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盛世(三)

她最後一句話說得太文,豪傑們聽不大明白。但遙遙綴在衆人身後的謝映登卻如同被冷水淋頭,整個人立刻清醒起來。“一個出身蠻荒的女人挑選丈夫,還懂得挑情投意合的,不打算依賴於人成就富貴,不肯爲虛無縹緲的前途迷花了眼睛,謝映登啊謝映登,你怎麼關鍵時刻還不如一個女人看得透徹呢?”

心中這樣想着,他下意識地撥轉馬頭,轉向土丘之南。這回,瓦崗軍親兵沒有發愣,李旭派來給他引路的侍衛們卻被客人的古怪舉止弄糊塗了。其中一個年齡稍大些的見過世面的多,快速追了上來,輕輕拱了拱手,禮貌地詢問道:“謝,謝將軍這準備去哪裡?能不能明確示下?”

“回軍營。回我帶來的那些弟兄們中間去!”謝映登用力揮了下胳膊,非常豪氣地回答。眼前又不由自主地閃過上官碧的影子,金屋藏嬌,長門賦,這些漢家故事她都爛熟於心,若不細細追究,哪個能知她是鮮卑人?經歷了五胡之亂後,這北國之中,哪個是漢兒,哪個是鮮卑,又如何分得清楚?

瓦崗軍被臨時安排在堡南駐紮,一路下坡順風,馬蹄聲聽起來無比輕快。堪堪到了營門口,又一隊夜歸人挑着兩盞表明身份的燈球,與謝映登和他的隨從擦肩而過。

“是時司馬麼?”謝映登眼尖,從燈籠上的字樣輕而易舉地分辨出對方的身份。博陵軍左司馬時德方是綠林大豪時德睿的胞弟,這麼晚了他才向博陵軍大營趕,肯定是剛剛探視過自己的哥哥回來。

而時德睿的身影恰恰不在剛纔那夥去英雄樓喝茶的人之間。所以他對未來的選擇就非常令人玩味。聯想到白天時此人曾經說過‘是尊敬李旭站在長城上才領軍前來助戰,而不是尊敬李旭驃騎大將軍的身份!’謝映登覺得自己有必要跟時德方閒聊幾句,藉此探聽一下博陵將士們對未來的真實想法。

時德方在河南見過謝映登,知道眼前這個年青人與自家主公算是同門師兄弟。看對方的樣子像是有話要跟自己交代,趕緊撥轉馬頭靠了過來。

“這麼晚了,時司馬難道還要趕着去軍營巡視麼?”謝映登沒話找話,明知故問。

“剛剛去看過族兄,多年不見,聊得忘了時辰。咱博陵軍規矩,軍官不得隨意留宿他人營房。所以無論多晚,我都得回軍營中,不能明知故犯。”時得方拱着手,不着痕跡地解釋了一句。

“瓦崗軍的營寨和補給,多謝時司馬看顧。”謝映登微微抱拳,在馬上向時德方致謝。

“此乃時某分內之責!”時得方趕緊側身避讓,然後再次拱手相還。“況且將軍押送了這麼多糧食來,解了博陵燃眉之急。要謝,也是我多謝你纔對!”

“德方兄客氣了!”謝映登笑着搖頭,“莫說我家軍師與你家將軍是刎頸之交。這點忙理應相幫。即便是謝某跟令兄也多少年的交情。他不遠千里趕來爲我師兄助戰,我這做師弟的給他籌備些糧秣也是應該的。”

“胞兄能有謝將軍這樣的朋友,是胞兄之福!”聽出對方話裡有套近乎的意思,時得方順口應承。謝映登找我有事?說話間,他本能地反應到這一點。握住馬繮繩的手忍不住緊了緊,臉上笑容依舊,全部心神卻都集中在了雙目之中。

月光和***的照射下,謝映登的表情波瀾不驚。他似乎沒認爲自己這樣套近乎已經逾越了一名客人的身份,也似乎沒注意到時德方的戒備以及博陵侍衛們的警覺。笑了笑,繼續道:“可若不是這回並肩來到長城之上,謝某還真不知道時老大居然有個做將軍的弟弟!想必是他怕引起什麼誤解,耽擱了你的前程。可師兄爲人素來坦蕩豁達,只要時將軍行的正,他又怎可能因爲一兩句流言蜚語便對得力部屬起了疑心。”

