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天下熙熙(中)

當九大家決定完全從礦山退出,那些衢州的土豪礦霸們慌了,他們知道自己的實力,比起鬧得轟轟烈烈的三巢要差遠了,更不幸的是,三巢地處邊遠,天高皇帝遠,而衢州位於四省通衢、東南腹地,若沒了那些大家族在背後支持,官府沒可能容忍他們這種無異於反叛的行爲。

但很顯然,衢州發生的事情,與三巢叛亂的性質截然不同,後者帶有明顯的反叛傾向,而前者只是因爲利益上的衝突,所以對待兩者的方針也截然不同,對三巢要以剿爲主,以撫爲輔;而在這裡,爲了避免事態激化,不到萬不得已,不應動用武力,還是應該對症下藥,既然是利益的糾葛,就用利益去解決。

於是在與九大家暗中洽談的同時,沈默便讓邵芳大張旗鼓的與當地的豪紳談判,只要將剷除那些礦霸,不再武裝對抗官府,他將給他們與官府合營開礦的權力,所得收益按比例分成,且在合同期內,其權益受官府保護。

能夠合法開礦,是衢州地方豪紳們朝思暮想的權利,但大明對私人開礦限制極嚴,當初也正是因爲王本固對盜挖盜掘的嚴厲打擊,才導致了礦工暴動,繼而演化成如今的局面。現在沈默給一部分人這樣的權力,這些人心中,原先那種‘不挖白不挖’的心理頓時扭轉,便會將礦山看成是自家的,如果有誰還想盜挖盜掘,肯定會和他們拼命的。

這個充滿誘惑的提議,想要被對方接受並不困難;其難處反而在於,如何讓自己人接受,更確切說,是如何使王本固這樣的清流接受,對這些將祖宗法度視爲圭臬的死腦筋,一切礦藏都是屬於朝廷,屬於皇帝的,豈能與地方豪紳分享?

這就是沈默將此事擱置一年,非要等到外察之年,才把浙江的高層帶到衢州的原因。爲了進一步施壓王本固等人,他整天逍遙事外,還故意惹得對方心煩意亂……他知道,只有在火上眉毛、方寸大亂的情況下,王本固纔會接受這個方案。

更深層的是,他不想涉足此事之中,畢竟這法子不太光彩,雖然談不上什麼飲鴆止渴,但畢竟可能引來物議,將來或許會有麻煩。所以這個黑鍋他想讓王本固來背,自己最多隻負個領導責任,麻煩也就小得多。

結果到了三月裡,外察迫在眉睫,下面人都在催促解決,經略大人又袖手旁觀,王本固憂心如焚,終於答應和對方談判,但又很快陷入僵局……雙方最主要的爭執,不在利益的分割上,而是名分。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爲像王本固這種清流官,本就視金錢如糞土,絕不會錙銖必究的。但‘名分’是大事,絕不能有一絲馬虎的——絕對不能將其轉移出去,這是王中丞不可突破的底線。

便在沈默的授意下,邵芳又炮製出一個‘承包’的概念,將礦山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剝離,前者依然屬於大明,但將後者交給地方豪紳,其實和之前的條款並無不同,只是換了個說法而已。

但就是這簡單的一改,便給了王本固說服自己……或者說是欺騙自己的理由,在走投無路之際,他終於點頭同意,命浙江布政使司與衢州的幾大豪族,簽訂了承包協議。

當然對方也是拿出了誠意,他們不僅保證礦山收入優先上繳國庫,還暗地裡給了相關官員一部分乾股,所以協約才能順利的。

協約簽訂之後,豪紳們立刻有了精神,他們主動協助官府,勸那些盤踞在礦山上的礦霸、土匪說:‘三巢比你們可厲害多了,沈經略還不是說滅就滅了?這個閻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個軟,暫時招安,反正他總是要走的,到時候再鬧也不遲。’

