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突變1

十一月到來之前,華夏扶桑遠征軍的後續部隊到來。

馮三虎改變以前野戰軍、預備役和民兵各自單獨編組的做法,以野戰軍爲核心,把大部分預備役和民兵直接填充到各個建制單位中,編組戰鬥羣。

新的扶桑遠征軍一共編組十二個戰鬥羣,其中第一到第十戰鬥羣各自擁有一千人,步、炮、騎、工兵種混合。

第十一戰鬥羣是預備役和民兵帶來的私有奴隸,這些人沒有槍,只有冷兵器,因此單獨編組。

第十二戰鬥羣則是海軍陸戰隊和上岸水兵。

不計算海軍,馮三虎手下的陸軍部隊已經超過一萬兩千人。

預計一個月後還會有更多部隊到來,包括兩萬以上的本土士兵,差不多兩千索倫部落兵,至少一萬外蕃高麗兵和一千外蕃琉球兵。

扶桑本地的盟友這邊,毛利和龍造寺軍有超過三萬人,長宗我部家和終於結束搖擺同意加入聯軍的島津家可以提供一萬多士兵,全部加起來四萬兵有餘,五萬兵略不足。

僅從兵力上來說,即使不算後續援軍,六萬大軍也已經足以超過織田軍的任意一個戰略集團,更別說火力差距帶來的戰力優勢。

目前馮三虎面對的主要敵人,是盤踞在丹後地區宮津城(馮三虎不太明白爲什麼扶桑人這麼點地盤能劃分六十六國,他覺得把開戰至今已經征服扶桑六國的戰績寫在戰報中顯得太虛假了,因此只是把扶桑的國稱呼爲地區)的織田軍下屬細川藤孝集團。

情報顯示,這個集團目前應該有四萬左右的士兵,先前被打敗的羽柴秀吉應該也是逃往丹後,並且在那裡收攏潰兵,準備與細川一起防禦聯軍接下來的攻勢。

另外,丹波地區龜山城有織田軍明智光秀集團;攝津地區的伊丹有池田恆興集團;大阪有丹羽長秀集團;和泉地區的堺港有織田家的鐵桿盟友德川家康集團。

除了東線的瀧川一益集團留守上野對抗北條、柴田勝家集團留守越中地區對抗上杉之外,織田軍把全部主力都集中在西線,準備抵禦聯軍的進攻。

然而,雙方接近三十萬大軍雲集,決戰一觸即發之際,織田軍方面突然發生變故。

十一月初二,織田軍大將,織田四天王之一的明智光秀突然發動兵變,指揮麾下一萬五千士兵包圍了織田信長落腳的京都本能寺。

當時織田信長身邊只有幾百個護衛,自然不是擁兵上萬的明智光秀的對手,最終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殺。

殺死織田信長後,明智光秀繼續進攻,織田信長的長子織田信忠在本能寺附近的二條御所自殺。

沒有人知道明智光秀爲什麼突然叛變,但因爲大將背叛,織田軍同時失去了最高統帥和其第一順位繼承人,這已經是事實了。

在馮三虎和聯軍對這次突如其來的事件做出反應之前,織田軍西線部隊的羽柴秀吉、細川藤孝、池田恆興以及丹羽長秀合流,帶着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和三子織田信孝從前線返回,向京都進發,嘗試平定明智光秀的叛軍。

馮三虎沒有想到事情會突然變成如今這個樣子,接近二十萬敵軍突然從前線消失了,所有敵人都在爭先恐後的向他們自己的都城開進,彷彿聯軍根本不存在一樣。

華軍不太理解這種扶桑式的思維,本地扶桑人倒是沒有這個問題。

織田軍撤離後,一向宗信徒大規模起兵,重新佔領自己以前的老家大阪。

毛利、龍造寺等聯軍成員也希望儘快進軍,參與到瓜分織田的饕餮盛宴中。

這確實算得上一次盛宴,但並非誰都能上桌的。

十一月初五,馮三虎完成遠征軍的編組後,下令重新發動進攻。

其中陸軍方面進攻丹後、丹波、攝津三個地區,海軍直接從堺港登陸。

剩餘的織田軍並未進行抵抗,四個地區全部被聯軍佔領。

但隨後,華軍四個戰鬥羣(三個陸軍加海軍)突然開進大阪,佔據大阪的一向宗全部頭目均被逮捕,其下屬武裝力量被繳械。

剩餘的一向宗信衆隨即爆發反華夏叛亂,一向宗重要盟友毛利輝元向馮三虎求情,希望能夠赦免一向宗衆人,並且把大阪還給一向宗,作爲交換,他願意讓華夏在織田領地上任選三國佔領。

馮三虎對毛利輝元的提議感到十分不解,他不明白毛利爲什麼認爲華軍佔領扶桑的土地需要得到他的同意。

因此馮三虎拒絕赦免一向宗主要領導人物,十一月初十,沒有經過任何審判,所有被華軍逮拿的一向宗中高層領導人物全部被處決。

此事引發了華軍與其扶桑盟友的直接對立,毛利軍、龍造寺軍、長宗我部軍以及島津軍放棄繼續進攻,近五萬大軍與盤踞在大阪、堺港、淡路三角地區的華軍形成對峙。

扶桑的戰況再一次急轉彎,在織田軍內亂之後,聯軍內部同樣迅速形成分裂,華軍與扶桑聯軍之間的戰鬥一觸即發。

十一月十二日到十三日,羽柴軍與明治軍在天王山附近的山崎一代爆發決戰,佔據絕對兵力優勢的織田舊臣取得勝利,十一月十五,織田叛臣明智光秀切腹自殺。

理論上,織田內亂至此應該結束了,但事實當然不會如此簡單。

由於織田信長和其長子均已死亡,討伐明智光秀之後的織田軍又迅速分裂爲擁立織田信長嫡長孫織田秀信的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池田恆興派和擁立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的柴田勝家、瀧川一益派。