“大將軍待時某恩遇甚隆。時某此生只敢全力相報!我博陵軍上下,全是唯大將軍馬首是瞻的。”聽謝映登說得上道,時德方緊張的心情稍微鬆了鬆,微笑着回答。

“家兄這次來,我便勸他,不如藉機投於大將軍麾下!”不待謝映登繼續套話,時德方又主動解釋。“他在地方上雖爲一霸,但於百姓眼裡。官府和綠林畢竟有些區別。這一生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固然爽利。可子侄們卻不能永遠繼續綠林日子。以守土之功,抵往昔之過。憑着我家將軍的器量,肯定會接納家兄!”

他以爲是謝映登看不慣自己兄弟兩個一人當官,一人當匪,兩頭下注的行徑,所以故意出言試探。卻忘記了謝映登的身份仔細追究起來,也不過是一名實力大一些的“匪”而已,沒來由又怎會在別人的身份上做文章。正狐疑間,又聽謝映登笑着說道:“這話在來時路上我就跟令兄唸叨過。但他和韓家哥哥都堅持要等見過大將軍,聽聽大將軍的平生志向後再做定奪。我雖然與令兄走得近,也不便過多幹涉他的事情。畢竟他不是一個人,背後還有萬餘弟兄及數縣百姓。即便不爲自己着想,也得爲麾下弟兄和治下百姓的前途多考慮些。”

“家兄也的確這麼說。他對大將軍的氣度和爲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時德方疑慮之心漸弱,嘆了口氣,悵然說道。“但涉及到數萬人前程的事情,他的確不好輕易決斷!”

謝映登何等聰明之人,一聽此言,立刻猜到時家兩兄弟和自己今晚一樣話不投機。如此,接下來兩人便更有共同話題了。只要順着這根藤爬上去,不難摸出個熟透了的大木瓜來。於馬背上再次拱手,他坦誠地向時德方發出邀請。“此時還不到二更。時司馬如果方便,不如到我瓦崗營中小坐片刻。長城外的敵情我並不熟悉,時司馬幫忙謀劃謀劃,明日瓦崗弟兄也少一些損傷!”

“也好!”時德方略微猶豫了一下,欣然答應,“我對綠林不熟。謝將軍恰好能指點我,如何勸得家兄回頭!”

雙方相視一笑,並絡而行。一邊走,一邊聊,待得入了謝映登的主帳,已經將敵情與攻守注意事項交流了個大概清楚。命人重新煮了濃茶,謝映登一邊斟茶,向時德方告罪。“這麼晚了本不該拉時司馬來我營中。但我心中之惑,非司馬大人不能解。若此惑不解,非但令兄下不了決心留在涿郡,明日謝某即便戰死沙場,也難以瞑目而去!”

“將軍何出言!”雖然心中早就猜到對方必有圖謀,時德方還是被謝映登的話嚇了一跳,站起身來,警覺地反問。

“時司馬不必如此謹慎!”謝映登放下茶壺,以手指天,“謝某雖然不才,卻也不是那會陷害自家師兄的卑鄙小人。我可以對天發誓,我今日所爲,若有一絲想傷害師兄的意思,便要我天打雷劈,子孫斷絕!”

“將軍不必如此。你能在博陵軍最需要時雪中送炭,必不是那居心叵測的小人!”時德方苦笑着制止。“只是將軍心中之惑,時某未必解得。即便時某僥倖能解,若是軍規不容,時某也未必說得!”

“與軍旅無關!”謝映登重新坐好,吹了口茶盞上的熱氣,嘆息着說道,“我之惑,想必也是令兄之惑。時將軍追隨我師兄多年,可知道我師兄平生之志?要知道,謝某此番不僅是一個人前來,這數十車軍糧,是從我瓦崗弟兄牙縫裡所省出來。不問明你家大將軍平生之志向,謝某便無法給黎陽城中數萬瓦崗弟兄一個滿意的交代!”

