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終章

漢興二年冬十月,薊城舉義,曹彰失了根基,敗退至涿郡。馬超引兵殺入幽州,聲勢浩大,在鮮于輔等幽州勢力的擁簇下,很快便收服了幽州全境。

而此時的曹軍,卻是無力反攻,鄴城無援兵,曹彰兵馬不足,只得暫據涿郡、渤海間,有且戰且退之勢。

馬超奪得幽州全境,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即欲旋踵南下,直逼河北之地!恰在此時,一封自弘農而來的詔令卻是捆住了馬超手腳!當馬超在幽州大殺四方的消息源源不斷的傳到弘農中軍大營時,衆將士聞之皆振奮不已,唯獨劉徵卻是十分的平靜,部下衆人莫知其意,隨軍的中書令荀彧卻是看出了端

倪。

是夜,中軍營中,中書令荀彧帳內,沮授夜訪。“近日幽州捷報頻傳,衆將士皆爲之振奮,然陛下獨無喜色,令君可知其意?”沮授有所不解,先來問詢荀彧,他知道這普天之下若說誰最能懂陛下心思,那就非荀彧莫屬

了!

當執戟上報沮授來訪時,荀彧已然知道沮授來意,因此早早撇去了侍從,帳中只餘二人。

聽到沮授問話出口,荀彧面露深意,隨後招呼沮授近前,二人促膝而坐,方纔言道:“公與兄豈不聞功高震主,尾大不掉之理?”沮授聞言不禁愕然,旋即疑問道:“令君此話實在叫人費解!若說功高震主,恐怕馬孟起尚在張文遠、趙子龍、徐公明之後吧?爲何陛下不擔心其他人功高震主,卻獨獨會

對馬孟起如此擔憂?”

“因爲皇后姓馬!”無人在場,荀彧倒也不忌諱,當着沮授的面直言道。

其實沮授並非不知,方纔故做疑太,也是爲了探清荀彧是何態度。卻沒想到荀彧根本沒有猶豫,脫口而出,便說出了其中關鍵。

“是啊!漢室四百年來,外戚之患始終不絕於朝堂,此一節叫人不得不所有顧慮!陛下有此心思,也是着眼於社稷長遠。”無論是荀彧還是沮授,都不會以爲劉徵是心胸狹隘纔對馬超生出芥蒂,甚至二人都不覺得這是一種芥蒂。因爲這無關於私事,純粹是出於公心。換做是任何一人處在劉徵

的位置上,恐怕也會有所疑慮。

“近日來幽州捷報頻傳,甚至大大出乎意料,馬孟起如此強勢,陛下日漸憂心,你我當思爲君分憂纔是啊!”沮授臉上不禁浮現出一抹擔憂神色。

荀彧就等沮授這一句話,當即言道:“我有一策,可解此患,只是尚需幫手,公與兄可否助我?”

沮授當即首肯,毫無遲疑。

第二日一早,點卯之後,荀彧當衆進言,請求改授馬超爲鎮北將軍,行督撫幽州諸軍事,於此同時,命大單于劉豹攜匈奴部衆退出幽、並,以免茲擾邊郡。

衆將多有不同意者,然而荀彧列舉匈奴歷代寇邊故事,極言匈奴久在漢境,恐生變故,以此爲由,力勸劉徵下令匈奴退兵,只叫馬超收聚幽州人馬,暫守北境。帳中衆將多有不解者,雖然荀彧言之鑿鑿,但更多人還是處在疑慮之中。就在這時,沮授站了出來,對荀彧的提議表示了支持。沮授在軍中頗有威望,中下層不少將校見

沮授也同意荀彧的提議,於是也紛紛表態支持。

荀彧代表謀士羣體,沮授則是軍方部分,二人統一了意見,很快支持荀彧提議的人便佔據了上風。

當荀彧開口提出這番建議時,劉徵心中已然有數,自始自終,劉徵都未曾表露任何個人態度,只是詢問衆人之意。於是最後劉徵接受了“大多數人”的意見,當即決意改授馬超爲鎮北將軍,同時命大單于劉豹攜匈奴部衆即刻返回草原,非經允許,不得擅自入關!當然,名義上是要劉豹

