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一十八章 黃巾亂事召雒陽

光和七年,春三月初,天還很冷,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傳遍天下。

巴郡郡治江州縣城外,一騎漢軍騎士飛速行進,沿途田野黑黝黝的一片,剛種下的春苗貼服地面,遙看近無。馬速很快,風呼呼的響,刮在臉上,如被刀割,很快就在守城兵卒詫異的目光中,往郡署而去。

很快,整個郡署,除了早有準備的伏泉以外,其餘衆人皆是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因爲那漢騎帶來的消息是在震撼。

張角弟子、濟南人唐週上書朝廷,告鉅鹿人張角欲謀反,因爲事情太大,即使太平道內應中常侍封謂、徐奉二人,也掩蓋不住。並且朝野之內,也有一批勢力,想利用太平道的勢力,解除自己身上的枷鎖,諸般勢力推動之下,唐周的告發還是傳進工作。

皇帝劉宏聽後震怒,畢竟事關社稷,火速命令京師禁軍出動,幾日之內,就將太平道在京師雒陽的勢力全部拔除。

朝廷車裂張角黨人馬元義,使鉤盾令周斌將三府椽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一時間,從公卿常侍到平民百姓,受牽連而死者以千計,雒陽上空凝聚着濃濃血腥,久久不散。與此同時,朝廷又命令冀州刺史部,派兵緝拿賊首張角,以及其太平道黨羽。

其實,這也不是劉宏和雒陽的公卿百官,第一次聽到,有關於太平道的事情了。因爲去年末,雒陽就有小兒歌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同時,京都各官署及各州、郡府的大門上不時出現“甲子”二字,按照太平道的計劃,他們將在光和七年三月五日內外俱發,一舉攻克大漢國帝都。

只是,沒想到,原本早就計劃好的叛亂,卻因爲自己手下的內部背叛而夭折。

不過,張角畢竟不是一般人,在知道叛軍之事泄,連忙派出快馬,星夜馳告各方將軍渠帥,要他們立即作亂,以頭戴黃巾作爲標記,一時之間,天下動盪。

二月,張角和弟弟張寶、張樑分別自稱“天公將軍”、“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率部。之後,旬月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大漢富庶之地,到處是頭戴黃巾之人,所過之處,焚燒官府,劫略聚邑,殺傷官吏,致使各地百姓或流亡,或被迫從賊。而安平王劉續、甘陵王劉忠,皆爲賊人所俘虜,以應黃巾,二王被關押在廣宗縣,甘陵相馮巡及劉忠的子嗣則均被黃巾賊人殺害。

黃巾賊亂勢大,大漢皇帝劉宏難以應對,原因卻是朝中一時無有聲望資歷者,可以統率天下兵馬。畢竟,黃巾賊亂是大漢自光武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亂,社稷危如累卵,必須有人能整合天下兵馬,才能將其徹底剿滅,只是如今朝中,這種人根本沒有。

本來若是有原本平定許昭之亂、征伐鮮卑立得大功的車騎將軍宋酆在,倒是可以,因爲其無論從名望資歷,還是身份輩分,都是整合天下兵馬的不二人選,只是宋酆卻是因爲年老,在兩年前就已去世,唯有其子濦強侯宋奇,被劉宏授爲越騎校尉,加以提拔。

不過,宋奇本就儒弱之輩,又不知兵事,成爲越騎校尉後,並無多少建樹,因此就算劉宏有意想提拔這大舅哥也是沒有任何理由,終究這黃巾之亂不是小打小鬧,他可不敢把天下兵事交給一個廢物。

後來,在宦官中常侍張讓,以及朝中以袁氏爲首的羣臣建議下,劉宏以何進曾徵鮮卑,知兵爲由,下令陟何進爲大將軍,令其率左右羽林、五營營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鎮京師;又置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都尉,保證司隸大部,大漢中央朝廷的基本控制盤,不受黃巾賊人侵略。

