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軍都寨

中牟古渡距離軍都寨僅有二十里,蕭恆被斬殺的草坡距離軍都寨更近,甚至都不足十四五里天高雲淡,長空澄澈,這個距離雖然不可能看清楚人的嘴鼻耳目,但午後兩三千騎兵在十數裡外荒野間馳縱惡戰的情形,站在軍都寨城頭的軍卒則都看在眼底。

雖說距離這麼遠,兩相激戰的諸多細節看不太真切,也看不清楚雙方具體的傷亡情況,激戰的時間也遠比想象中要短促得多,卻更能直觀的感受到楚山騎像一柄青黑色的鋒刃,毫不留情、毫無阻礙的將雲州騎的包圍撕裂開。

楚山騎殺出重圍之後,就往御馬湖這邊徑直馳來。

而在蔡河北岸、人馬佔有六七倍優勢的雲州騎,卻裹足蔡水河畔不敢追殺過來。

短暫的搏殺,誰勝誰劣,即便是遠在十四五里之外,還是一目瞭然的。

不過,軍都寨守軍還是萬萬沒有想到那麼短暫的搏殺,雲州騎主將蕭恆會被楚山騎斬殺陣前。

“僞楚侍衛步軍都虞侯、雲州騎軍統制蕭恆頭顱在此!限爾等申時之前繳械投降,否則這便是爾等下場!”

數騎拿長槊將蕭恆頭顱高高挑起,圍着軍都寨而走,下達最後的通牒、敦促守軍投降。

數騎快馬挑着蕭恆頭顱,從一箭之地外緩緩而過。

相距這麼近,賀枕幾乎能看清楚蕭恆紫紅黑血跡的頭顱上那猙獰不甘的神容,這要比他聽到少將軍楊從宗在龍津橋前戰死的消息,更爲觸目驚心。

畢竟蕭恆之死,幾乎就發生他眼鼻子底下,他之前也是大體看到激戰的情形,只是沒有想到這麼短暫的搏殺,竟令這麼重要的人物斬殺馬下!

這時候有數名兵卒登上寨牆,看到其中一人朝他走過來,賀枕臉色大變,窺左右距離他較低,壓低聲音叫道:“山…山爺,你怎麼上寨牆來了?”

張雄山身穿普通的廂軍兵服,但身形魁梧的他,站在寨牆之上,遠非左右身形羸弱的廂軍兵卒所比,極爲挑眼。

賀枕唯恐這一幕落入附近的雄州守將眼裡,恨不得要拽住張雄山的胳膊,叫他蹲下來說話。

張雄山卻渾然無忌,說道:“距離申時就剩最後二刻光景,賀軍使倘若還不能拿定主意,大可將張某獻給楊青山!說不定待你們守住軍都寨,賀軍使還能拿張某正而八經換一頂指揮使的官帽子戴!”

“山爺,你這話說的,我賀枕像是出賣朋友的人嗎?”賀枕近乎哀求的看着張雄山。

“那我就不知道賀軍使到底在猶豫什麼了,”張雄山目光灼灼的盯住賀枕,問道,“難道說賀軍使到這時候還以爲楚山軍圍着軍都寨,僅僅是虛張聲勢?難道說賀軍使到這時候還以爲楊青山憑藉五六百已經嚇得肝膽俱寒的雄州兵卒能守住這軍都寨,又或者以爲雲州騎還敢衝過來解軍都寨之圍?”

張雄山這些年潛伏在汴梁城裡,以經營貨棧、騾馬行爲掩護。

無論是刺探情報,還是維持表面的經營,他明裡暗裡都與太僕寺所屬的監牧司官員往來密切。

汴梁淪陷後,雄州軍分得四千多匹良馬,繼續集中於御馬湖牧養以緩解糧秣危機。

雄州一直以來都沒有大規模的騎兵編制,得到這批戰馬,楊景臣也極其重視,除了使其

族侄楊青山率領一營雄州軍精兵駐守於此負責守禦及監牧事務,還將原監牧司的官員以及守軍都調往別處。

不過,之前作爲馬場役卒使用的廂軍,最終有一千六七百人衆,號稱有兩千人留了下來。

雖說統領廂軍役卒的主要將吏,楊景臣也都從雄州抽調人手擔任,但像賀枕等一批基層廂軍將吏還是繼續得到任用,負責飼養、放牧、繁育、病馬醫治等具體的監牧事務。

汴梁遇襲之後,楚山精銳及義軍總計千餘人衆進逼軍都寨而來,守將楊青山手下五百雄州兵卒不足以守禦偌大的軍都寨,賀枕他們纔有機會率領役卒登上寨牆參與防守。

張雄山午前緊急潛入軍都寨,通過內線聯絡賀枕,想要遊說賀枕裡應外合拿下軍都寨賀枕卻膽小怕事,甚至都不敢與張雄山見面。

進攻軍都寨在即,張雄山只得冒險假作役卒,直接登上城牆來見賀枕,對他進行最後的施壓。

“……”張雄山目光灼灼的盯住賀枕,沉聲問道,“賀軍使,時不待人啊,你此時痛下決心,還能算得上歸義將領,朝廷定然不會虧待於你,但要是在節帥正式下令攻城,賀軍使還拿不定主意,張某就算想念舊情也無力施爲啊想必賀軍使心裡清楚歸義將領與降將、俘將的區別會有多大!”

“山爺,誰又真心甘爲胡虜走狗,但問題,我賀枕一人這時候又能做得了什麼?”賀枕哭喪着臉問道。

“賀軍使只要痛下決心,諸事我們自有安排……”張雄山說道。

此次突襲汴梁,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突襲汴梁之後安排撤退事宜。

奪軍都寨良馬,乃是撤離最爲重要、關鍵的一環,楚山怎麼可能將希望寄託在賀枕一人身上?

