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八十章 剿匪

萬曆五年轉眼即至,北洋軍府的梅花開了。

遠在大洋彼岸,耶穌會對明國戰爭的議論,作爲西班牙人認識野蠻人中首屈一指的最野蠻者,陳沐並不知道對方關於統治他們手段上的議論,但他的目光聚焦之處,也與耶穌會有關。

“北洋軍府不錯。”

校場上,與陳沐並馬緩行的是南洋軍府的都督陳璘,半年多沒見,陳璘的鬍子更長,緩緩踱馬看着騎兵校場上一排排緩緩踱步齊平行進的騎兵,揚鞭道:“那些木頭一樣的馬軍在做什麼,你練的騎兵?”

馬隊列成四個五排方陣,每陣由一個總旗的騎兵組成,總旗與副官出列分在前後,每列一小旗,宣講、旗副、旗官分別於一列騎兵的隊首、隊末、隊中,各自持旗並戴不同旗號的盔槍,隊中還有帶着騎兵小鼓的鼓手,跟着鼓點在草地上持兵器緩緩列隊策行。

但陣勢並不是絕對的四方陣,更像一個平行四邊方陣,每列騎兵隊首副旗官都向後錯位。

他們的速度很慢,但隊形嚴整……沒有不嚴整的可能,在這樣的隊形下,每個普通騎兵前後左右必有一個軍官跟着鼓點重複軍令。

在他們行進方向的三百步裡,每隔五十步便有教官帶着武弁坐與案後,待騎兵經過時看着水漏記錄着什麼。

三百步外,是一排排端着木杆的人形靶,模擬出步兵陣的模樣。

另一邊的步兵校場上,步隊與炮隊正在進行協同訓練,陣陣鳥銃放出的銃音中不時夾雜着野戰炮轟出巨大的呼嘯之音,槍陣的重重吶喊聲裡,另外數隊騎兵圍着步兵校場的跑道緩緩奔走。

隨着陳璘的疑問出口,校場上列隊而走的騎兵隊中傳出幾聲號令,行進中的騎兵隊一排排提速、散開,騎兵依然保持穩定的陣形,前隊斜指的長槊並未落下,後排在並馬缺口中的部分持鳥銃的騎兵平端,在百步距離中隨命令向前射擊。

騎銃的數量並不多,在協同訓練的兩個百戶馬隊中僅裝備六十支騎銃,兩次交替放響的也只有二十支而已。

當馬隊行出硝煙,鳥銃已被插進馬臀囊,除前排持長槊的騎兵,後面已都換持馬刀,在經過最後的提速後隊形在數十步中漸漸散開,分爲數個以長槊與旗槍引領的集羣衝鋒隊,直至隔三五步挑飛、或就近撞開人形靶。

短暫混亂後,騎兵再次集結,變換橫隊向側面兜擊,三次變陣後繼續向回策行。

“紀律訓練,我們用了很長時間才讓戰馬不害怕銃炮的聲音,但馬兒還是懼怕拿着棍子的人形靶,實際作戰時不論行進速度還是戰局變換都要比訓練中快很多,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操練。”

“不過這樣的訓練是切實可行的。”陳沐與陳璘已經駐馬在校場旁觀看,他轉頭對陳璘擡起四根手指道:“藉此次邊將回京述職,我尋訪了歷任九邊的各處將領與宣府講武堂騎兵科講官,在戰場上騎兵對步兵大多數時候有優勢,而騎兵對騎兵,則交戰通常有四種可能。”

“其一,根本沒有互相沖鋒,兩支騎兵沙場相逢一方在衝鋒中便已潰散,這是最常發生的情況,畢竟人不怕死馬還怕呢,可一旦潰敗便意味着會遭受敵軍屠戮,早年九邊在野戰中對仗北虜便總會遇見這種情況,這是士氣與紀律不足。”

陳璘率領過騎兵作戰,不過在他所率領的騎兵作戰中,通常不是馬上作戰,而是在平叛戰事中騎馬快速抵達預設戰場,下馬列陣對敵軍形成合圍。

因此聽陳沐說起這些有非凡的興趣,頷首問道:“另外三種呢?”

