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

周和菊的臉直接就黑了,一向以智計過人自居,卻犯下如此大錯誤,簡直是不可饒恕的。

在來到靈州,也是抱着做一番功業的想法,想要去追求功業,卻忽略掉了最大的問題,跟年輕時代一樣,犯下了不可饒恕大笑話。

年輕時代,可以用經驗不豐富,或者考慮不周來形容,可是現在呢,都到了四十多歲,還這樣,這麼明顯的問題,沒有看到麼,真的堅持下去的,那就真的可能萬劫不復了。

周和菊都忍不住,用力敲打自己的頭,這樣的問題都忘記了,還想着釜底抽薪,韓琦制止了這一封信,或許有私心,可是更大還是不甘心這些牛馬白白的浪費掉,挽救了這些牛馬而已。

挽救了這些牛馬,相應的,等於是救了他們,還有他們身後的人,這真的不是開玩笑。

連他這麼一個在樞密院做過,本來就對軍馬非常瞭解的官員,都漏掉了這巨大的問題,那些一門心思,想要把韓琦給壓下來保守派大佬,他們在知道這個消息了之後,會怎麼的辦。

在一點點的機會的時候,就不放過任何的努力,明確抓到了這個問題的時候,還不不惜一切代價的去做,這麼一個隱藏的很深的問題,只要不是從事軍事方面的,或者說,對於畜牧和軍隊有着很明確的瞭解的,有幾個人能夠想到這個。

保守派的領袖,想要抓住這個機會,來對付韓琦的話,真的耗費巨大的代價,從東西府,甚至是仁宗哪裡拿來旨意,這也不是辦不到的,面對着三重的壓制的,韓琦還能夠怎麼辦,他只有老老實實的交出這些牛馬的。

這或許對韓琦影響很大,可是連移民都沒有最終的開啓,渭州牛馬大會的交易,有靈州的繳獲,甚至是靈州水利工程的投資打底,總之都有講的地方,不可能一棍子打死。

可是當韓琦真的把這些牛馬給送出去的時候,那就不是送出去一個罪證,那是一個燙手的山藥。

韓琦根本就不用多說,如果他真的想要讓變法派衝新崛起的,只要交出去就好了,那接下來來呢,2000多萬的牲口要怎麼辦,既然是中央出面,那麼是要運到東京汴梁去,不說是汴梁跟靈州之間的距離,2000多的裡,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很近的路程的。

連組織幾十萬軍隊,2000多公里,都是一個很難以完成的事情,更別說幾千萬的牲口,就算是能夠處理好這些大型牲口整合的問題,還有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可是食物呢?

30000匹馬,都相當於一兩萬人的大軍,現在是400多萬匹,還不是相當於的幾千萬的大軍,一旦食物不夠,最終大批的牛馬被餓死的,這可是北宋的財富啊。

特別是馬,牛餓死了,還能夠吃肉,羊也差不多,損失可以控制,可是400多萬匹,相當於4億貫馬全死了,這個責任誰來負,

這麼龐大,幾乎可以說震驚天下的損失,別說是掩飾,稍稍遮掩一下,都要出大麻煩的,只要造成事實,誰也掩飾不了,甚至是郭天將門,甚至當朝首輔之類的,加在一起都不夠,到時候,韓琦只要看着這件事情發生,然後把這個事情捅上去,天都破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都會完蛋的。

中年官員想到了,那些年輕的官員,還沒有想到,似乎還想說什麼的,是想要說,韓琦虛張聲勢,想要藉此機會,掩飾他的目的,絮絮叨叨的說個不停。

韓琦也沒有跟他們一般見識,斜眼看着他們,那兩個小年輕,似乎感覺到他們說對了,似乎得理不饒人,這時候,卻聽見周和菊的一聲大吼。

連韓琦都沒有發作,周和菊發作什麼,讓他們都的愣住了,他們是一個派的,怎麼不幫助他們還幫韓琦,衝他們吼什麼的。

周和菊再也沒有多說什麼,對着韓琦一拱手,然後拉着所有人都離開在此時此刻,他已經沒有臉面在待在這裡了,離開,就是唯一的選擇了。

雖然對周和菊的做法,那些人有些微詞,可是明顯,周和菊已經不想多說了,不得不說,周和菊還是有些能力的,來到靈州10天的時間,已經把這一羣人那捏住了,更別說,不懂的只是少數人,其他的人或許不會知道,幾千萬牲口消耗幾何,可是當任何一個數目的數量級,達到千萬這個層面的時候,都會非常可怕的。

