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

秦錚的答覆讓在場的衆人多少有些失望,因爲聽這話的意思,海外華人是並不打算主導清廷的變革,只是計劃在其中扮演一個顧問的角色。『不過秦錚的解釋也說得通,海外華人畢競是剛從海外歸來,對中國的情況,還有清廷的事務並不清楚,冒然主導制度國家變革這樣的大事,確實是不大合適。

而秦錚說海外華人的海外建國經驗,並不能生搬硬套到清廷的變革上,也讓人鬆了一口氣,同時也認爲海外華人老誠持重,做事謹慎牢靠。當然誰都不會想到,穿越者的真正目標是要取代清廷。

不過下一個提問者的問題就有些倒人的胃口,【消閒報】的記者道:“向古祖宗之法,不可輕變,變則易生動亂,何況戊戌年間,康梁主持孌法,擾亂朝綱,動搖社禝,天怨人怒,致使兩宮失和,江山動搖,戊戌當日之因,始有今天庚子國變之果,而始作涌者,在於變法乎,貴衆初歸中土,不知輕重,而大言變革,此仍取亂之道,在下以爲實不可取也,不知貴衆以爲然否。”

其他的記者提問,基本都是用大白話,只有這名記者,滿口都是之乎者也,也讓現場的不少記者爲之側目,當然也有知道這名記者底細的人,在暗中嘻笑道:“原來是他啊,可有笑話看了。”

原來這名【消閒報】的記者是一個落地秀才,考了十餘年的科考,可惜連個舉人都沒有考上,因爲迫於生計,只好到報館裡擔任主筆混口飯吃。不過此人在骨子裡仍然是一箇舊式文人,在報紙上常用文言表一些懷舊復古,痛恨西學,維護傳統的文章,屬於標準的保守派。不過【消閒報】是一份小報,內容主要是以報導奇文異事爲主,而且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觀點多種多樣,因此仍然有這樣守舊文人的一席之地。

秦錚的面色不變,笑道:“我想先問一問這位記者先生,你說祖宗之法,這個祖宗指的是什麼時候,是華夏民族開啓的三皇五帝,堯舜禹湯,還是推帝制秦漢時代;或者是指清廷的建國定基的年代?”

【消閒報】的記者怔了一怔,沒有想到秦錚會有這樣一問,因爲“祖宗之法,不可輕變”只是一般守舊人士的口頭禪,而這個“祖宗”到底能夠追遡到那一代,沒有人說得清楚,也沒有人認真的研究過,因此也一時答不上來,過了好一會兒,才道:“自然是指本朝建國之時。”

秦錚點了點頭,道:“那麼你說的本朝建國,是從太祖努尓哈赤算起,還是清朝世宗順治入關算起。”

【消閒報】的記者又想了一想,才道:“自然是從太祖之時算起。”

秦錚道:“好,不過我記得太祖努尓哈赤建國的國號是金,而淸這個國號,是從太宗皇太極改元的國號,那麼‘金’‘清’到底那一個纔算是記者先生承認的祖宗之法呢?”

【消閒報】的記者聽了,也張口結舌,答不上來,而在場也出一陣嘲笑聲音。

秦錚接着又道:“我記得在淸廷開國的時候,主持朝政的機構是內閣,而現在主持朝政的是軍機處,這算不算是改變了祖宗之法,還有總理府衙門,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這些機構官員,在清廷開國時都是沒有的,如果說祖宗之法不可變,那麼這些機構、官員是不是都應該取消了。”

現場的嘲笑聲音更大,而【消閒報】的記者低頭聳腦,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秦錚道:“所以說‘祖宗之法,不可輕變’,這本身就是一句假話,因爲世界是在不斷的變化中的,因此在每一個時代,都會根據俱體情況的不同,對國家制度做出一些調整改變,以適應時代的展。至於這位記者所提到的兩年前生的康梁變法,我們在海外也有所耳聞,但對其中俱體的生的事情並不清楚,也就不便評論,也許他們在變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但這是執行層面上的錯誤,不能歸咎於變法本身,這就好比用火不當,會引火災,難道我們從此就不再用火了嗎?”

秦錚熟知這個時代的歷史,當然知道把庚子國變的源頭扯到戊戌變法,是有相當的道理的。從總體來看,在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太后和光緒之間雖然有深刻的矛盾,但在大面上,關係還是良好的,許多事情也能夠互相妥協,有時慈禧太后還會對光緒做出一些退讓。而戊戌變法最大的惡果就是讓帝后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甚致是完全對立,慈禧太后甚致打算廢掉光緒,另立新帝,並且正式招集大臣商討這件事情。

不過由於洋人出於各種考慮,反對慈禧太后廢除光緒,這就造成了慈禧太后與各國之間的矛盾,因此慈禧需要另一股力量來幫助自己對抗洋人,而就在這個時候,義和團運動興起,宣稱有護體神功可以剋制洋人的槍炮,加上又有一批各懷目地的清廷官員在其中推波助瀾,蒙上瞞下,因此慈禧太后相信了義和團的神功,並最終決定依靠義和團來對付洋人,逐向各國宣戰,結果造成了庚子國變。而追根遡源,說庚子國變的源頭是戊戌變法,也並不算錯。