之後,劉宏又召巴郡太守泉、塞北長史皇甫嵩等各地知兵大吏,令其等率本郡精兵,入京朝對,以鎮叛亂。這一次,那漢騎送到巴郡的書信,就是劉宏派來的快馬加鞭的詔書,令他速速領本部精兵,入京師聽調。

“諸君,朝廷此番調兵,賊勢緊急,需速往之。孤走後,郡內大小諸事,皆託諸君也!”伏泉召集來麾下文武,然後宣佈了此番隨他進京的兵馬之後,便對剩下的以主簿王謀爲首的巴郡文武,拜託道。

巴郡文武之後齊齊一拜道:“明府放心,吾等必保巴郡無憂。”

隨後,伏泉再對王謀等人囑咐多事,令其等火速徵募巴郡醫匠,作爲一個有着現代思想的人,再沒有人比他更重視士兵的生命。同時,又令大肆收購郡內王不留行、續斷、澤蘭、地榆、扁青等十餘種專治外傷草藥,成品金瘡藥斫合子也有收集,以作依託。

雖說這些東西,去京師雒陽,也能搞到,而且數量絕對不會少,但是雒陽剛剛平息黃巾內應,百姓盡皆風聲鶴唳,伏泉也不知道市面上能流出來的能有多少,就是有的話,也不知要貴多少倍。

畢竟,多數明白人都看得出來天下有大亂之勢,社稷有崩潰之危,這意味着殺戮戰亂不可避免,而往往這種時候,金銀細軟這些錢財不值錢,唯有藥材和糧食值錢,因爲它們可以飢餓時充飢保命,生病時治療保命。

所以,趁着現在蜀地還沒有完全聽到中原亂事的消息,在巴郡收購纔是最好的。當然,如果不是因爲時間緊迫,伏泉說不得想要把巴郡鄰郡的藥材也全部買了。

想到那動輒十幾數十萬的黃巾軍,雖然裡面多數都是流民女眷,但備不住對方人多啊,而且還是狂熱的宗教信徒。所謂螞蟻吞象,伏泉可不敢保證自己帶着的朝廷限制的幾千兵馬,能夠架得住那麼多狂熱的信徒衝擊。

隨後,伏泉又對他任命留守的徐晃、甘寧二人道:“令明,興霸,孤走後,郡內治安皆託汝等,望汝等守好。”

徐晃、甘寧二人齊齊行禮道:“請明府放心,末將必守好巴郡。”

他們兩人,是伏泉安排留守巴郡的重要之人,本來按照伏泉以往的個性,徐晃、甘寧二人也是自己手下的一流將領,雖然年輕,但也可獨當一面,上陣衝鋒,黃巾之亂雖然歷史上最終被平息,但是這可不是說對付他們很容易,真容易的話,也不會使得劉宏連他治理國家的黨禁國策都徹底解除。

之所以留二人在巴郡,是因爲在伏泉記憶裡,那位自己情婦盧道姑的五斗米教死敵張脩,也就是在黃巾之亂後,在巴郡起兵響應的,而且他的規模,可比益州其他的黃巾勢力還要猛。

據伏泉所知,益州境內也有黃巾亂事,不過其規模太小,未成氣候,被官軍快速掃滅了,反而是張脩在巴郡的叛亂,卻是十分紅火,因此伏泉不得不防,他留下徐晃、甘寧二人,就是爲防如此。

同時,伏泉又下令開放武庫,令度康等板楯蠻人將領,再入閬中,募板楯蠻兵三千,由徐晃日夜操練,並派軍巡查各地縣城。又再令甘寧率領巴郡水軍,在魚腹縣周圍大江日夜巡視,郡中若有異動,必速滅之。

