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調外兵入京

大將軍府內,隨着旨意由快馬傳出京師,何進在府內也知道情況,連忙召集來麾下心腹,如袁紹等人議事。

“諸位,陛下所爲,情勢危急,當何如?”等到衆人聚集,何進也不繞彎子,直接問話道,話語裡,明顯焦急不已。

此刻的何進,心裡已經亂了分寸,實在是他不敢想象伏泉帶兵入京,和他平起平坐後,他如何去幫自己外甥爭皇位。

本來,按照他們想法,伏泉在外也好,就算皇帝不願意按照他們意願行事,但他們只要讓伏泉在外,到時候一旦皇帝駕崩,便可以動用大將軍的權利,帶着南北軍逼宮,那時廢太子,立史侯,根本不會是難事。

畢竟,雒陽之中,只有那掌兵不久的蹇碩,會給他們造成麻煩,但也沒什麼,因爲西園八千精銳,早被他們分化瓦解了不少,甚至一些人都成爲了蹇碩的心腹,就這樣的一個手段不高的閹宦之輩,如何能是他們的對手?

然而,如果伏泉帶兵入京,那麼一切變數就大了,就算他剛剛擔任驃騎將軍一職,在京師總管的兵馬沒何進這個大將軍多,但誰敢小巧伏泉這個屢立戰功的少年名將,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此舉是爲了保證皇太子劉崇安穩即位,以伏氏和宋氏的關係,絕對不會讓劉崇即位出現什麼閃失的。

卻說何進話落,堂下大將軍府衆屬吏皆面面相覷,而後統一望向在何進身旁一人,那人正是如今的黨人領袖,“天下楷模”袁紹袁本初。他雖然在職位上,只是大將軍府的一介掾吏,但是對於大將軍府的大多數黨人士人而言,某種程度,袁紹比何進更值得他們效忠。

感受到衆人目光,袁紹隨即起身,向何進行禮道:“啓稟大將軍,此時局勢,當行險也!”

何進連忙問道:“如何行之?”

“復竇公、陳公前事,盡起南北諸軍,入宮以清君側之名,盡滅陛下宮闈之惡人,並廢太子,立史侯!”

這話一出,滿堂中人皆露異色,實在是袁紹提出這謀劃太早了,他們一直想這麼做,但明顯不該是這個時候去做。袁紹話裡,所謂竇公、陳公者,自然指的是竇武和陳,而蕃宮闈之惡人,自然是閹宦無疑。

雖然他們大多數人都恨宦官久矣,但都沒想過這時候就起兵,實在是太早了,現在皇帝劉宏還沒徹底駕崩,如果被他察覺,那形勢可就不妙,沒人會低估這位登基以來,就一直重用宦官堅決實行先帝桓帝留下的來的“黨錮”政策的皇帝的手段。

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皇帝和宦官事先沒發現,可等到他們起兵,若是一開始就能攻入宮門那還好,可如果攻不進宮門,等到皇帝和宦官反應過來,他們的下場就只能和當時的竇武、陳蕃一樣,因爲出兵名義被揭穿,兵卒服從大漢皇帝和宦官之命,徹底倒戈,最終事敗,族毀身死。

“本初此言差矣,如今局勢,如此纔將前功盡棄,陛下在,此計非得萬一,切不可行之。”何進自然也看得明白,他知道這事風險很高,很容易重蹈覆轍,所以立即回絕。當然,他也沒把話說死了,如果真的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何進爲了權利,爲了“史侯”劉辯登基,爲了何家的富貴,肯定會不介意行險的,不過很明顯,現在還沒到他必須要這樣選擇的地步了。

見何進一口回絕,袁紹並未有不滿之色,反而回道:“大將軍,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若是伏泉進京,到時恐怕大將軍能調京師一半兵馬,便爲幸事矣!”

