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被王允惦記上了

夜襲功成,汝南、陳國二地黃巾蛾賊渠帥彭脫授首,大部蛾賊逃散,餘者或降或逃,至此,可以說豫州太平道自此已難成氣候。

皇甫嵩、朱儁、伏泉商討一番,考慮到豫州境內黃巾蛾賊,已構不成太多威脅,便上表朝廷,具言此戰,告明豫州太平道已定,雒陽之危稍解,並上奏各部兵將功勞以慰帝心。

與此同時,三人又下令各自麾下漢軍,分部出擊豫州境內,其他郡縣中逃散的小股黃巾蛾賊,徹底將這些不安定份子剿滅。

漢軍信使加急往雒陽而去,各部漢軍將領也各率本部兵馬,於豫州境內剿賊,兩日後,一支漢軍數千人,出現西華縣城外,當先一面旌旗,上書一個“王”字。

“聽聞伏流川入得西華,一夜之間,助皇甫義真、朱公偉大破蛾賊渠帥彭脫二十餘萬衆。”漢軍前方,一相貌清奇的文士,對身邊騎馬並行的青年說道“文舉,爾與伏流川世交甚密,其人如何?盡言一二。”

對面那青年乃是伏泉故人孔融,而問話孔融之人,卻是朝廷新任的豫州刺史王允,孔融是王允上任之後,被其於京中徵辟爲從事。此番,孔融卻是隨王允平定豫州粱國境內太平道黃巾蛾賊後,前來與皇甫嵩、伏泉等人道西華會合,全面接手豫州各地漢軍平定蛾賊的爛攤子的,畢竟,皇甫嵩、伏泉等人終究不可能久待豫州的。

“明府不知,吾與伏流川世交雖密,然與其相處不多,故難比之。”孔融淡淡避開王允的這番回話,他雖然和伏泉不是很熟,但是觀伏泉行事,自然也有對伏泉的一定的判斷,不過,王允的問話,卻根本不是他可以回的。究其原因,實在是這裡面有坑,一個回答不好,必然讓王允對他不滿,這可不是孔融所願意見到的。

孔融知道,王允問自己這問題,無非是在用他和伏泉比較而已,畢竟,王允出身幷州大族太原王氏,世代人才輩出,多有州郡冠蓋之人出仕。而王允作爲太原王氏如今的領頭人,自然也是不遑多讓,他自小意氣非凡,立志於功名,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故而無論文武,皆勤奮苦練,從小飽讀詩書和泛閱經傳,同時還堅持習武強身,可謂是太原王氏數十年不世出的一名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直到同郡黨人“八顧”之一的郭泰郭林宗,見到王允後,聽聞王允所下苦功,驚歎與他的才學和武力,而對其贊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由此之後,受限於郭林宗的名聲,王允名氣漸大,知名州郡,更是因此從一介郡吏,被朝廷三公同時徵召,以司徒高第徵爲侍御史,直接從地方州郡高升到中央朝廷,天下聞名。

試問,這樣一個從小便相當於努力開掛,一步一步上到中央朝廷的人,內心會是如何?不用想也都知道王允是個自傲的人,而現在突然又遇到一個無論名聲,還是功績,甚至年齡、官職等,都完爆他的伏泉,孔融不用想,王允內心有着莫大的妒忌,因此,他自動迴避了王允一切關於伏泉的問題,誰不知道說了讓王允不滿的話,會不會讓他記恨上你。

“也罷!即將入城,伏流川如何,吾自當知。”王允見問不出什麼,只能輕嘆一聲,然後不再多問,催促麾下兵將,快快入城。

當然,王允如此惦記伏泉的原因,除了一方面真的由於嫉妒,伏泉一個年少外戚,竟然比他年輕那麼多,就建立了不遑於前漢衛青、霍去病的功勞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伏泉對於黨人的態度,讓他嫉妒之下更顯討厭。

王允與郭林宗有舊,兩人關係更是密切不已,郭林宗又位列黨人“八顧”之一,雖然王允並未遭到黨錮波及,但是其因爲種種原因,與黨人無異。而王允知道伏泉素來與黨人不合,甚至對於黨人所送的種種橄欖枝,全部拒絕,再加上,現在黨人支持何進,這就不得不讓他多對伏泉用心,同時心裡也在想着多知道一些伏泉的資料,好和伏泉見面之後,利用各種手段,好好暗中整治一下這位自大的皇親國戚。