當然,爲了保證不生亂事,伏泉還告訴盧道姑,害怕五斗米教會出現黃巾的事情,在以會幫助盧道姑奪取五斗米教的權利爲條件,讓她密切注視五斗米教事宜。一旦張脩有異,官府平定其亂後,就扶持盧道姑和他的兒子掌握五斗米。

其實,如果是伏泉本來想法,這五斗米教如果發生叛亂,也應該和黃巾太平道一樣,被徹底取締才行。不過,終歸這是張道陵的道統,而且張道陵的事蹟在大漢影響很大,甚至在蜀中無人可及,伏泉沒敢暗中給徐晃下令,一旦五斗米教有異,就徹底取締五斗米教,想來若非如此,歷史上五斗米教也不會在張脩之後,還能生存,並且到了張魯掌控,加上盧道姑和劉焉的私情,最終再次壯大,並且成爲了中國最早的一方政治和宗教合一的諸侯政權。

三日後,兵馬糧草齊備,巴郡太守泉率領麾下兩千騎,三千板楯蠻兵,列陣於巴郡城外,在一番激昂的招呼聲中,便已踏上征程。

“阿父!阿父!”

城外漢軍緩緩出行,在軍隊一角,一輛寬大的馬車上,幾名俏麗婢女,正抱着一個三尺左右的小女孩兒,一臉憂色的望着自己家主。她們知道,她們的家主又將趕赴戰場,而這次戰鬥,禍及了整個大漢社稷,無疑是一場不下於他以往任何一次的大戰。

“來來來,小桃桃,阿父抱!”穿着盔甲,伏泉走到馬車旁,從夭兒身邊接過那小孩,一邊笑着,一邊卻是用自己那開始蓄着的短鬚,不斷摩擦着自己這一世的骨肉。

沒錯,這個三歲多的小女孩就是伏泉的女兒,取名伏灼,小名桃桃。她是伏泉當年和劉華所生的女兒,不過,自從生下以後,劉華就在將羊一些日子後,離開巴郡,返回京師,在不其侯府和她原本的婆家之間穿梭,只再來過兩次巴郡。

伏泉知道,劉華是爲了自己女兒好,因爲伏灼,自始至終,就不該出現,如果伏灼的身世曝光的話,於他們一家三人都沒有任何好處。劉華身爲一個母親,幾年內只匆匆見自己親生女兒兩次,其實內心也很痛苦,只是,她不得不如此。

當然,伏灼生下來後,伏泉自然不能不讓她沒有母親,他對外宣稱伏灼的母親卻是夭兒,是他當年在離開巴郡,平定黃穰之亂前,夭兒懷孕的。反正因爲夭兒當年在劉華明裡祈福,暗地裡生孩子時,也一直少有露面,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內幕,再加上伏泉一力作證,因此倒是沒有人懷疑。

至於爲何取名伏灼,伏泉的意思卻是以《詩經·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來命名的。常人只以爲伏泉是因爲伏灼是夭兒生下的,所以選了這句,其實暗地裡,伏泉真正的用意卻是“灼灼其華”。

也因爲這一點,劉華第一次返回巴郡時,在那幾夜私下相會事,對伏泉的溫柔服侍卻是尤爲令他南網,畢竟這個名字,可是令這個女人感動不已。

至於夭兒,生性溫柔,又和伏泉如同姐弟的她,自然不敢將伏泉的這醜聞揭發,反而因爲自己被伏泉收了後始終無子,所以待這個“女兒”極好,這也讓伏泉見了鬆了一口氣,他也不想自己的女兒被人欺負,那樣可就太不好了。

“阿父壞!阿父壞!鬍子、鬍子扎人!扎人!”小傢伙死命用那小手推開伏泉,因爲伏泉那留下的短鬚太扎人了,不過很顯然,她的小手是根本不能反抗伏泉的。

不過,伏泉也不會過於逗自己的女兒,好好吻了一口小傢伙的小臉之後,伏泉將伏灼交給夭兒,囑託道:“吾走後,家中諸事皆託於汝等,縈兒待產,若出事,可尋文泰、令明相助。”縈兒便是卞縈,這位歷史上有名的生育機器,在伏泉返回巴郡後,不斷辛勤耕耘下,也終於有喜了,只是可惜,這一次,又是不巧撞到了伏泉出征的時候,也讓伏泉又一次看不到自己子女出生的情景,殊爲可惜。

夭兒抱着伏灼,點了點頭道,眼中柔情似水,似有萬中語言,不過最終也是有些哽咽說道:“少主珍重!且必待少主凱旋而歸!”