即刻回大漠整頓匈奴內務,嚴防有人趁虛而入。

劉豹自然是求之不得,接獲命令之後,毫不猶疑,便向馬超告辭。馬超也接獲了命令,雖然不情願,卻也無法阻止,只得任由劉豹帶着匈奴大軍離開。匈奴人離開漢境之後,馬超手中的兵馬便只剩下收攏的幽州兵,以及鮮于輔、鮮于銀兄弟等幽州本土部曲勢力,還有不少聞馬超威名來投者。當然,即便只是這些人,加

起來也足有兩三萬,有這兩三萬人在手中,加上坐擁薊城,馬超倒是不必擔心曹彰反攻。可是如此一來,馬超卻是再也無法南下。

當初自幷州東進之時,馬超的任務便是奪取幽州,如今任務倒是完成了。劉徵雖然沒有命令禁止馬超繼續南下,但從這一番調兵遣將來看,意圖也再明顯不過了。

馬超心中頗有怨言,自然會想要知道究竟爲何會有這麼一道命令,如此一來,弘農中軍大帳荀彧進言一事就免不了要傳到馬超耳朵裡。

“文若就不怕馬孟起將來嫉恨於你麼?”衆人散去之後,劉徵問荀彧道。

畢竟是“衆意難違”,馬超肯定是怪不到劉徵頭上來,不過首提此議的荀彧定然是要被馬超視爲眼中釘肉中刺的。

故此,劉徵方有此問。

荀彧淡笑一聲道:“這不正是爲臣之道麼?荀彧不過是盡了一個臣子的本分罷了!”

古往今來莫不如是,君上有不便之事,正是臣下用命之時!難就難在臣下是否能夠察覺到君上的不便,難就難在臣下是否願意爲君上消除這不便。而荀彧做到了。

話不能說的太明白,聽到荀彧的回答,劉徵不禁長嘆一聲道:“知我者,文若也!”

此事就此不提。

馬超失去了南下的實力,這並不意味着劉徵是自斷臂膀,因爲幽州已經拿下,這就已經足夠打開缺口!荀彧又進言道:“如今曹操失去幽州,河北諸郡必然震悚!其優柔猶豫者將不可計數!當此之時,正是我軍全面出擊之機!務必極限施壓!只消打開一處闕口,便可形成潰

堤之勢!曹操將旋即可滅!”

簡而言之,趁熱打鐵!

劉徵知曉了荀彧之意,不禁莞爾一笑,隨即言道:“看來司馬仲達是命不該絕呀!”

荀彧的意思無非是要趁這個機會極限施壓,然後從曹軍內部尋找突破口。這個提議其實只有一個選項。

駐守涿郡、渤海的是曹彰,駐守洛陽的是夏侯惇,駐守河內的是夏侯淵,只有駐守井陘口的司馬懿不是曹家人。

要想策反,從曹軍內部打開突破口,無疑便只有司馬懿這一處。

而要策反司馬懿,自然也就意味着要放過司馬懿,拉攏司馬懿。因此劉徵才說“司馬仲達命不該絕”。

“也罷!過往之事便讓他過去吧!即刻替朕擬詔,招降司馬懿!”

荀彧正要動筆,劉徵又道:“還是朕親筆吧!”

於是劉徵當即手書一封,另附皇帝授職詔書一份,一併快馬加鞭送往了井陘。

這邊劉徵的親筆信和詔書剛剛送出,荊州又來消息。陸遜得到了孫權的極力支持,無論兵馬錢糧,盡其所有!於是發兵集結於廬江,自尋陽西進。剛開始確實經歷一番苦戰,但很快便攻破了劉備軍的下雉、鄂城,只有張飛

堅守西陵,尚能勉力支撐,然而情勢已然十分危險。

北面劉徵、曹操激戰正酣,劉備已知這是孫權傾盡全力一擊,自己已無抵擋可能。

諸葛亮勉力維持,鏖戰二月有餘,還是被陸遜突破了江夏防線,時局越發吃緊。

無奈之下,劉備只能再次向劉徵求援。

這會兒送到劉徵手中的正是劉備的求援書信,信中將極言荊州形勢危險,請求務必給予援手,否則荊州不保。

然而這一切正在劉徵預料之中,荀彧看過劉備來信之後,不禁撫須笑道:“荊州之事,誠如當日在長安所料!孫權逼迫日近,劉備能夠支撐到如今已屬不易!”

