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32節 提前的勝利

戰鬥是由炮兵拉開序幕的,七個師的炮兵部隊集中在一起,對美軍陣地進行了排山倒海般的炮擊。當炮彈如同雨點般的落在陣地上,炸起一團團的火球與硝煙,大地隨之震動時的那種場面是極爲震撼的。自從數百年前,帝國陸軍首次集中使用炮兵開始,炮兵就成爲了“戰爭之王”。

相對而言,帝國陸軍對炮兵的重視還比不上其他一些國家,比如俄羅斯,以及德國。而影響到炮兵地位的正是新興的航空兵。

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期間,炮兵是最強大的,也幾乎是唯一的支援火力。當時還沒有出現能夠飛到敵人防線後方數百公里,甚至數千公里的戰略轟炸機,而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期間使用的那些轟炸機的載彈量都極爲有限,因此沒有能夠動搖炮兵的地位。當時,爲了能夠轟擊敵人防線後方的重要目標,包括唐帝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製造了“超級大炮”,其中以德國陸軍的“巴黎大炮”最具有代表性。這種火炮能將炮彈打到一百多公里之外,需要用列車來運送,而且每發射一發炮彈需要數十分鐘的準備時間。以當時的技術而言,這絕對算得上是“重量級”的超級武器了。

炮兵也算得上是第一次全球戰爭的標誌性武器。在以鐵絲網,機關槍,戰壕爲主的塹壕戰中,炮兵的巨大殺傷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戰爭期間出現的化學炮彈更是威力巨大,給雙方製造了巨大的傷亡。從戰後的不完全統計來看,整個第一次全球戰爭中,交戰雙方有六成以上的陣亡官兵是被火炮給幹掉地,而這個比例遠遠的超過了機關槍製造的傷亡!而且炮彈也是最重要的戰爭物資。在爭奪奧倫堡(唐帝國的稱呼是西塞)的戰役中,唐帝國陸軍動用了二十多個炮兵師。在一天之內就打掉了10萬發炮彈。而在西線戰場上,德國與英法聯軍的炮彈消耗量也相當的驚人。

實際上,炮兵登峰造極之戰不是第一次全球戰爭,而是第二次全球戰爭,特別是在大陸戰場上,炮兵是交戰雙方手裡最重要的支援與壓制火力。可同時,也正是第二次全球戰爭中,炮兵的地位受到了影響,航空兵在很大的程度上,實際上就是長了翅膀的炮兵。轟炸機成爲了更爲有效的支援力量。

正是航空兵的迅速崛起,唐帝國陸軍對炮兵的重視程度下降了很多。不說別的,當時唐帝國陸軍的幾種主戰火炮實際上都不是陸軍自己研製地。155毫米重炮的核心技術來自海軍,而100毫米火炮的核心技術實際上是德國人提供的。另外,裝備陸軍的大部分迫擊炮的技術也是從德國引進的。在戰爭爆發之前,帝國陸軍內部甚至出現了取消炮兵,用航空兵全面替代炮兵的聲音。當然。這個論調肯定是錯誤的,即使是在數十年之後,炮兵的地位仍然不是航空兵所能夠取代的,在戰場上,炮兵仍然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得益於帝國強大的工業生產力,在戰爭爆發之後,帝國陸軍立即意識到了炮兵的重要性。並且下了大力氣來恢復與擴大炮兵。當時,陸軍直接借用了海軍驅逐艦上的155毫米火炮技術,在做了必要的修改之後,與22年,也就是戰爭爆發地第二年就推出了自行式與牽引式兩中155毫米口徑的重型火炮。另外,陸軍還直接從德國引進了88毫米火炮的技術,並且借鑑了德國火炮設計上的一些優點,可以說,後來帝國陸軍坦克上使用的80毫米。90毫米坦克炮,陸海兩軍通用的80毫米高射炮。以及100毫米中型火炮身上都看得到德國88毫米高射炮的影子,在很多設計方面都用的是德國技術。也正是這個時候開始,陸軍將155毫米與100毫米確定爲標準的火炮口徑。在整個戰爭期間,陸軍之前裝備的火炮陸續退役,並且集中力量生產了這兩種口徑的不同火炮,這極大地簡化了後勤保障上的麻煩。

