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內在動力

擊日在積極善後。共和國也在積極善???? 接到魯拉賈帕尼的熱線電話之後,王元慶立即召開軍政高層會議。

商討得出的結論很明確:共和國與印度的矛盾沒有消除,反而更加明顯;因爲沒有簽署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雙邊協議與條約,所以結束衝突並不意味着結束對抗;印度必然投入美國懷抱,在美國的幫助下重振軍備,要不了幾年,印度就能恢復軍事實力;共和國沒有選擇餘地,必須儘快完成戰爭準備,迎接下一場戰爭。

會議上,王元慶明確了幾個要點。

是加快政治改革,力爭在共和國與印度的矛盾總爆發之前,完成基層政治改革,開始省一級的政治改革、在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建立起民主法制的政治體制,穩步推進中央的政治結構改革,爲最終全面完成政治改革打下基礎。

二是增加國防經費,從20引年開始,國防預算的年遞增速度至少要超出經濟增長率個百分點,彌補在力飛年到田年期間削減國防開支造成的損失,國防部建立新的國防預算審批機制,確保國防預算能夠用到最關鍵的地方。

三是推進軍事變革,力爭在蚌之內初步完成軍事變革,用齒年之後研製的各種新式裝備替換原有裝備;包括所有主力野戰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陸軍作戰部隊完成換裝,空軍優先爲戰術航空兵與支援航空兵換裝,海軍優先擴充水面艦隊的規模。

四是加快軍事工業改革,力爭在3年之內完成第一階段改革,讓新興民營軍工企業所佔比重提高到溉以上,逐步向民營軍工企業開放軍事科研領域,加快國營軍工企業的改制與合併速度,重點扶持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軍工企業。

五是建立完善的戰略儲備體系,力爭在3年之內建立起涵蓋糧食、禽‘肉’、食用油等食品,化‘肥’、鋼鐵、橡膠等工業原料,‘藥’品、帳篷等急救物資等涵蓋國民基本生活保障與國家經濟發展所需的數百種物資的戰略儲備體系。

六是調整國家進出口貿易結構,加強與朝鮮、越南、老撾、束埔塞、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朗、敘利亞、埃及、利比亞、阿根廷等國的經貿往來,逐步擺脫對印度初級工業產品的依賴。

七是優化國家勞動力結構,重點扶持高技術尖端產業,力爭在3年之內使共和國的工業生產效率增長打手 倍以上,降低社會生產對勞動力的嚴重依賴,提高國民收入,增強國家應對大規模戰爭的能力。

八是降低移民標準,優先向包括巴基斯坦、朝鮮、越南、孟加拉國等傳統友好國家開放國‘門’,向老撾、柬埔塞、緬甸、斯里蘭卡等國有條件降低移民標準。允許更多的移民進入共和國,爲所有移民提供基礎教育,補充共和國的勞動力缺口。

八項要點,幾乎全部針對數年後爆發的全面戰爭。

從中可以看出,共和國的問題並不少。

除了矛盾尖銳的政治改革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老齡化。

匠年,共和國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不但鼓勵有條件的夫‘婦’養育第二個、甚至第三個孩子,還以退稅等方式向養育第二個孩子的家庭提供補貼。只是,政策未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碰7年、共和國的人口總量減少勁??萬,到力幻年、將以每年打手 助萬的速度遞減。預計到四隻,也就是在力萬年誕生的一代人成爲社會主要勞動力之前,共和國的人口將由四隻的舊引乙減少到心乙,即便促進人口增長的政策產生效果,比年左右,共和國的人口將減少到7億以下。在此期間,人口老齡化、以及由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勞動力缺口,將是共和國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

勞動力減少既對經濟建設造成了影響,也對國防建設造成了影響。

囪年,共和國的勞動力成本爲美國的編,而共和國的國民平均總產值不到美國的溉。雖然技術優勢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劣勢,但是技術優勢也受勞動力成本影響,如果不能儘快解決勞動力缺口問題,共和國遲早要喪失技術優勢,也就遲早會敗在美國手下。說得嚴重一點。共和國最終很有可能輸給自己。

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導致軍費開支連年劇增。力刃年,在強四多億國防預算中,有打手 刃多億用在了人員津貼上,佔國防開支的4彌,而同期美軍人員經費開支僅在國防預算的引。雖然軍隊連年提高軍人待遇,即便是普通士兵的津貼郗超過了社會平均收入,但是也無法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大部分軍隊急需的技術型人才更願意到報酬更加豐厚的民營企業工作,而不是參軍服役。