西華縣城北門口,皇甫嵩、朱儁、伏泉三人,率城內兵將,迎接昨日有信報送來,約定今日到西華縣城的豫州刺史王允。

因王允未至,三人又在繼續這兩日裡,他們三人一直糾纏的話題,不過終是無果。

至於那話題,卻是皇甫嵩、朱儁二人,欲向伏泉借騎兵,因爲二人軍中,騎兵都短缺,希望如今騎兵依舊最多的伏泉各勻一些騎兵給二人。

只是,很明顯,伏泉自己騎兵都短缺,又怎麼可能會借給他們,因此他是各種和皇甫嵩、朱儁打哈哈,反正就是不借,對此,皇甫嵩、朱儁二人都是頗爲無奈,卻又都奈何不了伏泉,讓得伏泉看二人吃癟,心裡不是如何痛快。不過,若是此時,伏泉知道,自己被王允那陰謀家惦記住的話,恐怕就再也笑不出來了吧。

不久,三人久等的王允所部漢軍,終是到了城外,而他們也是見到了此行前來的王允和其麾下一衆屬吏。

“下吏見過皇甫中郎、朱中郎、伏平寇……”率先說話之人,卻是孔融,其早年便受司徒楊賜徵召,任職司徒掾屬,與三人都認識,而王允不認識,所以讓他代爲介紹。

“兄長,數載未見,別來無恙!”皇甫嵩、朱儁二人和孔融敘過舊後,伏泉也跟着象徵性的附和一聲,不過卻並未深談,兩人家族雖然關係密切,但是現在孔融被王允徵辟,他自然也不好跟孔融在王允面前走的太近。

見此,孔融也是明白人,禮貌回了一聲,也並未多言,不過雙方眼神卻是都確認過,皆知對方意思。在與三人打了招呼後,孔融便向王允介紹三人,隨後三人互相見禮,也就算是徹底認識了。

“見過王使君……”伏泉打着招呼,細細打量着面前這位後世褒貶不一,那位設計除去董卓,可又將蔡邕殺死的東漢名臣。

其實,王允名氣真的很大,伏泉雖未見過,但也聽過他的名聲,不說黨人“八顧”之一的郭林宗像何伯求批註荀彧那樣,批註王允爲“王佐才”,就是王允出仕州郡時,所幹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名,遠近傳播。

王允看着四旬有餘,這個年紀,其實放在中樞,早應該擔任要職,爲晉升三公做準備了,但是王允卻不同。他其實大半輩子都在州郡任職,直到去年才被司徒袁隗召闢入京爲侍御史,這樣說來,其實王允也算是算是袁家故吏。

而王允在邊地州郡,任職多年,所積累的偌大官聲,名氣也十分大,其中爲官時所做兩件事,最爲出名。

其一位王允十九歲那年時,他就被郡中推舉爲郡吏,任職不久後,便遇上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事情。

山西晉陽地區有一名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他背後的有朝廷當權宦官撐腰,便在當地橫行霸道,爲所欲爲。百姓懾於趙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也就在此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允得知這一消息後,根本不顧趙津的後臺,便下令逮捕趙津,並立即將他解押東市,斬首示衆,以慰民心。

只是,宦官終究是皇帝的“家人”,是皇帝最親近的人,而且趙津是否真如王允所言有罪,也未有認定,王允這般不奏而斬,自然觸怒當時爲政的桓帝。而趙津兄弟又和宦官走得近,便因此告發桓帝,桓帝聽聞,隨之震怒,當即便將王允的上司太守劉質,召入京中問罪,最終劉質下獄而死,可是這件事的主要行動者王允,卻未出事。

伏泉想來,大概這其中有王允背後太遠王氏的爲其保命的原因吧,之後,王允爲護聲名,主動爲劉質送葬去平原,並且爲其守孝三年,這纔出仕。此舉,不僅爲他之前害了故主太守劉質的冒失舉動取得社會原諒,同時也跟他的忠孝名聲,贏得了更大的名聲。

其而,則爲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事情。大漢那時,中央和地方買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在地方上,官僚權錢交易極爲普遍,而這路佛,便是那買官的一人之一。

路佛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仗着家裡有錢,便向太守王球行賄,要王球給他個官當。而王球對此見怪不怪,一點也不在乎路佛的學識瘟疫,收下路佛的賂賄後,便給了他一個補吏的職位。

王允本就對這種骯髒交易十分忿恨,之後當衆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王球爲此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

當時,幷州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蹟,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當鄧盛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後,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官署,徵辟王允做此時府中的別駕從事。王球畏懼刺史權勢,最終放了王允,王允因此得救,並且知名州郡,而路佛卻因此事在州郡之中,名聲被人唾棄。

