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範本

bookmark

興龍在平壤呆了2天,與金哲男進行了3次正式會晤。

23日,金哲男設國宴招待龐興龍。次日上午,朝鮮內閣總理金俊英與外務相盧哲鬥發表聯合聲明,宣稱朝鮮已與共和國簽署了一系列雙邊合作條約與協議,共和國是朝鮮“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朝鮮高調錶態,無是借共和國“壯膽”。

按照共和國外交部隨後公佈的消息,龐興龍在訪問朝鮮期間,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哲男商討了東北亞局勢與日本核問題、增進了雙邊友誼與互相信任,隨後與朝鮮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追加條款)、《經濟合作備忘錄》、《雙邊貿易諒解協議》、《中朝經濟與民間交往互信協議》等以經濟貿易交往爲主的雙邊文件。

毫無疑問,共和國的態度“低調”得多。

《友好互助條約》(追加條款)主要涉及到在不對第三方構成威脅的情況下,共和國向朝鮮提供防禦性武器裝備,幫助朝鮮完善國防力量,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作爲交換條件,朝鮮向共和國覈查機構單方面開放國內核設施,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將核武器瞄準共和國。沒有對外公開的內容是,共和國向朝鮮提供覈保護傘,培訓朝鮮空軍的飛行員與技術類人員,朝鮮將已經生產出來的核彈頭與核裝置交共和國進行改造,保證在未得到共和國允許的情況下絕不使用核武器。

可以說,這是龐興龍在平壤的最大收穫。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金哲男做出了對朝鮮最有利的選擇。後來證明,朝鮮僅僅只有3具重量達到數噸、還不怎麼可靠的核裝置。這些核裝置全部埋設在朝韓停火線附近,準備用來抵抗美韓軍隊地大規模地面進攻,幾乎沒有實戰價值。也就是說,朝鮮實際上不具備核威脅能力。

交出數量少得可憐的核裝置,朝鮮得到了共和國的全面國家安全承諾與保證。

《經濟合作備忘錄》主要是共和國幫助朝鮮發展經濟,基本是單方面的援協議。按照相關規定,共和國將在未來1內向朝鮮投資數百億元,幫助朝鮮建設與完善國家基礎設施;以國家擔保形式鼓勵國內資本前往朝鮮投資,朝鮮爲共和國資本提供最優惠的稅收政策;共和國每年以國內價格向朝鮮提供150萬噸大米與麪粉,向朝鮮提供先進農業技術,幫助朝鮮解決糧食生產問題等等。

嚴格地說。“備忘錄”是“金氏家族”保命護身符。

雖然朝鮮經濟非常封閉。對外貿地依存度並不高。但是朝鮮離不開外界地援助。更需要用外匯購買維護政權與國內穩定、包括武器裝備在內地必需物資。以往。朝鮮主要依靠向其他國家出售軍事技術、特別是彈道導彈技術與核技術換取外匯。按照非官方統計。僅在211世紀前5年。朝鮮就通過出售彈道導彈技術從伊朗等國獲得至少50元外匯。隨着金融危機爆發、伊朗戰爭打響、大量反導武器問世。朝鮮地“導彈外匯”劇減。如果朝鮮政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隨着外匯減少。無法進口維持國家穩定地必須物資(其中包括很多在其他國家非常普遍地藥品)。“金氏家族”必然完蛋。

共和國地援助。能夠在很大地程度上解決朝鮮面臨地問題。

比如。朝鮮提出地國家基礎設施項目中。既有公路、鐵路、橋樑、機場、通信網絡、水利工程、城市排水工程等等傳統意義上地“基礎設施”。還有包括醫院、學校、製藥廠、化肥廠、食品加工廠、水電站等等以往屬於“工業設施”或者“公共設施”地非傳統“基礎設施”。

再比如。朝鮮與得到政府擔保地民營企業地主要合作項目。主要爲共和國已經淘汰地紡織、皮革加工、造紙、礦業等等既需要大量勞動力與能源。又會造成嚴重污染。還沒有多少附加值地低端工業。朝鮮沒有引進高科技企業。除了集中力量解決國民地生活問題、提高國民地生活保障之外。主要與朝鮮教育落後、缺乏足夠地技術工人有關。

毋庸置。朝鮮成爲了共和國產業結構調整地受益者。

按照朝鮮與共和國政府、民營企業簽訂地協議,除了保證朝鮮民衆的日常需要的產品之外,大部分由朝鮮生產的工業產品均將銷往共和國,滿足共和國市場對低端產品的需要、爲朝鮮創造外匯收入。