霎那間,時德方的苦笑凝固在了臉上。他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回答謝映登,只好嘆息幾聲,頹然跌坐於茶盞之旁。今晚他與自家胞兄詳談時,時德睿問得也是同樣的話。如果李旭有問鼎之志,若干綠林豪傑寧願拒絕他人的執意拉攏,也要主動投靠於其麾下。若是李旭只想做一個替人做嫁衣的將軍,打完長城之戰後,衆豪傑便要各奔前程。與其跟在李旭身後慢慢向上爬,不如直接去尋那坐在高位之人,拿目前手中的實力做晉身之階。

“唉!”謝映登也跟着嘆氣,舉起茶盞,做了個請的手勢。

時德方與他同病相憐,以茶代酒,且洗愁腸。接連幾盞濃茶過後,雙方的距離驟然拉近,談話也就慢慢進入了彼此需要的正題。

“我家將軍,非但無意問鼎,恐怕連無齊桓晉文之念都沒有。”時德方品味着茶中的苦味,笑得好不甘心。

謝映登滿臉悵然,嘆息相應,“你家大將軍真是個怪胎,老天讓他有項羽、劉邦之能,卻偏偏長了許由、范蠡的肚腸!”

“大將軍若肯領我等平定亂世,其必爲昔日周召!”

“師兄若肯挑頭戡亂,不知道多少豪傑要傾力相隨!”

二人均不把話說明,言語之外的意思卻都表達得非常清楚。李旭所圖太小,這一點曾經讓博陵軍中不止時德方一個失望。而謝映登此時提進來,不過是讓失望又加深了幾分罷了。

“所謂事君以謀,鞠躬盡瘁!不知道時兄可曾直言相諫?”又嘆息了一會兒,謝映登故意追問。

回答依舊以一聲長嘆開頭,“唉!博陵軍中雖然不以直言爲罪。可將軍之心,堅若磐石!”

“時兄可知何以如此?”

“我若知道,還會束手無策麼?”時德方繼續苦笑。“謝將軍即爲大將軍之同門,可知道將軍爲何寧願助人成事,也不願放手博他一博?若是能找到其中緣由,拼着被大將軍逐出博陵,我也願做那直諫之臣!”

“那我倒能猜測一二!”謝映登要的就是這句話,朗聲迴應。

李旭之所以準備避居塞外去做一羣胡人的可汗,在謝映登眼裡無非有幾下幾個原因。第一,其生性謹慎,擔心打完此戰後博陵軍實力拼淨,所以與其領着大夥爲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去冒險,不如趁勢退出問鼎之爭,換取一方的平安。

其二,唐王李淵目前羽翼已豐,而六郡四面是敵,所以與其打一場兩敗俱傷的叔侄、翁婿之戰,還不如將六郡移交給李家,藉此加快結束亂世的腳步。至少,這樣不會讓博陵六郡再遭戰火,也不會讓李萁兒感到難過。

其三,李旭自己也說過,他不願意與昔日並肩作戰的人對面拔刀,更不想讓骨託魯全身而退。所以乾脆追過去,自己搶了骨託魯的大汗來坐。藉此保得東塞數十年的安寧。

第四,河東李家在“新闢”之地上,也嘗試着進行了一系列均分田地,打擊舊隋豪強的行爲。此策與六郡新政幾乎是不謀而合。所以爲了新政的延續,向李淵稱臣也比雙方拼個你死我活要好。

但這些理由,在謝映登眼裡幾乎全是藉口。長城之戰固然會讓博陵軍實力大損,但李旭個人的聲望卻如日中天。憑着守土之功和楊廣的御賜金刀,日後難道還愁無人來投麼?即便別人不來,瓦崗黎陽軍肯定也會前來。屆時,憑着徐茂功之謀,秦叔寶、羅士信之勇,天下英雄有誰能擋?

此外,爭天下又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情。博陵軍不主動向李淵挑戰,難道李淵在天下未定之前,能拉下臉來從女婿手裡搶地盤麼?即便河東李家臉皮再厚,其麾下將士難道不珍惜半分曾經與博陵並肩抗敵的情誼?天下百姓難道不會唾罵河東李家卸磨殺驢?憑着六郡新政打下的根基,有個三年時間,博陵軍的羽翼一樣會豐滿。待它一飛沖天之時,區區李淵又能奈何?

況且李家新政完全是爲了解決燃眉之急,不得已而爲之。熬過難關之後,是否會堅持下去還很難說。而骨託魯退去後,威信盡失,草原上那些受了他的騙的部族肯定要趁機起來奪權,自家窩裡不穩定的情況下,狼騎想捲土重來,談何容易?