這些礦霸、土匪都是地方豪紳扶植起來的,滿以爲大家是一心一意呢,根本沒想到人家已經把自己賣了。礦霸匪首們便成羣結隊的來到衢州城,表示願意接受招安,不再爲禍鄉里。果然受到了官府的熱烈歡迎,好吃好喝好伺候不說,還拿出一張官職清單來,讓他們挑選。並告訴他,這是巡撫大人費盡心思才空出來的官位,數量有限,先到先得,來晚了的就沒有了。

這下剩下的人也不懷疑了,唯恐落在後面撈不到官職,便全都蜂擁下山,幾乎是一夜之間,衢州城中就塞滿了前來投誠的土匪頭子。官府起先還以禮相待,可是沒過兩天,王中丞突然發難,將這些人統統抓緊了牢中,並把其中一些惡貫滿盈、窮兇極惡之徒殺掉,然後對其餘人進行嚴厲的警告,又把他們放了出去。

出來後,才知道幾乎是一夜之間,上百家新的礦場開張了,他們這才如夢方醒,原來自己被那些豪紳拋棄了,但這時候他們的手下,大都到礦上去幹活去了,自己已經變成孤家寡人,又能幹得了什麼呢?

也有那懷恨在心之徒,想要報復那些出賣他們的豪紳,但對方早有準備,沒等他們動手,便先招呼上了,把人殺了往礦洞裡一扔,世上就再沒這號了。對於這類案子,衢州府也是睜一眼閉一眼,先擱成懸案,然後時間一長,便不了了之了。

當然這是後話。

“結束了嗎?”巡視完已經恢復秩序的礦山,王本固仍然有些不真實的感覺,他實在無法接受,長期困擾自己的夢魘,就在這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便這麼稀裡糊塗的解決了。

聽到他的問話,身邊的蔣誼笑着拱手道:“全仗中丞大人運籌帷幄、英明指揮,這下您高升入京,定然指日可待了。”

“呵呵……”王本固聞言浮起微笑,看一眼畢恭畢敬的蔣誼道:“我一走巡撫的位子,就是你的了,咱們是同喜啊。”

“多謝中丞栽培。”蔣誼喜不自勝道:“誼肝腦塗地、無以爲報。”

兩人笑一陣,王本固表情逐漸凝固,低聲道:“可是,我怎麼覺着,自個什麼都沒幹呢?”說着目光迷茫道:“銀礦依然不受官府控制,那些罪魁禍首依然逍遙法外,只殺了幾隻替罪羊而已……”

“可問題都解決了,”蔣誼低聲勸道:“您已經可以交代了,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是啊……”王本固緩緩點頭道:“解決了,爲什麼我還覺着堵得慌呢?”

蔣誼心說那是因爲許多事,你都矇在鼓裡的緣故,便住了嘴,任由中丞大人繼續迷糊下去。

同樣迷糊的不止王本固一個,還有孫鋌和陶大臨。爲了避嫌起見,兩人一直沒有單獨和沈默見面,只是作爲浙江的普通官員,在經歷整個事件,難免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所以這天沈默邀請他們同遊常山白龍洞,兩人便打定主意,要向他問個明白。

沈默並沒有絲毫隱瞞,路上便將所有的內情坦誠相告了,陶大臨和孫鋌聽完之後,驚得半晌說不出話來,他們實在想不到,隱情竟如此之複雜。後面孫鋌漸漸神態如常,但陶大臨卻一直落落寡歡,彷彿有話要說。沈默問他,他卻搖頭不吭聲……不是不想說,就是沒想好怎麼說。

他不說,沈默也就隨他去了,自己則專心趕路。從衢州城到常山七十里,一行人清晨出發,騎馬到了常山山脈的天馬山腳下……這座弓形的山脈東西橫跨,狀若奔騰的駿馬,因此而命名。那白龍洞正好在馬的後肚上,只能步行上去,沈默便留下侍衛在山下看馬,其他人開始爬山。

天馬山上樹木成蔭,鬱鬱蔥蔥,正是‘桃花過後山楂來、梔子杜鵑開滿山’的盛春時節,見此美景,就連陶大臨的臉上都露出笑容。沈默兄弟三個,在山間且行且嘯,就着美景吟詩作對,心情好不舒暢。