《雙邊貿易諒解協議》就是雙方相互給予貿易最惠國待遇,解除貿易壁壘。

短期來看,這項協議對雙方都有好處。朝鮮可以從共和國獲得大量廉價商品,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共和國可以獲得一個200萬人的大市場,解決上千家外貿型企業的生存問題,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

長遠來看,雙方仍然能從中獲益。朝鮮可以將大量低

輸入共和國的龐大市場,不用擔心出口問題;共和量廉價低端產品,向購買力增強的朝鮮消費者出售高端產品,通過經濟手段控制朝鮮。

因爲貿易協議不屬於戰略性協議,所以該協議必定根據時局的變化做出調整。

《中朝經濟與民間交往互信協議》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是經濟開發區,二是人員往來簽證,三是滯留人員安置工作。

朝鮮將在新義州、江界、惠山與清津開發經濟特區,允許共和國商人與企業家在開設工廠、商會與辦事處,在經濟特區內向共和國商人提供最優惠待遇,在約定的時間內減免稅收等等。後來,隨着朝鮮經濟逐步發展,國內消費能力增強,俄羅斯、蒙古、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先後與朝鮮簽署了類似的協議,被准許進入經濟特區。

爲了增進相互交流,朝鮮簡化赴朝投資與旅遊的共和國人員的簽證手續。

最重要地還是第三點,即滯留在共和國境內的朝鮮人員的安置工作。

211世紀初,朝鮮連續3年遭遇自然災害,數以百萬計的朝鮮難民涌入共和國境內。這不但給共和國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影響了共和國的社會治安,還導致共和國與朝鮮的外交關係一度緊張。

高峰時,滯留在共和國境內地朝鮮難民超過了300萬人!

當時,朝鮮總人口不到2100萬。

對共和國來說,僅僅保證數百萬難民的生存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即便不考慮別地生活需要,300萬難民一年就能消耗掉150萬噸糧食。算上管理難民的支出,共和國每年需拿出上百億元養活300萬朝鮮人!

對朝鮮來說,300萬難民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這些到共和國見過“世面”,知道外面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難民被遣返回朝鮮之後,再也不會相信朝鮮是“天堂”、其他國家和人民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是“金氏家族”謊言。有知識、有能力的肯定會“圖變”,沒知識、沒能力地則會“造反”。占人口1/77的朝鮮人不再服從“金氏家族”地愚民統治時,“金氏家族”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最初地時候,共和國也想盡快遣返難民。

先後遣返了3批,總共3萬餘難民後,共和國停止了遣返工作。原因很簡單,所有強制遣返的難民都被朝鮮政府關入集中營,接受“改造”,最終僅有不到1/10的難民成功完成“改造”,其餘地全都人間蒸發了!

當時,共和國的新聞媒體重點報道了這一消息。

如果強制遣返難民,等於將數百萬活生生地、曾經將共和國當作救星的朝鮮人推入火坑。

也正是如此,共和國與朝鮮地關係在那段時期嚴重倒退。

到龐興龍訪問平壤時,仍然有大約220萬朝鮮難民滯留在共和國境內,其中近180萬生活在難民營內,另外數十萬分散在共和國各地(大部分都是嫁給共和國男性,獲得了共和國國籍的年輕朝鮮女子)。

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仍然滯留在共和國境內的朝鮮難民將“自願返朝”。

隨後,共和國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不願意返朝的難民在共和國居住滿8年,或者在共和國工作滿3年,均可申請獲得共和國臨時國籍,獲得年的“非正式公民”身份。在此期間,只要沒有違法犯罪記錄,可以向居住或者工作所在地的共和國民政部門申請成爲共和國公民,獲得永久定居權與公民的合法權利。

對雙方來說,這算得上是“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除了《友好互助條約》(追加條款)之外,其他幾項合作協議的重大意義不僅僅體現在經濟、貿易、與人道上,更加體現在共和國對朝鮮施加的影響上。

封閉落後的朝鮮只能成爲不安定因素,只有經濟得到發展的朝鮮,纔是正常的朝鮮。

共和國在幫助朝鮮的時候,體現了一慣的外交政策,既不干涉、不指導他國內政,不顛覆他國政權,不向他國強加意識形態,不在經濟援助上提出任何政治附加條款,充分尊重與信賴友好國家,給予友好國家自主發展與自由發展的權利與空間。

這是完全不同於以美國爲主的西方國家的對外政策。

共和國的對朝政策,爲其他需要得到大國援助的國家提供新的選擇,也爲所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鑑的方式。

後來,“朝鮮模式”逐漸成爲了共和國對外交往的範本!

