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片汪洋(3)

水師大捷,民心大振。 水師凱旋十日後,鹽商的兩船糧草運抵金州港,正好以實際行動慶賀老鐵山水路的再度開通。

對於遼東來說,這是條黃金生命線,鹽是海里撈上來煮的,幾乎不用成本,以鹽爲水龍頭,換的糧草接濟遼東軍隊,抽出的稅海軍。 反過來海軍爲貨物的貿易保駕護航。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遼東的事業終於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洪武二十七年的遼東的大豐收讓朱植也嚐到了甜頭,在軍營旁邊耕種的兩畝水田裡的稻子取得了很好的收成,平均每畝產下三百斤糧食。

水稻出產讓姚善瞠目結舌,他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在遼東苦寒之地居然也能生產水稻。 但實踐成功,又讓他無話可說。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您的話善拜服了。 ”姚善看着一筐筐金燦燦的稻子,心悅誠服地一揖到地。

朱植把他扶起來,心中這個滿足感啊,甭提多爽,不過也是,自己在那個世界就親口吃過遼河平原產的大米,心裡對這樣的實驗早就有答案,只是對於這些照本宣科的死硬分子,只有用半年時間去教育他們。

朱植道:“呵呵,克一請起。 世界上的事情不是每件都能去實踐的,有時候必須吸收前人的經驗。

但事情總是會變化的,在某些時候,有的事情完全可以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證實是否正確。

離明年開春還有半年時間,克一可以在河邊適合地方,改造水田選取優良的稻種播種下去。 一開始先別忙鋪太多,一年幾萬畝地種,慢慢摸索也能把風險減低。 ”

……

衆官員和衆商人一同走進遼王府,互相大眼看小眼,官員們唸叨着怎麼跟一夥商人一起議事。 商人們提心吊膽,怎麼跟一幫官老爺聊天。

誰都不知道朱植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經濟的強盛讓朱植在選擇計謀方面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他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對海西女真人的經濟戰略。

過往,女真人與遼東經濟息息相關,遼東的茶、鹽、鐵等都是女真人必須地戰略物資。

所以來到遼東之初,朱植只能讓遼東商人繼續與女真人做買賣,一來爲了擴大稅源,二來遼東軍沒準備好。 一旦切斷女真人的貨源,容易激起女真人興兵南下。

但現在不同了,遼東兵精糧足,府庫裡有充足的資金和糧食,足以讓遼東與女真人展開貿易戰,而且遼東七成的兵力已經整理好,隨時可以出塞作戰。

反過來這些戰略物資的缺乏,可以進一步削弱女真人的實力。

“……從今日起。 不讓一包鹽,一磚茶、一塊鐵、一匹布流入女真境內,這裡需要各位商戶的支持,所以請大家來就是爲了商量此事,有什麼意見儘管提。

現在不說,過後就不許再說。 ”說完朱植坐回太師椅上,拿起茶碗,觀察着各人的動靜。

李大椿地臉最不好看。

因爲他的主要買賣就是到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地面收買牛羊回來牟利,而且自從朱植鼓勵他開闢深入胡地的商路之後,李大椿的商隊已經遍及白山黑水,草原沙漠,而且還負責爲遼東其他商人運送貨物。

如果展開這樣的貿易戰對他來說,簡直要損失一半的生意。

常昆的臉色也不怎麼樣,他地鐵器最大的銷地有兩個,一個是?*揭桓鼉褪橋嬡恕? 這一下等於斷了他的臂膀。

鐵鉉是計劃的制定者之一。 他站起來附議:“殿下所言極是,禁鹽茶弱其民,禁鐵弱其軍。 如事者幾月,女真人不戰自亂。 ”

郭銘一言不發,這位遼東的財神爺心裡不高興了,這件事事前和自己商量過,郭銘曾經極力反對,但最終想到遼王既是自己上級。 又是自己妹夫。

就算不同意也只能保留意見。

郭英發話:“如果女真因此而興兵南向呢?”