保守派,灰溜溜的走了,其他的中立派,他們沒有一些固有的看法,對有些事情,看的更加分明一點,韓琦都點的這麼明瞭了,一些知道的,小聲告訴了一下別人的,沒錯,當數量龐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數量本身就很可怕,牛馬,都是大型動物,他們一天攝入的東西,可能比人都要多的。

青草本身提供的能量,也比不上植物,畢竟,植物之中蘊含的熱量極高,青草有什麼。

牛馬這樣的大型生物,他們再怎麼的吃的少,也不會比一個人吃的少吧,2000多萬人的伙食,還是2000多里路的路程的,一句空口白牙的收回去,哪裡那麼的簡單。

這種情況下,要提供足夠的東西,那很困難,一個不好,幾千萬牲口,可能全死光。

牲口,他的價值就在於他是活物,他可以生長,甚至是繁衍,活着的動物,大部分要比死去的值錢,而且動物死掉之後,就會快速的腐爛的,真的要是命令下達了,最終韓琦不會負責運送,只會在靈州清點之後,送出去,那麼這個牲口要怎麼的送到汴梁。

中立派沒有跟着保守派一起,雖然他們不會得罪保守派,卻不怎麼看得慣,順帶的,詢問了韓琦一些,他們不理解的東西。

沒錯,就是糞便,來到西北的官員之中,其中有幾個專門潛心於農業,很自然的就問起來這些糞便來了。

只要稍稍對農業有一丁點的認識,都會知道,糞便對於農業的好處,不過,因爲收集不易,加上的效果的問題,沒有大規模的使用的。

在牧場,這個明顯動物比較多的地方,糞便也比較集中,這樣的堆放,絕對不是無用的,而是有規格。

韓琦對於農家肥這一塊,知道的也不多,如果他知道的話,就不會到了牧場之後,纔會瞭解這一切,甚至還饒有興趣的挖了幾下糞便。

對於這些來到靈州的人員,韓琦分的非常的清楚,保守派是敵人,卻沒必要針對,對方選擇人員很特別,有中層不得志的,這部分不但在朝廷之中是邊緣,就算是在保守派之中也同樣是邊緣,如果韓琦對付他們,值不值得就不用說了,真的被抓住機會,韓琦也會非常麻煩。

當然了,爲了防止韓琦真的下手,其中還是摻雜着一部分貴族,他們或者是後戚家族的直系成員,或者是高官的次子或者庶子,地位是夠了,可是也不太重要。

這部分人,擺着看就可以了,就算是最好的那個周和菊,也是一個沒有多大能力的,最多是有些小聰明,這些人韓琦從來都不看重。

可是中立派的這些,就不一樣了,他們有些只是奉命過來調查,一些人雖然級別不高,其中一個樞密院郎官,只有六品,卻掌握着樞密院軍馬司的重要職責,還有東府的一個水利方面的官員,甚至曾經參與過黃河治理。

這些人,都是能力很強,最少在他的專項之中,能力很強,這些人,是韓琦必須要拉攏的,說不定,將來就可以用的上。

韓琦是一個自負的人,也喜歡有能力部下,也喜歡提拔有能力的人。

這些問題,如果是周和菊他們提出來,恐怕韓琦都懶得解釋,現在是這一部分人,他哪怕懂得不多,也只能夠只是按照的趙信的說法,一一的給予解釋。

趙信很清楚,肥料不過是氮磷鉀,這些植物生長之中,至關重要的微量元素的,後世的化肥,相對於農家肥,含量多很多,一畝地使用化肥,一般都不超過100公斤,可是農家肥的話,最少需要五六方,這中間的差別,幾十倍以上。

這個時代的化學水平,或許在定海軍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會出現化肥,甚至如果不惜一切的成本,用實驗室合成的話,也是可以把化肥給做出來,可是那個代價太大了。

趙信目前,幾乎90%力量,是用在定海幣,各種無法保證成功率的高精尖的產品,小規模的化肥根本沒有用,化肥的作用,是普遍,那麼註定,是沒有辦法進入到序列之中的。

糞便經過積累,發酵,最終形成的農家肥,是一種天然的複合肥,雖然使用量要比化肥大的多的多,可是不容易產生化肥所出現的問題的,提升的效果也比較廣泛。

對於還沒有接觸過化肥的北宋人來說,是一個神物,可惜的,在現在,只是在初步的積蓄的階段,西北的農田水利,已經進行到了一個段落,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接下來,就是在以後的時間之中,逐步完善,體系化這些水利工程,讓他們起到更大的效果。

還有不足一個月,就是春天了,種植的季節要到了,西北這邊,冬天稍稍長了一點,種植莊稼的時間,可以拖到的四五月,可是最多,也就是兩三個月的時間。

對於韓琦來說,靈州和西北的根基,已經紮下了,5000萬到7000萬畝體量的龐大農田,需要數目更加廣大的人員。

在軍隊之中,已經做了準備,30多萬的原來靈州的牧民,會抽出10萬青壯,剩下的全部投身到牧場之中,數量不足,也算是可以接受,抽出來的10萬,加上後來到來的20萬青壯,則作爲屯田和開墾的主要力量。

