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墨妃暄攜帶十二位墨家大匠師進入了御書房的正殿。
這御書房的殿宇,三進三出的結構,第一進是正殿,可以接見入宮覲見的大臣官員,第二進是書房,燕王批閱奏摺的地方,第三進是臥室,臨時居住之所。
御書殿內。
“拜見君上!”墨妃暄與辰凌關係匪淺,因此改稱君上,而非大王,拉近了不少距離。
十二位匠師也都行跪拜禮,齊聲高喝。
“諸位平身,這非正式場合,不必行此大禮!”辰凌很客氣地說道,對於這些人,並非官員要臣,沒有擺君威。
墨妃暄與辰凌目光相對,流露出淡淡的笑意,還有不可察覺的感情,但是這種場合下,墨妃暄依舊是聖女的形象,在墨門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她率先開口道:“君上,這次妃暄與十二位匠師入宮,是爲了君上繪製的草圖一事,匠師們又很多地方,看得很朦朧,不知如何下手,對於它的功用和連接處,需要與君上討論。”
辰凌微微一笑道:“好,今日我們之間,全當一場學術討論,不存在君臣之別,諸位匠師,大可刨根問底,把不懂的地方,全部挖出來,寡人儘量描述一番,這些都是寡人走訪民間時候,忽然聯繫出來的,如果能製造出來,定能改變燕國的生活。”
十二位匠師,有兩位六十歲的老翁,一位三十歲的壯年,其它九人,皆在四五十歲之間,一身乾淨質樸的長袍灰衣,扎着頭巾,全身上下無一點裝飾品,極爲樸素平凡,但是雙手長滿繭子,眼神卻炯炯有光,思維力、洞察力方面都非常出色。
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爲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墨家尤重艱苦實踐,“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生活清苦,以苦爲極,墨者精神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
這十二人在墨家工匠師中,都頂負盛名,各有擅長的領域,有的重邏輯學,有的精通幾何學,還有靜力學、動力學、機械學等。
衆所周知,墨子首先是位機械師,因而在他的著作中,包含大量力學與機械設計原理。
他在《經上》中明確提出,力是物體加速運動的原因,即“力,刑之所以奮也”。更進一步,他在《經上說》中指出,力與重力等效,即“力,重之謂”。糾正了流傳已久的謬誤:把重力與重量混淆。
墨子這種論斷與近兩千年後伽俐略、牛頓的理論極爲接近。
除此之外,墨子還創造了‘樸素時空觀’,在《墨經》中闡述,空間是一個與時間密不可分的概念,墨子認爲“宇”即“域徙”,即物體運動的區域,兩千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爲這一直覺的樸素時空觀添上了完美的註腳。
在光學方面,墨子還詳盡地說明了小孔成像的原理,還有光學折射等規律,在幾何學方面,《墨經》成書的年代比古希臘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還要早,但其涵蓋的內容卻要豐富得多。
可以說,墨子不但是一位哲人、思想家,更是一位自然科學家,對物理、化學、機械動力學等,都有關深入的研究,這與墨家的理念,學以實用,有很大的關係,墨子的邏輯學可與亞里士多德邏輯、古印度因明學媲美,並列爲形式邏輯三大源流。
只可惜,墨家在戰國末期被封建王朝扼殺了,到了秦漢之交,墨家已急趨衰微,墨子的影響日漸減小,墨家學派幾經支解,並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以至於《墨子》一書幾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隨着歷史的發展.儒家如日中天,道家後來居上,“儒道互補”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墨家卻無可奈何地被擠出了中華文化之河的主航道。
墨子談兼愛,可惜生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版圖吞併時代,統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術;墨子談科學,可惜人們寧願相信虛無縹緲的龜甲卜辭;墨子崇尚技術發明,可惜在誇誇其談的仕人眼裡,這些不過是“匠人之作,奇技淫巧”。
辰凌想到這些,不禁有些唏噓感嘆,如果戰國時代,封建王朝能吸取墨家的精華,注重自然科學,打壓一定範圍的儒學,或許中華大地,能比西歐早上數百年進入工業文明。
華人是世上最聰明的種族之一,但因爲王朝皇族和貴族們,爲了自己的私利,鞏固自己的政權,把家天下穩定傳下去,每個朝代都對自然科學不屑一顧,甚至打壓下去,反而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到了極致和偏激的地步,忠君迂腐,任人魚肉,不敢反抗。
墨妃暄走過來,把圖紙掛在一面書架,然後轉身道:“請君上解析一番。”
辰凌壓住心中對墨家的感嘆情緒,既然古來封建王朝不重視,我一手打造的燕國,未必還要走封建的老路,他站起身,氣勢有些不同了,走到書架前,開始講解第一幅圖紙:“水力鍛造機!”
“諸位匠師,這張繪圖,是鍛造機的草圖,由於動力是水力,因此寡人稱它爲,水力鍛造機!首先呢,寡人先解釋一下‘鍛造’的概念,可能諸位匠師對它並不陌生,因爲在冶鐵鍊銅過程中,需要對金屬施加壓力使之成形,這是它最簡單的功用,鍛壓、造形的意思,但是,眼下冶鐵過程中,鍛壓都是用人力,使用重錘來砸鐵質,打擊鐵裡的雜質,使生鐵不斷的提質、成形!
“還有的地方更先進一步,已經開始用牲畜轉動輪子,來舉起重錘鍛打工件,但只是稍微提高了一下速度和力量,並不能有實質的飛躍,寡人看到滾滾長河,自然偉力的無窮,就在想,能否利用水力來驅動,比如,繪圖中有葉片,放入河水中,通過沖擊葉片旋轉,把這種旋轉力,加持到滾輪和槓桿上,通過齒輪齧合,把力量一步步傳進來,帶動重錘不停地擡起、下砸,可以遠遠提高效率和鍛造重量。”
這十二位匠師聽完之後,眼色一亮,似乎聽明白了一些關鍵,但仍有問題。
其中一位年長的老翁匠師問道:“君上,這需要很多次把‘力’傳動,如此會消耗很多‘力’吧?而且,水力衝擊,或許真的很快速,但是轉動一快,連接件不堪磨合,肯定會散架;再者目前落錘都是用木材和石器結合,但君上要求水力機,大部分工件用鐵質固身,也是從未有過,生鐵易脆,澆鑄成這些奇怪形狀,只怕很容易折斷,如鐵槓杆、鐵扇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