實際上,陸軍裝備地最多的“火炮”應該是迫擊炮,而且,帝國陸軍步兵部隊所配備的迫擊炮數量是最多的。當時。帝國陸軍一個步兵排就有配備了一個單獨的迫擊炮組,標準裝備是一門60毫米迫擊炮。後來增加到了兩門。而一個步兵連有一個單獨的迫擊炮班,裝備3門60毫米迫擊炮。一個步兵營有一個單獨的中型迫擊炮排,裝備3門80毫米迫擊炮。一個步兵團有一個獨立的重型迫擊炮連,裝備了6門120毫米迫擊炮。另外,在師屬獨立炮兵營裡,還有一個自行式重型迫擊炮連,裝備6輛120毫米重型迫擊炮車。到了戰爭後期,帝國陸軍甚至開始步兵排提供不佔編制的60毫米輕型迫擊炮,並且爲每個步兵班提供了兩具槍榴彈發射器。

可以說,當時帝國陸軍是比較重視步兵的支援火力的,而且實戰也證明了,炮兵在地面戰鬥中的有效性。比起航空支援來講,155毫米重炮的炮擊效果不會比轟炸機投下的炸彈的威力差多少。更關鍵的是,航空支援不可能隨叫隨到,特別是在前線沒有足夠機場的時候,航空支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相反,炮兵卻能夠伴隨步兵作戰,而且炮兵的支援往往在幾秒鐘,最多幾十秒鐘之內就能到達,而絕大部分時候,航空支援最快也要好幾分鐘的時間。顯然,炮兵是更迅速,更有效的支援力量,而在火力的及時性方面,航空兵永遠都比不上炮兵。

在戰術方面,俄羅斯陸軍是最爲重視炮兵的使用的,這有其固有的因素,比如俄羅斯的空軍就一直不怎麼樣。而施鼐興在提出了裝甲兵的基本戰術時,就將炮兵放到了與裝甲兵,航空兵並列地位置上,是整個快速突擊戰術的三大支柱之一。問題是。施鼐興的戰術思想在最初的時候沒有受到重視,如果不是因爲帝國有着強大的工業基礎,以及深遠的陸地疆域的話,恐怕這個錯誤就足以葬送掉帝國了。

作爲施鼐興的得意門生,古迅雷也非常重視炮兵的使用,而且他還在戰鬥中總結出了不少炮兵戰術。比如,在快速突擊的時候,炮兵的支援力量不要求多,而是要足夠的精確,能夠爲裝甲部隊摧毀前方的障礙。另外必須得跟上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因此重點是自行火炮,牽引火炮不適合伴隨裝甲部隊作戰。而在裝甲部隊突擊之前,炮火準備就要求達到最大密度,儘快摧毀敵人防線上的堅固火力點,壓制住敵人的炮兵,讓裝甲部隊能夠順利突擊。因此火炮地射程必須要比敵人的火炮更遠,且射速要足夠的快。

實戰中,古迅雷也確實是按照這些基本戰術在使用炮兵,這次,他就讓炮兵集中炮擊了美軍陣地,爲裝甲部隊開路,而且在炮兵進行炮擊的時候。他的裝甲部隊就已經開始向美軍陣地推進了。不過,讓古迅雷沒有想到的是,美軍炮兵的反擊速度來得很快,炮火還沒有來得及向美軍陣地的後方延伸,美軍火炮打來的炮彈就落到了坦克集羣裡面。

“儘快找到美軍炮兵陣地,聯繫航空兵,讓他們重點轟炸美軍的炮兵陣地!”古迅雷在坦克上指揮戰鬥,“媽的,加快推進速度。隊列拉開一點!”

美軍的裝甲部隊也開始突擊了,最先與美軍裝甲部隊遭遇的是左翼的第一騎兵師。張曉林在第一時間把情報報告給了古迅雷,接着,第二騎兵師的先頭部隊也與美軍的裝甲部隊遭遇了。

一場坦克戰在所難免,雙方指揮官都想到了首先投入裝甲部隊,去撕開敵人的防線,結果,雙方的裝甲部隊首先遭遇。而唯一不同的是,佈雷德利沒有摩托化步兵部隊,結果他的裝甲部隊將步兵拋在了後面。而古迅雷的裝甲部隊裡還有大量摩托化步兵伴隨作戰。

“讓步兵儘快跟上來!”古迅雷很清楚怎麼擊敗敵人,“另外。部隊拉開距離,儘量不要靠近,先打美軍的重型坦克,別吝嗇高速穿甲彈!”

坦克炮的怒吼代替了重炮的轟鳴,短停急射是最普通的坦克戰術,25式坦克的機動能力被徹底的發揮了出來,可讓古迅雷感到惱火地是,他的座車彷彿永遠比別地坦克慢一點一樣。

“加快點,趕到前面去,高速穿甲彈準備!”