楊榮道:“稟侯爺,卑職以爲。 海西女真遲早要平,此計好就好在一石二鳥,既能削弱女真實力,最終還是激其興兵。

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在我方設計好地範圍之內跳進圈套,我遼東出兵正好師出有名。 ”郭英一琢磨只覺得這樣做有點黑,黑了別人,還要挑動別人來打自己,但也不再說話。

隔了一會,見沒人說話,朱植道:“這是遼東的大計,但需要遼東商人的支持,各位都是遼東商人的頭臉人物,不知幾位有什麼意見。 ”

趙正雄想都沒想就答道:“朝廷需要打仗,百姓吃點虧,這點道理老趙還是明白。 沒說地,我趙正雄聽殿下的,從明天起,我們號不和女真人做一文錢買賣。 ”

笑呵呵道:“殿下猶如天賜再造父母,您說句話,就算刀山火海小的都敢趟,明日起,我也收了北面的買賣。 ”而另外兩人卻沒有立刻迴應。

這很好理解,趙正雄是軍人出身,既然國家需要商人犧牲點利益,那他也咬咬牙認了,再說他的皮貨生意的貨源雖然會遭受損失,但蒙古照樣有牛羊;至於伍天賜,那時候遼東的森林多得望不到邊,他的傢俱買賣又主要做地是華北市場,貿易戰對他影響最少,他等於白送朱植一個人情,所以趕緊一通拍馬。

隔了半晌,李大椿道:“本來朝廷有需要,我們做臣民的理應配合,只是小人的買賣與女真人有很大關聯,如果那樣,小人,小人實在沒法做了。 ”

常昆沉吟了一會道:“按照《公平交易令》第五條之規定,因朝廷政策造成商人經營損失的,可以獲得官府賠償。

請問殿下這算不算此條規定之範圍?”常昆此言一出,立刻在官員一列中引起了騷動,大家竊竊私語。

在明朝,官府執行一項政策,作爲商人的從來都只有服從,哪裡有官府賠償的道理。

朱植沒料到常昆居然提出官府賠償的問題。 他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如果真賠償對遼東府庫又是一筆開支,喜地是遼東地商人們已經懂得主動爭取自己的權益。

朱植想了想道:“常掌櫃地,你說的情況合情合法,但府庫的確無法全額賠償因此爲你的買賣造成的損失。

你看這樣好不好,你先盤算出受到損失的帳目,上報之後,由遼東都司與你們商量出一個可以解決地辦法。 ”

幾位商人面面相覷。 沒想到朱植答應得那麼爽快,常昆道:“謝殿下恩典,朝廷有需要,我們定當全力支持,小人承諾,無論損失多少,小人都將承擔一半。

”衆人也連聲附和。

朱植道:“今日之事請各位出去不要透露隻字片言,本王不想女真人聽到風聲有了準備。 ”幾名商人領命告退。

商人們一告退。 郭銘就坐不住了,起身稟告:“殿下,卑職有話要說。 本來斷了女真的交易,商稅就損失了一大截,現在如果還要給商人們賠償。 咱們萬萬承受不了。

”郭英見自己兒子跳出來反對,連忙使了個嚴厲的眼色制止他繼續說下去。

郭英道:“請殿下原諒銘兒無理,但哪裡有這樣的道理,咱們打女真人是爲了保護遼東安全。 商人們也受利,老夫對這個賠償,還是有些想不通。 ”

楊榮也道:“殿下,遼東府庫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有了點底子,如果這樣一賠償,會讓遼東之事重新陷入困境。 請殿下三思。 ”

朱植聽着下面衆臣一致的反對之聲,心中十分無奈。 幾千年了,民就是民,官就是官,官使民由之就行了,什麼時候考慮過要爲民做些什麼?民的財產是可以隨便與取與奪。

還美其名曰保護他們,一個用虛幻的禮法而非實際地利益維繫的社會,到底能產生多大的效率呢?人的思想境界真的能克服內心地**嗎?恐怕從來沒人想過。

朱植道:“各位說得都很有道理,不過本王要問兩點。 。 朝廷是幹什麼的;第二百姓們繳稅是爲了什麼?”此言一出,所有人都不說話了。

是啊,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也從來沒有將這兩個問題聯繫到一起。

半天楊榮道:“皇上是君,百姓是臣,民侍君以忠,君待民以禮。 這是自古以來的綱常。

回殿下地話,百姓繳稅是爲了維持朝廷,就如兒子贍養父親一樣,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朱植最反感就是這樣不講實際的綱常大道,正要說話。

姚善站起來道:“楊長史說得有道理,只是卑職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朝廷既然是君父,那是不是應該保護他們的臣子;而百姓既然奉養君父,就理應得到朝廷的保護。

如果按照殿下曾經講過的契約關係,朝廷和百姓之間就應該是這樣的關係。

卑職這一年多來負責遼東移民和農業,發現官府待百姓以契約,少有不履行契約之百姓,雖然卑職還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但很多公事做起來都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因此卑職十分贊同殿下地給商人賠償一說。 ”旁邊郭銘冷哼一聲。

