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

城頭上,箭矢漫天飛舞,不斷的往城下的鮮卑兵卒射去,間或一些鮮卑兵卒將城頭爲數不多的巨石塊扔下城頭,向那幾座正在推倒城牆的攻城槌砸去。

鮮卑人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將這些要推倒城池的同族和他們手中所推動的攻城槌全部消滅,否則,一旦受降城倒了,他們的下場自然不用多說了。

“推,快推,漢人說了推到城牆,就可以活命,還差一點,啊……還差一點……”城下,一個明顯是在一起推攻城槌中很有威望的鮮卑人,此刻像是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似乎他就是漢人一樣,不斷的像個漢人一樣催促的身邊的人一起去推倒城池,甚至身上中了一箭,也一直在咬牙堅持,呼喝着推城。

此時正攻城的攻城槌旁,不時有鮮卑人將一桶桶水往攻城槌尖銳撞擊城池的地方倒去,這些水桶是放在原本製作攻城槌時所使用的簡易板車上的,爲的就是要用水來潤溼製作城牆的夯土,使得夯實的泥土鬆軟,這樣在攻城槌撞擊時,他們可以更加快速的撞倒城牆。

不過,這些攻城的鮮卑人所擁有的時間畢竟太短了,隨着那幾座攻城槌,一個接着一個被守城的鮮卑人,用城頭爲數不多的巨石砸斷以後,這場初期攻城戰的結局也就不用多說了。

漢軍給這些攻城鮮卑人的軍械只有攻城槌,至於像雲梯這樣的登城利器,卻是一架沒給,爲的就是害怕那些鮮卑人耍詐,拿到雲梯就逃到城頭,同時也是爲了斷絕鮮卑攻城兵卒的最後希望。因爲只有在前進後退都是死,而後退死的更快的情況下,那些被俘虜的鮮卑人才會真心實意的爲漢軍賣命,現在看來,漢軍這樣的安排的效果的確是十分好。

在城下最後一個鮮卑人,無力的推動着他面前,此刻已經斷成兩截的攻城槌時,可以說原本被驅趕攻城的鮮卑人可以說徹底死絕,而這最後一個推動攻城槌的鮮卑人,也最終被城頭自己的同族數箭射死。

整個受降城下,頃刻間就變成一座數千鮮卑人的煉獄墳墓,對於守城的鮮卑人來說,他們可以爲得到一時的安全而慶幸了,畢竟暫時他們已經把漢人所用的自己同族的炮灰們全部清理了。

當然了,這一切也不是沒有代價的,爲了將城下的鮮卑同族清理,城頭守城的鮮卑人也付出了五百餘兵卒死亡,其他受傷兵卒無算的代價。

沒辦法,在守城的鮮卑人向城下的同族射箭自相殘殺的時候,一直安穩在鮮卑炮灰身後,不斷拉弓射箭,壓制城頭的漢軍也沒閒着,他們運用自己精湛的射術,就像平時校場練靶一樣,對着城頭的鮮卑人肆意瞄準射擊,只要不是運氣差,總能給鮮卑人帶來傷亡。

經這一次先期對戰,鮮卑兵一下子就損失了近兩成戰力,而漢軍卻是毫髮無損,他們所付出的只是那些射向城頭奪取鮮卑人生命的箭矢而已。

“無恥!無恥!漢人無恥,不敢堂堂正正決鬥,只會做此無恥之事。”城頭上,得到自己部族損失戰報的置鞬落羅,大聲咒罵着城外的漢軍,只是漢軍卻沒有任何人給他迴應,如果伏泉知道的話,或許只會對置鞬落羅的話莞爾一笑,因爲相比較起後世胡人入主中原所做的攻城之舉,他做的只是一點兒皮毛而已。

漢軍後陣,一衆漢軍將領一言不發的望着受降城,靜等主帥的吩咐,因爲他們知道,剛纔那一出只不過是這場大戰的前戲而已,因爲對他們而言,從來就沒有想過靠着這些鮮卑俘虜就可以破了前面的受降城。

那些被他們強制命令攻城的鮮卑俘虜,本來就是要讓他們去送死的,除了消耗鮮卑人的箭矢、礌石以外,同樣也是爲了讓他們作誘餌,讓漢軍準確射擊的,如今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的很好了,只是很顯然,能爲他們感到可惜的也只有此刻正在漢軍後陣,被挑選出來的鮮卑女人們而哭泣的傷心而已。

“將軍,攻城器械已打造完畢,繼續攻城乎?”隨着一陣腳步聲走來,隨後便見一身鐵甲的徐晃緩步走來,走到近前,行禮問道。

伏泉轉頭看了眼段熲,在見到這位經年老將點頭後,隨即轉頭目視諸將,大喝道:“衆將聽令!”

“末將在!”面前一衆漢軍將領,齊齊一聲呼喝道,聲若驚雷,顯然是剛纔夜襲還沒有盡興,現在又一次感受到了大戰的氣息而已。

“各部依計行事,天明之前,受降城必陷!”

“諾!”

