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伏兵城中來(五)

甲士!

身穿黃色戰袍的甲士!

就在街角的拐彎處,二十餘步開外,一隊全副武裝的甲士,正在那兒等待着大陵縣兵的到來!

——太行軍?

大陵縣尉急忙一勒坐騎,停止了前進。他的臉上驚恐萬狀,完全沒有料到眼前的局面!

——太行軍怎麼會毫無徵兆的出現在縣城內部?

好在大陵縣尉腦袋不算木,很快就想到了一種最大的可能性。

——是船隊……?

縣尉心中猜測的時候,身體也沒有閒着,一個翻身,就從馬背上跳下來。這個舉動,無疑救了縣尉的一條小命。緊接着的,一波箭雨呼嘯而來,將簇擁着縣尉走在最前頭的七八名縣兵,無情的刺穿!

“突擊!”

僥倖依靠坐騎的遮掩逃得一命的縣尉,聽到前方敵軍一聲暴喝,滾滾的黃色洪流,就在兵戈光耀的閃動下,正對着自己衝了過來。饒是這縣尉可以算是有幾分勇武的壯士,在此刻的措不及防之下,也完全亂了分寸。

——戰?還是逃?

看着迅速逼近的刀鋒和槍尖,縣尉利用自己過去在朔方逃得一命的經驗,第一時間做出了決定。就在中箭的坐騎倒下的時候,縣尉掉過頭,就向後方的人堆裡擠過去。

這個決定,無疑斷送了五百縣兵最後的一絲勝利可能。當然,縣尉相信,就算自己不逃,這一戰也是無法獲勝的。

“萬勝!”

呼號着戰號的太行軍甲士,一頭撞上依靠慣性前進的縣兵隊伍。完全沒有作戰準備的縣兵們,也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第一排的縣兵。連刀槍都還沒有舉起來,就被狂暴呼號着衝上來的敵軍,亂刀砍死了十多個。後面跟隨的其他士卒,一看這個架勢,立刻也喪失了抵抗的心思,驚聲尖叫着轉身就逃!

但是。想要逃走,也需要有路可逃。

就在隊伍前方遭到太行軍迎頭痛擊的時候,城門樓上也突然冒出一羣手持強弩的黃衣軍士。這些佔據了有利地形的太行軍戰士,一方面用強弩大肆的殺戮縣兵隊伍的尾巴,一方面從城樓上扔下幾大捆的柴草,將城門洞堆滿了易燃的物品。

幾罐油從城門樓倒下來,一個火把掉落,在城門處燃起了熊熊大火。前有烈焰,後有伏兵。一時間,五百縣兵竟然落入了前無去路,後無退路的絕境!

“投降不殺!”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勸降聲,讓縣兵們心思大亂。面對絕境,縣尉正要說些什麼,以便鼓動縣兵們向外衝去,好讓自己乘亂逃脫。突然,一支勁箭橫空飛來。正中他的太陽穴,竟然將縣尉一箭爆頭!

伴隨着大陵縣尉的戰死。縣兵們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可能,紛紛舉起雙手,跪倒在地,瑟瑟發抖的大叫着:

“投降了!”

“額們都願降!”

看着眼前亂哄哄的一片降服聲,站在城頭彎弓搭箭的一名粗壯青年,臉帶微笑的放下手中的三石半強弓。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被張狂派出來,身負突襲大陵縣城任務的郭威。

郭威帶着四百名精銳太行軍,先是坐着徐盛的船,到達離大陵縣城十里外。接下來,他在下船後又督軍疾行。只花了半個時辰,就趕完了十里地,來到大陵城下。憑藉着晉陽兵曹掾的印信,郭威用一隊換上漢軍服飾的精兵,極爲簡單的敲開了大陵縣東城門,毫無阻礙的控制住整個縣城。