強攻軍都寨在即,張雄山也不再掩飾,當下便將一些部署坦誠相告。

“……”賀枕聽過之後,震驚半晌,說道,“一切皆聽山爺吩咐便是!”

…………

…………

軍都寨有兩座寨門,一座東向,供官員兵卒進出,也是正而八經的城門形制,券石磚砌,寬僅一丈餘,十分狹窄。

不過,爲方便大羣馬匹早出晚歸,方便大量的草料運入,面朝御馬湖南岸槐樹岡方向的西門則要寬敞多了七八丈寬的寨門也是由數段木柵門構成。

軍都寨作爲較爲純粹的養馬地,並沒有多作防禦上的考慮;守軍心知西寨柵門乃是薄弱點,倉促間也只能將寨中的雜木製作拒馬、鹿角堆填到柵門之後。

楚山甲卒及突騎主要部署在槐樹岡東坡,防範雲州騎趁亂突襲過來,並不急於參與進攻對軍都寨。

申時又有兩隊義軍從汴梁趕來會合,總計一千五百名義軍將卒士氣大振,又裝備上新繳獲的兵甲,藉着雲梯等簡陋戰械,對軍都寨低矮的寨牆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軍都寨內的料場、兵舍燃起熊熊大火,部分馬舍打開來,數以百計的戰馬受驚在寨中奔走,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軍都寨最多時容納兩萬多匹馬圈養,佔地要比一般的縣城大得多,甚至不在州城之下。

雄州軍守兵僅五百餘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將週二十里的寨牆守得滴水不漏。

被驅趕上寨牆

參加防守的役卒,兵甲都不齊全,人心慌亂之餘也沒有幾人真心想着幫雄州軍守住軍都寨。

混亂髮生之後,早就潛入軍都寨的內線聯同賀枕等歸義武將第一時間控制住西南角的一段寨牆,配合兩百義軍將卒登上寨牆,附近的廂軍役卒很快紛紛倒戈,一隊雄州軍衝過來想要奪回這段寨牆的控制,卻很快就被擊潰、四散逃走。

爲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徐懷對軍都寨守軍並沒有趕盡殺絕之意,特地留下東寨牆及寨門不圍;進攻軍都寨也是圍繞另三面寨牆進行。

天黑之後,見雲州騎始終不敢從側後對槐樹岡發起進攻,而汴梁方向始終沒有援軍出現,守將楊青山最終放棄頑抗,率領百餘殘軍以及一批戰馬從東面奪門逃出軍都寨。

義軍將卒最先進入軍都寨滅火、平息混亂也是虧得纔剛剛入秋,軍都寨內儲存的草料不多,大火在子時之前最終撲滅。

不過,還是有大批的戰馬死於煙薰火灼及混亂的踩踐之中。

再加上楊青山從東寨門逃走,有數百匹馬匹跟隨着從東門驚走,最終清點下來,軍都寨總計繳獲兩千五百餘匹良馬,但也足夠用了。

此次集結的義軍人馬雖然衆多,有一萬餘衆,但能駕御戰馬者極少。

而義軍倘若不撤往楚山,攜帶大量迥異於尋常駝馬、耕用馬的戰馬,想回到河淮諸州縣繼續潛伏,也極爲不利。

這批戰馬最主要的,還是用來裝備侍衛親兵營,使分散潛伏到鄢陵、尉氏的兩千多侍衛新兵營將卒恢復騎兵編制這也是突襲汴梁最爲關鍵的一環。

在清濛濛的晨光中,張雄山領着賀枕等歸義將領來見稍作休憩的徐懷,偵騎也帶着汝潁最新的事態變化消息。

在最初的計劃裡,奪取軍都寨,侍衛親兵營恢復騎兵編制之後,就意味着汴梁突襲戰暫告一段落,侍衛親兵營會繼續留在汴梁附近與敵周旋,助諸路義軍快速撤走。

徐懷又沒有想着去跟赤扈騎兵主力正面交鋒,原計劃是儘可能避開從東面、東南增援過來的平燕軍騎兵主力,而料定鎮南宗王府的騎兵主力一時半會也無法渡河南下,恢復騎兵編制的侍衛親兵營,往西、往嵩山西麓撤退,並非難事。

而在最初的計劃裡,徐懷也沒有想過要收編軍都寨、戰鬥力孱弱的役卒,最多是打開錢糧庫房,任其取錢糧散去。

不過,從決定招募靖勝軍老卒及汴梁降軍之中的義勇血性之士,徐懷就調整了原定的撤離計劃。

對軍都寨千餘役卒的安排,也是不願南歸者,任其進庫房取錢糧就地散去,但最終還是有七百多役卒決定與賀枕等歸義武將南下。

以大越軍制,廂軍兵卒一部分乃是從禁卒淘汰下來的老卒,一部分乃是從流民、充軍盜匪中所徵募的羸弱之民。

他們編入廂軍之中,也是苦役爲主,薪餉比禁軍還要可憐得多,根本不足以養家餬口,因此大部分廂軍兵卒壓根就沒有家小。

直接收編七百多廂軍役卒,雖說不指望他們能參與殘酷血腥的戰鬥,但也沒有家小拖累。

徐懷也直接決定,將七百多廂軍役卒編爲一營工輜兵,以賀枕暫領營指揮使,輔助後續的作戰……

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十九章 泌陽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二十章 問策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十九章 泌陽第八十九章 市井殺賊如屠狗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三十一章 鞏縣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九十章 說服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九十章 對質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二十三章 黑鍋能否習慣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
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十九章 泌陽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二十章 問策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十九章 泌陽第八十九章 市井殺賊如屠狗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三十一章 鞏縣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九十章 說服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九十章 對質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二十三章 黑鍋能否習慣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