“少主珍重!且必待少主凱旋而歸!”夭兒說過以後,其他幾個隨行的姬妾,也是跟着說道,伏泉望着這些與自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家人,心中暖洋洋的,雖然這個時代他們都是自己的玩物,但自問自己與這個時代其他的王侯對待下人的方式要好得多,所以她們也十分關心自己。

之後,伏泉點點頭,不再多言,轉身離開,和漢軍大部隊離去。

天下大亂,爲之奈何?

黃巾,終於還是來了!

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漢郡武庫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時地利皆不在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三百九十五章 喚賈文和來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五百七十九章 不其侯府孩童事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爲糧第二百一十三章 太公涓釣第三百五十五章 類似官渡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五百四十八章 關雲長可排第幾第七十八章 袁何之謀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宮門第一百六十九章 袁赦自盡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六百四十四章 調外兵入京第四百五十八章 萬艾可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唯有死人知曉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五百六十三章 馬腿比人命值錢第一百七十二章 千里救主朱公偉第六百八十二章 爲將者 只有忠第四百八十七章 攔腰截斷鮮卑軍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五百五十九章 廣宗城內賊已動第二百七十六章 內院暗潮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四百七十一章 困於彈汗雨急急第四百五十八章 萬艾可第三百一十二章 蘄春有詐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三百八十九章 儒家兩面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三十一章 救人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四百五十六章 好自爲之莫多事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四百六十四章 漢人殺向彈汗山了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一百三十三章 檀石槐授首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二百一十九章 古怪的一行人第五百八十二章 千里相聚涼州事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三百九十章 臥虎第二百一十二章 其釣維何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等去伏中郎處投奔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三章 鄭颯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四百八十六章 摸黑扔火把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五百二十八章 自此屯田人衆矣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兩百零一章 直搗閬中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六十章 揭過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二百八十二章 他日必生亂事第四百五十九章 高於車輪者皆殺之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
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漢郡武庫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時地利皆不在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三百九十五章 喚賈文和來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五百七十九章 不其侯府孩童事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爲糧第二百一十三章 太公涓釣第三百五十五章 類似官渡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五百四十八章 關雲長可排第幾第七十八章 袁何之謀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宮門第一百六十九章 袁赦自盡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六百四十四章 調外兵入京第四百五十八章 萬艾可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唯有死人知曉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五百六十三章 馬腿比人命值錢第一百七十二章 千里救主朱公偉第六百八十二章 爲將者 只有忠第四百八十七章 攔腰截斷鮮卑軍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五百五十九章 廣宗城內賊已動第二百七十六章 內院暗潮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四百七十一章 困於彈汗雨急急第四百五十八章 萬艾可第三百一十二章 蘄春有詐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三百八十九章 儒家兩面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三十一章 救人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四百五十六章 好自爲之莫多事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四百六十四章 漢人殺向彈汗山了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一百三十三章 檀石槐授首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二百一十九章 古怪的一行人第五百八十二章 千里相聚涼州事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三百九十章 臥虎第二百一十二章 其釣維何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等去伏中郎處投奔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三章 鄭颯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四百八十六章 摸黑扔火把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五百二十八章 自此屯田人衆矣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兩百零一章 直搗閬中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六十章 揭過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二百八十二章 他日必生亂事第四百五十九章 高於車輪者皆殺之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