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

英國記者問完之後,現場頓時響起了一陣“嗡嗡”的議論聲音,因爲英國記者的問題確實是有些過份了,而且多少還帶一些挑撥事非的味道。不過在這個時代,記者提一些尖銳刁鑽的問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是在舊時空裡,記者的提問也不會是四平八穩,話中帶刺,挖坑並不在少數。因此在場的其他記者們也沒有太在意,只看秦錚如何迴應。

秦錚道:“先我要糾正你剛纔的說法,我們並不是以武力強佔了各國的租界,因爲這些租界本來中國的領土,強佔租界的是其他各國而不是我們。”

那名英國記者剛要張嘴分辯,但秦錚己繼續道:“我知道這些租界都是各國和清國簽定了條約的,而且在這裡我也並不想和你們爭辯這些條約是否是在平等的條件下籤定,也不想討論簽定租界的條約對我們是否有法理約束性,但現在清國和各國仍然還處於戰爭狀態,既然是在戰爭時期,那麼也就不存在合理不合理。”

頓了一頓,秦錚接着道:“不過在我們看來,租界是清國喪失國家主權的像徵,是中國近幾十年來屈辱的標表,因此我們收回租界,是在維護中國的主權行爲。至於你提出的問題,設置的假設前提太多,叧外也涉及到我們的軍事機密,我不能回答你的問題,當然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我的上一個答覆中去尋找答應。但有一點我可以告訴各位,我們在此以並,從來都沒有制定過進攻上海的計劃,謝謝。”

等秦錚的回答完畢之後,現場又響起了一片掌聲,因爲秦錚的答覆不卑不亢,而且有理有節,雖然心平氣和,但卻也是軟中帶硬,棉裡藏針,不僅表明了穿越者的態度,還回刺了英國記者一記,應該說是回答得相當不錯。

而英國記者有些尷尬的坐下,由接下來提問的【新聞報】記者言道:“如果這次談判成功了,那麼貴衆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秦錚笑道:“當然是留在中國,安家立業,不然還能做什麼?”

現場頓時出了一些鬨笑,上海【新聞報】的記者神情尷尬,連忙道:“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問......是問......是問......”心裡一急,反到不知道該怎麼說了,因此急得滿頭大汗。

秦錚道:“這位記者先生,不要着急,我明白你提問的意思。各位現在想必都己經知道我們的來歷,我們在海外建國的島嶼己經沉沒了,因此這次我們迴歸中華,並不是一次短暫的歸國探親,而是徹底迴歸父母之土,也是落葉歸根,只是正好恰逢這一場戰事,於是才和各國開戰,從我們內心來說,仍然還是熱愛和平、拒絕戰爭的。如果這次談判成功,我們自然會留在中華大地上,不然得話,難到讓我們再去找一個海島建國嗎?另外,我們在海外也知道,這幾十年以來,清廷一直都在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因此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以及經驗,幫助中國擺脫落後、擺脫受欺壓、屈辱,逐漸走向富強。”

下一個提問的是美國記者,道:“我看過貴方介紹自己歷史的小冊子,不過裡面的記載有些簡單了,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更爲詳細的信息資料,另外按我們的理解,貴方在海外建立的國家似乎施行的是類似共和制度,但具我們所知,中國一直以來都是施行的君主**,而貴方的先祖在離開中國的時候,也是處於君主**的時期,那麼請問貴方是怎麼建立的共和制度。”

美國記者的這個問題,到是令秦錚覺得有些意外,也不知道他提這個問題的用意是什麼,僅僅只是對穿越者的事情好奇,還是有些從中挑動事非?因爲儘管他只是問穿越者的制度,但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十分敏感的事情,由其是對清廷這樣還是實行封建**的國家,共和制度簡直就是洪水猛獸一般,根本就是水火不溶的事情。

不過秦錚轉念一想,儘管現在穿越者還需要清廷這面大旗,但也沒有必要太在意清廷的態度,畢竟以現在穿越者的實力和聲望,根本完全不用鳥清廷,而且儘管現在穿越者還需要這張皮,但也不宜和清廷溶入得太深,一來清廷本身是一個**、落後的像徵,二來穿越者最終的目地還是要推翻清廷,因此也有必要和淸廷保持一定的距離,讓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感覺到穿越者是和清廷不一樣的。在剛纔秦錚的回答中,也根本沒有給清廷留半點顏面,應批的就批,什麼喪權辱國、落後這些負面意義的詞,都用了不了,因此這個時候更沒有必要顧忌淸廷。

於是秦錚道:“我們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確實是實行你們所認爲的共和制度,當然和現在的貴國、法國這些共和制度的國家相比,在細節上還是有一些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沒有君主,國家元是由選舉產生,而且有任期限制並受人民監督。至於我們的歷史,以後我們會逐步公佈更多的相關資料,請大家耐心的等待吧。”