這些人提供勞力是夠了的,可是要種田,真的不行,必須要有30萬到50萬之間中原勞動力,當兩者的勞動力加起來達到80萬的時候,勉強一人照顧50畝的土地,可以保證這些土地不被荒着。

精耕細作是別想了,一個人照顧50畝的土地,哪怕在牛馬這樣的大型牲口,還有與之相配套的大量的工具,也只是保證了開墾,種植等基本的步驟,恐怕連除草,都很難做到精密,只能夠大略的來完成。

可是韓琦只能夠在西北,臨時調動了3萬多人有經驗的農戶,再加上各大商會支援的一些,大概20萬人,這些不是過來定居,是通過商會的關係,可以過來務工,從春天過來,到冬天,農作物完成收割之後離開,他們也不依靠種植過活,西北會給出一定的工錢,總之,不會低於普通勞動力一天工錢。

這些幾個渠道一起努力,這才讓韓琦,對於未來充滿了信心,哪怕,關於移民的政策,無法得到中樞批准,在商人還有本身靈州的努力下,也可以推動60萬-80萬左右的勞力,未必能夠把整個西北都給開闢出來,最少可以保證4000萬畝。

4000多萬畝水澆地,代表着什麼,近億石的糧食產出,以西北目前不足百萬的人口,一年的花費只有一千萬石,也就是說,可以有9000萬石的結餘。

在南方,或許糧食多起來,不是什麼好事情,畢竟江南是目前北宋的糧倉,哪裡普通的土地,也有2石以上的產量,加上歷史的關係,大部分都是新開闢出來的土地,土地兼併和問題並不嚴重,真的到了豐產的時候,糧食還會大規模的降價。

西北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爲什麼京杭大運河的江南部分,任務基本上,就是在不停的運送糧食,把大量的糧食,從江南運送到北方,就可以知道,有多麼缺少糧食。

這個時代有一個數字,南方農田數量,已經超過了北方,而且超過了不少,可是人口上面,北方一直都是碾壓這南方,除了大量軍隊帶來的人口增長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

中原,河南陝西,這兩個省份,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無數的傳說和上古聖王,無不是誕生於這裡,再加上漢唐這兩個強大帝國的基礎,以長安和洛陽爲核心的這個體系,在過去千年的時間之中,一直都是整個中原王朝的核心,以此衍生出了人口稠密的北方。

在北方,糧食是不愁賣,哪怕在京兆府,在山西,糧食可比汴梁高的多。

韓琦沒打算賣出高價,當糧食總量上漲的時候,9000多萬石的糧食,最少可以供1800萬以上人吃一年的時間,哪怕一石500文,這也是一筆足足有4500萬貫的財富。

這筆錢不可能全部被靈州拿在手中,上繳國庫,補充財政,還有一些後續的水利工程,可是毫無疑問,這筆錢將會成爲靈州富足的基礎。這也是韓琦在靈州書寫的最高的篇章。

跟這些懂得農業,懂得水利的官員聊天,進行的總是那麼的暢快,韓琦幾乎把野心,徹底的展現在了這些官員的面前,甚至因爲他高談闊論,還增加了幾個追隨者。

這不是刻意的拉攏,而是志同道合之後,自然而然的吸引,君子羣而不黨,之前韓琦追隨范仲淹,不是因爲他屈尊於范仲淹之下,要完全聽從他的命令。

只是范仲淹的理念,信念,還有意志刺激了他,讓他願意爲之奮鬥。

現在,在插手科舉之後,范仲淹已經沒有能力再起,這個禁區,將會成爲他的教訓。

在變法派離開中樞之後,韓琦以爲,他要有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夠重新的積蓄力量,重回中樞。

插手西夏,攻佔興慶府,滅亡了西夏,本身已經讓他大大減少了這個時間,可是他要用怎麼樣的方式重新站在北宋朝堂。

不能小看這些,哪怕實力再強,能力再大,沒有一個完整的施政方法,那是不行的,根本無法越過這一步。

或許真的等十幾年後,韓琦從少年的銳意,變成了中年的沉穩,會變得保守一點,可是現在,他別無選擇,只能夠在變法這一條路上面走下去。

不過,對於范仲淹自上而下的變法,韓琦在靈州的親身經歷之中,有了不一樣的想法,自下而上也不是不可能。

在中樞,在京畿,那些保守派勢力強大的地方,根本無法實現他的想法,反倒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之前,范仲淹和他們變法派遭遇的問題。