“當初預謀,是要劉備放棄荊州,依文若所見,劉備當真捨得荊州麼?”劉徵笑問荀彧道。

荀彧也淡然笑道:“如今狀況,已經不是劉備舍不捨得之事了!木已成舟,荊州落入孫權之口已成定局!劉備唯有攜衆突圍北上,只此一條路!別無他途!”“倒也正是時候!陛下已奪得幽州,眼下正是大舉進攻曹操之時!劉備雖是敗軍,但其部下還是頗有些戰力!此刻北上,正好與陛下合攻曹操。想來那劉備北上之後無所依

憑,心中必然惴惴難安,如此則唯有戮力建功,以博得一線生機!”荊州是劉備的老巢,沒有了荊州,劉備就成了喪家之犬。一條喪家之犬,要想活命,自然得在主子面前好好表現!不只是劉備,劉備手下的人恐怕也都會這麼想。而這,

正好激發了劉備軍的戰鬥力,對於攻破洛陽,必然是好處多多。至於荊州,劉徵與荀彧早有定案,一旦孫權奪去了荊州之後,即刻命韓暹自秭歸出兵挑釁,只叫吳軍不得安寧便是!同時李恢已經安定交州,可命其自交州出兵擾孫吳後

方。

孫權大戰方罷,正是元氣耗竭之時,從兩線騷然,孫權一時之間將難以恢復。漢興二年冬十一月,劉備正式棄守荊州,迅速收攏殘部人馬,匯合襄陽,劉關張三人合兵一處,走南陽突圍北上!待衝破程普阻截之後,劉備僅剩人馬不足四萬,與其在

荊州鼎盛之時,已經十去其七!常山井陘,司馬懿一語退卻徐晃之後,雙方倒是停戰了不少時日,徐晃也沒有貿然進攻,一直在等待時機。司馬懿斬殺了原常山守將韓範、高蕃,眼下是坐穩了常山軍統

帥之位。

幽州被馬超攻佔的消息最終也傳到了常山,司馬懿聞知消息之後,並沒有感到多意外,這其實早就是他意料中事,唯獨令其稍有些吃驚的是這一日來的太快!

“將軍!時局似乎頗爲不利呀!”中郎將耿紀嘆息道。

司馬懿回頭看向耿紀,露出一抹奇怪的微笑。

“耿將軍似乎話裡有話呀?”

耿紀見司馬懿一下子便看出了自己心思,急忙擺手道:“沒……沒有他意!”

司馬懿卻是乾笑了一聲:“耿將軍不必緊張!我也沒有別的意思。”

駐足雲盤山頂,司馬懿舉目西望,北風凜冽,吹得人戰戰兢兢,而此刻,司馬懿表面雖然平靜,心中卻是十分憂慮。他當然知道時局艱難,曹魏已經陷入了困境,自己該如何脫身於這困境之中?司馬懿當然也可以不管不顧,一檄文書直送徐晃大帳!改旗易幟何其簡單!可是真這麼簡單

麼?至少對他司馬懿是絕不會這麼簡單!鄴城之中,司馬懿兄弟八人皆在曹魏,其父司馬防被曹操牢牢的控制在手中,除非他願意做一個不忠不孝之人,那樣或許能夠求得一

線生機,可是活着被人戳脊梁骨,這跟死了又有什麼區別呢?

劉徵的密信百轉千回,最終還是送到了司馬懿手裡。司馬懿對劉徵的字跡記憶尤深,一看便認出來這是西帝劉徵親筆手書。對於司馬懿個人而言,這一份手書那就是免死金牌,有了這份手書,司馬懿不但可以免去一死,甚

至還可以保證將來的榮華富貴。

但是司馬懿也不得不面臨一個痛苦的抉擇,若要接受這份手書,他就必須放棄父兄親族!

寒冷刺骨的北風抵不過司馬懿心中的糾結,直至暮色降臨,司馬懿終於嘆息了一聲,回到了山下大營。

中郎將耿紀再被召入帥帳內,入賬之後,耿紀環顧了一下帳內,面露詫異之色,因爲帳中再無他人,除了自己和司馬懿。

“將軍?將軍召末將何事?”耿紀一臉疑色的問道。

司馬懿看了看耿紀,沉默了一會兒,纔開口道:“我有一言欲問耿將軍!”

