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民心1

徐世楊對周史案的裁決,讓很多人感到十分不解。

按理來說,這樣涉嫌誹謗皇家的行爲,就算不入刑,應該也不至於還能得到皇太子親自作序這樣的支持纔對。

這絕對算得上對莊家的讚揚了。

當然,這決定,讓那些舊文人也覺得,徐世楊這個人雖然嗜殺好鬥,野心勃勃,但這氣量確實夠大度。

若是再仔細想想,就會有人發現,徐世楊這種大度其實只對漢人,對其他民族他可是從來不會手下留情。

而徐世楊那個“對漢人少殺少判,寬大處理”的論罪基調傳出來後,市面上對他的評價開始逐漸變得混沌不清起來。

在以往的幾年,特別是帝國吞併大周統一天下之後,對徐世楊評價最高的是老百姓,因爲他們終於過上了平穩的生活,再也不用擔心朝廷爲了滿足韃子的歲幣而根括百姓的財產,再也不用擔心外敵入侵到自己家鄉燒殺搶掠。

甚至連佔山爲王的強盜匪徒也變得少了很多——民兵的火槍可不是吃素的。

甚至連行會,都因爲各路大俠的覆滅而不存在了。

帝國銀行的貸款利息很低,而且沒有利滾利,還可以分期償還,這方面同樣沒有問題。

把這些欠債都還上,老百姓在一年辛苦耕作之餘,就可以安心享受自己繳納稅款之後所有餘糧了。

可以留着自己吃,有更多餘糧當然也可以拿去賣給新朝廷,官府每年會直接派人到田間地頭按統一價格收購糧食,這可比地主老財的糧店收糧價格公道多了,而且還能節省運費。

若是遭了災或者因爲別的原因欠收,從國營商店買糧價格也很低,有些缺糧的地方,甚至買糧價格比賣糧價格還低不少,很多人寧願把手頭上所有糧食賣給國家,然後再買糧來吃。

據說這是因爲帝國有海量廉價的安南米和遼東米的緣故。

當然,具體原因遠比這個複雜,只是老百姓不需要知道也不想知道“平抑物價”、“統購統銷”之類的政策意義,他們只是單純的認爲這是朝廷惠農的政策,是歷朝歷代都從來沒有過的仁政。

若是天公作美,每畝地能多收個三五斗(自打全國大修水利之後,天公平似乎越來越願意作美了),大家接下來一整年就都可以好好喘口氣了。

每年收了新糧,賣給田間地頭到處走的國營糧店收購員,或者有人不願意省那點力氣,直接把糧食運到城裡的國營糧店,換成或厚或薄的一疊紙鈔,順便在城裡好好購物一番:

肥皂快用完了得買上十塊八塊的帶回去;火柴要多買幾盒,這東西生火特別方便;鹽更是必需品,必須多買一點;燈油在國營店裡不零賣,但可以幾家人合買一壺,這比從走街串巷的小販那裡沽會便宜許多。

還有花花綠綠的布,這個越來越便宜了,家中婆娘整天眼紅着想要,既然賣了糧那就扯些回去,給婆娘崽子都做件新衣裳好過年。

收成更好的人家,預算中還包括給婆娘的一面小鏡子;給孩子的小玩具——撥浪鼓、小泥人什麼的;自然還有自己享受的燒酒,有些不會過日子的甚至還想着切兩斤滷豬頭肉。

小農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了。

其實,除了在土地上耕作,現在有些人已經開始想些別的方法補貼家用了——比如買個奴隸來做農活,把婆娘從地裡解放出來,讓她去工廠做工,這收益甚至比整天在地裡耕種還高些。

在工廠做工,還能經常得些勞保用品,比如工作服,以及專供女工的,被稱爲“衛生棉”的東西。

那些沒有自己土地的人,現在也有活路了,他們可以選擇去工廠做工,去國營農場務農,或者乾脆去邊荒地區討生活。

選擇去邊荒的漢人,朝廷直接發一個婆娘(異族女人嫁給漢人後最少也能升爲庶民,所以對女奴來說也是很受歡迎的出路),還有武器、土地、牲畜、農具、傢俱、種子、第一年的口糧和房子。

