沈默將最重要的人事權和立法行政權再次從內閣分出,交由公卿大臣共同決策,這下子就迥異於高拱那樣的獨裁者,反而給人以推誠佈公,集思廣益的感覺,這是他少受非議的重要原因。

然而只有對朝政最諳熟者纔會明白,沈默仍然掌握着說一不二的權力,因爲在六部之中,沈默的同門親信,便佔據了兵、刑、禮三尚書以及十二位侍郎中的七人。無論是廷推還是廷議,都有人數過半的優勢,這樣無論他想做什麼,還是沒有人能反對。

不過這終究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再不是嚴嵩、高拱時期那樣的一言堂——只要你有足夠資格參加廷推就能參與進國家大事的決策,這樣最低可以保證自身的利益,最高可以決定國家的走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畢竟在之前,大家已經做好首輔獨裁的準備,現在沈默卻把權力與大家分享,雖然他仍然佔大頭,但大家都視之爲天經地義,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都是很滿足很滿足的。

這是對高級官員的安撫,對於中下層官員,首相大人的精力,主要放在瞭解決京官的生活問題上……

隆慶六年十月,有大臣上書言事,說禮部的六品主事,因爲家貧,母親去世無法發喪。爲此,沈默要求有司調查在京官員的生活狀況,得出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六品京官的薪俸,居然比不上京城做粗活的苦力。而且大明至今還在執行二百年前,太祖皇帝制定的薪俸標準。二百年間,物價翻了幾翻,尤其是最近幾年,各種物價連番上漲,官員的薪俸更顯微薄——還是以人數最多的六品官爲例,把每月全部俸祿拿出來買米,剛夠一個五口之家餬口,但油鹽醬醋茶哪樣不要錢?還有那麼多的人情世故呢?

沈默在給皇帝上書中說,薪俸過低,使但有職權者,無不吃拿卡要,曰不如此無法養家也。然而大多數官員並沒有貪贓枉法的機會,生活極爲寒酸,甚至要妻兒做工貼補家用

。這就造成了一種怪現象,只有敢下黑手者才能過上好日子,越是清廉自守者,就越清苦難捱。遂使貪污受賄爲正途,使清廉自守爲無能。長此以往,風氣大壞,傳之地方,則百姓亦深受其苦也。

皇帝看後,深以爲然,命內閣主持廷推商議爲官員加俸。經過激烈的辯論後,直接加俸的方案被否決,因爲那有違祖制。取而代之的,是以‘職務津貼’的形式貼補官員的生活,每年的元旦、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乾元六個節日放。而且這筆資金並不從兩京十三省的賦稅中支出,而是由朝廷在安南和呂宋的收益發放……這筆錢,原先是給隆慶皇帝花差的,現在皇帝還小用不着,就先給他的大臣們解燃眉之急了。

對手這種慨他人之慷,又能賺得好名聲的事兒,大臣們自然是無不應允,於是從這一年的重陽節開始,在京官員便享受起了比俸祿還高的津貼——收入增幅最大的,是六科以及都察院的御史,他們除了與同僚相同的職務津貼外,還享受所謂的‘廉政津貼’,亂七八糟加起來,一名七品給事中拿到的薪俸,已經與三品官持平了。至少能保證其無需任何接濟,便可衣食無憂,全家也能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了。

對於這次加薪,沈默對外的說法,自然是‘高薪養廉’,並且還煞有介事的重申,從此之後貪污將不會被姑息……但來自五百年後的首輔大人,十分清楚人的貪念是得寸進尺的,沒有嚴格的監管,再高的薪俸也養不出廉政,所以他並未對此抱多少希望。

他的目地只有一個。說白了就是邀買人心!

作爲一名在軍政地方都多年任職,並且比尋常人多了五百年見識的首輔,沈默對如何推動這個龐大帝國有清醒的認識——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能否得到大部分文官的支持,否則理論上再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

全國兩京十三省,近兩億人口,幾百萬士紳鄉宦,卻只有兩萬名官員。

對於兩億黎民百姓,他們的力量自然是最大的,想要推翻一個王朝,少不了他們出力。但農民的要求又是最低的,他們不在乎誰當皇帝,朝局如何,只要有口飯吃、能活下去了,就不會起來造反,更不可能支持任何變化。所以在能活下去的時候,他們是被統治者,不讀書,不明理,與統治者缺乏共同語言,合作也無從談起。

和各地士紳合作,也不會收到很大的效果,因爲他們的分佈地區過廣,局部利害不同,註定了無法協調。

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與全體文官的合作,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他們是這個國家的統治階層,如果沒有取得他們的同意,辦任何事情都將此路不通;而且,作爲接受同樣教育,同樣出身的一羣人,只要沈默不表現出獨裁的傾向,不侵害到他們的利益,他們便會認同他,支持他;第三點也十分重要,這個階層的人數最少,是兩億人、幾百萬人收買起來簡單,還是兩萬人收買起來簡單,這筆賬很好算。

所以沈默看準了一切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全體文官的互相合作,互相信賴,以致於精誠團結,衆志成城。

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到底是要得到那些人的心,這一點沒搞明白,一切都是瞎搞。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