瞿遠也站起來道:“卑職同意克一兄的看法,商人們爲國繳納稅款,卑職以爲這彷彿是向朝廷購買受保護的權力。

就如我們爲新開墾的土地頒發地契,這是朝廷與百姓之間的契約,而百姓開墾土地交納賦稅,朝廷自然要保護他們對土地的所有權,這包括了土地不被他人侵佔,當然也不應該被韃子侵佔,所以朝廷應該抵抗外辱;當然反過來如果百姓繳稅了,盡到了義務,朝廷也不該佔有百姓的土地。

楊榮道:“雲飛之言有一定道理,但爲什麼朝廷可以給百姓免稅,百姓就不能爲朝廷盡一些義務呢。

也就是說朝廷待百姓以禮,反過來百姓不能爲朝廷盡忠,即使是你這個契約的說法也說不吧。 ”瞿遠一下子語塞,不知道該說什麼,好象楊榮地反詰也不好回答。

看着手下就這個問題爭論,朱植心中轉憂爲喜,看來一年來各個官員在不同地工作崗位上的實踐已經有了成效,像姚善和瞿遠這樣一直在第一線負責具體業務,天天跟百姓打交道地官員,已經在朦朧之間產生了一些契約概念。

而這些概念在實踐過程中以及新舊思想的碰撞中不斷昇華,最終有一天會鳳凰涅盤。

朱植道:“讓我來回答勉仁吧,父皇曾多次訓示兒臣,朝廷待民如子,避免與民爭利。

所以我想着,父皇的教訓,說的就是這權利與義務,朝廷在接受了百姓的納稅之後自然應該保護百姓,這是朝廷的義務;百姓應該配合朝廷的政策,這是百姓的義務。

但朝廷應該避免與民爭利,這是兩者之間平衡點的指導原則。 也就是說作爲大家的朝廷不應該跟小家的百姓爭奪利益。

至於說到百姓盡忠的問題,既然百姓有時候必須配合朝廷政策,一旦朝廷政策危害到百姓利益,那麼官府也有義務去彌補百姓的損失,因爲之前朝廷與百姓已經就這個問題訂了契約,作爲朝廷必須履行契約,即使有所吃虧,也不能因此而與民失信。

郭銘還有些不服氣道:“那殿下也沒有回答,爲什麼百姓不能因爲對朝廷盡忠就受到損失呢?”

郭英怒氣上來了:“畜生,住嘴。 ”在他心目中,即使女婿有什麼不對的,作爲一家人也不能當衆拆臺。

朱植道:“泰山讓他說吧,這比憋在肚子裡強。 百姓是可以對朝廷盡忠,但這是在百姓自覺自願的原則下,官府不能有任何強迫,誘使的舉動。

但有一個問題是肯定的,既然事先有契約規定,官府就該執行,這就是權利與義務,官府不能失信於民。 ”