裝填手把一發高速穿甲彈裝進了炮膛,可駕駛員卻沒有讓坦克加速。

“媽的,加速!”古迅雷大叫了起來,“快加速,距離太遠了,把距離拉近點。看到了嗎?那輛M26,快衝上去!”

駕駛員還是沒有加速,他心裡很清楚,保護好司令官要比干掉一輛敵人的坦克有價值得多了。

古迅雷差點就要跳起來了,前方1500米外,那輛本來被他“看中”了的M26被另外一輛25式坦克在1100米發打了個正着。其他的坦克都衝了上去,就只有古迅雷,以及警衛營的十多輛坦克留在後面。

就算古迅雷是戰場上的最高指揮官,可這個時候,他也沒有辦法讓他坦克開快一點,除非他肯去當駕駛員。不過,照眼前的情況來看,就算他衝到了前面去,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美軍的裝甲部隊根本就頂不住25式的猛烈打擊。相對而言,第一騎兵師與第二騎兵師的官兵已經有了不少的實戰經驗,大部分還在繼續作戰的坦克手都不再是新手了。僅僅不到半個小時的戰鬥,雙方官兵的素質就顯現了出來。另外,雙方坦克性能上的差距也非常的明顯,特別是在野戰中,25式坦克的性能優勢相當明顯。

對付如同M4這樣的對手,25式坦克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性能優勢。雖然M26的火力更猛,而且裝甲更厚,但是其機動能力明顯比25式差了很多,在運動戰中,重型坦克的戰鬥力肯定無法完全發揮出來。歐洲戰場上的實戰也證明了這一點,重型坦克更適合防禦,而不是快速突擊。另外,美軍中M26的數量相當有限,而25式的數量優勢足以打垮對手了。

最後來解決掉美軍裝甲部隊的是艦隊派來的轟炸機。這批轟炸機沒有戰鬥機掩護,大部分的戰鬥機都在轟炸更遠處的美軍,壓制美軍的炮兵。而這些轟炸機都匆忙投下了炸彈,然後就迅速的離開了戰場,它們幾乎都是在極限轟炸半徑上作戰的,沒有多餘的燃料讓這些轟炸機在戰場上空逗留。

隨着美軍的裝甲部隊被擊潰,戰局立即轉爲對帝國陸軍有利。古迅雷沒有讓部隊停下來,他甚至沒有讓伴隨坦克進攻的摩托化步兵去打掃戰場,而是把打掃戰場的任務留給了更後面的第四步兵師與第五步兵師。

突擊行動持續到了中午,直到大部分的坦克都快要沒有燃料的時候才停了下來。美軍已經有三個師被擊潰,另外的美軍部隊也在準備撤退。古迅雷沒有放棄進攻,他讓部隊以最快的速度補充了燃料,而且同時讓步兵衝到了前面去。既然敵人的戰鬥意志已經被打垮了,那就要痛打落水狗,而不是讓敵人安然撤退!

一直突擊到了傍晚,騎兵部隊第二次停下來補充燃料,坦克手也抓住機會填飽了肚子。古迅雷在這個時候才做出了調整。他讓兩個騎兵師的摩托化步兵全速北上,爭取截住撤退的美軍,而在騎兵停下來的時候,步兵仍然在繼續向北推進。擊潰敵人已成定局,而現在,他需要的是更大的勝利!

夜晚,雙方都在向北面“行軍”。打到這個時候,古迅雷多半有點驚訝,他沒有想到,美軍會這麼輕易地被擊潰,而且這也不是他主要考慮的問題。現在,他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場殲滅戰,而是一次能夠奠定整個澳洲大陸戰場基礎的重大勝利!