千思萬想,謝映登無法理解李旭的選擇。他知道以師兄的性子,這麼大決定不會不徵詢部屬的意見。但只要自己能轉彎抹角地勸服時德方、崔潛、趙子銘等人,未必不能讓師兄改變初衷。

“將軍親口對你說,他準備追殺骨託魯到塞外?”聽完謝映登的話,時德方吃了一驚,急匆匆地追問道。

“只是順口一說,想必是一時興起之言。但以師兄的性格,我怕今後他難保會以此爲選擇!”謝映登沉吟了一下,猶豫着點頭。“如果師兄如此決定,我又怎能把對李密失瞭望的瓦崗弟兄引薦到博陵軍中來。師兄他不在乎做蠻夷之君,瓦崗弟兄們卻未必受得了塞外的苦寒天氣!”

按照常理,師兄弟之間的私下交談,他不該這麼早就透漏給時德方。但既然決定了將來要儘量把瓦崗羣雄引到李旭麾下,謝映登就不得不玩一些小手段。他得爲瓦崗羣雄謀個好出路。此外,以他的角度看來,自家師兄只是最初一步邁不開而已,只要大夥背後推他一把,邁開第一步後,前路便是海闊天空。

“謝將軍是說,瓦崗羣雄準備另投新主?”時德方的眼神頓時一亮,遲疑着問。他無法相信謝映登所言爲真,雖然對方曾經一再給出暗示。博陵軍最大的弱項便是人才匱乏,而瓦崗羣英雖然曾經屢屢敗於博陵軍之手,其中個別人的才能和武藝,卻是博陵軍上下人人佩服的。

“不是另投他主。而是李密已經將大夥帶入了絕境。”謝映登見對方話語裡露出了希望,索性實話實說。“瓦崗軍聲勢依然在。但早已不是當年的瓦崗。大夥此刻留戀不去,無非是念着昔日之香火情分,猶豫觀望而已。如果李法主屢戰屢勝還好,他若是再像當年輸給大將軍那樣輸上一次,瓦崗軍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瓦崗羣雄能來。我博陵實力又比誰人差?”時德方連連拍案,“大將軍可知道此事?謝將軍沒跟大將軍明說麼?”

“沒明說,但師兄應該能聽出來!”謝映登突然有些懊悔,沮喪地回答。他猛然意識到眼下李旭雖然身居高位,卻沒經歷過一天豪門生活。因此說話做事依舊帶着昔日的直白與爽利。與這樣的人交流,採用豪門之間那種表面上平平淡淡,一切都在桌子底下交易的方式顯然是失策。坦誠地告訴他,瓦崗中很多將領認定了他是英雄,準備追隨他建立功業纔是正途。

時德方先是點頭,然後連連搖頭,“將軍應該能聽出來。但將軍的心結應該不在這兒。敢問謝將軍一句,關於問鼎逐鹿之事,我家大將軍還說過什麼?可有與衆不同之語?”

“你家大將軍說得話,聽起來一句比一句讓人生氣!”提起李旭之言,謝映登鬱悶得只想找人打上一架。見過固執的,卻沒見過李旭這麼固執的。如果真的像時德方所言,他明知道瓦崗羣雄對其翹首以盼,還猶豫自己實力不足幹什麼?不是謝映登自誇,如果這幾年瓦崗羣雄不是跟着李密,而是跟着一位能力氣度都名副其實的雄主,天下大勢早就定了,又怎會到現在還戰亂不休?

“最可氣的是哪一句?”時德方知道自己已經接近了問題的關鍵,抓住一切機會追問。

謝映登越想越氣,用顫抖的聲音答道:“他說,如果南下逐鹿,看不出百姓死在他的刀下,和死在突厥人刀下什麼區別。也看不出來我勸他問鼎逐鹿,和別人引突厥入寇有什麼區別!”

“我知道了!”時德方用力一拍,差點把面前的小几拍散了架子。“謝將軍勿惱,我家大將軍的心結就在此處。當年有個姓袁的道士勸他逐鹿,他也是感慨自身爲鹿,所以不願意把自己的父母兄弟當做獵物。兵兇戰危,你我眼裡爭的是天下,而在大將軍眼裡,每一個死於逐鹿過程中的百姓,恐怕都是因起個人野心而起。所以他寧願退避,也不願意爲一人之江山,看到累累白骨!”

