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3 孝傑率直,目中無人

當王孝傑的歸都隊伍抵達長安城郊時,李潼登上城西金光門城樓向城外一瞧,看到那浩浩蕩蕩的隊伍綿延數裡,還以爲王孝傑直接把安西駐軍給帶回來了。

王孝傑這行儀實在誇張,前後奔走行員兩千餘衆,牛馬幾千馱。應該還有一些西域的商隊跟隨一起入關,如此便組成了一個幾近萬人規模的大隊伍。

這一支隊伍光入城便鬧哄哄的經過了半個時辰,當然王孝傑也並沒有倨傲的讓雍王於城門內乾等,提前脫離了隊伍,在行臺官佐的引領下來拜見雍王。

李潼下了城門當街而立,及見王孝傑趨行至前便要大禮拜下,自己也上前幾步,伸手託扶並笑語道:“王尚書不必多禮,大禮生受,實在讓小王忐忑。”

然而王孝傑轉望左右後還是拜了下去,起身後撣袍正色道:“私第相見,可以從簡。但衆目加望,還是要莊重一些。關內人情不乏桀驁之處,殿下居治此間,簡禮折威並不可取。”

聽到王孝傑這麼說,李潼對他增加了不少好感。

但接下來王孝傑的話,又讓他有些無言以對:“唐老將軍與我,並是京兆寒素壯士,彼此共事甚歡,情誼並不短淺,人情上也難免同喜同厭。所以對殿下,自然多了幾分親近,屈膝壯勢,不在話下。”

李潼聽到這話,只是一咧嘴,他入世以來接觸過的時流各種各樣都有,但像王孝傑這麼言談直白的還真是少見,唯恐人不知道自己的心思,凡有所感、俱訴言表,直白的戳人肺管。

接着行臺官員牽來座駕,供人騎行。看到那駿馬,王孝傑又有話說:“國中非無良馬,但侍弄的太精緻,少了幾分風霜經染的精悍氣。卑職今次歸朝,於安西精選了五百良驥隨行。之後馬隊入城,先給殿下優選兩百匹充實駕廄。不是吝嗇,不肯全給,畢竟歸朝後多有人情呼應,難免要隨手給物,否則禮數便不夠周全。”

李潼聞言後又是一樂,笑呵呵向王孝傑道謝,看這禮貨分配,自己在其心目中還是分量不小,但卻爲啥沒有因此覺得高興?

王孝傑看了一眼雍王臉上客氣的笑容,接着便又說道:“言雖論馬,但也是在說人。人若只是一味的榮養,不經風霜,不成大器。舊年神都朝中,卑職有幸於班列遠睹殿下風采,雖然貴介可觀,但也止於儀表拔萃。但轉年以來,雖音容難睹,事蹟卻內外盛傳。

世道予人絕不會盡是虧薄,殿下與卑職,概是幽中奮起,於此想必更有體會。神都匡正,殿下誠是功壯,更難得揚志之際,人情兼撫。此情前書已有表達,但總覺未盡。特別驚聞殿下壯功青海之後,卑職便常與左右信言,一定要莊重拜見我唐家名王!”

說到這裡,王孝傑更上前一步,親自託扶雍王等馬,引轡略行幾步,再回望過來的時候,神情轉有幾分悽楚:“舊年洮河道之難,種種屈辱悽惶,深刻骨中,身入蕃中、輾轉卑活數年之久。不經此苦,不知心痛。刻骨之辱,殿下爲我洗之,所以乍見言深,俱是肺腑之言。若有逾越冒犯之處,還請殿下見諒。”

從此前信書傳遞到現在見面交流,王孝傑憨直的形象已經在李潼心裡塑造的瓷實有加。

眼下聽到此人如此感性之語,李潼一時間倒頗感意外,片刻後才微笑擺手道:“王尚書言重了,小王也只是因人成事,言是大克蕃賊,但登隴之後,也只是略積統籌之勞,未至前陣親殺一賊,概燕國公等衆將士奮勇烈戰,才能大破蕃賊於青海。”

王孝傑聞言後卻連連搖頭,表示不認同雍王的說法,並繼續說道:“常之才略雖有可稱,但邊夷入朝,虧於威望,臨陣跳蕩、左右翼護乃至於堅壁據守,俱在其才器之內。但若說統攝三軍,令用必行,這不在他的才能之內。

卑職久與蕃國交戰,若欽陵之類,詭道深浸,一旦入其張設羅網,鷹隼難飛。唐家威統四極,軍中豈無二三悍勇鬥士,何以頻頻受制其人?唯欽陵鬥勢而不鬥勇,料敵制勝,此亦卑職並諸將所不及。累與爲戰,此前久屈不伸,只憾當時沒有殿下統籌爲帥!”