隨着伏泉一聲命令,諸將告退,各自指揮本部兵馬,領了徐晃剛剛被委派所打造的一應攻城器械,然後排列陣型,只等總攻的號角聲。

“嗚!嗚!嗚……”

激昂的牛角號聲猛然吹響,漢軍各部兵卒在各部校尉司馬的帶領下,直奔受降城而去,一下子就將原本驚魂未定,剛剛安穩下來的守城的鮮卑人再次驚醒。

待到那些守城的鮮卑人,見到城外無數的漢軍黑壓壓的排列陣型,往受降城進攻時,當即又是大驚不已,連忙各自呼喊,再次手持弓箭,緊張的對準那些來勢洶洶的漢軍。他們知道,戰勢只會更加的激烈,因爲這些漢軍不是那些鮮卑同族,他們是比那些鮮卑同族,軍事素質更加優秀,戰鬥力更加厲害,人數更多的軍人,一旦對方進攻,也不知道他們還有沒有擊退那些漢軍機會的可能。

“殺!”

“漢軍威武!死戰不退!”

“殺!”

“殺!”

“殺!”

……

隨着各部校尉司馬的呼喝,訓練有素的漢軍很快便帶着各部的攻城器械,再次兵臨受降城下。這一次,令守城的鮮卑人絕望的事情發生了,因爲只見那攻城的萬餘漢軍,竟然又推動着十二輛攻城槌直攻城牆,而且這十二輛攻城錘,還不是先期自己鮮卑同族攻城時所用的攻城槌,漢軍所用是更好的攻城槌。

只見,漢軍推動着一層層有着包裹的攻城槌,一步一步的往受降城而來,最終直達城牆。這些攻城槌,其實有些類似於漢人的衝車,它們和剛纔鮮卑人被砸斷的攻城槌一應,道路是由木板釘制而成地簡易板車所製成。

不過,這些板車,可不是沒有一點兒防護,只見在板車之上,漢軍以厚木板護住頂部及側壁,外層再裹以數層牛皮,其強度足以抵抗普通滾木擂石的撞擊,而且又可以防火燒。和先前鮮卑人所用的攻城槌一樣,車下裝有輪子,便於移動,不同的是車內也可以安排部分兵士,他們藏於車中移動甚至攻城,端是一件讓守城方頗爲棘手的利器。

伏泉看着那攻城的攻城槌,心中也是頗爲遺憾,若非時間不允許,他肯定要直接製作成漢軍制式的攻城槌,那樣的話無論是強度還是容納兵卒的樹林,肯定就不是漢軍臨時蒐集鮮卑部落的板車所能比的。

戰鬥的結果不用多說,經歷過先前一番鮮卑人用攻城槌攻城的消耗,城頭的鮮卑人再也沒有多少巨石可以攻擊城下漢軍的攻城槌,而他們的弓箭、火把根本對城下的攻城槌造成任何一絲威脅。

可憐這些遊牧民族,天生就沒有守城的軍事傳統,即使佔領了受降城至今,城內如今所剩的防禦道具,除了原本漢人留下的滾木礌石外,再無其他。只是如今,滾木已腐爛,難以再用,而巨石,鮮卑人從未自己準備,把受降城的存貨用完,自然也是一點也沒。

如果是漢人守城,沒了這兩樣守城利器,起碼還有準備金汁、火油這些,以備不測,只是很顯然這些東西,對於如今佔據受降城的西部鮮卑部落而言,也是根本不可能有的。

所以,戰事的結果很明顯,當漢軍在攻城槌和雲梯的雙效進攻下,身後再有數千漢軍弓箭兵不斷壓制城頭反抗的鮮卑人。在激戰數刻之後,漢軍在關羽、黃忠等猛將的率領下,很快便登上城頭,和城頭的鮮卑人廝殺,而城下,漢軍的攻城槌除了佔據城門推動以外,便在原本鮮卑人攻城時所使用攻城槌的地方繼續推城池。

沒有了城頭鮮卑人用弓箭壓制,城下的漢軍推城更加輕鬆,終於隨着城牆一處地方,數十名漢軍兵士的齊聲高呼,受降城下,一處牆角轟然斷裂,並且隨着漢軍兵士更加猛烈的撞擊,最終出現了塌陷的一腳……

“善!善!今日這受降城當繼歸漢也。”伏泉拍手大聲讚道,臉上欣喜之色,不斷浮現,終歸說來,這是大漢自從與鮮卑對敵以來,漢軍所收復的第一處失地,往年屢次戰敗於鮮卑的漢軍又一次掌握漢家故土,這份事情不說傳到皇帝劉宏耳邊情況如何,就是他自己也是興奮不已。

一直隨侍身旁的賈詡,見伏泉如此模樣,行禮讚道:“將軍弱冠出塞,收復漢軍故地,此乃本朝大功,恭賀將軍……”

眼見賈詡這狐狸要給自己灌迷魂湯,伏泉連忙制止,擺手笑道:“文和不需如此,些許微末之功,不足道也。”