更嚴重的是,力刃年,隨着共和國的城市化率超過獼,基本已元,“潛力。可挖了。

在此之前,共和國還可以通過加快城市化進程,減少農業勞動人口、增加工業與服務業的從業人口的辦法,既解決了勞動力問題,又提高了勞動效率。當然,轉移勞動力不是僅僅完成城市化那麼簡單。紀估國執政時期,共和國開始實行打手 出尤甘教育,全面提高勞動力的基礎知識水示慶上: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重點扶持貧困與落後地區大學生,增強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

不管教育搞得多少,前提條件是得有剩餘農業人口。

城市化率達到獼,算得上是國家發展的一道坎。邁過這道坎,農村基本上不存在剩餘勞動力了。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打手 鰓的農業人口中、也就是大約引億農村人口中,老人與未成年人佔到了溉,實際勞動力只有強口萬左右。雖然按照這一數據計算”個農業勞動力養活2個非農業勞動力,這一指標仍然遠低於美國乃等西方發達國家,甚至比巴西‘蕩’、南非、阿根廷等欠發達國家還要低,但是在共和國的基本土地政策沒有得到改變之前,很難通過政策使農業勞動力轉入工業與第三產業,也就無法挖掘農村剩餘勞動力。

事實上。農業人口減少,已經爲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除了沏萬勞動人口之外,還有大約打手 殆刀萬老人與未成年人的養老、醫療與教育需要整個社會承擔,各級政fǔ每年爲此投入的資金不會少於旦四億元。爲了保證生產出至少滿足全國百姓基本生活所需的糧食,國家每年還要爲農業提供旦功億元的補貼,加快農業機械化改革,國家還得在農業科研上‘花’費上千億元,提高作物單產量,才能在勞動力減少的情況下不讓糧食減產。

甚至可以說,人口老齡化是促使王元慶推行政治改革的主要動力。

政治改革之後,共和國的基本制度必然會發生變化,而屬於基本制度的土地政策也將發生變化。只有加快土地的兼併速度,才能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用更少的農民養活全部國民。

問題是,政治改革、促生政策都屬於長遠計戈”很難在短期內產生效果。爲此,共和國不得不尋找短期解決辦法。四隻,全體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由王元慶親自提‘交’的《移民申請管理法修改》,放寬了對移民的限制。

在很多人開來,加強移民是解決當前問題的主要手段。

事實上,該法案獲得通過之後,產生了很不錯的效果。僅四隻,就有凹萬人申請移民共和國,是齒年的2倍。

問題是,共和國並非移民國家。雖然很多周邊國家,比如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塞等國與共和國有相近的文化,共和國的社會環境也對這些國家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隨着由共和國爲核心的“東部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加速,周邊國家的經濟實力增強,共和國的吸引力將隨之降低。

更重要的是,移民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出刃年的全體代表大會上,數個地區的代表聯名提出修改《移民申請管理法》,加強對移民的控制。這些代表不是反對移民,而是認爲移民將從根本上破壞共和國的民族結構,對佔有主體地位的漢族構成威脅,也會對共和國的少數民族構成威脅,還會滋生犯罪、引發社會動‘亂’。

吸引移民不是長久之計,只是權益之策。

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還是提高社會生產效率。

提高社會生產效率,除了加大基礎技術開發力度之外,還得加快經濟轉型速度,讓更有活力、更加積極的民營經濟逐步取代國營經濟,全面推行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機制得到充分發揮。

要加快經濟轉‘性’速度,就得進行政治改革。

只有從根本上改變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才能讓佔據着大部分社會資源的國營經濟讓出主導地個,爲民營經濟提供更多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刃年前,國營經濟能夠解決勞動力過剩問題,避免數以千萬計的產業工人在市場競爭中丟掉飯碗,影響到社會穩定。現在,民營經濟能夠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社會勞動力,解決勞動力欠缺問題。

由此可見,推行政治改革,不僅僅爲了建立一套新的政治體制。

俗話說得好,出來‘混’,遲早要還。

早在舊多年前,紀佑國就意識到“人口老齡化”是共和國的最大敵人。王元慶更加清楚這個問題對共和國的危害有多嚴重,處理得好,共和國能夠在緩慢發展中度過最爲艱難的幾個年,處理不好,共和國將永遠淪落爲三流國家。

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是國家領導人的個人職責,而是整個社會的重任。

甚至可以說,從紀佑國開始,共和國堅定不移的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根本目的就是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

看上去,這個推測幾乎無法站穩腳跟。

事實上,看得更深入一點就能明白其中的關聯。

在共和國之前,有兩個鮮活的“案例”一是日本,二是西歐。

日本爲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走上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道路。原因很簡單,老齡化社會的消費能力遠不如正常社會,負擔則比正常社會高出許多,主要是老年人不是社會勞動力,不但無法產生社會價值

