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

第288章 永樂元年

“放!”

“噼裡啪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當爆竹聲在南京街頭響起,洪武三十三年成功過去,迎來的,是永樂元年。

正旦新春這樣的節日,總是讓人浸染着喜悅和熱烈。

巨大氣氛,讓整個南京城都變得熱鬧非凡。

興許是蠲免的緣故,不止是繁華的內城百姓張燈結綵,就連外城的百姓漸漸地繪起了彩燈,爆竹聲所到之處,皆是節日喜慶的氛圍。

走過街道,一路的笑聲和歡聲笑語,縈繞在空氣中,令人感到愉悅和溫暖。

即便是南京城外的一些鄉野集鎮,也都熱熱鬧鬧的辦起了廟會,人滿爲患,熱鬧非凡。

攤位擠滿了趕集的人羣,攤位上琳琅滿目的商品擺滿了整個市集。

這裡一邊是陶器,一邊是油脂,再往前走,馬上就能看到推着車子行走的小販,車上掛滿了諸如風箏、木馬、燈籠、魯班鎖和木雕等這個時代的玩具。

在新年的氣氛下,便是他們這些普通集鎮的攤販們都充滿着活力和喜悅,更別提居住在南京內城的那些江南富戶們。

整個內城都飄揚着各種年節食品的味道,普通百姓的飯桌上多了肉味,富戶家中則是擺滿了傳統的芝麻糊、麪筋、餃子、以及其他的小食,味道使人陶醉。

孩子們在新年裡玩具和衣服的厚禮中盡情玩耍,家長們則與子女一起欣賞醇香的糖果和其他的小吃。

辭舊迎新,在這些喜悅的時刻裡,宮城之中也熱鬧非凡。

由於京城安定,留守北平的朱玉英等五位公主也在朱棣的安排下南下抵達京城。

因此,正旦節這一日的幹清宮內十分熱鬧。

包括朱高煦在內的三子五女齊聚,張氏與郭琰兩個兒媳婦也跟着到來。

其中,年紀最大的是剛剛被冊封爲永安公主的朱玉英二十有四,比朱高熾還大一歲,並且早就被朱元璋賜婚嫁給了開國勳臣袁洪之子袁容,次女朱月貴二十有二,也被朱元璋賜婚嫁給了勳臣李達之子李讓。

雖然是賜婚,但老朱的賜婚水平明顯不行,袁容十分驕縱,唯有李讓還算恪守本分,有幾分本事。

朱高煦被冊封太子後,袁容常來春和殿,希望能謀個權力大些的差事,倒是李讓除了朱棣吩咐,其它時候都回避前往春和殿。

“飯菜上桌了,都吃吧,看着幹什麼呢?”

幹清宮內,伴隨着徐氏開口,一家人開始動筷,坐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隱晦掃視了一眼自己的這羣家人。

人說兒子像娘,女兒像爹,這句話放在自己這一家子也十分貼合。

朱玉英等人長得雖然十分白淨清秀,但也頂多就是一般容貌。

反倒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他們三個長得不錯,尤其是朱高燧,可以說繼承了徐氏的容貌,濃眉長目高鼻,也難怪朱棣寵溺他。

當然,就這個時代的眼光來看,身材魁梧高大,形貌俊偉的朱高煦更符合尚武風氣的明初審美。

朱棣時常吹噓朱高煦像自己,也變相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

實際來說,平日裡還算高大的朱棣一旦坐在朱高煦身旁,立馬就小了一號。

不止是他,幾乎任何人坐在朱高煦身旁都會小上一號。

“今日是家宴,都吃喝開心些,就是不要貪杯就行。”

朱棣作爲一家之主舉杯開口,衆人也連忙附和。

朱高煦自顧自吃着飯菜,時不時與朱棣和徐氏說兩句話,倒是一旁的郭琰與張氏、朱玉英、朱月英等人說說笑笑。

她僅僅來了京城不足半年,就已經把京城大部分文武官員的妻妾聯繫好了,甚至剛到京城不久的朱玉英、朱月英等人,也被她三言兩語說的笑容不止。

“漢王府和趙王府的營造如何了?”

