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等去伏中郎處投奔

帳內,隨着之後皇甫嵩以主將身份,嚴令諸將不得再有喧譁軍營者,並且下了死令,全軍轉攻賊首張角所在的廣宗縣城,這纔將這番插曲平息。

公孫瓚望着面前的涼州少年,若是其他時候,胡封的樣子會讓他想起昔年的自己,讓他從而對胡封拍手稱讚。

可是現在,心中對其讚歎的同時,公孫瓚卻不能認同他,因爲認同胡封,這就是在說明他恩師盧植當初所制定的策略是錯誤的,而朝廷治罪盧植是正確的,他們幽州軍此番在北方爲大漢平定黃巾蛾賊之亂的大部分功勞,都將被他人分割,這無疑是公孫瓚所不能認同的。

當然,公孫瓚也明白,胡封說得對,其實無論皇甫嵩換不換董卓的策略,漢軍都有可以勝利,畢竟冀州的黃巾蛾賊,現如今最大的兩股就被漢軍圍困在廣宗、下曲陽二地。而且,這二地裡,可是盤踞着太平道黃巾蛾賊三大首領,“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張角,“地公將軍”張寶和“人公將軍”張粱三人。

只要滅了這最強三人組的勢力,羣龍無首的太平道,最終只能淪爲普通流民軍了,畢竟,讓漢軍忌憚太平道的就是張角三兄弟對於信徒的蠱惑,能讓他們短時間內產生巨大的戰鬥力,這是很可怕的。

而沒有了張角三兄弟的信仰加持,明白太平道這個邪教背後的虛僞目的,就是太平道主力的信徒,也會因爲失去信仰,失去大部分狂熱的戰鬥力。

只是,明明知道如此,但是漢軍卻屢番未能得逞,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盧植當時爲主將,明白窮途末路的太平道會爆發出驚人戰鬥力的他,爲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畢竟,無論漢軍現在優勢如何大,但攻城者傷亡一定比守城的十餘萬黃巾蛾賊大。

盧植自然會選擇圍攻張角,待廣宗城內糧食用盡,城中的黃巾蛾賊,爲了生存主動和漢軍野戰,從而可以用最小的傷亡換取最大的代價。

不過,這一點,卻因爲左豐陷害盧植一事,而最終失敗。

換到董卓,一方面爲了保證涼州系兵將的權益,另一方面,他也知道盧植在廣宗的做法是對的,可是朝廷需要董卓快速結束戰事,所以董卓最終選擇捨棄廣宗縣,而圍攻城池守備相對更弱的下曲陽縣。

然而,換來的結果卻是兩月未克,這其中,固然也有下曲陽縣城的黃巾蛾賊,面對絕境所爆發出的強大的戰鬥力以外,同樣也有當時董卓麾下,實力最強大的依舊是漢軍幽州系的兵將的緣故。

這些人深恨董卓搶了盧植位置,並且要竊取他們的果實,轉而讓涼州繫上位,一直出工不出力,不肯爲董卓賣命。

至於董卓麾下,身爲客軍的涼州兵,縱然朝廷抽調了不少涼州的精兵悍將給他,可是實力上依舊不足,並且相對於一馬平川便可直入冀州的幽州軍,其他如幷州、司隸的精兵,明顯在數量上,因爲路程遠近難行,和幽州兵不能比。

至於冀州本地的精兵大戟士,承平日久的冀州,州郡本身所擁有兵力就不多,也就是太平道起事,張角作亂,各郡縣纔開始大肆募兵平賊,指望冀州本地能給董卓多少支援,也是不太可能。

因此,盧植、董卓二人都未能成功,但卻留下了讓得兩軍都不能和平合作的爛攤子。

當然,想到皇甫嵩昨日私下裡和他見面時,皇甫嵩所提的幾個條件,就讓公孫瓚動心,同樣,也讓幽州系的其他兵將動心,這也是他們今天一反兩日前常態,全部來兵營的原因。

皇甫嵩提了兩個條件,第一放棄董卓所改變的進攻策略,從而沿用盧植先前所用的先攻廣宗縣城的張角部;第二,戰事之後,幽州兵將會得到主要功勞,甚至其本人也會向皇帝和朝廷上書,爲盧植求情,並且以他所平定太平道黃巾蛾賊的策略皆爲盧植所獻,從而讓朝廷放出盧植。