“可……可若舉兵,雒陽兵士若如竇公、陳公之兵,當何如?”何進臉色一變,他明白袁紹擔憂,的確,伏泉進京,這雒陽兵卒會有多少人捨棄他這個大將軍,去投靠明顯最有希望即位的太子劉崇的表哥伏泉,用屁股想也都知道,到時候若是他們再起事,可就真的黃花菜都涼了。

如此說來,現在對於何進,真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左右爲難。他不介意麾下這些掾吏要把皇宮裡的宦官殺光,只要能讓“史侯”劉辯即位,能讓何氏榮華富貴,能讓他何進成爲大漢獨掌中樞的權臣變行。

眼看何進臉色,袁紹心中冷冷一笑,而後行禮道:“大將軍所擔憂無非是京師兵馬不忠,然若兵馬盡數效忠將軍,何復竇公、陳公前事?”

聞言,何進疑惑道:“本初所言何意?”

袁紹回道:“大將軍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清掃君側,盡誅閹豎,擁立‘史侯’,以定天下。”

話音落下,何進屬吏陳琳連忙臉色大驚出列阻止道:“不可!自古外兵入京,多有禍事,外將若忠心漢室尚好,若有異心,則恐其臨犯京闕,爲禍天下。何況王文祖之事,近在眼前,若招外兵,事必宣露,吾料此事必敗,那時,大將軍如何自處?如此行事,乃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

陳琳的話有理有據,頓時令在場衆人側目,不過,他們並不是說沒看出袁紹提議放外兵入京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只是因爲袁紹的身份,他們沒有出言反駁而已,因爲熟知袁紹的他們,也不明白這位黨人領袖,到底在想着什麼。當然,也並不是說真的沒人看出袁紹要幹什麼,只是有的人看出來卻根本沒說,比如何顒、許攸這些袁紹的心腹。

至於陳琳所言,最關鍵便是現在的局勢,如果何進這麼大張旗鼓的招兵入京,那他視現在還在皇宮中療養的皇帝於何物?某種程度上來說,何進這麼做就真的和去歲冀州刺史王芬王文祖謀反的事情如初一轍了,需知皇帝未死,何進這般掉外兵入京,一旦稍有差錯,消息泄露,豈不是將把柄授予他人,到時候真有功虧一簣的可能。

然而,旁人或許礙於袁紹在黨人中的身份地位,不敢直言,但是陳留卻不同,而他這話,也讓出言的袁紹臉色一變,只是善於隱忍的他藏在心裡,並未表露出來而已。

不過,袁紹不表露,但並不代表他會容忍別人破壞他的計劃,只見,袁紹回道:“非常之事,必以非常之法行之!大將軍此時若將大好局勢,拱手讓人,日後伏泉掌權,吾等尚可留於朝中,爲朝中幹臣,而將軍何處?敢問大將軍,願如此乎?”

大堂內頓時安靜無比,袁紹這話如同逼宮,在場多數人雖然沒覺得事情已經到了如此魚死網破的地步,但是袁紹既然作爲黨人領袖,這般行事,必定有其原因,而且又因其身份地位,所以都沒有出言勸阻。

何進也是被袁紹這麼一激,當下可能也預感到了最壞的情況,或許也是明白伏泉入京的可怕,便不再遲疑道:“便依本初之計。”

“大將軍英明!”

“大將軍英明!”

“大將軍英明!”

……

得到肯定回覆,袁紹當即率先喊道,在他說完之後,在場其他黨人見此,也紛紛出列附和,雖然他們不懂袁紹的意思,但出於信任,自然也是毫不猶豫的附和袁紹。

之後,衆人便開始商量調兵人選,因爲想到伏泉自從出仕以來,屢立戰功,軍中門生故吏很多,一旦其號令發兵,再有皇太子劉崇的正統名義,到時必然從者如雲,所以此番招兵入京必然有兩點要求,一是值得信任,二是要其麾下兵馬忠心而且要多。

因此,在討論一番後,衆人決定分兩步進行,其一,先暗差信使,向如幷州刺史丁原、豫州刺史黃琬、西河郡守董卓等人送入私信,以大將軍之名,令其等攜親兵,快速入精;其二,便是讓何進親信如呂布、張揚等人,各自回鄉募兵,然後帶兵回京助其謀事。