當大陵縣尉領着五百人,距離大陵還有七、八里地的時候,上至大陵縣令,下至城中的更夫,都已經被郭威所部控制住。整個過程極爲和平,甚至沒有流一滴血。

接下來,郭威留下的斥候哨兵,發現了一路摸黑趕來的大陵縣兵們。得到消息的郭威,只是略作思考,便佈置下一個關門打狗的殲敵計劃。

本來,郭威還擔心連夜趕來的敵人會不會中計。畢竟,能夠想到在水軍覆滅後,立刻帶兵前往大陵協防,這樣的敵將,心思自然頗爲細膩,一不小心就能夠從某些蛛絲馬跡中看出破綻來。

爲此,郭威特地帶着親兵登上城樓,狠狠的脅迫着城門吏錢串子,讓他不敢露出馬腳來。卻不料,敵軍居然對此毫無防範,使得郭威都有一拳打在空處的感覺。而整個殲敵的過程,比郭威計劃中的理想狀況還要順利!

當天色變得大亮,日頭高高掛起的時候,這一戰的統計資料就出來了。敵人五百縣兵,被斬首六十餘,俘虜三百七十,其中有傷員四十。雖然有六、七十人縣兵仗着地形熟悉,逃入了縣中人家,卻也不足爲慮。而郭威的部下,除了兩人輕傷,居然就沒有任何損失了。

大捷!

全勝!

這一戰績,再加上全取大陵縣城的功勞,足以讓郭威以後,在太行軍的老資歷們面前,擡起頭來了!

郭威大獲全勝,以本部四百人,殲敵六百【包括大陵留守的縣兵二百人】餘人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張狂的耳朵裡。而就在張狂派出的第二批援軍隨着水運到達大陵時,郭威立刻將大陵留給援軍守備,自己點起四百先鋒部隊,直奔下一個重要據點——梗陽鄉。

梗陽的位置,就是是後世的清徐縣。此地雖然在當時只是榆次縣所轄的一個鄉,卻有着小縣城一般的城牆。事實上,梗陽在兩、三百年以前,一直是一個縣城。直到漢武帝設立十三州刺史部,梗陽才被併入榆次縣,成爲榆次縣西部的一個小型城市。

有兵曹掾李拀的印信,假扮太原郡兵的郭威所部再次極爲順利的拿下了梗陽城。如此一來,太行軍不但切斷了晉陽城與平陶城之間的聯繫,還將兵鋒直逼晉陽城。只要拿下平陶城,張狂就可以率領大軍,直撲郡城晉陽!

面對着郭威從前方發回來的捷報,太行軍諸將無不爲之歡欣鼓舞。更有人懊惱自己沒有搶到郭威的出戰任務,決心接下來要更加踊躍的求戰,以爲自己立下更大的功勳。

不過,張狂並沒有因爲這一份戰報就得意忘形。多年的征戰下來,他也算得上是一名老練的統帥了。攻克大陵和梗陽之後,太行軍固然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卻並不意味着沒有任何危險。

在某一點上來說,由於敵人依然據守住平陶城,此刻的太行軍,實際上是處於被分割切斷狀態。徐盛的水軍固然可以有效的爲太行軍主力和大陵、梗陽二地的一千餘太行軍提供聯繫,可這樣的局面,並不安全。一旦太原郡的敵軍再次鎮定下來,突前太快的郭威所部,就極有可能變成一支深入敵後的孤軍。

同時,由於平陶城內目前依然有近三千人的守軍,太行軍也不可能將這麼多敵人棄之不顧,主力向晉陽推進。徐盛的水軍也許能夠爲兩千人數目的軍隊提供足夠的補給支援,卻不可能爲上萬大軍維持輜重的輸送。

而想要改變這一局面的唯一方法,依然是儘快攻克平陶城。只有這樣,太行軍才能夠打通東進的線路,真正的威脅到太原郡城晉陽,從而最終攻克整個太原郡。

還好,如今的太行軍,進攻平陶城的行動已經具備了很大的優勢。由於太行軍作戰的連續勝利,平陶守軍的士氣自然被極大的削弱。佔領大陵城,也讓平陶守軍真正陷入到孤立無援的地步。