頓了一頓,秦錚又道:“而我們的先祖是怎麼實行共和制度的,原因也並不複雜,因爲在我們的先祖中並沒有皇子皇孫,因此沒有人有資格當君塵,而且我們的先祖也反思中國的歷史,認爲君主**並不是一個好制度,於是決定選擇是有能力、最公證的人來領導我們的國家,而爲了防止出現獨裁者,於是規定了領導者的任期限,然後逐步完善這個制度,並且也吸收了一些其他國家的制度優點,最終形成了我們的共和制度,以後我們會專門公開相關的資料,專門介紹我們的政治制度,以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聽了秦錚的回覆之後,現在的中國人也都鬆了一口氣,雖然先前秦錚對清廷提出了不少批評,但這些批評基本都是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所公認的,並不算犯忌,而且穿越者現在還並不算是清廷的臣民,加上現在的聲望正是如曰中天,因此在言語上得雖然有些過了,但也沒有人有異議。但談到制度就過於敏度了,因此衆人既希望聽到秦錚的回覆,但又怕秦錚的回覆中出現越譖,違禁的話來。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希望穿越者能夠和清廷合作,以傳統的明君賢臣模式將中國帶入富強之列。

而秦錚的回答雖然似乎有些大逆不道,甚致是有一些指責君主**的意思,但他畢竟是在說海外華人的歷史,並沒有提及清廷,因此也並不能說他錯了,當然如果是在清廷的“康乾盛世”時代,這一番話無論是對是錯,都是死罪,不過現在的清廷,早己過了如日中天的時代了,別說秦錚沒有明指清廷,就算秦錚直接了當的說清廷的君主制度不好,清廷也毫無辦法。

當然,對國外記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大好的題材,足以讓自己回國以後,寫出一篇有轟動性的報導來。

接下來言的是上海【申報】的記者,雖然這個時候的【申報】還不是舊時空是那份在全中國都俱有巨大影響力的報紙,不過在這個時候的上海,【申報】己經是頗有影響力的報紙,和【字林滬報】、【新聞報】並立爲上海三大報紙。

【申報】的記者道:“我們注意到,貴衆這段時間裡,在出席各種活動中,曾多次提到大清需要進行革新,那麼貴方認爲,大清應該需宴進行怎樣的革新,剛纔秦政委提到,貴方可以幫助大清進行革新,請問貴方是否有一個幫助大清革新的俱體計劃。會不會按照貴方在海外建國的經驗進行。”

秦錚點了點頭,【申報】果然是【申報】,提出的問題也頗有水平,清廷要進行變革,這己基本是中國精英們的共識,但這個變革應該怎麼變,誰都說不淸楚,而海外華人的到來,也讓中國的精英們看到了一絲希望,由其是穿越者在各種活動中都在宣傳清廷應該進行變革,給人以一種穿越者想要主導清廷變革的印像,因此有一些人也迫切的希望想聽一聽海外華人的變革主張。

另外秦錚也聽得出來,這個提問的潛在問題是,穿越者會不會在清廷施行共和制度,那可就是要顛覆清廷了。

秦錚道:“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局勢展到現在的庚子國變,我想不用我說,大家也清楚,如果清國再不進行變革,就沒有希望了,因此變革是大勢所趨,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而且在事實上,清朝廷己經在革新方面做了不少事情,如洋務運動。不過相比於日本進行的明治維新,這些革新顯然是不夠後,甲午戰爭的結果就是最好的證明。至於清朝廷應該進行怎樣的革新,我們畢竟是剛剛回到中華本土,對目前中國的情況,還有淸朝廷的體制運行並不是很清楚,因此,清朝廷的變革,應由清朝廷來主導,而我們並沒有制定什麼變革計劃。我們在海外建國的經驗,應該說對清朝廷將來的變革會有一定的借鑑作用,但畢竟兩者的條件不一樣,不能生搬硬套,但變革是肯定要進行的,而只要是我們能夠幫得忙的地方,也絕對責無旁貸。”

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五九三章 濟南衆態(三)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一)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一六九章 備戰計劃第六九九章 求和(六)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二九八章 脅迫(三)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三二四章 李鴻章來訪(一)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十章 備用計劃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一七一章 投資考察(二)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五八零章 進攻瀋陽(四)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三一一章 備戰(五)第五六八章 進駐縣城(一)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三十九章 造艦計劃(三)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五二九章 談判(七)第一五一章 新農村建設(二)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三五七章 大戰之前(四)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一三六章 海軍假期(七)第六九九章 求和(六)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六十九章 德國使團(九)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一零一章 天津租界(八)第五七九章 進攻瀋陽(三)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十九章 自沉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二一二章 爪哇之戰(二)第一八五章 護僑行動(七)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四七零章 迎擊俄軍(七)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三零九章 二進膠州(二)
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五九三章 濟南衆態(三)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一)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一六九章 備戰計劃第六九九章 求和(六)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二九八章 脅迫(三)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三二四章 李鴻章來訪(一)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十章 備用計劃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一七一章 投資考察(二)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五八零章 進攻瀋陽(四)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三一一章 備戰(五)第五六八章 進駐縣城(一)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三十九章 造艦計劃(三)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五二九章 談判(七)第一五一章 新農村建設(二)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三五七章 大戰之前(四)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一三六章 海軍假期(七)第六九九章 求和(六)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六十九章 德國使團(九)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一零一章 天津租界(八)第五七九章 進攻瀋陽(三)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十九章 自沉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二一二章 爪哇之戰(二)第一八五章 護僑行動(七)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四七零章 迎擊俄軍(七)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三零九章 二進膠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