飯桌上,看着一盤盤美味佳餚上桌,朱棣卻突然問了一句掃興的話,讓徐氏瞪了他一眼。

不過朱棣卻恍若未聞般看着朱高煦,朱高煦也停頓埋頭乾飯的舉動,擦擦嘴道:“雲南與湖廣佈政使司上疏了,雲南的漢王府營造在五華山北,當地的昆明左衛搬遷至城外,王府南北東西各一里,佔地近六百畝。”

“長沙的趙王府,在潭王基礎上擴建,佔地近五百畝。”

“其中,漢王府已經營造了三殿與王城,後續還需要大概三年的時間才能竣工,但眼下就可以入住。”

“趙王府還需要兩年竣工,但眼下也可以入住。”

朱高煦說罷,朱棣聞言便直接開口道:“今年年末,老大你和老三就一起就藩吧,俺已經給老三相了親事,西平侯之弟,都督沐晟的長女。”

“我纔剛到京城都沒一年就要讓我就藩,我不去。”聽到自己年末要就藩,朱高熾還賠笑,朱高燧就直接翻臉了。

仗着朱棣寵愛他,他怎麼說都不願意離開京城。

“俺二十就藩了,你如今也十九了,翻年剛好二十歲,就藩怎麼了?”

朱棣眼看朱高燧不上道,立馬就端起了臉。

京城是個是非窩,讓他們就藩是保護他們,這個傻兒子怎麼就不清楚呢。

“反正我不走!”朱高燧耍起了無賴,朱高熾見狀還勸道:

“老三,長沙那麼好的地方你不去?”

“那我們倆換換,伱去雲南,我去長沙。”

朱高熾是懂怎麼勸人的,一提到雲南,朱高燧立馬就覺得長沙不錯了,態度也沒那麼堅決了:“你想得美。”

“好了!就這麼決定了。”朱棣拍板定下,全程朱高煦沒有說一句話。

不過就朱棣說完這件事後,飯桌上的氣氛也就變了。

吃完了家宴後,朱高煦便留下了郭琰伺候父母,自己則是以公務繁忙來搪塞,而後返回了春和殿。

只是他剛剛抵達春和殿,便讓亦失哈和鄭和準備車駕出宮。

不多時,一輛普通的馬車就駛出了宮門,遠遠跟着百餘名騎兵。

應天百姓的生活情況,是朱高煦衡量他們父子治世的能力與進度。

乘坐馬車,他的目標直奔外城。

經過老朱的幾次遷徙富戶,還能居住在內城之中的百姓已經少之又少,即便是那些跑堂夥計,也基本都是住在外城,來內城打工的普通百姓罷了。

半個時辰的趕路後,他抵達了一個熟悉的鎮子。

大樹營鎮,當初朱高煦所逛的第一個外城集鎮。

一晃時間已經過去七年,曾經因爲朱元璋遷徙政策而人口驟減的大樹營鎮經過七年的發展,人口比洪武二十七年時更多了,集鎮面積也向外擴大了不少。

穿戴胸甲,披上圓領袍後,朱高煦便帶着亦失哈與鄭和在大樹營鎮內穿梭起來。

由於是新年,百姓們幾乎都穿着嶄新的白布衣,這是他們所能買得起的最便宜新衣。

一眼掃去,除了少部分年紀大的老人沒有新衣穿戴,其餘百姓都穿着新衣,走在那被踩實的夯土路上。

街道兩側有各種販賣豬牛雞鴨等肉類的肉鋪,門板上還貼着官府的憑證,代表販賣的豬、牛肉合法合規。

由於是新年,因此買肉之人不算少。

朱高煦見狀,便對鄭和招呼道:“你去問問那肉鋪的掌事,今年新春與前幾年新春相比,百姓採買肉食數量有沒有什麼變化。”

“是。”鄭和應下,轉身便去詢問。

不多時,鄭和便帶着消息返回,與朱高煦一邊走一邊說:“除了去年因爲戰事只販賣不到兩頭豬外,前幾年正旦節都能賣出五頭豬。”

“今年因爲蠲免了一半的賦稅,加上朝廷對整個江南以鈔抵稅,所以百姓們多了閒錢,肉鋪已經賣出四頭豬了,按照這情況,今天應該能賣出七八頭。”