,而要獲得養老、醫療、保健等各方面的社會福利。從尤二,品約了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增加了社會負擔。如果僅靠本國市場,日本永遠不可能解決老齡化問題。只有通過加強出口,利用貿易盈利爲本國的社會福利提供資金,從而降低老齡化對社會造成的負擔。

西歐爲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採取了“東進策略”。蘇聯解體之後,歐盟迅速向東擴展,吸收了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與前南斯拉夫成員國在內的衆多前華約成員國,獲得了“新鮮血液”雖然與日本的經濟政策不同,歐盟更注重政治政策,但是結果卻殊途同歸,即利用新成員國的市場、勞動力、發展推動力,帶動歐盟的經濟發展速度,解決由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各種問題。簡單說,就是“以新養舊”將老齡化問題轉嫁給新成員國。

日本與歐盟的政策有一個共同點,即下游市場。

作爲高端產業國,日本與歐盟都需要下游市場。

隨着共和國進入高端產業國行列,同樣面臨老齡化問題,解決的辦、法也只有一個,獲得足以支撐整個國家度過老齡化時期的下游市場。

共和國能夠看到這個問題,那些做夢都想遏制共和國的國家也能看到這個問題。

從本質上講,“美蘇冷戰”之後,美國不遺餘力的圍剿共和國,在共和國周邊建立起一道道密不透風的戰略防線,根本目的不是以軍事垮共和國,而是要擋住共和國對外擴張的步伐,剪除共和國的下游市場,將共和國的命脈掌握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手中。等到共和國的老齡化問題爆發後,讓共和國自行衰落。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來自周邊國家的資源與廉價產品,沒有周邊國家對共和國高端工業產品的旺盛需求,共和國憑什麼通過高端產業迎戰老齡化問題?如果共和國仍然依靠那些勞動力密集型、資源消耗型與低附加制型的工業,隨着人口老齡化時代到來,在勞動力僅能獲得勉強養活自身的經濟回報的情況下,如何養活數以千萬計、還越來越多的老人,憑什麼推行促生政策、養薦更多的孩子?

事實上,共和國也在這麼做。

第四次印巴戰爭,讓共和國獲得了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擁有大約針乙人口的龐大市場,以及由大約引乙壯年勞動力組成的下游生產國。東海戰爭,讓共和國獲得了東海地區的數百億桶石油與數千億方天然氣。東南亞戰爭,不但讓共和國獲得了越南、老撾、緬甸、束埔塞、泰國、馬來西亞等擁有大約引乙人口的龐大市場、由大約打手 4億壯年勞動力組成的下游生產國,還獲得了南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半島戰爭,讓共和國獲得了擁有凹刀多萬人口的市場。

“虧本買賣”不是沒有,日本戰爭就讓一個有打手 必凹萬人的市場變成了廢墟。

相對於共和國舊億人口而言,周邊地區大約8億人口的市場遠遠無法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嚴重危機。即便將其他友好國家,比如伊朗、敘利亞、也‘門’、埃及、利比亞、阿根廷、乃至非州大陸受到舊多斤,“窮朋友”全都算進去,也不足以使共和國在比年之前不爲產品銷路發愁。

按照最保守估計,共和國要想平穩邁向2加年,至少需要總人口在萬億左右、總勞動力左右的海外市場與下游生產地區。

毫無疑問,共和國需要一個更加龐大的市場與下游生產國。

在此之前,共和國做得很好,只是受美國因素的影響,最終搞砸了。

顯然,經濟因素成了王元慶積極推動針對印度的大規模戰爭的內在原因。很簡單,擁有口億人口、在比年很有可能突破萬億人口大笑的印度,將對共和國順利度過老齡化時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這也耳證了一句話:經濟決定政治。

會議結束後,王元慶把項鋌輝與裴承毅留了下來。

準備工作不僅僅是大方面的事情,經濟方面的工作再到位,如果不能將經濟實力轉變爲軍事實力,共和國不可能在戰場上獲勝。

落實到具體問題上,軍事建設比經濟發展更能決定數年後的戰爭勝負。

因爲早就接到了元首首席助理的電話,所以裴承毅將最後一輪打擊行動的作戰報告帶了過來,還專‘門’準備了一份能夠讓王元慶看懂的分析報告。爲王元慶服務這麼多年,裴承毅知道元首不喜歡看那些過於專業的戰報。更重要的是,要想讓元首支持總參謀部的軍事建設規發,就得讓元首明確知道軍事建設能夠帶來多大的好處。

直談到大天亮,項鋌輝與裴承毅才告辭離去。

那份含有共和國新式武器裝備實戰表現的報告文件留在了元首府,隨後就被王元慶鎖進了絕密保險櫃。

新式武器裝備的表現到底如何,只有三個人知道。

要到數年之後,外界才能從共和國軍隊的實戰表現中得知發生在‘奶’打手 年2月日凌晨的那場戰鬥的真實情況!