朱植知道不能通過一次的交談就讓所有人都理解,也不會傻到以爲僅僅靠自己就能改變幾千年的頑固思想,他只能慢慢撒下種子。

他不着急,中國還有五百年的時間等待他生根發芽。

-------------

-------------

第14章 百廢待舉(4)第27章 烈火荒原(4)第40章 勾心鬥角(1)第1章 裂土封遼(1)第46章 飲馬長江(3)第11章 暮鼓晨鐘(5)第24章 經略朝鮮(5)第42章 多方博弈(6)第38章 大小通吃(1)第20章 海西落日(2)第26章 燕王邀戰(1)第40章 勾心鬥角(4)第13章 突然襲擊(4)第9章 奪門之夜(4)第9章 奪門之夜(2)第11章 暮鼓晨鐘(2)第28章 應天風暴(1)第13章 突然襲擊(2)第36章 圖窮匕現(4)第18章 心事重重(3)第42章 多方博弈(2)第18章 心事重重(3)第19章 一片汪洋(1)第15章 開張大吉(2)第12章 就藩遼東(1)第32章 幡動心動(4)第24章 經略朝鮮(2)第41章 螳螂捕蟬(1)第36章 圖窮匕現(5)第37章 邊塞鏖戰(3)第42章 多方博弈(5)第24章 經略朝鮮(2)第43章 戰雲密佈(6)第47章 浮生六劫(4)第21章 白山黑水(1)第7章 北風乍起(4)第27章 烈火荒原(3)第30章 韜光養晦(1)第42章 多方博弈(6)第44章 手足相殘(2)第38章 大小通吃(1)第19章 一片汪洋(1)第25章 翻雲覆雨(4)第4章 且聽風吟(1)第44章 手足相殘(3)第9章 奪門之夜(4)第47章 浮生六劫(2)第39章 真定大戰(2)第39章 真定大戰(3)第42章 多方博弈(6)第24章 經略朝鮮(4)第17章 兵出遼東(1)第16章 女真來投(2)第5章 高麗亂局(3)第10章 餘波盪漾(3)第41章 螳螂捕蟬(2)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45章 歷史留名(5)第47章 浮生六劫(5)第4章 且聽風吟(1)第24章 經略朝鮮(3)第32章 幡動心動(4)第18章 心事重重(1)第45章 歷史留名(3)第27章 烈火荒原(4)第22章 奠基東北(4)第37章 邊塞鏖戰(2)第11章 暮鼓晨鐘(3)第14章 百廢待舉(6)第1章 裂土封遼(3)第22章 奠基東北(2)第23章 艱難情事(3)第44章 手足相殘(4)第39章 真定大戰(4)第37章 邊塞鏖戰(2)第34章 龍出生天(1)第37章 邊塞鏖戰(1)第17章 兵出遼東(1)第20章 海西落日(6)第11章 暮鼓晨鐘(2)第37章 邊塞鏖戰(4)第13章 突然襲擊(4)第42章 多方博弈(2)第1章 裂土封遼(2)第39章 真定大戰(4)第15章 開張大吉(3)第23章 艱難情事(3)第12章 就藩遼東(2)第29章 根本之爭(1)第20章 海西落日(2)第14章 百廢待舉(2)第6章 漸入佳境(2)第21章 白山黑水(4)第12章 就藩遼東(1)第6章 漸入佳境(5)第46章 飲馬長江(3)第29章 根本之爭(5)第1章 裂土封遼(4)第18章 心事重重(3)
第14章 百廢待舉(4)第27章 烈火荒原(4)第40章 勾心鬥角(1)第1章 裂土封遼(1)第46章 飲馬長江(3)第11章 暮鼓晨鐘(5)第24章 經略朝鮮(5)第42章 多方博弈(6)第38章 大小通吃(1)第20章 海西落日(2)第26章 燕王邀戰(1)第40章 勾心鬥角(4)第13章 突然襲擊(4)第9章 奪門之夜(4)第9章 奪門之夜(2)第11章 暮鼓晨鐘(2)第28章 應天風暴(1)第13章 突然襲擊(2)第36章 圖窮匕現(4)第18章 心事重重(3)第42章 多方博弈(2)第18章 心事重重(3)第19章 一片汪洋(1)第15章 開張大吉(2)第12章 就藩遼東(1)第32章 幡動心動(4)第24章 經略朝鮮(2)第41章 螳螂捕蟬(1)第36章 圖窮匕現(5)第37章 邊塞鏖戰(3)第42章 多方博弈(5)第24章 經略朝鮮(2)第43章 戰雲密佈(6)第47章 浮生六劫(4)第21章 白山黑水(1)第7章 北風乍起(4)第27章 烈火荒原(3)第30章 韜光養晦(1)第42章 多方博弈(6)第44章 手足相殘(2)第38章 大小通吃(1)第19章 一片汪洋(1)第25章 翻雲覆雨(4)第4章 且聽風吟(1)第44章 手足相殘(3)第9章 奪門之夜(4)第47章 浮生六劫(2)第39章 真定大戰(2)第39章 真定大戰(3)第42章 多方博弈(6)第24章 經略朝鮮(4)第17章 兵出遼東(1)第16章 女真來投(2)第5章 高麗亂局(3)第10章 餘波盪漾(3)第41章 螳螂捕蟬(2)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45章 歷史留名(5)第47章 浮生六劫(5)第4章 且聽風吟(1)第24章 經略朝鮮(3)第32章 幡動心動(4)第18章 心事重重(1)第45章 歷史留名(3)第27章 烈火荒原(4)第22章 奠基東北(4)第37章 邊塞鏖戰(2)第11章 暮鼓晨鐘(3)第14章 百廢待舉(6)第1章 裂土封遼(3)第22章 奠基東北(2)第23章 艱難情事(3)第44章 手足相殘(4)第39章 真定大戰(4)第37章 邊塞鏖戰(2)第34章 龍出生天(1)第37章 邊塞鏖戰(1)第17章 兵出遼東(1)第20章 海西落日(6)第11章 暮鼓晨鐘(2)第37章 邊塞鏖戰(4)第13章 突然襲擊(4)第42章 多方博弈(2)第1章 裂土封遼(2)第39章 真定大戰(4)第15章 開張大吉(3)第23章 艱難情事(3)第12章 就藩遼東(2)第29章 根本之爭(1)第20章 海西落日(2)第14章 百廢待舉(2)第6章 漸入佳境(2)第21章 白山黑水(4)第12章 就藩遼東(1)第6章 漸入佳境(5)第46章 飲馬長江(3)第29章 根本之爭(5)第1章 裂土封遼(4)第18章 心事重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