王孝傑這一番話講出口,倒讓李潼對他了解更加全面。這傢伙評價起黑齒常之來,居然還大差不離。

按理說黑齒常之作爲久鎮河源的宿將,本來應該威望極高,可是在青海交戰之際,居然發生了諸將違命爭攻的事情,可見在關鍵時刻,黑齒常之對將士們的統御力仍然不夠合格。

講到青海方面的戰事,王孝傑有太多意見要表達:“若說因人成事,說的正該是黑齒常之。殿下統籌於隴右,已經爲其張設出一個必勝局面,然而常之竟然還讓欽陵全身而走,老將力疲情怯,不能竟功,實在是讓人扼腕。若卑職當時有幸居陣,哪怕窮追邏娑城下又如何?大勢在我,豈容賊寇遁走!往昔屈辱,必須誓死以報!”

言及於此,王孝傑一臉的惋惜,執轡頓足,大呼:“可惜、可惜!殿下天縱之才,身前卻乏勇將聽使,若當時卑職身在隴邊……”

青海大戰,乃是舉國振奮的一場大勝,可現在從王孝傑的態度看來,似乎就是一場虎頭蛇尾的陣仗。

其人言及欽陵便咬牙切齒,深以舊年戰敗乃至於身陷蕃國爲恥,對吐蕃可謂是怨念十足。可他對青海戰果的不滿意,又顯示出其人收復四鎮、又在西域大破吐蕃,連場戰勝之後,頭腦已經有些不夠冷靜。

對於後一點,沒什麼好說的,王孝傑這種心理狀態,真的不適合再身在邊疆一線執掌方面,此時歸朝不失爲一種好的處理。

可是對於前一點,李潼就有些奇怪了,別人去了吐蕃處境悽慘有加,對吐蕃怨念十足也就罷了。可你去了那裡是當爸爸的,怎麼也這麼怨氣沖天?

返回皇城這一路上,王孝傑都是在討論青海這一場戰事,對於他在安西的獲勝,反而言及不多。尤其話裡話外,都是佩服雍王的統籌之功,這倒很大程度上的滿足了李潼的虛榮心。

果然得意之事,還是要跟專精之人討論才能獲得滿足感。國中討論起青海此勝,還是有一部分人覺得雍王唯是領銜,既無負甲充陣之勞、又無戰場殺敵之功,完全是佔了黑齒常之等隴邊將士們奮勇搏殺的便宜。

對於這樣的輪調,李潼自然不會去正面理會,層次不同,辯論無益。

但王孝傑講起這一番功事,視角則不同。他本就是驍勇善戰的大將,舊年還落敗於欽陵手下,講起青海大勝,便不覺得黑齒常之等衆將臨陣應敵是關鍵因素,覺得換了他也能做到,甚至還能做得更好。

所以他就認爲,青海此勝,雍王纔是決定性的關鍵。假使當年承風嶺一役,行軍大總管李敬玄能有雍王一成的統籌之能,都不可能敗得那麼慘。

這一番論調說出來,自然聽得李潼眉開眼笑,覺得王孝傑粗中有細,說話也好聽。但同行出迎的李元素則聽得直瞪眼,實在忍受不了王孝傑在這裡瘋狂編排他兄長的拙劣,索性打馬先行一步。

當然,李元素是去是留,王孝傑根本就不在意。或者說行臺出迎諸員,他都不怎麼放在心上,甚至還隱有抱怨,朝廷分陝授任於雍王,結果人事配給如此簡陋,如果不是雍王才大能當,這個陝西道大行臺簡直就是在開玩笑。

這種態度,自然把行臺所有人都給得罪了。李潼也終於理解到,爲什麼張仁願對王孝傑如此怨念十足,剛一見面便要告王孝傑的黑狀。

且不說張仁願本就是個嚴重的強迫症,就這傢伙嘴上沒個把門的,正常人也受不了啊!