丁原、黃琬等封疆大吏,無不是黨人重要人員,或者袁氏故吏,而呂布、張揚等將,都是何進看中並且一路提拔的將領,都是值得信任之人。而且他們所帶來的兵馬,都是雒陽的京師兵馬,帶入中央,肯定不會和南北二軍一樣,會受到皇帝和宦官的影響而倒戈,他們明顯忠於自己的太守、使君、兵將,要多於中央朝廷,這也是何進和袁紹能夠完成這次圖謀的重要依仗。

一番籌謀,大將軍府衆人隨即離開大堂,而後齊齊跟着袁紹身後,去往袁紹的宅邸,他們有需許多問題要問。

到了袁紹府邸,不少不明袁紹圖謀者,紛紛出言問詢袁紹爲什麼一定要將事情往最壞地步的原因。畢竟,就算伏泉真的掌權,劉崇順勢登基,他們支持的何進和劉辯失敗,但也不會讓他們損失什麼,大不了安穩幾年,再行圖謀,難道朝廷還能不需要他們這些人去做官嗎?

袁紹對此也並未掩飾,而是十分忌憚道:“伏泉進京,誰人可制?其素來與黨人有隙,其若掌權,吾等必爲朝中小官,中樞無吾等置身之地,唯有先發制人,方可延續解除黨錮以來,黨人於朝中之勢也!”

這話,如同醍醐灌頂一般,立馬也是讓那些沒想清楚的黨人明白,的確,以伏泉素來不和黨人深交的心情來看,倘若真的讓劉崇順利即位,伏泉因此掌握中樞,他們這些自從黨錮以來,靠着和何進聯合而逐步掌控朝堂的黨人,明顯會因此失勢。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況是他們這些從一開始就沒支持過劉崇,只支持的劉辯的黨人,換做他們是劉崇,就是劉崇再小,也自然明白該怎麼行事。很明顯,他們這些沒有在劉崇即位前支持他們的人,肯定會在之後被打入冷宮,甚至極有可能,新上任的小皇帝又聽信其他宦官言論,再來一次黨錮,這是他們完全不願意看到的。

當下,衆人全部高贊袁紹英明,同時又是一陣怒斥,喝罵閹宦當斬,伏氏、宋氏無道,不足執掌朝政,恭祝大將軍清掃君側,還大漢一個政治清明云云。

望着面前這些沒有真正看明白自己圖謀的人,袁紹心中冷笑,他們以爲僅僅是讓清掃完宦官,就是他的目的了嗎?

很明顯,不可能,他袁紹的目的,絕不僅僅於此。

“黨錮”害的他岳父家族敗亡,害的他大好年華,只能在家中以盡孝避難,如果僅僅是掃滅閹宦,那怎麼能夠消除他的心頭之恨?

畢竟,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劉漢的皇帝,冤有頭債有主,宦官只是他的利息,而劉漢的天下,纔是他要討回的血債。

否則,他袁紹又何必隱忍這麼久,囤積了這麼多勢力,只需要待風頭過了,靠着汝南袁氏如今天下第一門閥的實力,就算他是黨人,難道朝廷真的會不給他官做?

袁紹這麼隱忍,還不是要爲了那黨人領袖,天下楷模的身份名頭,而要這身份名頭的用處,自然是爲了在合適的機會下,成爲他崛起的利器。畢竟,一旦天下出現危局,他這個名頭不管到哪裡,只要有一方勢力,肯定是勢如破竹,無往不利,英才賢士盡皆來歸,從者如雲,這纔是他很早就佈局的原因。

經過兩次“黨錮之禍”的竭力打壓,袁紹深知世家大族和大漢皇室早已離心,只是大漢士族以儒學傳家和養望,直接對抗皇權,在“忠孝義”這關在其意識形態上過不去,所以依託皇權的宦官集團才能每每能佔據上風,否則,一旦所有士族齊心,還會有劉漢皇室什麼事情?