第911章 俠之大者(下)第745章 火併中第724章 元亨利貞(下)第599章 決裂第766章 宮車晏駕(中)第481章 最後的較量第828章 在腳下(下)第244章 七劍下西湖第791章 春寒料峭(下)第802章 又是桂榜飄香時(下)第815章 神仙們(中)第884章 百年大計(中)第180章 百花仙酒第78 九章 靈濟宮(上)第821章 白刃不相饒(下)第860章 大明順義王(中)第244章 七劍下西湖第862章 南中國海(下)第432章 機杼與琴聲第629章 向左向右第751章 涼風起天末(下)第772章 言官們(上)第836章 三雞報曉(下)第729章 江南春(下)第168章 龍山衛第248章 正面的較量第412章 蘇州的主人第123章 奪魁(中)第537章 李娘娘第63節 傳說中的沈氏族學(下)第107節 徐渭(中)第355章 兩種生活第520章 君心難測第721章 五路財神殿(中)第541章 請罪第795章 不如歸去(中)第389章 滄浪亭第471章 誰上誰的船第671章 沙勿略第731章 定風波(下)第858章 婚變(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下)第605章 白忙活和白忙活第875章 奇怪的沉默(中)第246章 復興社第一二八節第818章 金盃共汝飲(中)第888章 好吉利(下)第106章 徐渭(上)第423章 柳暗花明第519章 廷推第813章 神劍出鞘(下)第44節 第二道題(中)第921章 君(下)第8 九五章 難料(中)第873章 隆慶皇帝(下)第102節 小三元之縣試案首(下)第764章 君父臣子(上)第244章 七劍下西湖第732章 幕僚(中)第72節 當差、搬家以及開店(下)第918章 驚變(中)第32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中)第309章 現世報……第848章 索南嘉措(上)第88 九章 罪己詔(中)第197章 第三次激動第443章 蘇雪的選擇第517章 遍地高手第615章 元旦第78 九章 靈濟宮(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中)第253章 三甲第311章 激流洶涌第832章 所謂朋友(下)第856章 閣老的心(下)第771章 尚書(下)第52節 李縣令(上)第68 九章第841章 西北望(中)第886章 願在法場證菩提(中)第391章 吳淞江第858章 婚變(上)第770章 萬歲晚睡玩完睡(上)第136章 夜航船第883章 神鞭(上)第877章 大政變之決戰紫禁城之巔(上)第437章 夫人,就是一大人第57節 小還鄉(下)第263章 百聯難爲解元郎第三八四章第672章 本與末第342章 富有嘉靖特色的下半場第401章 大幫派與大地主第808章 意外(中)第177章 倚天劍與屠龍刀第786章 爭執(中)第27節 會稽縣衙(下)第287章 沈拙言第777章 西風勁(中)
第911章 俠之大者(下)第745章 火併中第724章 元亨利貞(下)第599章 決裂第766章 宮車晏駕(中)第481章 最後的較量第828章 在腳下(下)第244章 七劍下西湖第791章 春寒料峭(下)第802章 又是桂榜飄香時(下)第815章 神仙們(中)第884章 百年大計(中)第180章 百花仙酒第78 九章 靈濟宮(上)第821章 白刃不相饒(下)第860章 大明順義王(中)第244章 七劍下西湖第862章 南中國海(下)第432章 機杼與琴聲第629章 向左向右第751章 涼風起天末(下)第772章 言官們(上)第836章 三雞報曉(下)第729章 江南春(下)第168章 龍山衛第248章 正面的較量第412章 蘇州的主人第123章 奪魁(中)第537章 李娘娘第63節 傳說中的沈氏族學(下)第107節 徐渭(中)第355章 兩種生活第520章 君心難測第721章 五路財神殿(中)第541章 請罪第795章 不如歸去(中)第389章 滄浪亭第471章 誰上誰的船第671章 沙勿略第731章 定風波(下)第858章 婚變(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下)第605章 白忙活和白忙活第875章 奇怪的沉默(中)第246章 復興社第一二八節第818章 金盃共汝飲(中)第888章 好吉利(下)第106章 徐渭(上)第423章 柳暗花明第519章 廷推第813章 神劍出鞘(下)第44節 第二道題(中)第921章 君(下)第8 九五章 難料(中)第873章 隆慶皇帝(下)第102節 小三元之縣試案首(下)第764章 君父臣子(上)第244章 七劍下西湖第732章 幕僚(中)第72節 當差、搬家以及開店(下)第918章 驚變(中)第32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中)第309章 現世報……第848章 索南嘉措(上)第88 九章 罪己詔(中)第197章 第三次激動第443章 蘇雪的選擇第517章 遍地高手第615章 元旦第78 九章 靈濟宮(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中)第253章 三甲第311章 激流洶涌第832章 所謂朋友(下)第856章 閣老的心(下)第771章 尚書(下)第52節 李縣令(上)第68 九章第841章 西北望(中)第886章 願在法場證菩提(中)第391章 吳淞江第858章 婚變(上)第770章 萬歲晚睡玩完睡(上)第136章 夜航船第883章 神鞭(上)第877章 大政變之決戰紫禁城之巔(上)第437章 夫人,就是一大人第57節 小還鄉(下)第263章 百聯難爲解元郎第三八四章第672章 本與末第342章 富有嘉靖特色的下半場第401章 大幫派與大地主第808章 意外(中)第177章 倚天劍與屠龍刀第786章 爭執(中)第27節 會稽縣衙(下)第287章 沈拙言第777章 西風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