平民階層的人生活都越來越好,在帝國宣傳機構的引導下,他們也都知道這樣的好生活是帝國、內閣、皇帝和太子指引下才獲得的。

所以,不管舊文人們怎麼說,平民階層願意支持帝國的概率是很高的。

而老百姓之外的人,對帝國的評價就有些好壞參半了。

首先,即使對帝國持最嚴厲批評態度的人,也得承認帝國如今的國勢遠超大周,可謂蒸蒸日上。

由此帶來的好處是全方位的——原來屬於國外的大量土地被納入囊中,養活了原本衣食無着的百姓,使得社會變得越來越安定。

還有那些海外的奇珍異寶:犀角、象牙、珍珠、玳瑁、珊瑚等等等等,以往只有真正大富大貴的人家才能享受到的高檔奢侈品,現在已經開始走進很平常的富裕人家。

而以往同屬奢侈品,只是沒有那麼高不可攀的香料、貂皮之類,下沉的更加厲害,已經是公民家庭普遍可以擁有、使用的物品了。

這些好處,讓那些士紳豪族也暗暗覺得滿意。

但是別的方面就不太好了,比如說帝國對那些泥腿子的優待實在太多了。

首先,以往被認爲是正常手段,富戶豪族以債務手段兼併自耕農土地的做法,現在是完全行不通了。

帝國銀行願意接手平民的債務,但他們絕對不會承認超過銀行基準的利息和任何利滾利的行爲,這讓富戶豪族對外放貸變得無利可圖。

如果說,這種經濟上的問題,可以通過投資新產業工廠來彌補的話,帝國下沉教育,以強硬手段要求所有漢人適齡孩子上學,打破士族對知識的壟斷,這樑子可就結大了。

徐世楊曾經以爲,他取締科舉,就會引起士紳的羣起反對。

其實不是這樣,對士紳來說,無論是科舉八股還是考試數理化,其實沒有本質區別,問題在於,對於知識的壟斷。

平民老百姓本應無法接觸知識,這種昂貴的奢侈品本來應當只屬於士人,但徐世楊不斷普及教育,打破了這種壟斷,當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考試成績甚至超過士人家庭的子嗣之時,士人們唯一值得自豪的東西,就那樣分給了普通百姓。

這可就讓他們難以容忍了。

第356章 鉅變第415章 高麗2第734章 名門正派2第436章 收支1第233章 天下3第522章 五里驛第290章 勸進第258章 戰黃河1第285章 韃奸第200章 盛宴第298章 改編2第137章 私仇第269章 遭遇戰第556章 黑店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622章 閒暇第502章 新一年1第171章 人第676章 1795年第406章 徐世楊的野心第311章 水利第184章 英雄之意不在美第1章 韃子來了第252章 大生產1第246章 牽制第95章 未來是咱們的第2章 夜間第180章 吾劍未嘗不利!第244章 局勢第535章 大同城下第682章 尾聲第454章 向北航行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585章 隴西之戰1第100章 備戰2第575章 磺胺,皇安第374章 憂心第724章 上升渠道第156章 時局圖2第158章 李飛龍第283章 虎頭蛇尾第434章 齊王第80章 別矯情第116章 塢堡血戰6第737章 陰謀1第166章 死諫第411章 開城之戰1第136章 招募流民第73章 內訌與速度第180章 青州軍第761章 暹羅第378章 敵人第61章 公審第201章 朝陽第368章 選擇第502章 新一年1第341章 要變天了第617章 興靈4猛回頭 作者:陳天華第123章 新軍第720章 大帝國4第70章 信使第692章 不戰而勝第181章 笨拙的戰爭第617章 興靈4第511章 各方5第650章 最後一根線第684章 求情1第759章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第459章 佈局1第473章 第一次掃北1第100章 備戰2第726章 天子第50章 破寨2第484章 國家第269章 遭遇戰第666章 暴秦6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第84章 六家聯盟第41章 矛盾第217章 祝家莊4第709章 南征9第478章 對比第538章 朝廷無下限第406章 徐世楊的野心第354章 繞過第484章 國家第677章 邕州1第454章 向北航行第243章 進軍2第47章 互相忌憚第609章 平夏戰爭1第133章 徐王一體第668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1第48章 追擊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238章 工廠2第461章 佈局3第370章 棄守第730章 登封
第356章 鉅變第415章 高麗2第734章 名門正派2第436章 收支1第233章 天下3第522章 五里驛第290章 勸進第258章 戰黃河1第285章 韃奸第200章 盛宴第298章 改編2第137章 私仇第269章 遭遇戰第556章 黑店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622章 閒暇第502章 新一年1第171章 人第676章 1795年第406章 徐世楊的野心第311章 水利第184章 英雄之意不在美第1章 韃子來了第252章 大生產1第246章 牽制第95章 未來是咱們的第2章 夜間第180章 吾劍未嘗不利!第244章 局勢第535章 大同城下第682章 尾聲第454章 向北航行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585章 隴西之戰1第100章 備戰2第575章 磺胺,皇安第374章 憂心第724章 上升渠道第156章 時局圖2第158章 李飛龍第283章 虎頭蛇尾第434章 齊王第80章 別矯情第116章 塢堡血戰6第737章 陰謀1第166章 死諫第411章 開城之戰1第136章 招募流民第73章 內訌與速度第180章 青州軍第761章 暹羅第378章 敵人第61章 公審第201章 朝陽第368章 選擇第502章 新一年1第341章 要變天了第617章 興靈4猛回頭 作者:陳天華第123章 新軍第720章 大帝國4第70章 信使第692章 不戰而勝第181章 笨拙的戰爭第617章 興靈4第511章 各方5第650章 最後一根線第684章 求情1第759章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第459章 佈局1第473章 第一次掃北1第100章 備戰2第726章 天子第50章 破寨2第484章 國家第269章 遭遇戰第666章 暴秦6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第84章 六家聯盟第41章 矛盾第217章 祝家莊4第709章 南征9第478章 對比第538章 朝廷無下限第406章 徐世楊的野心第354章 繞過第484章 國家第677章 邕州1第454章 向北航行第243章 進軍2第47章 互相忌憚第609章 平夏戰爭1第133章 徐王一體第668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1第48章 追擊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238章 工廠2第461章 佈局3第370章 棄守第730章 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