隨後,伏泉轉頭望向前方城池上,正帶領自己手下,追隨已經登城的漢軍,與鮮卑人廝殺的石屈突等被解救的胡族奴隸,臉上不住點頭,看來自己的經驗主義這次倒是沒錯,開戰前力排衆議,選擇相信石屈突等人的信息,命令鮮卑人去做炮灰,不然也不會攻得如此順利。

現在,眼見石屈突等胡族奴隸,穿上繳獲來的鮮卑人皮甲,和城頭的鮮卑人殊死搏殺時,伏泉不由點頭,雖說這些胡人無論以前還是日後,都給漢族帶來不少的災難,但是如果善加利用,對自己而言也是一把利器。

君不見現在這些拿着刀劍的胡人,簡直就是漢軍的狗腿子,在得到伏泉承諾,追隨漢軍之後,不讓他們繼續做奴隸後,他們戰鬥的可比那些被迫應徵攻城的羌族人,殺鮮卑人還要恐怖,可見想要人胡人歸心,其實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關鍵是要怎麼實行,讓他們認命。

自己未來是不是可以採取血腥同化的方式,讓那些被征服的胡人就此認命,不服者皆殺,依如後世元蒙、滿清所做的一樣,將這些人全部併入漢族,畢竟對於草原這個以強者爲準的民族,刀劍顯然比什麼都有用。

當然,如果可以,自己一定要想辦法不能讓儒家墮落成後世那樣,儒家成爲封建王朝主流這自己無法避免。無論是如今大漢爭得面紅耳赤的今、古文學派,他們雖然學術道義不同,但歸根到底,他們所學都是以儒經爲主,這一點就註定了儒家的根基。

而且自己此生又是出身自大儒世家,伏泉相信,自己就算以後得勢,若是敢掀翻儒家的地位,恐怕首先一個就是自己所在的琅琊伏氏,先給自己來一個衆叛親離。所以,對於伏泉而言,寧願多費點事情,好好改造儒家一些觀點,也不能推翻,推翻看似是好,但是重新建立一個學術論派,卻是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的。

“將軍!將軍!”

身邊再次傳來一聲叫喊聲,一下子驚醒了正在沉思的伏泉,伏泉看着喊自己的賈詡道:“文和,何事?”

賈詡指着前方的受降城道:“受降城已陷,吾等該入城觀戰也。”

“善!善……走!入城!”伏泉這才見到那城頭上已經插上的漢軍大旗,看着城頭不斷涌入的漢軍兵卒開赴城內,想來他們此刻正在一點一點的,清剿城中躲藏的鮮卑人。

回頭望了眼此刻依舊在漢軍後陣哭泣不斷的鮮卑婦女,伏泉眼神凜然一眯,隨後嘴角露出一抹邪笑,上了親兵牽來的馬匹,帶領賈詡等人,策馬往受降城而去。

草原,從我踏出塞外開始,就等着我的殺戮征服吧……

第一百二十二章 令支潛行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六百三十四章 張燕將至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二章 伏完第三百八十八章 荊揚大亂解第八十七章 武聖第三十一章 救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活路何在第三百四十八章 秦川徐晃第三百九十四章 楊甘將相和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四百五十四章 鮮卑漢奸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二百一十一章 巴郡勇將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三百五十四章 詐門前夕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四百五十六章 好自爲之莫多事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四百二十七章 做人不能這麼無恥第三百五十七章 火焰四起糧秣焚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二百四十八章 奏請討伐錦衣賊盜第三百零九章 太守已至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三百一十二章 蘄春有詐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勝域外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勢又失控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二百一十三章 太公涓釣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四百零九章 袁本初來賀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六百三十章 石門第十九章 何家參與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將如命的性格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三百八十九章 儒家兩面第六百八十五章 山國消息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二百一十四章 益州分野有王氣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勢應對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奔中帳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一百四十章 可願通漢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二百一十九章 古怪的一行人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山頭勢力自古有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一百七十二章 千里救主朱公偉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一百三十六章 捷報傳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三十八章 王甫歹毒
第一百二十二章 令支潛行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六百三十四章 張燕將至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二章 伏完第三百八十八章 荊揚大亂解第八十七章 武聖第三十一章 救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活路何在第三百四十八章 秦川徐晃第三百九十四章 楊甘將相和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四百五十四章 鮮卑漢奸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二百一十一章 巴郡勇將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三百五十四章 詐門前夕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四百五十六章 好自爲之莫多事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四百二十七章 做人不能這麼無恥第三百五十七章 火焰四起糧秣焚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二百四十八章 奏請討伐錦衣賊盜第三百零九章 太守已至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三百一十二章 蘄春有詐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勝域外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勢又失控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二百一十三章 太公涓釣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四百零九章 袁本初來賀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六百三十章 石門第十九章 何家參與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將如命的性格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三百八十九章 儒家兩面第六百八十五章 山國消息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二百一十四章 益州分野有王氣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勢應對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奔中帳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一百四十章 可願通漢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二百一十九章 古怪的一行人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山頭勢力自古有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一百七十二章 千里救主朱公偉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一百三十六章 捷報傳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三十八章 王甫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