所以,袁紹需要創造一個機會,創造一個讓皇權無處依靠,只能靠他們士族的機會,而這次外兵入京,就是一個徹底掃滅宦官集團的機會。當然,不只是宦官,同樣依託於皇室的外戚集團,也在他的計劃之內,他要將早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這兩根支柱支撐下的漢室皇權,徹底埋葬。

夜幕深深,大將軍府的信使剛剛拿着何進的令信出京,在雒陽郊野,不其侯府的家僕已經點燃了三盞伏泉製作的飛天燈籠,讓它們昇天。

而隨着這三盞燈籠昇天,很快,從司隸地區向西的弘農郡、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等地,都相繼有人點燃三盞飛天的燈籠,一時間好不熱鬧。

遠在涼州漢陽郡東邊隴關駐紮的一支軍隊,很快便注意到了東方的異動,連忙通知早就帶兵在此的刺史伏泉。而伏泉看到那些燈籠,當下也是毫不猶豫,命令早就準備好的馬步兩萬兵入京,不過,出師當然得有名,伏泉雖不知道雒陽方面爲自己求得什麼名義,但爲了保險起見,打出得是奉皇后旨意,入京護駕的名義。

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四百八十二章 進則事成 走必盡死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四百二十七章 做人不能這麼無恥第二章 伏完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五百九十八章 終至漢陽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六百章 伏泉小兒必敗也第六十五章 天災不絕第四百四十九章 夜襲鮮卑狼豕突第十二章 隱憂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州叛軍尚有後手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五百八十四章 今日之禍已有先因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三百六十九章 盡瘁守節縱身死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勝域外第五百七十章 五將用命 尚有憂患第四百八十五章 蒿里路上同往第三百一十九章 苦也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儀可真威風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牆崩塌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四百零五章 此女日後必大貴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一百五十四章 西邸與祀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八十七章 武聖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四章 帝心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四百九十五章 轅門射戟爲天命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六百四十五章 劉備求職第二百四十八章 奏請討伐錦衣賊盜第三百一十九章 苦也第四百五十二章 自相殘殺爲撞城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六百八十六章 天下可無洪 不可無君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五百九十三章 擎受者並非禽獸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一百九十八章 平蠻何去何從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沒門兒第一章 皇親國戚第八十七章 武聖第三百一十一章 暴漢所欲何爲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六十章 揭過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五百七十三章 太平道平閻忠遁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五百五十三章 陳留壯士黑漢者第二百六十一章 扮裝遠遁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五百五十四章 古之惡來誓效死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五百三十八章 孝子名士皆宣傳第一百六十八章 活路何在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三百七十一章 城破餘亦亡矣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四百八十二章 進則事成 走必盡死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四百二十七章 做人不能這麼無恥第二章 伏完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五百九十八章 終至漢陽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六百章 伏泉小兒必敗也第六十五章 天災不絕第四百四十九章 夜襲鮮卑狼豕突第十二章 隱憂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州叛軍尚有後手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五百八十四章 今日之禍已有先因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三百六十九章 盡瘁守節縱身死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勝域外第五百七十章 五將用命 尚有憂患第四百八十五章 蒿里路上同往第三百一十九章 苦也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儀可真威風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牆崩塌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四百零五章 此女日後必大貴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一百五十四章 西邸與祀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八十七章 武聖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四章 帝心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四百九十五章 轅門射戟爲天命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六百四十五章 劉備求職第二百四十八章 奏請討伐錦衣賊盜第三百一十九章 苦也第四百五十二章 自相殘殺爲撞城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六百八十六章 天下可無洪 不可無君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五百九十三章 擎受者並非禽獸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一百九十八章 平蠻何去何從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沒門兒第一章 皇親國戚第八十七章 武聖第三百一十一章 暴漢所欲何爲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六十章 揭過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五百七十三章 太平道平閻忠遁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五百五十三章 陳留壯士黑漢者第二百六十一章 扮裝遠遁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五百五十四章 古之惡來誓效死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五百三十八章 孝子名士皆宣傳第一百六十八章 活路何在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三百七十一章 城破餘亦亡矣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