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地方官員有袁世凱背書,不必承擔失地之責,但袁世凱作爲地方督撫大員,親自下令地方官員棄地,按照清廷的律法,也是重罪,因此有人將此事上報到北京去,告袁世凱喪土失地,勾結叛逆,誤國叛君之罪。
袁世凱這些年來在官場上一路順風,平步青雲,雖然說他爲人圓滑,善於結交,拉隴了許多人,但也同樣得罪了不少人,由其是清廷的宗室權貴,幾乎都是對袁世凱恨之骨,許多人正在盯着袁世凱,尋找他的不是之處,現在這樣好的罪狀送上門來,那還不借題發揮,趁機徹底將袁世凱整死。
於是在清廷立刻軒起了一股彈亥袁世凱的風潮來,一時彈亥的折如雪片一般飛進皇宮中,更有甚者在摺子中列舉了袁世凱的十二條大罪,要求清廷立刻將袁世凱拿下處斬。雖然袁世凱在北京也有不少盟友,但苦於這次幾乎是罪證確鑿,幾乎無可辯解,唯一能說的就是事關重大,不可輕下決定,等調查清楚再作決定也不遲。
但就在這時,袁世凱的報捷也傳到了北京,在報捷中,袁世凱稱自己率軍出擊,進攻安徽太平府治所當塗縣,與人民軍連戰三陣,每陣皆親冒彈矢,臨陣指揮,將士們跡捨身忘死,奮勇殺敵,逐攻破當塗,收復太平府,三戰計斬首人民軍2000餘衆,所俘亦不下千人,所得槍械武器旗幟等不可計數。
這份報捷傳到北京之後,給袁世凱在北京的盟友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同時他們也都收到了袁世凱的密信,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也都紛紛上拆,開始爲袁世凱分辯。
而宗室權貴自然不甘就此作罷,於是再次軒起彈亥袁世凱的**,稱小勝不足抵袁世凱的失地之責,當然也有人上折稱袁世凱是假稱勝利,實則大敗,有意欺騙朝廷,其罪當誅。
但隨後袁世凱的捷報連傳,又相繼收復寧國府、池州府,廣德州等地,而且每次捷報都有“血戰”、“死戰”、“死傷無數”、“屍伏遍野、血流成渠” 等字樣,以顯示戰場的激烈,同時對袁世凱自身的描述無不是“親冒彈矢”、“身處險地、誓死不退”,“親掌火銃,擊斃賊匪數十人” 等表現自己作戰勇敢的詞句。
同時袁世凱也對自己下令放棄江北之地進行了分辯,稱因大江所隔,華東**的水師皆爲鐵甲戰艦,而安徽水師己全軍覆沒,江蘇水師只有木船,無法在江中與華東**的水師相抗衡,因此只能暫時放棄江北之地,先全力收復江南之地,待穩固江南之後,再圖收復江北之地云云。
雖然宗室權貴仍然遏力的攻擊袁世凱,但這時己是三鼓而竭的地步,因爲攻擊的力度己經被大大的削弱,反到是袁世凱在北京的盟友們卻開始反擊,在此消彼漲之下,雙方的聲勢也大體持平。
而就在這時,袁世凱的捷報再次發到北京,這次是收復徽州府,將安徽省的江南之地全部收復過來,同時還回師蘇州府,擊退了由上海進攻的人民軍,並且在是役,袁世凱親身上陣指揮,身中三彈,猶自堅守陣地不退,才終於擊退人民軍的進攻,不過由於傷勢過重,只能回南京養傷,同時收復江南之地,軍隊傷亡重大,陣亡將士達6000餘人,加之大江攔截,只能暫時休兵罷戰。
儘管這時在北京,清廷的宗室權貴仍不甘心,猶自在拼命攻擊袁世凱,有說他假冒戰功,有說他和華東**有勾結,有說他欺瞞朝廷等等,但己是大勢巳去,因爲從表面上看,袁世凱確實是收復了江南之地,而放棄江北之地的理由也是說得過去的,畢竟長江天險,沒有一支強大的水師,確實誰都沒有辦法,另外清廷和華東**也鬥爭了幾年,可以說是屢戰屢敗,這次袁世凱這次算是打了幾個勝仗,確實是十分難得,由其是袁世凱還在戰場上受傷,更是給袁世凱增添了幾分悲壯之氣,因此清廷最終下旨嘉獎袁世凱,進爵一等忠毅候;並蔭恩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江蘇四品知府候補,加爵騎都尉;次子袁克文六品京官候補,加爵雲騎尉。
雖然無論是給袁世凱增加的頭銜,還是兩個兒子的蔭恩,都是虛職,沒什麼實際的權力,畢竟現在袁世凱是以軍機大臣的身份出任地方總督,官職實際差不多己經到頭了,再高也高不到那裡去,但這代表了清廷的態度,算是認可了袁世凱的功勞,以及不計較他放棄江北之事的過失,也爲這段時間己來,清廷中針對袁世凱功過的爭吵劃上了一個句號。