鄭和的這句話如果沒有摻假,那說明今年應天百姓的生活肯定比洪武年間要好。

朱棣的蠲免一半賦稅讓他們多了閒錢,朱高煦的以鈔抵稅則是將建文年間濫發的寶鈔從他們手中回收,使得他們沒有遭到太大的利益損失。

這樣的環境,才普通的百姓敢於大膽買賣肉食。

不過在大樹營生活了好幾個月的朱高煦卻清楚,單從肉食來看外城百姓的生活情況十分片面,因此他帶着亦失哈和鄭和看了看其它商販的攤子。

竹編的各類籮筐,以及鐵匠鋪門口擺放的各類農具是最受百姓歡迎的地方。

凡是路過這些地方,朱高煦都會讓亦失哈或鄭和前去詢問,得到的結果也是比洪武三十一年和洪武三十二年的生意要好。

這樣的繁榮讓鄭和和亦失哈臉上掛上笑容,但朱高煦卻清楚,這樣的繁榮只是一時的。

如果沒有了蠲免和以鈔抵稅,那眼前的繁華就會凋零至洪武三十一年以前的情況。

當然,從局部來看,江南的局勢會好,因爲朱高煦均分出了上千萬畝耕地。

這些耕地讓大量的貧農得到了利益,即便他們依舊是貧農,可日子會比之前過得更好,可要說北方……

“回去吧,戶部那邊應該快來人了。”

朱高煦開口,轉身帶着亦失哈和鄭和返回了宮城。

沒有出乎他的預料,在他抵達東宮春和門的時候,便得知了戶部尚書鬱新的求見。

朱高煦走進了春和殿內,果然看到了等待許久的鬱新。

六十多歲的他起身對朱高煦作揖,朱高煦則是毫不避諱的脫下圓領袍,解下了胸甲。

這一舉動,讓鬱新知道了朱高煦肯定是探訪民情去了,因此他將思緒稍做調整便開始上奏。 “戶部敲算了今年的開支與稅目,固定的稅目中,軍屯籽糧因爲遼東、山東改屯爲民的政策,下降到了二千一百四十餘萬石。”

“當下,戰兵數量尚有八十七萬六千,屯兵經過改屯爲民,尚有九十九萬二千餘人。”

“山東、渤海、大寧、遼東的十萬五千戰兵,以及補員過後的神機營和女真八衛有近六萬人,他們的軍餉是祿米二十石,軍餉八貫,還有各類布匹食鹽。”

“其它戰兵和屯兵待遇不變,因此今年六軍都督府開支近二千六百萬石糧食,一百四十六萬貫銅錢。”

“戶部這邊,得補貼四百六十萬石和一百四十六萬貫,還有二百一十六萬匹布,二千四百餘萬斤鹽……”

鬱新還想彙報得更詳細些,朱高煦卻在坐下後打斷道:“詳細的,我事後會看戶部的文冊,鬱尚書只管說大體的開支和收入以及缺額就行。”

“是……”鬱新見朱高煦這麼說,也掃了一眼自己的笏板內容,隨後說起大致情況。

“武勳、六部及三司合計四萬七千六百餘人,俸祿支出一千八百六十餘萬石。”

“營造北京每年支出二百萬貫,疏通黃河每年五十萬貫,還有運河、吳淞二江的疏通今年支出五十萬貫,下西洋船隊五十萬貫,六十萬石。”

“宮城之中,內外廷今年開支不低於一百四十萬貫……”

“援遼糧食六百萬石,發配雲南的建文佞臣安家糧食三百萬石……”

“以上各種相加,總支五千四百二十餘萬石,六百三十六萬貫。”

鬱新說完了總支出,朱高煦面無表情,見狀鬱新只能說起收入。

“按照去歲定下的田賦額,以及山東改屯爲民的田賦額,今年理應收取田賦額三千三百五十萬石。”

“算上軍屯籽糧,合計五千四百九十萬石。”

“至於鹽鐵茶課,以及各色絲綿折色合計四百二十六萬貫,西南官營礦場折色二百四十六萬貫,合計六百七十二萬貫。”

“正常來看,還能結餘七十萬石,三十六萬貫。”

朱元璋留下的底子,加上朱高煦對山東、遼東的改制,讓大明朝的財政在營造北京、疏通黃河、運河、吳淞二江,籌備下西洋的同時,居然還能結餘,不得不說這是一份財政奇蹟。

不過朱高煦很清楚,這份奇蹟的前提是沒有更大的折騰,而鬱新前來也不僅僅只是爲了彙報財政情況,而是想弄清楚東宮還有沒有新政沒有頒佈,以及以鈔抵稅是否進行。

“民間的鈔價,我剛纔去外城詢問了一些商賈,基本維穩在了每貫實價五百文左右。”

朱高煦開門見山說起了鈔價,並對鬱新交代道:“我的意思是,維穩在這個實價就已經不錯了,誠然百姓也有負擔,但朝廷的負擔更重。”

“即日起,以鈔抵稅政策以陛下恩典爲準,不固定以鈔抵稅。”

“同時,寶鈔僅保持以舊換新,不再回收與發放。”