這兩個條件,完全符合幽州系兵將的利益訴求,因此自然讓幽州系兵將高興,轉而讓失去了功勞的大部分涼州系兵將不滿了,甚至有的人竟然私下說出皇甫嵩是他們涼州人的叛徒。只是,以皇甫嵩以及皇甫家族在涼州的名望,涼州系兵將即使再不滿,也不敢違逆其意,出工不出力,最多也只能發發牢騷,挑起些事故而已。

也正是因此,纔會讓原本對皇甫嵩態度相反的幽州人,現在對皇甫嵩的態度越發好,同時也讓原本應該對皇甫嵩態度,沒有太多敵視的涼州人,竟然生出不信服之意。

隨着皇甫嵩以主將的命令,嚴令軍中秩序後,帳內氣氛明顯有了軍營的樣子,皇甫嵩見此,這才轉頭對身邊的幾名文士模樣打扮的問道:“此事諸位如何看之?”

當下,便有一箇中年文士出列行禮道:“盧中郎之策,乃妙計也,然所需時日尚久,若如左豐之事,朝廷有變,亦難有成效也。”

這中年文士年紀在四旬上下,身量適中,臉容清瘦,五綹長鬚,目光奕奕有神,直透人心。此人伏泉認識,前番入營旁人將其介紹過,其乃冀州別駕從事沮授,魏郡廣平人,字子與。當初太平道張角發動叛亂時,安平、甘陵二王相繼被黃巾蛾賊俘擒,冀州大駭,刺史、太守、相國爭相逃亡,沮授見此卻是臨危不懼,率領勢力尚弱的州郡吏員官兵合力抗衡,屢施妙計與黃巾蛾賊周旋,纔不使冀州盡落於那些黃巾蛾賊之手,此番卻是皇甫嵩聞其謀略之名,招入軍中問策破賊。

別駕,亦稱別駕從事史,別駕從事,簡稱“別駕”,自漢以來設置,爲州刺史的佐官。與治中堪稱刺史的左膀右臂,尤以別駕權勢最重,號稱“任居刺史之半”,就是說這個職位相當於半個刺史。

能得別駕之職者,自非常人,伏泉初見沮授其人,也是帶着一股遺憾可惜而又敬佩的目光,看着這個智謀之士的。畢竟對於沮授,伏泉認爲他可以說是河北最有氣節的義士,同樣,他也是一個堪與荀彧比肩的奇才!

其人戰略、戰術兩者具佳,曹操能夠快速崛起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就是他率先提出來的。他從一開始就建言袁紹東拔黃巾餘孽,西掃黑山賊黨、滅張燕,北擊公孫瓚,收戎狄匈奴,迎天子號令天下。袁紹正是按照着沮授所提出的這幅偉大的戰略藍圖,一步步完成他北方霸主的偉業,只是,沮授所提的最後一點,袁紹卻沒有照做。

事實證明,“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沮授所提的最好的戰略,伏泉想來,若是袁紹後來不冒險,聽從沮授提議求穩的話,恐怕就沒有曹操什麼事情了。

不過,想到沮授的結局,伏泉也是一陣可惜,畢竟,壯志未成,爲君所獻的霸主偉業,一朝皆敗,不得不說可悲之極。

“下吏亦如此想之!”沮授說完後,在他身邊,一個年歲和他差不多的中年人,也是出列行禮回道。

他眼正鼻端,氣派高雅,一撇短鬚透露睿智,至於這人,伏泉也知,而且就算沒有見過面,伏泉以前都聽過這人名號,他叫田豐,現任鉅鹿郡從事。其和前番在鄴城,設計讓皇甫嵩、伏泉彈劾宦官的審配其名,在冀州的諸從事中,魏郡審配、鉅鹿田豐二人,都以正直剛強而聞名。