“就他一個人仁厚!”謝映登明知時德方分析得正確,還是十分窩火。雖然打過幾年替天行道的大旗,但即便瓦崗羣雄當中,大多數人也是終日想着馬上取功名。說大夥視人命如草芥有些過分,但至少沒把死幾個無辜百姓,看得像天塌下來那樣嚴重。

況且打仗哪有不死人的。爲了讓中原早日恢復生機,死一些無辜者,也是應有的犧牲罷。百姓們要怪也應該怪自家命運不濟,不該生於亂世。又怎麼能怪到結束亂世者的頭上?!!

“謝將軍生於簪纓之家。自然猜不到我家大將軍的心思!”時德方又是感慨,又是佩服,“在謝將軍眼裡,死得百姓都是無關之人。而在我家將軍眼裡,死的卻都是他的父母親朋。他和張老將軍一樣,以守護爲武者之責,而不是單純地想奪取功名。古語云,仁者無敵。大將軍有此仁念,天下有何愁不定?”

“你先別忙着發感慨!”謝映登真想走過去,一腳將時德方踢翻在地上。自己這廂急得心裡直冒火,作爲李旭的臂膀,時司馬居然還有空掉書包!真是什麼樣的主公用什麼樣的臣子!

時德方笑着擺手,滿臉自信,“謝將軍莫急。所謂對症下藥。你我昔日都沒猜到大將軍的心思,自然說什麼他也聽不進去。如今既然已經知道他爲什麼固執己見,便有辦法解決問題了!”

謝映登被笑得沒來由一陣心裡發虛,收起怒容,低聲問道:“你有什麼辦法,不妨說出來聽聽!”

“謝將軍勿怪我實話實說。我家大將軍雖然與你同門。但他真正傳接的,卻是張老將軍的衣鉢。”時得方點點頭,緩緩說道。

關於這一點,謝映登也非常清楚。秦叔寶到了瓦崗之後,曾經很坦白地告訴衆人,如果不是楊廣中途將李旭調往博陵,而是由張老將軍選擇繼承人的話,齊郡兄弟應該追隨李旭,而不是很無奈地跟着自己上瓦崗。

“張老將軍生前有言,武將的職責是守護。所以他寧願戰死,也容不下你們瓦崗軍這些破壞者!”時德方笑了笑,繼續解釋。“對於我家將軍而言,他傳了張老將軍衣鉢,就要將守護之責傳承下去。所以,寧可不爭天下,也要守護一方安寧。”

“爭了天下,還不是守護了一國安寧。比他守護方寸之地豈不大得多?”謝映登撇撇嘴巴,悻然點評。“難道博陵六郡值得他守護,天下百姓就該遭受兵火麼?簡直是閉着眼睛說瞎話!”

“如果謝將軍能有辦法將你這句話讓我家將軍接受了。我家將軍自然要化家爲國,以改守護一隅爲守護九州!”時德方冷靜地點頭。這是他能找到的,唯一能讓李旭改變主意的方法。如果能讓李將軍把問鼎逐鹿看做守護的一種方式,李將軍的心結自然就能解開,大夥的平生之志自然能得以滿足。

“可將軍說過,天下之鼎不止九個!”同時,他心裡響起一個微弱的聲音。時德方努力集中精神,將這個小小的猶豫壓制了下去。關鍵時刻,他不能再做絲毫的動搖。

聽完他的話,謝映登臉上沒有任何驚喜。李旭如果是非常容易被勸動的人,他今日又何必拐彎抹角來走時德方的門路。“我沒有辦法!!他認爲河東李家已經優勢明顯,退出纔是解決之道。他還認爲自己在塞外,可以約束諸胡,免得有另一個骨託魯趁勢而起。而有這樣一支力量在塞外,李家子孫行事也會小心謹慎,努力不重蹈楊家覆轍!”