因爲這兩件事,使得王允的名聲在州郡之間越來越大,甚至傳到了京師雒陽,伏泉也因此聽聞其名,並且,他也因名聲,最終受益,被三公徵辟,直到今天。在太平道舉事,黃巾蛾賊禍亂天下後,於亂事爆發時,朝廷因他出身邊地,有武略,特選拜爲豫州刺史,即刻赴豫州平定亂事。

也正是因爲王允出近時候早,以及他被三公徵辟時間也短,恰好和伏泉、皇甫嵩、朱儁這在太平道舉事前,都是外將的三人沒有認識的機會。

不過,雖然如此,就伏泉所知,王允靠着朝廷的一紙任命,帶着麾下屬吏,靠着豫州境內的所抽調徵募的數千兵卒,在豫州以北的樑國等地平叛頗有成效,甚至大破了樑國等地的一部太平道黃巾蛾賊的別部渠帥,可見這王允還是有幾分軍略的。

當然,在伏泉眼裡,無論這王允有才學,還是有軍略,真正讓伏泉在意的是王允的心機計略。畢竟,雖然沒有老羅所謂的連環計那麼出色,也沒有所謂的貂蟬美人計,可王允卻是實實在在的靠着計策,把殺董卓,這件大部分想幹而幹不了的事情幹了,這可就由不得伏泉不在乎,要是被這外表看着人畜無害的傢伙惦記上,還不知道要中什麼套?

只是,若是伏泉知道,他已經被王允惦記上了,也不知他會有什麼表情?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爲冠蓋。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與定交。

年十九,爲郡吏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放恣,爲一縣巨患,允討捕殺之。而津兄弟諂事宦官,因緣譖訴,桓帝震怒,徵太守劉質,遂下獄死。允送喪還平原,終畢三年,然後歸家。復還仕,郡人有路佛者,少無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補吏,允犯顏固爭,球怒,收允欲殺之。剌史鄧盛聞而馳傳闢爲別駕從事。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廢棄。

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三公並闢,以司徒高第爲侍御史。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闢荀爽、孔融等爲從事,上除禁黨。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等受降數十萬……

三年春,連雨六十餘日,允與士孫瑞、楊瓚登臺請霽,復結前謀。瑞曰:“自歲末以來,太陽不照,霖雨積時,月犯執法,彗孛仍見,晝陰夜陽,霧氣交侵,此期應促盡,內發者勝。幾不可後,公其圖之。”允然其言,乃潛結卓將呂布,使爲內應。會卓入賀,呂布因刺殺之。語在《卓傳》。

摘選自《後漢書》

第三百六十九章 盡瘁守節縱身死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十七章 捐錢百萬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十三章 獎賞第九十五章 中宦官之計第五百七十三章 太平道平閻忠遁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一百八十一章 酷吏瑕疵必報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三百七十五章 只管家小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五百七十章 五將用命 尚有憂患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縣巧遇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五百一十九章 黨錮解袁紹出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四百八十七章 攔腰截斷鮮卑軍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嶇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五百四十四章 奇男子香味極重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入京前歲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臉談第五百四十章 滿屋髒亂不得坐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三百五十四章 詐門前夕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二百零四章 困獸猶鬥 況人乎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八十四章 對峙第三十六章 臣不討賊非臣 子不復仇非子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三百五十三章 不捨晝夜第六百四十四章 調外兵入京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一章 皇親國戚第四百一十三章 何不行伊霍之事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第五百二十四章 今日便受此之辱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
第三百六十九章 盡瘁守節縱身死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十七章 捐錢百萬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十三章 獎賞第九十五章 中宦官之計第五百七十三章 太平道平閻忠遁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一百八十一章 酷吏瑕疵必報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三百七十五章 只管家小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五百七十章 五將用命 尚有憂患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縣巧遇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五百一十九章 黨錮解袁紹出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四百八十七章 攔腰截斷鮮卑軍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嶇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五百四十四章 奇男子香味極重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入京前歲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臉談第五百四十章 滿屋髒亂不得坐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三百五十四章 詐門前夕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二百零四章 困獸猶鬥 況人乎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八十四章 對峙第三十六章 臣不討賊非臣 子不復仇非子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三百五十三章 不捨晝夜第六百四十四章 調外兵入京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一章 皇親國戚第四百一十三章 何不行伊霍之事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第五百二十四章 今日便受此之辱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