田豐他自幼天姿聰慧,少年時喪親守喪,守喪的時間雖然已過,但他仍笑不露齒,因此逐爲鄉鄰所器重。當然,真正讓田豐出名的,卻是他在仕途上的剛強,他博學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最初被太尉府徵辟,推薦爲茂才,後來被選爲侍御史,因憤恨宦官掌權,朝中黨人名士數番被害,於是棄官歸家,不再出仕……直到太平道黃巾蛾賊起事,朝廷下令解除黨錮,這才決定出山,被郡署徵辟爲從事,皇甫嵩聞其名而招之,其人權略多奇,甚有功績鉅鹿黃巾蛾賊之亂,能有如今優勢,其出力甚多。

據傳,田豐棄官返鄉時,身爲太尉的帝師楊賜苦苦挽留不行,這般剛強,自然使得他出名無比,可謂是享譽天下的大名士,伏泉見得,就是沮授,對其言語也是恭敬無比。

兩人出言後,又有幾人出言認同,顯然,他們也都認爲皇甫嵩採用盧植的策略沒錯,畢竟這樣一來,完全就可以讓前番董卓掌兵時,出工不出力的幽州軍,發揮出他們應有的作用。

之後,皇甫嵩又詢問其他文武,皆無異議,唯有一干涼州系軍將出言否定。不過,很顯然,已經考慮這些的皇甫嵩是根本不會在意他們的,下令全軍依計而行,至於朝中會不會有變,皇甫嵩卻是一臉毫無在乎。

看着皇甫嵩那副模樣,伏泉覺得,他能有如此自信,大概是覺得放眼如今天下,朝廷是再也找不到能代替他成爲漢軍主將的人了吧!

營外,一干涼州系兵將,憤慨的竊竊私語,發泄心中的怒氣,同時也不忘了表揚剛纔爲他們爭了臉的胡封。

“爾之外甥真丈夫也,依吾看,日後必超爾之功!”楊定一邊看着胡封,一邊對胡封身側的李傕打趣道,他字整修,年近四旬,雄壯威武。

“是極!是極!此子日後不可限量!”另一旁,自楊定說完後,又有一個和他年歲差不多的中年將領出言贊同道,他叫胡軫,字文才,和楊定一樣從軍前皆是涼州大人,所以兩人十分熟悉。

大人即爲豪強,就像同樣出身涼州的馬騰,他也是豪強,不過真楊、胡聞名涼州的時候,馬騰還是一個落魄青年,在歷史上,雙方可不是同一級別的。只是,很明顯,這一世,靠攏伏泉的馬騰,獲得右扶風馬氏的看重後,楊、胡這兩個地方小豪強,顯然現在和馬騰比,是天與地的區別。

胡封被誇的,難得的他的臉都紅了,改了性子般,最終只能不斷推脫說能力不足等等的言語,才引得衆人停止打趣了。當然,內心裡,他們還是認可胡封的未來的,終究胡封剛纔的舉動,可不是其他少年敢這麼做的。

其實,事前這些涼州將領就得到消息,皇甫嵩要出賣涼州人的利益,所以纔會準備此出。原本在計劃裡,涼州系兵將只有張繡和胡封入得他們眼中,但是礙於張繡習性,很少做次無禮之舉,他們害怕皇甫嵩會因此記恨他們,從而選擇了脾氣相對火爆的胡封,爲的就是希望給雙方都留一點臺階下而已。

涼州系與幽州系因爲盧植、董卓的原因而不睦,現在胡封此舉,完全算是替涼州系出了一口惡氣。然而,他們日後始終還是要聽從皇甫嵩的命令,配合幽州人,破了廣宗縣城,平定黃巾蛾賊的,想到這裡,剛剛慫了皇甫嵩和幽州系的涼州衆將,還沒度過興奮勁,又愁眉苦臉下去起來。