快到中午時分,終於看到了那樹林掩映中的白龍洞,只見那山洞十分的寬大,洞前還有小河潺潺流出,兩岸葭葦掩映,楊柳搖曳,波光盪漾,錦鱗游泳。實乃一處洞天福地。

見河水清澈,早就口乾舌燥的衆人歡呼一聲,全都跑過去洗臉喝水,沈默也掬着清亮的河水洗了把臉,頓覺神清氣爽,掏出帕子擦擦手,便打量起洞邊山壁上的石刻來。

其實白龍洞這個名字十分惡俗,僅沈默見過的,就有五六處,至於沒見過的,肯定就更多了。但這一處白龍洞,卻因爲一個人在此講學,而變得格外有吸引力;那人的魅力是如此之大,能讓沈默跑出這麼大老遠,來瞻仰着山壁上的石刻。

只見山壁上印刻着六個斗大的楷體字道:‘王陽明講學處’。

嘉靖六年三月,五十六歲的陽明公在此講學,這時候的王陽明,在經過長期征戰和常年奔波之後,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但他那超凡入聖的思想和哲學,卻也在這時候達到了最精妙的巔峰時刻……這次講學,也是王陽明最後一次公開的講學,兩個月之後,他被朝廷委任爲左都御史,赴廣西平叛,次年病逝。所以這裡向來被王學門人,視爲一處聖地,拜祭者絡繹不絕。

沈默命人將祭品在供桌上擺好,親手爲陽明公上了香,然後率領衆人恭恭敬敬磕了頭,這才和兩個兄弟仔細端詳山壁上密密麻麻的石刻。

這些石刻大都是詩文,足有上百篇;又大都是王學門人所留,一篇篇看下去,能見到許多如雷貫耳的名字,以及他們做所的詩篇……當然大都在抒發對祖師的敬仰,也有些是講述自己的心學體會,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格言警句。

沈默和陶大臨正看得入神,突然聽孫鋌低呼一聲道:“還有陽明公的真跡呢!”兩人連忙湊過去,果然見有首署名王陽明的長詩,曰《長生》。陶大臨便輕聲吟道:‘長生徒有慕,苦乏大藥資。名山遍深歷,悠悠鬢生絲。微軀一系念,去道日遠而……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爲?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一句話道盡陽明之學,沈默反覆低吟着,一時有些癡了。

待他神情復原之後,陶大臨輕聲道:“都說陽明公狂,看來真是如此,連古來聖賢都當成雲煙,難道只有他的良知之學,纔是對的嗎?”

“呵呵……”沈默搖搖頭道:“你曲解了陽明公的意思,他是說我們不應該拘泥於古人,哪怕是聖賢之言,也都是針對過去的事情,今人怎能完全照做?”

“那我們要遵循什麼準則?”陶大臨緊盯着沈默道。

“遵從良知。”沈默淡淡道。

“何爲良知?”陶大臨問道。

“知善知惡是良知。”沈默當然要這樣回答。

“知道這個就可以了嗎?”陶大臨追問道。

“還要知行合一。”沈默回望着他,目光和煦的笑道:“有什麼話就直說,兜這麼大圈子作甚?”他不信陶大臨不知道這些,現在卻明知故問,顯然別有他意。

“你說知善知惡是良知,”陶大臨也不避讓,沉聲道:“又說要知行合一,可你的所作所爲,真的是善嗎?你現在還分得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罵?”

“終於是憋不住了。”面對老朋友的指控,沈默也不惱,依舊微笑道:“我當然分得清。”

“你分不清。”陶大臨是個正直的人,對沈默這套善惡不分、唯利是舉作法十分不以爲然,他覺着自己必須點醒自己的兄弟,以免越陷越深,道:“如果是非分明,就該懲惡揚善,就算一時做不到,也不該和那些惡棍們妥協……”頓一頓,他加強語氣道:“你明明知道,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九大家,是那些地方土豪,你卻偏偏與他們講和,還給他們利益,這不是善惡不分又是什麼?”最後又質問道:“口口聲聲說知行合一,你做到了嗎?”