但也不得不說,王孝傑眼下的確是有這種目中無人的底氣。高宗時期以來,名將泰半凋零,黑齒常之雖積宿功,但本身又是夷將。

歷數一番,唯王孝傑在安西連場大勝,幾乎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大唐軍方第一人。這種狀態雖然頗有一種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感覺,但誰讓人家生巧了時代呢。

無論之前還是之後,大唐都是將星璀璨,但武週一朝軍事闇弱,就給了王孝傑出頭之地。這種情況,也真是沒法擡硬槓。

王孝傑在長安短留幾日,倒是與雍王相談甚歡,但跟行臺其他人則就馬馬虎虎。李元素、姚元崇這兩部尚書,見到王孝傑都是一臉的神情複雜,就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等到王孝傑離開長安、繼續東行的時候,李潼也沒有再爲難其他佐員,諸人照常辦公,他只是自己相送。

“朝事繁重,遠不及邊事爽直。與其虛坐政事堂,我倒更願受教殿下帳前,鎮戍隴右,再戰青海。但終究皇命難違,也只能守此憾情,以待來年。”

王孝傑這番話說的倒是不失情真,但李潼聽了後卻有些心驚,你還是趕緊回朝做宰相去吧,真要留下來,我擔心我陝西道大行臺直接被你折騰散架了,廟小實在是容不下大菩薩。

但拋開公事上的才器取捨,他對王孝傑印象是真不錯,來年回到神都,如果王孝傑還沒把自己折騰壞,倒是可以做個私交甚篤的好朋友。

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0389 鄭女文茵0955 聖人萬勝,長安沸騰0824 祚榮落網,渤海難創0019 一隻大青鵝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721 燕子築巢,無懼惡雀0263 娘子隨戲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038 水漲船高0826 逃人不追,大開武舉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365 羣僚入廟,參佐代王0587 噶爾掌國,父子爲繼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002 又一個才人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653 蕃國王母,深宮問事0545 國賊碩鼠,其罪當誅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439 踏破白馬寺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845 情義可賞,爲我娛親0456 誰沐代王恩威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740 北衙軍壯,聖人不朝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381 媽寶裴光庭0252 名王身死,自應有殉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056 金吾衛大將軍0402 好長生者,必重醫卜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002 又一個才人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320 高句麗遺民0130 少王邪才妖異1039 浴血殺敵,英姿壯否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807 雞犬升天,貴戚匿野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1009 今月照古,天涯此時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772 義無大小,概是正氣0116 不是聶隱娘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091 恩賜瑞物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047 向陽而行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180 豈能笑罵由人0330 給事真幹才0657 欽陵擅權,贊普受制0984 選司公正,風骨強硬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713 韋卿雅正,堪爲宰輔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096 勇宦楊思勖0214 少王異圖,乃有妄行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159 皇孫李寶雨0206 一支穿雲箭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080 豬狗之才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
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0389 鄭女文茵0955 聖人萬勝,長安沸騰0824 祚榮落網,渤海難創0019 一隻大青鵝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721 燕子築巢,無懼惡雀0263 娘子隨戲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038 水漲船高0826 逃人不追,大開武舉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365 羣僚入廟,參佐代王0587 噶爾掌國,父子爲繼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002 又一個才人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653 蕃國王母,深宮問事0545 國賊碩鼠,其罪當誅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439 踏破白馬寺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845 情義可賞,爲我娛親0456 誰沐代王恩威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740 北衙軍壯,聖人不朝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381 媽寶裴光庭0252 名王身死,自應有殉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056 金吾衛大將軍0402 好長生者,必重醫卜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002 又一個才人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320 高句麗遺民0130 少王邪才妖異1039 浴血殺敵,英姿壯否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807 雞犬升天,貴戚匿野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1009 今月照古,天涯此時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772 義無大小,概是正氣0116 不是聶隱娘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091 恩賜瑞物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047 向陽而行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180 豈能笑罵由人0330 給事真幹才0657 欽陵擅權,贊普受制0984 選司公正,風骨強硬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713 韋卿雅正,堪爲宰輔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096 勇宦楊思勖0214 少王異圖,乃有妄行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159 皇孫李寶雨0206 一支穿雲箭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080 豬狗之才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