有狼在側,鹿會跑得更快更主動,也就是熟悉塞外,又熟悉中原的李旭,纔能有這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謝映登自認見識少,駁不倒李旭所言的歪理邪說。雖然他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

“如果謝將軍有辦法證明,大將軍的守護之道根本行不通。河東李家得了天下,只會是第二個楊家,大將軍也許會幡然悔悟!”時德方見謝映登沒聽明白自己的意思,繼續循循善誘。有些手段,作爲李旭的臣子,他不能也不方便使出。關鍵時刻,老天偏偏送了一個謝映登上門。假手謝映登這個外人做一些非常之舉,過後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很難,除了向突厥稱臣這件事外,李淵其他所做所爲,都甚合師兄之願。”謝映登繼續搖頭。身爲瓦崗軍曾經的哨探大總管,他曾經極其認真地關注各路諸侯的日常施政舉措。李淵用人不以出身高低,對於前來投奔的綠林豪傑與世家子弟有功同賞,並且奪長安、關中支持楊家的富豪手中田產分給百姓,都是李旭所讚賞的。若想找出李淵的治政失誤來,並藉此說服李旭與河東翻臉,實在是非常不易。

“唐公畢竟已經年過半百了!”時德方詭秘地一笑。“而他的子侄中,能否蕭規曹隨,還很難說!建成世子雖然寬厚,卻未必能讓羣臣敬服。而唐公的其他子侄,難免不出另外一個楊廣!”

這句話非常不容易理解,至少站在謝映登角度,他看不出來唐公李淵的三個兒子中,誰人有成爲楊廣的潛質。以他所掌握的情報,李建成、李世民二人雖然不合,唐公卻努力把握着兄弟二人實力的平衡。況且李世民既善於用兵,又善於用人,年紀雖輕,卻絕非楊廣這種庸才可比。

“據說當今陛下,也曾經英明神武過!”時德方的笑容越來越詭秘,看上去彷彿蒙着一團霧。“但當今陛下,殺兄逼父,那狠辣勁兒,也是超乎常人的。不知道謝將軍可曾聽說過,上次博陵軍於黃河南岸兵敗,並非戰事不利,而是在關鍵時刻,被東都的兵馬抄了後路!而東都兵馬之所以抄博陵軍後路,卻是因爲李淵即將造反的消息傳到了監國耳朵裡!”

“我知道!”這段往事給謝映登留下的印象極深。那是瓦崗軍自初創以來最危險的一戰,幾乎所有人都被李旭打得喪失了信心。如果當年不是段達在背後給了李旭一刀,以當日之形勢,也許李密的人頭早就被送到了楊廣的桌案前。自然,天底下也不會再有什麼瓦崗軍。“可那與勸說師兄有什麼關係。李淵的確造了反,我若是段達,認定了他們是叔侄,也會出兵抄師兄後路!”

“可消息怎麼那樣巧。早不傳,晚不傳,偏偏最關鍵時刻傳到了東都。按距離和常理,消息也該先到京師纔對。”時德方喟然長嘆,“可惜,大將軍的夫人年紀青青,就斷送在了黃河岸邊,肚子裡還懷着將軍的骨肉。可惜我博陵子弟,去的時候七千,回的時候連一千七百都沒剩下。可惜黃河兩岸,不知道多少人爲此死於非命。誰做得孽,誰撈到了好處。難道謝將軍身爲瓦崗哨探大總管,就一點風聲也沒聽到麼?”

說到這,他故意將聲音頓了頓,以便讓哨探大總管這個職位被謝映登聽得清楚。然後看似不經意的補充了一句,“在那之前不久。有人曾經到博陵勸說將軍夫人,請你替將軍做主與河東結盟。而夫人以將軍不在爲由拒絕了。黃河南岸一敗之後,緊跟着是羅藝入侵。危機關頭,哪怕別人送來的是一碗毒藥,爲了守護六郡,大將軍也只能忍痛吞下了!謝總管,難道你用心去找,真的會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麼?”