“不錯,看來你也對陽明之學下過功夫。”沈默也不急,笑眯眯道:“應該知道‘補生傅鳳’的故事吧。”

陶大臨點點頭,表示知道。這是王陽明在著作中,所舉的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是說有個叫傅鳳的增生,因爲家境貧困,而無法養活年邁的父母和傻子弟弟,於是不顧性命日夜苦讀,想要靠讀書來擺脫貧困,使家人過上好日子。但事與願違,因爲吃不飽,再加上學業太過辛苦,竟然臥牀不起,患了大病,險些竟一命嗚呼了。

“還記得陽明公怎麼評價的嗎?”沈默望着陽明公那句‘爲君指周道,直往勿復疑’,不由暗暗感慨:‘只恨晚生了幾十年,不能聆聽先生的教誨,實在是人生大憾。’

陶大臨露出思索的表情,他知道要是按傳統儒家的思想,只講動機而不講效果,傅鳳的舉動可以說非常孝順,要受到世人的稱讚。可王陽明偏偏不欣賞,反而說他不孝順父母……如此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如果人累病了,甚至累死了,父母弟弟又將無人供養,就算你動機再好又有什麼用?

“到底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便聽沈默雲淡風輕道:“世人都知道‘知易行難’,如果你拘泥於某些道德教條的框框,不敢越出半步,行爲必然受到約束,無異於作繭自縛,遇到的問題稍一困難,便會無計可施。”說着微微一笑道:“爲何不先跳出那些的框架,用自己的‘良知’找出解決問題的良策,然後便宜行事,期於成功呢?”

“你不怕走歪了嗎?”陶大臨沉聲問道。

“所以時刻不能忘了良知,”沈默正色道:“所謂良知,知善惡也,但善惡的標準,卻不能一成不變。士兵在戰場上殺人不是惡,但平時殺人卻是;人善待鄰家的孤寡算是善,但善待自己的兒女卻不算。所以致良知也必須分情況,做大事要講大良知,做小事要講小良知……讓衢州礦山不再成爲禍亂的根源,讓朝廷和百姓免於暴亂的危害,這是我的大良知,只要最後的結果是積極的,我可以放棄一些小良知,哪怕因此被人詬病也無所謂,因爲我只遵從自己的良知。”

這時邊上的孫鋌也道:“拙言說的對,既然出來做官,當爲朝廷和百姓考慮,這纔是我們的良知。”說着笑笑道:“至於個人的良知,只能先放在一邊了……”