“殿下英明……”聽到朱高煦這麼說,鬱新心裡鬆了一口氣,但還是提醒道:

“如此操作,朝廷的負擔會減輕不少,不過廟堂之上恐怕會有不少人非議。”

“任他們非議去吧。”朱高煦平淡迴應,這讓鬱新感到詫異。

老朱在寶鈔上的遺留的坑太大了,真的要填補,那肯定是填補不過來的。

他現在只有利用西南和日本、呂宋所產的白銀和銅錠來慢慢設立準備金制度,並且加強寶鈔防僞。

在宋代和元代要發紙幣,先要收進本錢,用後世的話講就是準備金。

雖然隨着王朝的衰弱,準備金通常會不足額,這也就會造成通貨膨脹,但總的來說,在基本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紙鈔是可控的。

明朝的鈔法崩壞除了老朱發行量太大外,還有就是沒有準備金。

老朱沒有設置準備金,是因爲明初面對的錢荒情況嚴重,但隨着西南銀礦和銅礦開發,大明就漸漸有了設置準備金的資本。

現在只要下東洋成功,大明成功在隱歧羣島和金銀島設置長期互市貿易地點,那日本每年就能穩定向大明輸入價值二百餘萬貫的白銀。

加上西南和呂宋的白銀、銅錠輸入,大明的國庫之中每年都會新增價值不少於五百萬貫的金銀銅錢。

大明和歐洲面對的情況不一樣,歐洲因爲人口市場太小,而美洲白銀涌入太多會發生價格革命。

但是大明的人口市場龐大,別說五百萬貫,就是翻個兩三倍,也沒有辦法撼動大明的市場經濟。

朱高煦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實物稅更變爲貨幣稅的道路上維穩海外金銀輸入。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爲海外涌入白銀不穩定且數額太少,白銀的流入僅停留在鄉紳富戶手中,根本到不了內地百姓手上。

這樣的情況下,農民還得把糧食換成錢,再用來交稅,變相增加了農民負擔。

應對這種局面,朱高煦也有自己的辦法。

明面上不廢除徭役,但也不收取免服徭役的稅收,而是以“以工代賑”的形式,把從海外和西南收來的白銀和銅錠以錢幣的形式下發給百姓。

如此一來,既解決了白銀和銅錢沒辦法流通到百姓手中的問題,也解決了白銀、銅錢的庫存問題。

不過想要這麼做,就得繼續維持民間海禁,保持官營貿易,這樣才能保證大量的白銀銅錢掌握在朝廷手中。

朱高煦要做的,是真正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不是取之於民,用之於士紳。

正因看到了朱高煦想要走的道路,所以鬱新纔會提醒他,廟堂上恐怕會出現不少非議。

說到底,以鈔抵稅這個政策雖然斷斷續續,但確實讓江南士紳們嚐到了好處。

朝廷要維穩寶鈔,不至於讓寶鈔跌價太多,讓百姓財富蒸發太多。

士紳要收取寶鈔,以此來抵稅。

這個循環本身沒問題,可問題在於朝廷現在的壓力很大,無法繼續維持這個政策。

對於鬱新來說,他能理解朝廷所面對的困局,可百官之中又能有幾個理解?

或者說,他們理解之餘,又有幾人能體諒朝廷?

“升恩鬥仇,他們覺得不滿意,就自己跳出來吧。”

朱高煦平淡對鬱新開口,鬱新聞言便知道朱高煦是什麼意思了。

不滿好說,畢竟法不責衆,但如果真的有人跳出來當出頭鳥,那朱高煦也不介意殺雞儆猴。

他們父子不是朱允炆,而是憑着兵馬將天下拿下的父子。

討價還價在建文那裡行得通,但在永樂這裡就不行。

面對朱高煦的態度轉變,鬱新倒是沒有太多想法,倒是面對朱高煦收緊步子的做法,他不自覺鬆了一口氣。

其實對於朱棣和朱高煦這對父子所做的事情,除了營造北京之外,鬱新並不覺得其它事情有問題。

當然,這裡的前提是日本確實有大量銀礦,且下西洋船隊確實能市舶回足夠的貿易金銀。

一想到下西洋的貿易,鬱新便開口說道:

“前幾日,鄭秉筆給戶部遞了下西洋貿易所需的文冊,不知殿下是否看過?”