第43章 民族的力量第54章 旁敲側擊第74章 開盤第55章 多用途第112章 戰略大迂迴第61章 由冷轉熱第108章 當機立斷第161章 狼煙四起第136章 是好是壞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54章 第一人第153章 重塑形象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18章 軍長大會第7章 動員機制第99章 進軍夏威夷第39章 潛藏的目的第48章 說服工作第6章 拷問第103章 強烈反差第82章 堅持路線第34章 別有用意第104章 戰略轉折點第159章 量才爲用第11章 拉人入夥第99章 單獨戰役第2章 職責使然第56章 前方第48章 緊鑼密鼓第99章 進軍夏威夷第50章 瘋狂反撲第116章 一守一攻第21章 替代品第45章 坐享其成第59章 低空坦克第60章 戰役穿插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59章 同與不同第43章 演變的世界第6章 一路走好第180章 下基層第15章 智者千慮第21章 倒計時的信號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59章 低空坦克第6章 拷問第15章 突變第120章 膠着戰局第41章 一鍋端第74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97章 高消耗戰爭第61章 未來陸軍第14章 收復失地第57章 衝突到戰爭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33章 亮底牌第41章 明爭暗鬥第88章 開門紅第13章 積極謀劃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45章 高節奏航空作戰第61章 未來陸軍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80章 全面軍備競賽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154章 大時代第17章 大戰在即第145章 智勇雙全第88章 虎將虎軍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129章 決戰在即第69章 前因後果第87章 艦隊北上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2章 軍事政變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93章 大轉折第126章 步兵之王第55章 非常閱兵第51章 放話第110章 叛逃風波第129章 登陸作戰第8章 緊急歸隊第8章 緊急歸隊第73章 大兵團會戰第26章 坦然面對第22章 心猿意馬第19章 分家大會第146章 攻堅戰第5章 不安因素第54章 導彈雨第92章 東線戰爭轉折點第14章 懸疑故事第117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32章 決戰態勢第6章 戰爭策劃者第83章 最後席位第10章 巨大成果第14章 真實身份第48章 圓滿結果
第43章 民族的力量第54章 旁敲側擊第74章 開盤第55章 多用途第112章 戰略大迂迴第61章 由冷轉熱第108章 當機立斷第161章 狼煙四起第136章 是好是壞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54章 第一人第153章 重塑形象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18章 軍長大會第7章 動員機制第99章 進軍夏威夷第39章 潛藏的目的第48章 說服工作第6章 拷問第103章 強烈反差第82章 堅持路線第34章 別有用意第104章 戰略轉折點第159章 量才爲用第11章 拉人入夥第99章 單獨戰役第2章 職責使然第56章 前方第48章 緊鑼密鼓第99章 進軍夏威夷第50章 瘋狂反撲第116章 一守一攻第21章 替代品第45章 坐享其成第59章 低空坦克第60章 戰役穿插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59章 同與不同第43章 演變的世界第6章 一路走好第180章 下基層第15章 智者千慮第21章 倒計時的信號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59章 低空坦克第6章 拷問第15章 突變第120章 膠着戰局第41章 一鍋端第74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97章 高消耗戰爭第61章 未來陸軍第14章 收復失地第57章 衝突到戰爭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33章 亮底牌第41章 明爭暗鬥第88章 開門紅第13章 積極謀劃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45章 高節奏航空作戰第61章 未來陸軍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80章 全面軍備競賽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154章 大時代第17章 大戰在即第145章 智勇雙全第88章 虎將虎軍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129章 決戰在即第69章 前因後果第87章 艦隊北上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2章 軍事政變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93章 大轉折第126章 步兵之王第55章 非常閱兵第51章 放話第110章 叛逃風波第129章 登陸作戰第8章 緊急歸隊第8章 緊急歸隊第73章 大兵團會戰第26章 坦然面對第22章 心猿意馬第19章 分家大會第146章 攻堅戰第5章 不安因素第54章 導彈雨第92章 東線戰爭轉折點第14章 懸疑故事第117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32章 決戰態勢第6章 戰爭策劃者第83章 最後席位第10章 巨大成果第14章 真實身份第48章 圓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