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裝甲部隊升級計劃

總體來說29型重型坦克和26型輕型坦克的戰鬥力還是很高的,在意大利北部的裝甲戰中,這兩種坦克在數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擊敗了德國人的4號和3號坦克,其強悍的火力和堅固的裝甲給協約國以及同盟國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在戰後英國國內陸軍部傳出了要用華夏坦克來代替英國坦克的傳言,當然,這只是說說而已,無論是從國防自主還是從經濟的角度上來看,英國人都不可能將自己麾下的全部坦克換成外國坦克。即使在歷史上日不落帝國落山之後,英國人還是兢兢業業的研製了百夫長、酋長和挑戰者一系列坦克,並且固執的將線膛炮用到了冷戰結束後!所以對這個傳言,徐傑並不在意。

雖然陸軍內部業充斥着對兩種坦克的信任與褒獎。但是作爲穿越者的徐傑可沒有放鬆對陸軍裝備建設的關注,因爲他知道,隨着時間的推移德國人可以迅速彌補技術差距,歷史上,蘇德戰爭中從4號坦克的75mml24火炮到虎式的88mml56火炮一共才用了多長時間?現在雙方的技術角逐只是剛剛開始,還遠未到耗盡潛力的程度,29型坦克的火炮才75mml40。論性能不如歷史上的德國75mml48火炮。而後者在2戰後期也不過是大路貨的標準。更爲強悍75mml70和88mml56以及88mml71這些大殺器是肯定會出現的,而從防禦上來講,虎王正面的裝甲厚度卻是過分。但是豹子的傾斜55度厚達80mm的首上裝甲依然是一個難過的坎!不管美英怎麼認爲,反正華夏是絕對不能放鬆陸軍裝備的研發的。尤其這次戰爭華夏的對手是一戰中最強的德國陸軍。

不用說。一直追求質量優勢的德國陸軍肯定在研製新式坦克,而華夏新一代坦克的研製工作也將拉開序幕。在華夏新一代重型坦克的設計要求上。徐傑明確的要求至少可以裝備90mml50級別的火炮,同時擁有不輸於歷史上豹子的車體防護和潘星坦克的炮塔正面防護,而側面裝甲的厚度也要達到60mm以上。如果不過分壓縮成員空間的話,這樣一款坦克即使採用傳動和發動機後置、參考歷史上的潘星坦克,這個重量也要達到45噸左右,這對於這款坦克的子系統的性能以及穩定性要求無疑會很高。徐傑不求這款坦克能擁有歷史上豹子那樣邁巴赫230超頻版的動力輸出,至少500馬力你要有吧?而且穩定性要高一點吧!

至於說爲何你不仿製歷史上的t44坦克?這款坦克紙面性能很強啊。道理很簡單,雖然這款坦克出來的不晚,但是人機效應實在是太茶几。而穩定性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雖然採用了發動機橫置來減少重量,但是這東西的穩定性一直很悲催,等到毛子搞出來更好的t54後,44的穩定性終於解決了,而美國人的巴頓也出來了。從性能上看,除了is7和t64(首次採用複合裝甲)出來的時候俄國人有較大優勢,其它的時候因爲子系統和人機效應的問題,is2並不比潘星優秀。而t54也不比巴頓強。

考慮到這款坦克將作爲華夏在未來2戰前中期的裝甲力量的支柱,所以徐傑不要求這款坦克研發速度多快,但是一定要穩定耐用,而且要有較大的升級潛力。要求在設計的時候預留一個足夠大的炮圈,可以容納未來的90mml70級別的火炮或者是105mml52級別的火炮。同時要求在負載上擁有一定的餘量,以便可以像歷史上的小飛象坦克那樣增加額外的裝甲。

不過很顯然。這樣一款坦克的性能明顯超出了現有科技水平,諸如發動機、變速箱等設備需要重新設計。再考慮到實驗和試車以及大量裝備,這個過程肯定會比較漫長。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潛就成了華夏陸軍總裝備部需要紙面的問題了。29型坦克作爲一種量產的中型坦克其實很成功,30多噸的重量不算高也不算低。如果能換上新的子系統的話,作爲裝甲戰的主力中坦撐過2戰中前期一點問題都沒有。於是乎,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改進計劃就此拉開。

第一種改進自然是提升29型坦克的火力,30多噸的坦克裝一門75mml40級別的火炮只是權宜之計。看看德國2戰的4號坦克裝了一門75mml48的火炮。而蘇聯的t34則把85mm火炮裝了上去,謝爾曼也有長75mm火炮。所以在這次火力升級計劃中,29型坦克將換裝新式的75mml60的火炮,當然,現在這個只是計劃,這款火炮還沒有研發出來,等到火炮出來後在設計相應的炮塔到最後裝備試車進入生產階段在和平時期大概需要1年多的時間。爲了平衡火炮增加的重量,29型坦克炮塔後部的彈倉後置。同時也會考慮換裝新式的柴油發動機來增加馬力。至於防護嗎?暫時沒有提升的計劃,畢竟隨着新式的重型坦克出現後,這款坦克將從重型坦克降職爲中型坦克,一支坦克部隊中肯定要有一些速度較快的坦克,都弄成鐵烏龜的話以後怎麼打仗?