耿紀擡頭看了一眼司馬懿,不禁困惑道:“不知將軍要問末將何事?”

“耿將軍以爲曹劉誰勝誰負?”司馬懿一言既出,耿紀頓時更加慌張。

“這……這……末將不懂將軍此言何意。”耿紀不知道司馬懿到底是什麼心思,他可是見識過司馬懿如何殺了高蕃、韓範,他可不想步二人後塵。

司馬懿笑了笑,“耿將軍不必忌諱!此間只你我二人,你應當知道,我要的是如實回答!”

耿紀猶豫了一番,最後還是咬牙下定決心道:“末將以爲魏王大勢已去!末路不遠!”

耿紀以爲自己免不了要被司馬懿啊斥責一番,不料司馬懿卻笑道:“甚好!甚好!有道是識時務者爲俊傑!耿將軍既然看的清楚這時局,想必也定然想過自己的後路吧?”

司馬懿此言一出,耿紀慌忙答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耿紀不敢有二心!”

“是不敢還是不願啊?”司馬懿突然作色逼問道。

這不敢和不願一字之差,二者之間可就天差地別!

耿紀一時語塞,不禁看向司馬懿,竟忘了回話。

司馬懿看出了耿紀心中的疑慮,又突然鬆弛表情,淡淡笑道:“良禽擇木而棲,古之至理!耿將軍不必自困。”

“罷了!罷了!我也不跟你兜圈子了!你看看這個吧!”說罷,司馬懿將得到的劉徵的親筆信和詔命遞給了耿紀。

耿紀看罷之後面露驚疑神色,“這……不知將軍是何打算?”耿紀是何心思,司馬懿其實早就已經看穿了,若耿紀真是鐵桿挺曹,此刻恐怕早就已經跳將起來。而現在耿紀還能平靜的問出這句話,這就說明耿紀早就有了反水的打算

司馬懿神色轉而憂鬱,一時接連嘆息不斷,走到耿紀身旁,輕拍耿紀肩甲道:“魏王大勢已去,你我之輩又何必枉送性命?如今有此良機,不可錯過!你可願改弦更張?”

耿紀一時還對司馬懿略有懷疑,懷疑司馬懿這是在誆騙自己,於是選擇了一個穩妥的答覆:“一切俱憑將軍決斷!末將願追隨將軍!”

這樣一來,就不同擔心這是司馬懿的陷阱了!反正我是跟着你走的,無論是對是錯,總歸在一條船上!

司馬懿看穿耿紀話中心思,不禁笑道:“耿將軍不必多慮,司馬懿並非詐你!不過此事只有你可以做,而我司馬懿卻是做不得!”

“爲何?”

司馬懿苦笑道:“耿將軍有所不知啊!司馬懿父兄八人,與族三百餘口,皆在魏王手中!你以爲我有的選麼?”

耿紀不禁默然,換做是他,他也沒得選。好在耿紀沒有司馬懿這樣的地位,也沒有司馬懿這樣的家族,更沒有司馬懿這樣的顧慮。

“所以!此事你可以做,我不能做!司馬懿不才,不能帶領你等建功立業,只能在最後爲你們謀一條生路!你可明白?”

司馬懿語重心長的對耿紀說道。

耿紀默然良久道:“可是如此一來,將軍其實不是自陷死路麼?”

“這就是我今晚找你來的原因了!”

司馬懿於是將自己的謀劃與耿紀和盤托出,耿紀邊聽邊點頭不止。

“如此甚好!眼下恐怕也只有這個辦法了!但願將軍能夠逃過此劫!”耿紀最後誠心的祝願司馬懿道。

二人夜中合謀,第二日耿紀便被調往前線換防。

三日後夜深,中郎將耿紀反水,打開寨防,引徐晃入內,攻入雲盤山曹軍營地,司馬懿攜百騎倉惶出逃!徐晃一夜拿下雲盤山,雲盤山守軍很快不戰而降。

十日內,徐晃趁勢拿下整個常山!全軍挺進河北!

幽州失陷,對曹操已經是一個重大打擊,還沒緩過勁來,常山敗報已經送到鄴城!這一下可是徹底動盪了起來!