另一方面,聯軍的對峙仍在繼續,扶桑軍五萬人對大阪、堺港一帶進行事實包圍,同時拒絕繼續爲馮三虎部隊提供糧草和勞力補給。

與此同時,另外大約兩萬扶桑軍悄悄包圍封鎖了華夏租借地長崎。

聯軍中的扶桑大名之首毛利輝元秘密與羽柴秀吉聯絡,雙方似乎已有暫時停戰,各自先解決自己的前盟友的意向。

第137章 私仇第507章 各方1第145章 暢快的海戰第434章 齊王第524章 話劇第646章 賈時飛的野心第692章 不戰而勝第392章 伐高麗4第138章 平定五蓮山第529章 抓機會第356章 鉅變第750章 徐世楊的意見第742章 允許試錯第331章 政策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90章 嚴肅軍紀第655章 南北2第460章 佈局2第328章 旅順2第20章 站隊第131章 破莒州2第445章 戰略劣勢第700章 戰利品第743章 突發第679章 邕州3第108章 塢堡血戰1第29章 包圍第427章 佔領蓋州1第77章 齊射第54章 準備總攻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156章 時局圖2第696章 吉爾吉斯山1第228章 這個朝廷做不到,就換個朝廷第152章 採購第232章 天下2第32章 浮來山情況第644章 秦軍第236章 工廠1第475章 和平第328章 旅順2第169章 招攬第721章 大帝國5第216章 祝家莊3第85章 家主的決定第527章 晉省2第437章 財務制度第593章 反華夏包圍圈第650章 最後一根線第369章 喜憂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537章 等待第750章 徐世楊的意見第7章 歡呼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158章 知恥而後勇第269章 遭遇戰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101章 備戰3第723章 又是兩場戰爭第34章 安排第598章 奴隸戰爭2第325章 炮第727章 父子第109章 塢堡血戰2第7章 歡呼第97章 兄弟並肩第463章 遼陽之戰2第362章 血河2第7章 歡呼第475章 和平第440章 朝廷第114章 徐世鬆的選擇第758章 尚需繼續前行3第89章 剿匪第400章 降服5第763章 晨輝第676章 1795年第43章 塢堡民兵第303章 鐵山海戰2第502章 新一年1第594章 機會第243章 進軍2第150章 抵稅第757章 尚需繼續前行2第21章 我要打土匪第194章 沒事了第180章 青州軍第649章 政策第264章 情報1第588章 沙塵之中3第441章 齊第367章 宣傳第544章 軍改1第629章 去江南第443章 賀使2第66章 153第415章 高麗2第677章 邕州1第18章 宗祠
第137章 私仇第507章 各方1第145章 暢快的海戰第434章 齊王第524章 話劇第646章 賈時飛的野心第692章 不戰而勝第392章 伐高麗4第138章 平定五蓮山第529章 抓機會第356章 鉅變第750章 徐世楊的意見第742章 允許試錯第331章 政策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90章 嚴肅軍紀第655章 南北2第460章 佈局2第328章 旅順2第20章 站隊第131章 破莒州2第445章 戰略劣勢第700章 戰利品第743章 突發第679章 邕州3第108章 塢堡血戰1第29章 包圍第427章 佔領蓋州1第77章 齊射第54章 準備總攻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156章 時局圖2第696章 吉爾吉斯山1第228章 這個朝廷做不到,就換個朝廷第152章 採購第232章 天下2第32章 浮來山情況第644章 秦軍第236章 工廠1第475章 和平第328章 旅順2第169章 招攬第721章 大帝國5第216章 祝家莊3第85章 家主的決定第527章 晉省2第437章 財務制度第593章 反華夏包圍圈第650章 最後一根線第369章 喜憂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537章 等待第750章 徐世楊的意見第7章 歡呼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158章 知恥而後勇第269章 遭遇戰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101章 備戰3第723章 又是兩場戰爭第34章 安排第598章 奴隸戰爭2第325章 炮第727章 父子第109章 塢堡血戰2第7章 歡呼第97章 兄弟並肩第463章 遼陽之戰2第362章 血河2第7章 歡呼第475章 和平第440章 朝廷第114章 徐世鬆的選擇第758章 尚需繼續前行3第89章 剿匪第400章 降服5第763章 晨輝第676章 1795年第43章 塢堡民兵第303章 鐵山海戰2第502章 新一年1第594章 機會第243章 進軍2第150章 抵稅第757章 尚需繼續前行2第21章 我要打土匪第194章 沒事了第180章 青州軍第649章 政策第264章 情報1第588章 沙塵之中3第441章 齊第367章 宣傳第544章 軍改1第629章 去江南第443章 賀使2第66章 153第415章 高麗2第677章 邕州1第18章 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