陶大臨面色變幻許久,最終還是點了點頭。

第479章 三岔口第730章 東南攻略(下)第611章 凱旋第164章 出發啦……第732章 幕僚(中)第553章 請客第887章 奪情風波(下)第655章 又見祥瑞第359章 有嘉靖朝特色的政治鬥爭第76節 賣與立(上)第12節 萬般皆下品(下)第1節 一夢五百年(上)第776章 十月圍城(上)第499章 兒子第775章 多事之秋(下)第140章 吳成器第701章 小魔星第235章 攤牌第278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第188章 誰說女子不如男第580章 反應十年六第808章 瓕蔘翳畞礟渋曓(上)第575章 醫病第335章 比太醫還牛的人第162章 長子參軍第901章 來自鬼魂的報復(上)第202章 別第四五二章第908章 瓊林天下(下)第860章 大明順義王(上)第428章 海瑞的反攻!第587章 聖心……第361章 狼狽爲奸的父子倆第827章 路在何方(上)第14節 城隍廟(中)第493章 潮起潮落六二六章 預測帝第635章 燕歸來第816章 宰相的憤怒(上)第297章 常羨人間琢玉郎第831章 新的開始(中)第42節 巧匠(下)第776章 十月圍城(下)第832章 所謂朋友(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下)第543章 誰能笑到最後?第488章 綁架第774章 新官上任第462章 金克木,鴛鴦對蝴蝶!第834章 時不我待(上)第830章 名師高徒(上)第909章 閹寺雄起(下)第830章 名師高徒(下)第821章 白刃不相饒(下)第756章 文章憎命達(中)第719章 莊園第88 九章 君臣(中)第862章 南中國海(下)第751章 涼風起天末(上)第397章 今天就按規矩辦第759章 躲不過(中)第484章 教父第838章 沙場秋點兵(上)第916章 朕的江山朕做主!(下)第42節 巧匠(下)第385章 被劫走的絲綢第734章 陽(上)第803章 皿字號(上)第920章 式(下)第429章 交代第170章 請記住,他們是神奇二人組!第469章 戚將軍負荊第422章 大事件第421章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第419章 鐵將軍第650章 來自首輔的教導第819章 葬禮與喪鐘(上)第566章 走得夜路多,難免遇上鬼第854章 鍾金(上)第841章 西北望(下)第446章 起航!!!第8 九七章 天津(中)第813章 神劍出鞘(上)第516章 三公槐第32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中)第500章 長歌當哭第745章 火併(上)第915章 崩潰(上)第616章 大典第790章 京察大計(中)第919章 殺(中)第805章 希望(中)第613章 壬戌三子第778章 射天狼(下)第811章 審(中)第767章 《登極詔》(上)第184章 斷橋初雪第247章 君子以同道爲朋第912章 長沙(下)
第479章 三岔口第730章 東南攻略(下)第611章 凱旋第164章 出發啦……第732章 幕僚(中)第553章 請客第887章 奪情風波(下)第655章 又見祥瑞第359章 有嘉靖朝特色的政治鬥爭第76節 賣與立(上)第12節 萬般皆下品(下)第1節 一夢五百年(上)第776章 十月圍城(上)第499章 兒子第775章 多事之秋(下)第140章 吳成器第701章 小魔星第235章 攤牌第278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第188章 誰說女子不如男第580章 反應十年六第808章 瓕蔘翳畞礟渋曓(上)第575章 醫病第335章 比太醫還牛的人第162章 長子參軍第901章 來自鬼魂的報復(上)第202章 別第四五二章第908章 瓊林天下(下)第860章 大明順義王(上)第428章 海瑞的反攻!第587章 聖心……第361章 狼狽爲奸的父子倆第827章 路在何方(上)第14節 城隍廟(中)第493章 潮起潮落六二六章 預測帝第635章 燕歸來第816章 宰相的憤怒(上)第297章 常羨人間琢玉郎第831章 新的開始(中)第42節 巧匠(下)第776章 十月圍城(下)第832章 所謂朋友(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下)第543章 誰能笑到最後?第488章 綁架第774章 新官上任第462章 金克木,鴛鴦對蝴蝶!第834章 時不我待(上)第830章 名師高徒(上)第909章 閹寺雄起(下)第830章 名師高徒(下)第821章 白刃不相饒(下)第756章 文章憎命達(中)第719章 莊園第88 九章 君臣(中)第862章 南中國海(下)第751章 涼風起天末(上)第397章 今天就按規矩辦第759章 躲不過(中)第484章 教父第838章 沙場秋點兵(上)第916章 朕的江山朕做主!(下)第42節 巧匠(下)第385章 被劫走的絲綢第734章 陽(上)第803章 皿字號(上)第920章 式(下)第429章 交代第170章 請記住,他們是神奇二人組!第469章 戚將軍負荊第422章 大事件第421章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第419章 鐵將軍第650章 來自首輔的教導第819章 葬禮與喪鐘(上)第566章 走得夜路多,難免遇上鬼第854章 鍾金(上)第841章 西北望(下)第446章 起航!!!第8 九七章 天津(中)第813章 神劍出鞘(上)第516章 三公槐第32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中)第500章 長歌當哭第745章 火併(上)第915章 崩潰(上)第616章 大典第790章 京察大計(中)第919章 殺(中)第805章 希望(中)第613章 壬戌三子第778章 射天狼(下)第811章 審(中)第767章 《登極詔》(上)第184章 斷橋初雪第247章 君子以同道爲朋第912章 長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