而在此時,更令曹操頭疼的消息再次傳來!張任、龐統、郭淮引軍強攻河內,劉徵親率大軍掩向洛陽!更有荊州突圍的劉備,正在急攻洛陽伊闕!

漢興二年冬十二月,劉備率先攻破洛陽伊闕關,殺入洛陽,隨之,劉徵大軍踏破函谷關,也全軍殺入了洛陽!

鎮守洛陽的曹軍上將夏侯惇誓死不退,陷入重圍,一時四面楚歌!

北邙山下,營帳星羅棋佈,漫山遍野,寒風吹起旌旗獵獵!轅門外,三人駐足,居中者身材略矮,腰間佩劍,滿面風霜,眉頭微蹙,似乎心事重重。居右者身長九尺,面如重棗,長髯垂胸,手持一柄青龍偃月刀。居左者身長八尺

,腰闊十圍,虯髯橫須,臂如粗柳。站在劉徵大軍轅門前,劉關張三人竟不約而同的想起了十七年前那一幕。河南中牟,也是轅門外,也是兄弟三人,從那一刻起,兄弟三人真正的踏上了這一段曲折的征途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如今三人身後已經跟着數萬人,然而此刻的心境卻遠不比十七年前!

十七年前是意氣風發,十七年後,卻是一身疲憊。

劉備轉頭看了看關羽,又看了看張飛,情不自禁的抓住了二人手臂,不免一聲長嘆道:“是爲兄連累了二位兄弟!”

“大哥,快別這麼說!”關羽最易心軟,尤其是看到劉備這般頹喪模樣,更是不忍。

張飛性格直爽,卻也不免嘆了口氣道:“事已至此,終究是要面對的!我等三人既然結義,自當同進同退!頂不過是以死謝罪!活這一輩子,我張飛也不枉此生!”

“走吧!”

“走吧……”

三人一齊邁步走進了轅門,在軍校引領之下,三人終於來到了劉徵的中軍大帳,三人自覺的解去了兵刃,又自己卸下了鎧甲,只留一身單衣,這才邁步走進帳來。

中軍帳內,兩班文武在列!虎賁衛士環布四圍!各個橫眉怒目!都盯着劉關張三人,恨不得將三人生吞活剝一般。

大帳之上,劉徵端坐其上,看到劉備走了進來,劉徵臉上的肌肉不由得抽搐了一陣,眼神中殺機暴漲,旋即又平靜了下去。

“罪臣劉備,拜見皇帝陛下!”

劉備入帳後恰與劉徵四目相對,一股徹骨的寒意瞬間灌透劉備全身,使得劉備不由得低下頭顱,當即跪伏在地!關羽、張飛二人緊隨其後,也跪在了劉備左右。

場面安靜了許久,沒有人說話,沒有人出聲,甚至沒有人動,好似空氣都已經凝固了一般。

好一陣之後,才聽到一個如雷之聲響起。

“你有何罪?”劉徵緊咬牙關,冷冷的說道。

劉備深吸了一口氣,遲頓了一會兒,纔開口道:“臣有犯上作亂之罪,有不忠、不仁、不義之罪……”劉徵心潮澎湃,熱血翻涌,真是恨不得揮劍上前,將劉備千刀萬剮!即便如此,恐怕也難消劉徵心頭之恨!理智終究是戰勝了情感,劉備已經不是當年的劉備,劉徵自然

也已經不是當年的劉徵。

“既知罪孽深重,何不自戕謝罪?”劉徵冷喝道。

劉備稍稍擡起頭來看了看帳內情形,這才道:“罪臣自思罪孽深重,雖一死不足以謝罪,故抗志戮力,只求有朝一日能爲陛下當牛做馬,以恕罪孽!”

“呵!說的倒是冠冕堂皇!還不是怕死?”劉徵不留情面的斥道。

面對劉徵的怒斥,劉備不敢有任何不滿之意,卻也並沒有惶惶如犬。“陛下說的是!普天之下,當真不怕死的人,只怕是沒有。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卻又鴻毛、泰山之別!罪臣既已鑄下大錯,更不願鴻飛羽散,如此纔是真正萬死難贖

!是故願以餘生苟且,竭誠以報陛下,以稍解心中愧疚!若誠能助陛下一臂之力,則罪臣幸莫大焉!”