所謂“外無救援之兵,則內無可守之城”。若是太行軍沒有佔據大陵城,張狂還真沒有幾分把握,可以在不動用底牌的情形下,一舉強攻下平陶城。

雖然在攻城器械的製作上,張狂作爲一名穿越者,有着自己的底牌。只要動用這份底牌,即使是再高大堅固的城牆,也很難擋住張狂大軍的進攻。但是,這份底牌只要正式露面,別人看上幾眼,說不定就能夠仿製出來,反過來給張狂製造麻煩。

若能夠儘量將這份底牌,留到未來的關鍵時刻,張狂自然就能夠從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攻城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按照兵法中的記載,對於據守堅城的敵人,如果沒有五到十倍的兵力優勢,就很難強行攻克敵城。

現在在張狂手上,除去分兵在外的郭威所部千人,還有騎兵千餘人,堪稱精銳敢戰的步卒部隊,也就只有四千餘人。剩下的民夫什麼的,用於操作攻城器械也還將就。想要讓他們登城肉搏,那是完全沒有指望。

反觀平陶城中,雖然大多數守軍都只是訓練不足的縣兵和豪強私兵,可在守城戰中,卻足以擔任防禦的重任。一般來說,攻守雙方由於地利的差異,一個精銳的攻方士卒,在作戰效能上未必比得上一名老弱守軍。城牆越高大,防禦準備越充分,攻方需要付出的傷亡交換比,數值就越大。

幸好,平陶縣城城牆不算高,來自晉陽的郡兵,也基本上被提前消滅,讓太行軍攻城的難度下降了三、四成。要不然,張狂可捨不得拿自己的精兵去換取一場傷亡慘重的勝利,那根本就是得不償失。

乘着如今攻城器械基本製作完畢,軍中士氣也因爲連勝而保持高漲的好機會,張狂果斷決定,立刻發動攻城行動!(未完待續。。)