爲了改變這些問題,范仲淹強硬的手段,甚至最終,動了的科舉。

科舉是什麼,那是皇帝跟文臣之間,唯一能夠控制的東西,不科舉,幾乎無法成爲宰撫一類的高官,而剛剛科舉完成的進士,也只是進入官場的一個基礎,是一羣青年學子,這就很好的把握到了皇權跟相權之間的平衡,當范仲淹動了這個心思,用科舉來培養變法的力量的時候,結局就註定要完了。

韓琦不會走范仲淹的老路,卻會在范仲淹的基礎上面,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找出來自己的亮點,進行改良,讓變法進行的更好。

在了靈州,韓琦用實際經驗,證明了變法的好處,集中資金,對於一些地方進行改變,用整體的力量,改變整個格局,這就是靈州的變化之一,似乎,這個可以應用到其他的方面。

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想法,大型水利工程,龐大的投入,也就是在靈州,有了靈州和議的基礎了之後,這才能夠開啓。

在此之前,別說是2000萬,3000萬貫的工程,恐怕在北宋,開啓一個300萬的工程,都需要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努力。

黃河工程提過多少次了,黃河是什麼地方,那是中原的母親河,也是包括汴梁在內的重要城市的主要水源,在北宋定都汴梁之後,單純汴梁被淹的水災都有十多次,算上之前周朝,那就更多了。

可就算這麼重要的一個水利治理的問題,不說把黃河徹底的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可是通過對於主幹和支流,進行簡單的疏浚,已達到延緩災害的程度,這樣都做不到。

原因很簡單,那是沒錢,哪怕一個官員,一個宰撫,胸中有錦繡的文章,可是沒錢也是枉然。

只有真正的站在那個位置,才知道這麼一個老大帝國的不容易,以前年輕的時候,甚至爲了上臺的,他跟范仲淹,很是敵視呂夷簡,把他作爲貪官,作爲逆臣,可是真正當范仲淹掌控朝政的時候,才發現,能夠把持朝政幾十年,沒有出現大的紕漏,北宋還能夠平穩向前,呂夷簡的能力真的不差,有些事情,換做別人,還真的處理不了。

有靈州作爲基礎,特別是有趙信的支持,要調動這些資金,或許對規模的如同西北水利工程這樣的開發,很難,可是一些零星的,自下而上的,從最底層開始的改革,就不難了。

韓琦主動把目光放下來,從底層開始,還是能夠看到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再加上不再依靠底層的那些吏目,不是利用行政命令,直接用資金作爲引導,如同靈州這樣,由一些商人們來引導,這就避免了范仲淹所遭遇的問題,保守派不聽從,繞過他們就可以了。

在這一次談論之中,韓琦也把它說出來了,很自然的,就吸引了一些人,兩個人直接投了過來,還有一些人,對於他的這個有了好感,讓他感覺到很興奮,從這個入手,從下而上,用真正發生的改變,用事實說明。

或許還無法動搖那些保守派,可是底層的民衆,將不會被他們矇蔽,誰都希望日子過好,明明可以更好,還是擺在面前的例子,爲什麼不參與呢?

這是韓琦的野望和理念,雖然只是一個雛形,卻不斷的生根發芽,成爲了他的施政綱領,只不過,他沒想到,他的方法,只是拾人牙慧,當來自未來更好的方法出現了之後,他的這個方法也最終作古,沒有發揮作用。

第五百四十五章 刀的比拼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七百六十七章 電燈和辦公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九十一章 箭是捏的!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五百七十四章 火藥肆虐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關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第一百一十九章 守城戰術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第五十六章 當頭痛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絕對不行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三百零六章 硬度體系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三百零六章 硬度體系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補)漏發了一些補上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六百八十五章 鐵路熱潮第二百零七章 神奇仙術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五百零七章 勢如破竹第二百二十章 副產品和比例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四百四十二章 鎮國基石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六百一十四章 合理要求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八百三十一章 雪片奏摺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二百二十章 副產品和比例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測量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莊蒸饅頭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
第五百四十五章 刀的比拼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七百六十七章 電燈和辦公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九十一章 箭是捏的!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五百七十四章 火藥肆虐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關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第一百一十九章 守城戰術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第五十六章 當頭痛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絕對不行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三百零六章 硬度體系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三百零六章 硬度體系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補)漏發了一些補上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六百八十五章 鐵路熱潮第二百零七章 神奇仙術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五百零七章 勢如破竹第二百二十章 副產品和比例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四百四十二章 鎮國基石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六百一十四章 合理要求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八百三十一章 雪片奏摺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二百二十章 副產品和比例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測量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莊蒸饅頭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