但穿越者並不想去領導清廷的改革,因爲這注定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也不想對戊戌變法做歷史定性,這件事情等穿越者建國以後再做還差不多;更不想摻合慈禧太后和光緒之間的撕逼事情,寧可當一名吃瓜圍觀羣衆,但又必須做出一個要求清廷進行變革的態度,繼續扮演一個開明者的角色,因此秦錚一方面反駁所謂“祖宗之法,不可輕變”的論調,另一方面對戊戌變法就避實就虛,推了個一乾二淨,而又讓人無可指責。

接着是由法國記者提問,道:“秦政委,您剛纔說租界是中國屈辱的像徵,但所有的租界,都是各國與清國簽定了條約而設立的,而且租界的環境,管理、司法、行政、治安以及城市面貌,都要遠遠強於中國其他的城市,大量的中國人都願意在租界裡定居,可以說現在的中國,只有租界纔是一個文明社會,同時也是幫助中國擺脫落後、愚昧的窗口,一個和文明世界接軌交流的據點,不知道您是怎麼看的。”

秦錚道:“剛纔我本來是不想說條約的事情,既然記者先生提到了條約,那麼我想先問記者先生一個問題,法國的洛林-阿爾薩斯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也就是現在的徳國,也是簽定了【凡爾賽條約】的,那麼請問法國是否就承認洛林-阿爾薩斯兩省就是德國的領土,而不是法國的領土。”

法國記者的臉色微變,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的慘敗告終,法國被迫把洛林-阿爾薩斯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但這也是法國人心中永遠的痛,而且法國從來都不承認洛林-阿爾薩斯是德國的領土,而是法國被德國強佔的領土,但正如秦錚所說,割讓洛林-阿爾薩斯兩省,是徳法【凡爾賽條約】中規定的,這等於就是打了法國記者的臉,因此這時法國記者也無言以對。

好在是秦錚也沒有再逼迫他回答,而是接着又道:“我承認剛纔這位記者先生所說的租界情況都是事實,而且我也承認租界的設立,確實是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城市規劃和行政管理經驗,以及現代的司法、治安理念,並且也確實爲中國提供了一個瞭解世界的窗口和樣板,這些都是租界給中國帶來的積極一面。但我們也同樣堅持認爲,租界的存在,就是中國的恥辱,原因就是租界的治外法權,也就是在租界裡另有一套屬亍租界的行政法律系統,而清國朝廷的法律,行政權力在租界裡是無效的。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卻不能行使本國的法律和行政權力,如果這都不是恥辱,那麼還有什麼纔是恥辱。我想這位記者先生恐怕也會認爲,割讓洛林-阿爾薩斯兩省就是法國的恥辱吧。”

接下來是由【上海新報】提問,記者道:“我們注意到,貴衆迴歸中華之後,己經連續收復了天津租界、威海衛租界、青島租界,而剛纔您的言,認爲租界是中國的恥辱,那麼貴衆是否主張中國應該收回所有的租界呢?而貴衆是否會繼續收回中國的租界.”

秦錚正色道:“先說明,我們佔領天津、威海衛、青島,是出於戰略計劃方面的考慮,並不是單純只是爲了收復租界。我們當然主張中國應該收回所有的租界,但是想要收回所有的租界,並不是靠我們,因爲我們纔剛剛回歸中華,實力有限,而且到現在爲止,我們嚴格來說還並不算是清廷的官員。因此想要收回所有的租界,歸根到底還是在於中國自身的實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中國自身的國力強大了,才能夠收回所有的租界,徹底洗刷恥辱。而不能把希望寄託在我們身上。”

第一一九章 農村調查(五)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四四四章 遼陽之戰(六)第一七七章 德國之行(九)第二零五章 懲罰行動(下)第四四八章 外交斡旋(五)第二二五章 青島戰役(九)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一八七章 護僑行動(九)第七十五章 來訪者(三)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四十九章 重啓談判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五八七章 農場巡視(二)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一一三章 失蹤(上)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四九四章 聯盟終結(下)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一二一章 晚餐(下)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二零七章 奇襲威海衛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二十章 投降第六七八章 大獲全勝(九)第三九一章 新聞發佈會(五)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一八二章 護僑行動(四)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三七四章 對馬海戰(一)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三四七章 歐洲危機(四)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三一六章 軍隊擴編計劃(四)第六二六章 登陸日本(八)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二一五章 外交之爭(上)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九章 村民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二三七章 訪日艦隊(八)第七十七章 規劃(三)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二四五章 天誅(二)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六八章 餘波未平(五)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六六九章 臺灣海峽之戰(十)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二十二章 增援部隊(下)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
第一一九章 農村調查(五)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四四四章 遼陽之戰(六)第一七七章 德國之行(九)第二零五章 懲罰行動(下)第四四八章 外交斡旋(五)第二二五章 青島戰役(九)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一八七章 護僑行動(九)第七十五章 來訪者(三)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四十九章 重啓談判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五八七章 農場巡視(二)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一一三章 失蹤(上)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四九四章 聯盟終結(下)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一二一章 晚餐(下)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二零七章 奇襲威海衛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二十章 投降第六七八章 大獲全勝(九)第三九一章 新聞發佈會(五)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一八二章 護僑行動(四)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三七四章 對馬海戰(一)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三四七章 歐洲危機(四)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三一六章 軍隊擴編計劃(四)第六二六章 登陸日本(八)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二一五章 外交之爭(上)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九章 村民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二三七章 訪日艦隊(八)第七十七章 規劃(三)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二四五章 天誅(二)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六八章 餘波未平(五)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六六九章 臺灣海峽之戰(十)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二十二章 增援部隊(下)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