總之一句話,活着才能贖罪,死了便毫無意義!

劉備的話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從他嘴裡說出來,總讓人覺得有些彆扭。

理雖如此,劉備態度也做的十分誠懇,不過劉徵卻是不會輕易相信劉備的話。到這這種時候,還能真信別人的話麼?除非是個傻子!

劉徵已經不是當年的劉徵,在他個人心底或許還有是非對錯之分,但在君王這個身份眼裡,對錯早已經是無足輕重之物。

劉備手裡依舊有兵馬將近四萬,而且都是百戰之卒!劉徵知道劉備惺惺作態,如此坦誠的承認自己的罪責,其實是有恃無恐。

當然劉徵也可以殺了劉備,滅了他的四萬人馬,可是這對現在的劉徵而言,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智者不應該做得不償失的事情。

“陛下!此番攻入洛陽,楚王功不可沒,還請陛下三思!”

這種時候,正是荀彧出來圓場的時候,沮授也隨之附言。劉徵顏色這才稍緩,深吸了一口氣後,劉徵對荀彧、沮授點了點頭,隨後對劉備道:“曹將夏侯惇尚在洛陽城中!你若真有心贖罪,三日之內,獻上夏侯惇首級!死罪可免

!”

劉徵當然不會那麼傻,方纔故意盛氣凌人,其實不過是爲了最後這一句話!夏侯惇死守洛陽城,想要強攻,必然會有不小的損失。如今將這任務交給劉備,若劉備真能拿下洛陽城,取下夏侯惇首級,劉徵倒也可以不再與劉備計較。同時也可以預

見,想要取下夏侯惇首級,劉備的四萬人馬怎麼着也得損失過半!

如此一來,劉備也就是一隻拔了牙的老虎,死的活的又有什麼區別?

經歷了這二十年來的生生死死,睚眥必報早已不是劉徵的性格。

劉備接了劉徵的命令,無異於一道生死狀,弟兄三人心裡都清楚明白,洛陽城就是他們的投名狀。

於是,在劉關張三人的合力強攻之下,在付出了過半的傷亡之後,洛陽城告破!關羽突入城中,一刀砍下了夏侯惇首級!

第三日晚,夏侯惇首級擺在了劉徵面前……

於是,劉徵廢除了曹操立的幼年天子,降爲公爵,自此,東西兩帝時代結束。

又下詔剝奪了劉備楚王王位,改授歸義將軍,當然,也封了侯,同時明詔饒恕了劉備過往罪刑。

隨後,劉備被命令帶領剩下不到兩萬的人馬前去攻打兗州、青州。

攻下洛陽,夏侯惇戰死,河內立刻便陷入了死地!

劉徵在洛陽整肅大軍,旋即揮軍渡孟津,北擊夏侯淵。

夏侯淵原本想要死守,在曹操連番催促之下,最終撤入了魏郡。

而此時,徐晃已經殺向了鄴城!

大勢已去,譬如江河決堤,一時氾濫成災。

漢興三年春三月,劉徵橫掃河北,率軍將曹操圍殲在北海!

漢興三年秋七月,劉徵起兩路大軍南征,趁孫吳元氣耗竭,尚未恢復之際,一鼓作氣,於是年冬擊敗孫吳,飲馬富春江!