封推期間,半小時一更,閃爍更兄弟們一起瘋狂,讓大家爽個夠!

啥票啥支持都來點吧

第113章 關鍵問題第79章 獨角戲第111章 影響力第24章 衆矢之的第7章 實戰演練第46章 首相眼裡的戰爭第86章 最後的孤島第20章 圍殲第59章 積極應對第61章 硬仗第63章 大胃口第28章 準備計劃第1章 時過境遷第13章 第一單生意第6章 顛倒是非第74章 開盤第132章 決戰態勢第48章 國家宣言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82章 新境第75章 內外並重第5章 變革時代第53章 新式戰爭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75章 全面化第26章 搭臺唱戲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30章 戰略要地第26章 領袖第3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第9章 民間力量第79章 戰場外的戰鬥第19章 分家大會第12章 新人新氣象第97章 窮途末路第37章 打草驚蛇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12章 誘惑第1章 打打停停第16章 推波助瀾第73章 新紀錄第28章 刺客的較量第21章 理想化第110章 叛逃風波第54章 對策第152章 聯合第8章 人才第68章 動員第25章 意外失足第159章 成功一半第65章 一舉兩得第111章 進攻的空降兵第1章 出發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85章 爭奪第一第7章 借勢第89章 快速突擊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52章 趁火打劫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139章 公民意識第53章 建議第24章 大事化小第14章 真實身份第17章 正名第68章 必爭之地第37章 最好與最壞的消息第50章 粉墨登場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48章 緊鑼密鼓第32章 信號第77章 退守固本第41章 大鬧龍宮第15章 未來之眼第72章 鐵腕總理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78章 聯合抗華第37章 打草驚蛇第137章 矛與盾第47章 厲害關係第33章 超級潛艇第151章 心領神會第22章 元老第26章 秘密交易第148章 人心惶惶第62章 溝通第102章 全面升級的擔憂第28章 促談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49章 精小強悍第82章 堅持路線第43章 民族的力量第35章 軍士長第7章 人財兩不誤第143章 敢死隊第33章 雄辯第104章 速度競賽第16章 關鍵決策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
第113章 關鍵問題第79章 獨角戲第111章 影響力第24章 衆矢之的第7章 實戰演練第46章 首相眼裡的戰爭第86章 最後的孤島第20章 圍殲第59章 積極應對第61章 硬仗第63章 大胃口第28章 準備計劃第1章 時過境遷第13章 第一單生意第6章 顛倒是非第74章 開盤第132章 決戰態勢第48章 國家宣言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82章 新境第75章 內外並重第5章 變革時代第53章 新式戰爭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75章 全面化第26章 搭臺唱戲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30章 戰略要地第26章 領袖第3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第9章 民間力量第79章 戰場外的戰鬥第19章 分家大會第12章 新人新氣象第97章 窮途末路第37章 打草驚蛇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12章 誘惑第1章 打打停停第16章 推波助瀾第73章 新紀錄第28章 刺客的較量第21章 理想化第110章 叛逃風波第54章 對策第152章 聯合第8章 人才第68章 動員第25章 意外失足第159章 成功一半第65章 一舉兩得第111章 進攻的空降兵第1章 出發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85章 爭奪第一第7章 借勢第89章 快速突擊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52章 趁火打劫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139章 公民意識第53章 建議第24章 大事化小第14章 真實身份第17章 正名第68章 必爭之地第37章 最好與最壞的消息第50章 粉墨登場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48章 緊鑼密鼓第32章 信號第77章 退守固本第41章 大鬧龍宮第15章 未來之眼第72章 鐵腕總理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78章 聯合抗華第37章 打草驚蛇第137章 矛與盾第47章 厲害關係第33章 超級潛艇第151章 心領神會第22章 元老第26章 秘密交易第148章 人心惶惶第62章 溝通第102章 全面升級的擔憂第28章 促談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49章 精小強悍第82章 堅持路線第43章 民族的力量第35章 軍士長第7章 人財兩不誤第143章 敢死隊第33章 雄辯第104章 速度競賽第16章 關鍵決策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