其實以慈禧的頭腦和閱歷,那看不出其中的貓膩來,這分明就是袁世凱和華東**做的一筆交易,就是用江北換江南,要不然就憑袁世凱的本事,能打得過人民軍嗎?那可是連英法日俄這樣的列強都做不到的事情。但現在清廷對南方的控制力基本所剩無幾了,說得不客氣一點,就算是現在袁世凱在南方公然舉旗造反,清廷也拿他沒有一點辦法,難道還能出兵去征討袁世凱嗎?別的不說,就是大軍怎麼過河南省去?現在清廷除了袁世凱之外,還有誰能有那麼大的面子,能夠從華東**的領地內通過;另外不管怎麼說,從表面上看袁世凱確實是收復了江南之地,這也就交待得過去了。
在宗室權貴們瘋狂攻擊袁世凱時,慈禧到是沉住了氣,並沒有立刻就做決定,而且先拖一拖,等一等,靜觀事態的發展變化,果然等到袁世凱用一份份捷報擊宗室權貴對自己的攻擊,反轉了輿論風潮之後,慈禧也就順勢而下,下旨嘉獎袁世凱,也給這一事件定性,算是平息了這場爭鬥。
不過讓慈禧沒有想到的是,這回反到是袁世凱不依不僥起來,原來按清廷的慣例,受到嘉獎的官員應該上折向朝廷謝恩,而袁世凱在謝恩的摺子中除了感念朝廷的恩厚之外,還向清廷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調北洋新軍第1鎮、第6鎮南下,加強自己的軍力,因爲袁世凱稱在此前的戰鬥中,自己所帶南下的軍隊傷亡重大,現在就是駐守江南也嫌有不足,必須要補充軍隊;二個是調北洋水師入長江,在南京停泊,以防華東**的水師渡江南侵,而且袁世凱還信誓旦旦,保證在北洋新軍的補充軍隊和北洋水師到位之後,1年之內可以收復江北之地。
慈禧當然知道,袁世凱的收復江北之地誓言都是鬼扯,他的真正目地只有1個,就是要兵權,而且光是隻有北洋新軍還不知足,居然還想將北洋水師也納入到麾下。這胃口也太大了,北洋新軍是目前淸廷最精銳的軍隊,這次南下袁世凱帶走了2個鎮,現在再要2個鎮,豈不是大部份都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
而北洋水師現在的狀況雖然不怎麼好,駐泊地都己經移到了寧波,這己是屬於南方的港口了,而且寧波的港口設施落後,加上水師的經費不足,北洋水師的軍艦也得不到良好的維護,不得不求助於駐泊福建的南洋水師,因此在清廷己有人建議,不如就將北洋水師併入到南洋水師算了,不過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北洋水師好歹還有幾艘巡洋艦撐門面,也比南洋水師強,而且如果得到良好的維護,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對華東**來說,這點戰鬥力不足一論,但對淸廷來說,卻是僅有的海軍力量。
袁世凱的要求,等於是要將清廷海陸的精銳軍隊都納入到他的麾下,這胃口到是真不小,沒想到袁世凱到了南方,膽子就變大了,不僅敢欺騙瞞哄朝廷,甚致公然開始向朝廷叫板了,這時慈禧也不禁有些後悔,早知如此就不該把袁世凱放出去,把他留在身邊有多好,時不時的打壓一下,看他服不服貼。
但現在說什麼也晚了,不可能再把袁世凱從南方調回來,本來慈禧不想理袁世凱,就當是沒收到袁世凱的摺子,等事態自己慢慢平息下去。但袁世凱卻沒完沒起來,幾天以後,他再度上折,稱華東**正在調兵遣將,有進取江南之意,現在自己手下的兵力不足,恐難以抵敵,請清廷速調軍隊南下支援。最終在10天之內,袁世凱連上三折,都是要求朝廷調軍隊南下支援,否則江南難保云云,慈禧也被弄待不厭其煩。
而宗室權貴見了,又都有些躍躍欲試起來,紛紛上折攻擊袁世凱,謊報軍情,欺瞞朝廷,挾寇自重,肆意妄爲,不過袁世凱的同盟者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指責宗室權貴不顧大局,殆誤軍機,要求朝廷立刻調軍隊南下,支援袁世凱,否則難保江南之地,眼看在朝中又要發生一場爭鬥,慈禧只好下旨給袁世凱,表示朝廷現在無兵可派,准許袁世凱在江南自行招募組織民團練軍,抵抗華東**。
其實慈禧明白,袁世凱再三上折叫苦的目地並不是要朝廷增援軍隊,而是在江南自行招募軍隊的權力,當然就算朝廷不批,袁世凱也可以在江南招兵,畢競現在誰也管不着他,而宗室權貴什麼都不懂,就知道跟着亂起鬨,因此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批准了事,也省了個耳根清淨,老實說慈禧現在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得到了清廷的批准,袁世凱也心滿意足,於是開始在南京、蘇州等各地豎旗招兵,擴充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