第3章 無衣(一)第3章 烽火(一)第1章 擊鼓(一)第5章 無家(五)第6章 錦瑟(三)第2章 壯士(四)第7章 盛世(十)第4章 干城(一)第5章 無名(五)第1章 出柙(六)第7章 盛世(四)第1章 出柙(四)第2章 背棄(一)第4章 變徵(二)第7章 盛世(四)第4章 干城(四)第5章 無家(二)第1章 盛世(一)第6章 持槊(七)第7章 盛世(十二)第3章 無衣(四)第7章 盛世(十三)第6章 持槊(八)第2章 吳鉤(二)第1章 出柙(五)第5章 諾言(三)第4章 干城(七)第3章 無衣(六)第3章 無衣(二)第5章 出柙(五)第2章 虎雛(一)第4章 干城(七)第7章 盛世(九)第5章 獵鹿(六)第5章 歸途(五)第2章 展翼(四)第1章 盛世(四)第6章 錦瑟(六)第1章 出柙(一)第4章 補天(六)第2章 壯士(二)第3章 浮沉(六)第2章 吳鉤(七)第5章 無名(七)第1章 羽化(三)第7章 盛世(一)第4章 醉鄉(三)第2章 背棄(五)第7章 盛世(九)第4章 故人(三)第2章 背棄(二)第1章 羽化(四)第5章 歸途(五)第1章 大賊(六)第2章 吳鉤(八)第4章 取捨(七)第6章 持槊(三)第4章 干城(四)第2章 展翼(三)第5章 歸途(五)第1章 羽化(二)第5章 諾言(一)第6章 持槊(一)第1章 羽化(三)第4章 補天(二)第7章 盛世第7章 盛世(四)第3章 浮沉(七)第4章 變徵(六)第6章 錦瑟(四)第4章 補天(三)第2章 背棄(八)第3章 何草(六)第2章 虎雛(二)第2章 展翼(二)第5章 歸途(七)第2章 背棄(六)第2章 出仕(二)第6章 持槊(一)第7章 盛世(六)第4章 取捨(四)第5章 君恩(五)第3章 爭雄(三)第7章 盛世(十一)第5章 君恩(二)第2章 吳鉤(四)第4章 故人(五)第5章 無名(六)第4章 故人(四)第3章 爭雄(五上)第5章 諾言(二)第5章 歸途(六)第5章 獵鹿(二)第4章 國殤(八)第4章 干城(一)第7章 盛世(五)第2章 展翼(八)第1章 盛世(六)第1章 肱股(四)第4章 干城(一)
第3章 無衣(一)第3章 烽火(一)第1章 擊鼓(一)第5章 無家(五)第6章 錦瑟(三)第2章 壯士(四)第7章 盛世(十)第4章 干城(一)第5章 無名(五)第1章 出柙(六)第7章 盛世(四)第1章 出柙(四)第2章 背棄(一)第4章 變徵(二)第7章 盛世(四)第4章 干城(四)第5章 無家(二)第1章 盛世(一)第6章 持槊(七)第7章 盛世(十二)第3章 無衣(四)第7章 盛世(十三)第6章 持槊(八)第2章 吳鉤(二)第1章 出柙(五)第5章 諾言(三)第4章 干城(七)第3章 無衣(六)第3章 無衣(二)第5章 出柙(五)第2章 虎雛(一)第4章 干城(七)第7章 盛世(九)第5章 獵鹿(六)第5章 歸途(五)第2章 展翼(四)第1章 盛世(四)第6章 錦瑟(六)第1章 出柙(一)第4章 補天(六)第2章 壯士(二)第3章 浮沉(六)第2章 吳鉤(七)第5章 無名(七)第1章 羽化(三)第7章 盛世(一)第4章 醉鄉(三)第2章 背棄(五)第7章 盛世(九)第4章 故人(三)第2章 背棄(二)第1章 羽化(四)第5章 歸途(五)第1章 大賊(六)第2章 吳鉤(八)第4章 取捨(七)第6章 持槊(三)第4章 干城(四)第2章 展翼(三)第5章 歸途(五)第1章 羽化(二)第5章 諾言(一)第6章 持槊(一)第1章 羽化(三)第4章 補天(二)第7章 盛世第7章 盛世(四)第3章 浮沉(七)第4章 變徵(六)第6章 錦瑟(四)第4章 補天(三)第2章 背棄(八)第3章 何草(六)第2章 虎雛(二)第2章 展翼(二)第5章 歸途(七)第2章 背棄(六)第2章 出仕(二)第6章 持槊(一)第7章 盛世(六)第4章 取捨(四)第5章 君恩(五)第3章 爭雄(三)第7章 盛世(十一)第5章 君恩(二)第2章 吳鉤(四)第4章 故人(五)第5章 無名(六)第4章 故人(四)第3章 爭雄(五上)第5章 諾言(二)第5章 歸途(六)第5章 獵鹿(二)第4章 國殤(八)第4章 干城(一)第7章 盛世(五)第2章 展翼(八)第1章 盛世(六)第1章 肱股(四)第4章 干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