…………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六百八十一章 陸遜諫言第七百四十四章 血的教訓第二百七十三章 二將鬥勇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郯城合兵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拉攏全柔第九百九十章 張飛不忿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靜觀局勢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蒼天欺朕第二百七十一章 陳生送命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之圍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困住曹操第七百三十七章 合賊之議第五百五十六章 分往兩處第一百八十五章 喜憂參半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拔刀相向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發回鄴城第二百六十七章 再出離間第八百九十二章 分置三軍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諸葛出使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紙上談兵第四百四十章 黃權遺願第一千四百章 孫權責軍第五百八十章 漆縣先潰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曹植回鄴第三百八十五章 二士崛起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伊闕告破第九百三十章 切莫中計第九百三十二章 許都來使第五十五章 獻金請降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南湖鏖戰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痛失愛女第七百六十八章 解圍成都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火攻井陘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就此別過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東線對峙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夫人出走第七百九十二章 城破之際第一百五十八章 兗州疾書第四百六十三章 老當益壯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天子禮遇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東吳有變第二十九章 劉徵兵臨長安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中再會第二百八十八章 漢中理政第七百二十九章 滇國之後第二十八章 董越軍敗回溪第六百九十四章 張飛挑戰第九百二十五章 縮首如龜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分軍定基第五百九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子東歸第四百六十八章 何須來日第七百零四章 廣漢賊起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朱桓出兵第三百三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八百零六章 以彼之道第二百三十章 以攻爲守第六百章 徐英解懷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寒意徹骨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遠攻近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琅琊蕭節第三百零六章 設試才院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諸葛出使第六百八十三章 棄子取城第五百一十八章 子口鬥將第三百一十九章 說降鄧芝第四百八十一章 搶先下手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誰人不悲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請回吳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將計就計第七百七十章 叛軍俱滅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馬郭探問第一百三十二章 小露一手第一百一十一章 騫曼蔡琰第六十六章 古川相持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劉備意圖第二百八十九章 獻計附曹第五百六十二章 奪其兵權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能言善辯第一百六十一章 華陰之變第一千零三十章 再出王駕第三百九十六章 驕兵小計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進軍新城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攆走邴原第七百二十七章 成都解危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胡綜覆命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曹植回鄴第七百五十七章 尹異找死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遷往長安第二百九十六章 三棄之策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斬將立威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奇襲成功第八百七十七章 重回滇池第九百五十九章 漢王惜才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三十四章 劍門之怒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全柔大敗第五十六章 違令受罰第八百九十六章 初見郭照第七百三十三章 守節之志
第六百八十一章 陸遜諫言第七百四十四章 血的教訓第二百七十三章 二將鬥勇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郯城合兵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拉攏全柔第九百九十章 張飛不忿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靜觀局勢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蒼天欺朕第二百七十一章 陳生送命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之圍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困住曹操第七百三十七章 合賊之議第五百五十六章 分往兩處第一百八十五章 喜憂參半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拔刀相向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發回鄴城第二百六十七章 再出離間第八百九十二章 分置三軍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諸葛出使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紙上談兵第四百四十章 黃權遺願第一千四百章 孫權責軍第五百八十章 漆縣先潰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曹植回鄴第三百八十五章 二士崛起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伊闕告破第九百三十章 切莫中計第九百三十二章 許都來使第五十五章 獻金請降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南湖鏖戰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痛失愛女第七百六十八章 解圍成都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火攻井陘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就此別過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東線對峙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夫人出走第七百九十二章 城破之際第一百五十八章 兗州疾書第四百六十三章 老當益壯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天子禮遇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東吳有變第二十九章 劉徵兵臨長安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中再會第二百八十八章 漢中理政第七百二十九章 滇國之後第二十八章 董越軍敗回溪第六百九十四章 張飛挑戰第九百二十五章 縮首如龜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分軍定基第五百九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子東歸第四百六十八章 何須來日第七百零四章 廣漢賊起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朱桓出兵第三百三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八百零六章 以彼之道第二百三十章 以攻爲守第六百章 徐英解懷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寒意徹骨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遠攻近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琅琊蕭節第三百零六章 設試才院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諸葛出使第六百八十三章 棄子取城第五百一十八章 子口鬥將第三百一十九章 說降鄧芝第四百八十一章 搶先下手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誰人不悲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請回吳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將計就計第七百七十章 叛軍俱滅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馬郭探問第一百三十二章 小露一手第一百一十一章 騫曼蔡琰第六十六章 古川相持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劉備意圖第二百八十九章 獻計附曹第五百六十二章 奪其兵權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能言善辯第一百六十一章 華陰之變第一千零三十章 再出王駕第三百九十六章 驕兵小計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進軍新城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攆走邴原第七百二十七章 成都解危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胡綜覆命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曹植回鄴第七百五十七章 尹異找死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遷往長安第二百九十六章 三棄之策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斬將立威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奇襲成功第八百七十七章 重回滇池第九百五十九章 漢王惜才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三十四章 劍門之怒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全柔大敗第五十六章 違令受罰第八百九十六章 初見郭照第七百三十三章 守節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