第二種改進自然是29型坦克的各種衍生車輛,用29型坦克的底盤製造的反坦克殲擊車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能負載30多噸的底盤性能已經不低了。根據歷史的經驗,如果不怕坦克手抗議的話塞一門級別的d10t也沒關係。不過考慮到現在的對手還遠沒有那麼兇殘。同時100mm火炮彈藥太大,裝填困難同時備彈量也比較少,所以徐傑認爲可以考慮裝備75mml70火炮或者90mml50型火炮會比較好。在隨後的競標中前者最終被淘汰出局。75mml70火炮的敗北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是華夏已經打算裝備75mml60級別的火炮了,再上一個同口徑的火炮對於後勤補給以及軍工生產沒有太大的必要。而90mml50級別的火炮卻是未來重型坦克要裝備的武器。所以順道也給坦克殲擊車用了,輕鬆省事。另外一個原因就是90mm火炮的榴彈重量更大一些。對付掩體更加給力(比如說歷史上美國的m3型90mml50火炮的榴彈重量爲19kg而,m3型76mm火炮的榴彈重量僅爲10kg。)

火炮問題解決了,然後就是裝甲了,在去掉炮塔之後,節省下來的重量除了放置一門威力更大的火炮之外,同時還可以強化正面裝甲。在經過權衡之後,正面裝甲的厚度被提高到80mm,傾斜角度爲55度,而下部的厚度爲65mm傾斜角度和原來保持持平。除了動力和武器之外,發動機也會升級。

坦克殲擊車雖然是立項最早服役最早的29型坦克衍生車輛,但是卻不是整個29型坦克車系中最受歡迎部隊幻影的衍生車。不是說這種戰車的性能不好,在戰場上表現不行。而是因爲下面這款戰車的表現更好,產量更大,使用的覆蓋面也最寬!按照後來部隊基層的反應,這款坦克幾乎可以承擔從打坦克到反步兵甚至都遠程火力壓制幾乎所有的任務!

這款被成爲29型突擊炮的車輛裝備了一門122mml35的榴彈炮。其設計的初衷不過是爲了對付各種掩體和步兵。當時在選擇火炮的時候還經過一番波折,最開始的時候105mm榴彈炮是呼聲最高的火炮。尤其是採用整裝彈的105mm榴彈炮更是衆望所歸。但是隨後來自上面的一道蠻橫的命令讓整個計劃被迫全面改動!上面的某位大佬實在忍受不了一輛30多噸重的戰車只裝一門105mm榴彈炮!萬般無奈之下,華夏陸軍只能從新研究一款122mm火炮。而正因爲這個蠻橫的計劃,讓29型突擊炮名垂青史。

“105mm榴彈炮的彈丸重量太輕,只有10千克左右。而122mm級別的火炮彈丸重量高達近20kg。雙方重量差了一倍!突擊炮作爲支援步兵的單位,高爆彈的威力尤爲重要。同時也不需要太高的射速。所以122mm火炮用分裝彈也不會太成問題。105mm整裝彈雖然便於裝填,但是因爲體積過大,在封閉的戰鬥室內很難存放,不像122mm火炮的炮彈可以將炮彈和發射藥筒分開存放。當然,使用122mm炮彈最終依然會導致備彈量下降,但是綜合來看,這款火炮還是比105mm榴彈炮更好。”徐傑事後這樣解釋自己的決定。

於是乎,靠着威力巨大的榴彈,29型突擊炮幾乎能夠對付任何非加固工事。而巨大的火炮在裝備穿甲彈的時候也能打穿一般的中型坦克,等到後來有了破甲彈後,碰上重型坦克也有一搏之力。所以在戰場上獲得了一個萬金油的稱號!

感謝書友hukaikaka和zhouyu1976的打賞~~~~~。(未完待續。。)