第55節 惴惴母與子第61節 征程鞍未解(上)第44節 鉅鹿危機至第43節 且冷眼旁觀(一)第47節 自當順人意(一)第52節 自當順人意(六)第42節 曹操試應敵第4節 天下可布武第6節 公路何足道(下)第33節 郭嘉說局勢(上)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34節 金毛現獅王?第45節 且冷眼旁觀(三)第92節 細分狐與豺(下)第50節 迴天因無意(一)第55節 荊北新安定第43節 歡宴隱殺機(下)第53節 二袁自暗鬥第78節 騎馬與砍殺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80節 前戰果爲因第26節 冀州暫平靜(下)第14節 片語聞敵情第19節 運籌謀千里(三)第80節 前戰果爲因第53節 遺言藏真卜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13節 三英戰呂布(二)第1節 黃巾據太行(上)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30節 祖茂現崢嶸第51節 若欲斬橋瑁第4節 兗州名士劫(下)第33節 陳登甘稱臣第六 卷終一時多少豪傑第59節 勝負本鮮明第46節 何得識天機(六)第18節 君臣青且嫩(下)第21節 烽火遍地起(三)第52節 但須招曹操第30節 先登知是誰?(下)第40節 稱王成風潮第17節 君臣青且嫩(上)第1節 縱敗無降意(上)第58節 輕騎刺心腹第65節 苦鬥馬不歇(中)第46節 淮陳已被奪第47節 漢宮現連環(五)第55節 磨刀向東胡第45節 大刀斬虜敵(中)第39節 代漢當塗高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67節 袁術攻劉表第24節 黃巾密密鋪(下)第3節 黃巾據太行(下)第8節 本初滿城招(下)第26節 大漢病天子第36節 人傑當稱王?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35節 多情難相忘第83節 欲求國中智(上)第14節 片語聞敵情第72節 居心藏詭異(下)第84節 欲求國中智(下)第6節 豪傑忿怒顧第65節 太行根基盛(二)第28節 搶城若兒戲第60節 王庭選良馬第55節 兩漢論根本第48節 論“大賢良師”第42節 白波起亂戰(六)第35節 多情難相忘第23節 伏兵城中來(二)第41節 白波起亂戰(五)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4節 需勝方由己(下)第8節 青州有變故(下)第41節 袁術驚遇襲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52節 內廷見尚書第27節 司隸又交兵(上)第25節 白馬悠悠突(上)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2節 朝中風波惡(下)第19節 三軍心未定(上)第12節 北騎若入口(下)第36節 郭汜當先騎第30節 先登知是誰?(下)第六 卷終一時多少豪傑第19節 敵訊水上敗(三)第53節 迴天因無意(四)第53節 科舉可立國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63節 征程鞍未解(下)第54節 故王留胡族第35節 青史本無常第6節 張狂攻可取第54節 劉表入荊州第38節 白波起亂戰(二)
第55節 惴惴母與子第61節 征程鞍未解(上)第44節 鉅鹿危機至第43節 且冷眼旁觀(一)第47節 自當順人意(一)第52節 自當順人意(六)第42節 曹操試應敵第4節 天下可布武第6節 公路何足道(下)第33節 郭嘉說局勢(上)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34節 金毛現獅王?第45節 且冷眼旁觀(三)第92節 細分狐與豺(下)第50節 迴天因無意(一)第55節 荊北新安定第43節 歡宴隱殺機(下)第53節 二袁自暗鬥第78節 騎馬與砍殺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80節 前戰果爲因第26節 冀州暫平靜(下)第14節 片語聞敵情第19節 運籌謀千里(三)第80節 前戰果爲因第53節 遺言藏真卜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13節 三英戰呂布(二)第1節 黃巾據太行(上)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30節 祖茂現崢嶸第51節 若欲斬橋瑁第4節 兗州名士劫(下)第33節 陳登甘稱臣第六 卷終一時多少豪傑第59節 勝負本鮮明第46節 何得識天機(六)第18節 君臣青且嫩(下)第21節 烽火遍地起(三)第52節 但須招曹操第30節 先登知是誰?(下)第40節 稱王成風潮第17節 君臣青且嫩(上)第1節 縱敗無降意(上)第58節 輕騎刺心腹第65節 苦鬥馬不歇(中)第46節 淮陳已被奪第47節 漢宮現連環(五)第55節 磨刀向東胡第45節 大刀斬虜敵(中)第39節 代漢當塗高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67節 袁術攻劉表第24節 黃巾密密鋪(下)第3節 黃巾據太行(下)第8節 本初滿城招(下)第26節 大漢病天子第36節 人傑當稱王?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35節 多情難相忘第83節 欲求國中智(上)第14節 片語聞敵情第72節 居心藏詭異(下)第84節 欲求國中智(下)第6節 豪傑忿怒顧第65節 太行根基盛(二)第28節 搶城若兒戲第60節 王庭選良馬第55節 兩漢論根本第48節 論“大賢良師”第42節 白波起亂戰(六)第35節 多情難相忘第23節 伏兵城中來(二)第41節 白波起亂戰(五)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4節 需勝方由己(下)第8節 青州有變故(下)第41節 袁術驚遇襲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52節 內廷見尚書第27節 司隸又交兵(上)第25節 白馬悠悠突(上)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2節 朝中風波惡(下)第19節 三軍心未定(上)第12節 北騎若入口(下)第36節 郭汜當先騎第30節 先登知是誰?(下)第六 卷終一時多少豪傑第19節 敵訊水上敗(三)第53節 迴天因無意(四)第53節 科舉可立國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63節 征程鞍未解(下)第54節 故王留胡族第35節 青史本無常第6節 張狂攻可取第54節 劉表入荊州第38節 白波起亂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