第22節 報復性轟炸第38節 理想人選第18節 關鍵點第3節 主動出擊第47節 戰略轟炸第78節 等待中的折磨第24節 復出第35節 陸軍搭檔第21節 軍事科學家第26節 捷報?第76節 臨機應變第52節 登陸硫黃島第1節 由海到陸第7節 敵人出動第6節 奇蹟第6節 秘密任務第53節 海上封鎖第9節 最後防線第39節 夜間搶位第11節 錯過的決戰第40節 變廢爲寶第19節 產業聯盟第57節 大戰“沉船灣”第8節 臨時政權第6節 盟友第53節 吃進嘴的肥肉第59節 桂冠上的珍珠第20節 核時代第4節 海軍的壓力第28節 要害第21節 知己知彼第9節 意外的結果第71節 蚊集式攻擊第20節 核時代第5節 海峽風雲第15節 四兩撥千斤第35節 優秀的炮手第58節 舍遠取近第49節 不對稱的炮戰第16節 黃昏出擊第31節 颱風登陸第34節 脆弱的航母第53節 巡洋艦的威力第46節 威克島戰火第50節 驅逐艦突擊第9節 工業束縛第31節 單程機票第12節 人事大變動第37節 協議第42節 點穴第13節 痛定思痛(下)第10節 戰場迷霧第31節 窒息效應第58節 渾水摸魚第28節 混蛋(上)第38節 晝間轟炸第14節 絕密計劃第6節 鎖定勝局第38節 歸宿第50節 強強對抗第25節 脫胎換骨第25節 耐心第35節 民族主義(下)第30節 舉棋不定第32節 殺雞用牛刀第85節 搶先轟炸第39節 拖延第28節 用光所有燃燒彈第5節 佔領軍第33節 死亡競標第23節 高效率轟炸第37節 混亂的情報第6節 訪問日本(上)第47節 戰略轟炸第6節 生存妥協第24節 “火炬”戰役第21節 海軍先鋒第51節 催化劑第40節 衝動的上將第30節 堅持方向第1節 重振艦隊第9節 死亡通知書第30節 行蹤暴露第3節 打撈第13節 痛定思痛(下)第14節 好友相遇(下)第63節 撲朔迷離第55節 傳奇艇長第67節 艦隊迴歸第8節 斷氣的北極熊第57節 大戰“沉船灣”第4節 第五艦隊(下)第10節 三架馬車第14節 鬥爭第12節 鮮血換來的經驗第36節 火焰羣島第12節 風雲莫測第48節 錯誤的角色第77節 正面戰鬥第80節 倒黴的編號
第22節 報復性轟炸第38節 理想人選第18節 關鍵點第3節 主動出擊第47節 戰略轟炸第78節 等待中的折磨第24節 復出第35節 陸軍搭檔第21節 軍事科學家第26節 捷報?第76節 臨機應變第52節 登陸硫黃島第1節 由海到陸第7節 敵人出動第6節 奇蹟第6節 秘密任務第53節 海上封鎖第9節 最後防線第39節 夜間搶位第11節 錯過的決戰第40節 變廢爲寶第19節 產業聯盟第57節 大戰“沉船灣”第8節 臨時政權第6節 盟友第53節 吃進嘴的肥肉第59節 桂冠上的珍珠第20節 核時代第4節 海軍的壓力第28節 要害第21節 知己知彼第9節 意外的結果第71節 蚊集式攻擊第20節 核時代第5節 海峽風雲第15節 四兩撥千斤第35節 優秀的炮手第58節 舍遠取近第49節 不對稱的炮戰第16節 黃昏出擊第31節 颱風登陸第34節 脆弱的航母第53節 巡洋艦的威力第46節 威克島戰火第50節 驅逐艦突擊第9節 工業束縛第31節 單程機票第12節 人事大變動第37節 協議第42節 點穴第13節 痛定思痛(下)第10節 戰場迷霧第31節 窒息效應第58節 渾水摸魚第28節 混蛋(上)第38節 晝間轟炸第14節 絕密計劃第6節 鎖定勝局第38節 歸宿第50節 強強對抗第25節 脫胎換骨第25節 耐心第35節 民族主義(下)第30節 舉棋不定第32節 殺雞用牛刀第85節 搶先轟炸第39節 拖延第28節 用光所有燃燒彈第5節 佔領軍第33節 死亡競標第23節 高效率轟炸第37節 混亂的情報第6節 訪問日本(上)第47節 戰略轟炸第6節 生存妥協第24節 “火炬”戰役第21節 海軍先鋒第51節 催化劑第40節 衝動的上將第30節 堅持方向第1節 重振艦隊第9節 死亡通知書第30節 行蹤暴露第3節 打撈第13節 痛定思痛(下)第14節 好友相遇(下)第63節 撲朔迷離第55節 傳奇艇長第67節 艦隊迴歸第8節 斷氣的北極熊第57節 大戰“沉船灣”第4節 第五艦隊(下)第10節 三架馬車第14節 鬥爭第12節 鮮血換來的經驗第36節 火焰羣島第12節 風雲莫測第48節 錯誤的角色第77節 正面戰鬥第80節 倒黴的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