“我看過了,戶部報價的文冊出來了嗎?”朱高煦不假思索的迴應,鬱新聞言也開口道:

“臣此次來,還有一件事就是商量這貿易貨品的價格……”

“按照戶部官員的依照歷年朝貢貿易的計算,青花白瓷盤每個應該作價五百貫,碗每個三百貫,瓶每個五百貫,豆青瓷盤每個一百五十貫,碗每個一百貫,瓶每個一百五十貫……。”

“此次下東洋由於是先遣,因此青花、豆青等瓷器,盤碗瓶各備一千個。”

“另外還有,生絲一百萬斤,每斤二百五十文,還有紅糖。”

“此外,戶部也列舉了前往東洋可收取的貨物,例如蘇木每斤一貫,硫磺七十文,紅銅五十文……”

朱高煦並不清楚日本物價,但聽到鬱新準備一個瓷盤賣五百貫後,他還是皺眉道:

“雙方互市還是得讓對方也有賺頭,按照你們這樣,日本恐怕沒有賺頭,貿易無法長期維持下去。”

“殿下。”鬱新作揖道:“日本蕞爾小國,歷年買賣青花與豆青瓷器皆以此價,眼下我們船隊抵達東洋販賣,他們省去了船價,理應高興纔是。”

“何況朝廷也給了賺頭,例如硫磺在日本不過六文一斤,而朝廷給出七十文。”

“此次採買出售給日本的各類貨品,成本價格是四十二萬貫,售出價格是二百一十七萬貫。”

“採買蘇木、硫磺、紅銅等物,只可調用五十萬貫。”

“如此一來,即便金銀島沒有金銀,朝廷也能淨賺一百二十五萬貫。”

“如果不是殿下您停止寶鈔,戶部都準備用寶鈔與日本結算。”

鬱新的話,代表了這個時代士大夫們的觀念。

朝貢貿易可以讓對方賺,但自己必須賺的更多,絕對不能吃虧。

在鬱新看來,還給日本五十萬貫,已經是天官賜福了。

“價格這麼定可以,但具體如何販賣,還是得看情況,畢竟朝廷還需要在金銀島和隱歧羣島設置對日貿易市舶司。”

“倘若因爲蠅頭小利而破壞了這件事,那就得不償失了。”

面對鬱新的解釋,朱高煦只能先承認,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得以鄭和他們遭遇到的困難爲主要。

這次下東洋,即便不賺錢也可以,只要能讓大明在金銀島和隱歧羣島站穩腳跟,那就代表日本成爲了大明商品的傾銷地。

長期來看,大明只賺不虧。

“臣領教……”鬱新作揖應下,朱高煦見狀也吩咐道:

“所有貨品都提早準備,距離下西洋只有不到四個月了。”

聞言,鬱新頷首作揖在一聲“臣告退”中退出了春和殿。

瞧着他離去的背影,朱高煦揉了揉眉心:“這羣士大夫,還真是吃人不吐骨頭,不過對日本嘛……”

說着說着,朱高煦也沒了負擔。

(本章完)

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578章 帝悲慟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572章 河中震動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64章 募兵之論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64章 多方唱罷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49章 傲雪欺霜第396章 先甜後苦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81章 孝陵之上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488章 欣欣向榮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01章 再議北征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572章 河中震動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37章 一舉一動第29章 二王相猜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54章 洪武移民230.第230章 否極泰來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540章 衣錦還鄉第3章 燕府虎兒第511章 不甘人下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568章 四面胡歌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第377章 明滅錫蘭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90章 燕府三寶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501章 天子點兵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61章 校臺比試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熾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71章 燕府勢大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第613章 地府不裝難受朱重八第5章 洪武暮色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15章 武英殿中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442章 環球航行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2章 大教場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471章 西南事終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第438章 舊人將去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12章 天下糜爛第54章 洪武移民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233.第233章 解放遼南第66章 宮中密談
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578章 帝悲慟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572章 河中震動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64章 募兵之論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64章 多方唱罷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49章 傲雪欺霜第396章 先甜後苦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81章 孝陵之上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488章 欣欣向榮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01章 再議北征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572章 河中震動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37章 一舉一動第29章 二王相猜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54章 洪武移民230.第230章 否極泰來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540章 衣錦還鄉第3章 燕府虎兒第511章 不甘人下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568章 四面胡歌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第377章 明滅錫蘭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90章 燕府三寶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501章 天子點兵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61章 校臺比試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熾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71章 燕府勢大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第613章 地府不裝難受朱重八第5章 洪武暮色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15章 武英殿中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442章 環球航行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2章 大教場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471章 西南事終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第438章 舊人將去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12章 天下糜爛第54章 洪武移民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233.第233章 解放遼南第66章 宮中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