第974章 黑暗中的希望第1275章 坦克大戰第552章 激化的矛盾第177章 戰爭新階段第709章 遲到的馬卡諾夫第929章 最後一搏第321章 紐波特紐斯第74章 自動武器的搭配第748章 屈服的俄國第315章 熱火朝天的北洋第585章 速度很重要嗎?第336章 黎明第276章 俄國人的蹤跡第1334章 血火藍天4第251章 最黑暗的一天第51章 規模龐大的意大利代表團第898章 出動第1239章 海空爭端第686章 陸軍裝甲集羣第419章 從天而降的主力艦隊第370章 飲鴆止渴第685章 德國的盟友們第1017章 軍備競賽擴大化第711章 拉仇恨啊第585章 速度很重要嗎?第780章 優化策略第412章 誘敵深入第1196章 向東還是向西?第765章 反潛戰第873章 巔峰狀態第738章 最後的戰鬥第647章 磨礪第1406章 虎式恐懼症第135章 步兵武器研製成功第534章 步入成熟的華夏海軍第247章 左右逢源第598章 THE BIG SEVEN !!第176章 東海上的血案第1028章 華夏的航母之路第1066章 鑄造中堅2第1183章 嘴炮之戰第968章 自投羅網第226章 失誤第101章 江南製造總局第1329章 呼嘯長空2第1290章 飛躍第737章 埃森的困局第1353章 絕唱第421章 異變第278章 托爾金來了第706章 抉擇第1131章 孤注一擲第1324章 決不退縮1第63章 “六國聯軍”進北海第277章 擱淺的巨鯨第1315章 落幕和影響第1209章 艦載雙發飛機第297章 規劃第624章 大碰撞第599章 訪問朴茨茅斯第715章 賠償問題第1027章 航母到底怎麼造第354章 謀劃第1274章 太兇殘了第1123章 新的階段第991章 諸神的黃昏3第622章 大戰之前的平靜第1303章 側翼威脅第628章 相持第295章 國家民族高於一切第1201章 華夏鷹羣3第638章 餘波第833章 這絕對不是偶然第503章 南洋水師的未來第624章 大碰撞第472章 追逐第121章 回到天津第749章 落下帷幕第952章 拉人入夥第782章 費舍爾的苦衷第212章 絞肉機第802章 這就開打了?!第1358章 談判和終結第1038章 航母交戰推演第405章 草原上的追逐戰第1106章 對策第353章 戰艦OR商船?第36章 把船賣到北洋去第460章 遲到的主力艦隊第1339章 反擊計劃第1122章 結束第127章 中樞的反應第794章 幸災樂禍的德國人?第1449章 歐陸最後一戰2第1060章 K計劃和魔鬼之翼第1336章 比斯開灣上空的鷹4第1479章 從雲間到地面(1)第929章 最後一搏第1496章 錫蘭海戰第902章 血腥的近戰
第974章 黑暗中的希望第1275章 坦克大戰第552章 激化的矛盾第177章 戰爭新階段第709章 遲到的馬卡諾夫第929章 最後一搏第321章 紐波特紐斯第74章 自動武器的搭配第748章 屈服的俄國第315章 熱火朝天的北洋第585章 速度很重要嗎?第336章 黎明第276章 俄國人的蹤跡第1334章 血火藍天4第251章 最黑暗的一天第51章 規模龐大的意大利代表團第898章 出動第1239章 海空爭端第686章 陸軍裝甲集羣第419章 從天而降的主力艦隊第370章 飲鴆止渴第685章 德國的盟友們第1017章 軍備競賽擴大化第711章 拉仇恨啊第585章 速度很重要嗎?第780章 優化策略第412章 誘敵深入第1196章 向東還是向西?第765章 反潛戰第873章 巔峰狀態第738章 最後的戰鬥第647章 磨礪第1406章 虎式恐懼症第135章 步兵武器研製成功第534章 步入成熟的華夏海軍第247章 左右逢源第598章 THE BIG SEVEN !!第176章 東海上的血案第1028章 華夏的航母之路第1066章 鑄造中堅2第1183章 嘴炮之戰第968章 自投羅網第226章 失誤第101章 江南製造總局第1329章 呼嘯長空2第1290章 飛躍第737章 埃森的困局第1353章 絕唱第421章 異變第278章 托爾金來了第706章 抉擇第1131章 孤注一擲第1324章 決不退縮1第63章 “六國聯軍”進北海第277章 擱淺的巨鯨第1315章 落幕和影響第1209章 艦載雙發飛機第297章 規劃第624章 大碰撞第599章 訪問朴茨茅斯第715章 賠償問題第1027章 航母到底怎麼造第354章 謀劃第1274章 太兇殘了第1123章 新的階段第991章 諸神的黃昏3第622章 大戰之前的平靜第1303章 側翼威脅第628章 相持第295章 國家民族高於一切第1201章 華夏鷹羣3第638章 餘波第833章 這絕對不是偶然第503章 南洋水師的未來第624章 大碰撞第472章 追逐第121章 回到天津第749章 落下帷幕第952章 拉人入夥第782章 費舍爾的苦衷第212章 絞肉機第802章 這就開打了?!第1358章 談判和終結第1038章 航母交戰推演第405章 草原上的追逐戰第1106章 對策第353章 戰艦OR商船?第36章 把船賣到北洋去第460章 遲到的主力艦隊第1339章 反擊計劃第1122章 結束第127章 中樞的反應第794章 幸災樂禍的德國人?第1449章 歐陸最後一戰2第1060章 K計劃和魔鬼之翼第1336章 比斯開灣上空的鷹4第1479章 從雲間到地面(1)第929章 最後一搏第1496章 錫蘭海戰第902章 血腥的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