“吾等去伏中郎處投奔,何如?”突然之間,和其侄子張繡性格一樣,身爲涼州諸將大佬的張濟,打破他以往的沉默,語速緩慢的開口道。通常,性子穩重的張濟,很少說話,但是往往說話,卻是點出主要話題點。

話語落下,頓時,引得在場一干涼州將領安靜下來,他們臉色各異,古怪非常。

當然,心裡面,有不少人倒是同意張濟剛纔說的這話,畢竟現在董卓治罪,他們這些董卓舊部可謂是無根飄萍了。而且,衆人也不知道董卓此事,會不會和盧植一樣幸運,如果朝廷要斬殺大將,他們這些人恐怕就真的沒有領頭人了。

本來,出身涼州的皇甫嵩,算是一個他們可以投靠效命的對象,只是,隨着皇甫嵩不顧及涼州人的利益,把原本可以給涼州人的大功,送給幽州人,這是他們絕對不能忍受的,如果有其他選擇,這些涼州兵將,會第一時間拋棄皇甫嵩的。

這些兵將,看得是自己的利益,他們纔不在乎盧植是不是無辜的,反正想讓他們用功勞去救盧植,簡直癡心妄想。所以,遍觀軍中,和涼州軍有緣的伏泉,成了衆人心中的又一投靠對象!

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五百一十章 自己來做第三百六十九章 盡瘁守節縱身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三百零二章 有何喜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能再低調了第四百六十三章 馬踏彈汗山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四十七章 月兒第三百零九章 太守已至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六百三十章 石門第二百八十六章 夫爲妻綱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三百五十八章 今夜何處不失眠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二百五十五章 改日再來第九十二章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第三百一十二章 蘄春有詐第五百零九章 最軟蛋的綠帽男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四百八十章 槍頭無有唯投杆第三十六章 臣不討賊非臣 子不復仇非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雨挾風雷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第六百七十一章 黑山賊滅第三百一十五章 可識得皖縣喬公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裡北地羌亂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七十二章 食爾血肉以報天地聖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五百二十一章 長社城下誰成名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十三章 獎賞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五百七十章 五將用命 尚有憂患第二百三十九章 萬軍校閱蠻驚恐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五百零二章 大戰之下真情義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三百一十章 頓兵蘄春將何如第五百八十一章 內舉不避子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四百九十五章 轅門射戟爲天命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靜候佳音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懷孕的女人最可怕第二百零四章 困獸猶鬥 況人乎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六百二十一章 手段厲害不如軍事牛逼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三百三十章 南陽兵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五十一章 段紀明欲挖牆腳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義要成名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
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五百一十章 自己來做第三百六十九章 盡瘁守節縱身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三百零二章 有何喜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能再低調了第四百六十三章 馬踏彈汗山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四十七章 月兒第三百零九章 太守已至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六百三十章 石門第二百八十六章 夫爲妻綱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三百五十八章 今夜何處不失眠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二百五十五章 改日再來第九十二章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第三百一十二章 蘄春有詐第五百零九章 最軟蛋的綠帽男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四百八十章 槍頭無有唯投杆第三十六章 臣不討賊非臣 子不復仇非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雨挾風雷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第六百七十一章 黑山賊滅第三百一十五章 可識得皖縣喬公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裡北地羌亂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七十二章 食爾血肉以報天地聖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五百二十一章 長社城下誰成名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十三章 獎賞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五百七十章 五將用命 尚有憂患第二百三十九章 萬軍校閱蠻驚恐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五百零二章 大戰之下真情義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三百一十章 頓兵蘄春將何如第五百八十一章 內舉不避子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四百九十五章 轅門射戟爲天命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靜候佳音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懷孕的女人最可怕第二百零四章 困獸猶鬥 況人乎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六百二十一章 手段厲害不如軍事牛逼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三百三十章 南陽兵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五十一章 段紀明欲挖牆腳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義要成名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