“其二是雙方都會停下,這在虜騎作戰也時常發生,我軍下馬步射或駐馬騎射,敵軍往來馳射,戰局到這樣,我軍除鎮朔馬將軍部外通常都不能與北虜相持,不過片刻便要潰敗。”

“其三,兩軍散開錯馬廝殺,這在國朝騎兵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即使是北虜,也只在其小部紛爭中會出現,兵力越少組織越強,廝殺中還能保持隊形的通常只有虜騎小酋長與北疆一些將領的家丁才能做到,只有兩軍勢均力敵時纔會出現,通常有這樣的機會都會變成第一種。”

“至於最後一種,沒有陣形直接廝殺到一處,我們的騎兵是很少會出現這種可能的,但虜騎與虜騎之間的混戰卻很容易出現,歸結原因——我軍騎兵的士氣通常比之北虜更低,交戰往往也會變成第一種可能。”

說起這些,陳沐無可奈何地撇撇嘴,道:“同等條件,對戰中士氣與紀律決定勝敗,雙方不算精銳,虜騎士氣高昂紀律低下,我騎士氣有所不如,紀律更爲低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士氣受待遇影響最大,紀律則受訓練而來,長久以來人們專注步車,忽視騎兵訓練,戰場上馬隊淪爲傳信、探查的輔助兵,以至於開國馬政如今都成了北方名吃。”

正逢騎兵操練完畢,騎手們解散後依然維持三五人的隊形,牽着馬或快或慢地走向營房,三個月的鳥銃手訓練讓他們將服從與軍令深深記在腦中,校場上只留下少數在訓練中不合格的被懲罰者與少數給自己增加訓練的奮進之人。

陳沐則跨坐馬上對陳璘一一介紹道:“河間馬肉火燒、真定馬肉湯、北京馬腸,別說地方馬政,就連我從口市高價購來的戰馬都被人三個月賣了四十六匹,活的死的,或者本來活着被故意養死的。”

“還有這事?”陳璘瞪大眼睛,道:“那不得銃斃?”

陳沐臉上帶着慍怒,深吸口氣道:“不說這個了,兄長這次北上,南洋可有什麼新鮮事,說來讓兄弟開心開心。”

“開心,就怕你開心不起來。”陳璘沒有細究馬政的事,北方的事他確實沒陳沐熟悉,只是自馬囊取出一封書信遞給陳沐,道:“葡夷的果阿總督與濠鏡修士卡內羅的書信,他們控訴海盜,你那個好手下林鳳,幾個月前把人家果阿港燒了,搶走壯丁、婦女、孩童數百。”

“緊跟着又往北搶了幾個港口,破城掠民,莫臥兒也向馬六甲發去使節,想和南洋軍府組成聯合艦隊肅清海盜共同管理航線。”

陳璘仔細看着陳沐的表情,想知道自己這個義兄弟在此次混亂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道:“西洋大臣殷養實派人到軍府衛好幾次,催促組建艦隊剿匪給印度諸國一個交代,否則大明商賈不能在諸國靠港,貿易無從進行。”

“南洋上下顧慮林鳳是你一手提拔,一直拖着,現在就等你一句話,剿不剿?”

第三百一十三章 睡衣第二百一十二章 高人第二章 城隍第五十四章 庫存第二百八十五章 傻子第七十四章 聚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困獸第二百九十四章 預言第一百一十一章 隱歧第一百八十三章 亦力八里第三百零三章 翁立安第八十五章 檢視第十四章 羔羊第四十三章 劉綎第一百七十六章 滄桑第十六章 主教第一百七十六章 滄桑第二百一十九章 選擇第八十章 夜襲第三十七章 總章第二百九十六章 生產力第二十一章 光棍第三十章 通寶第一百三十六章 可怕第四十六章 石炮第四百五十九章 勞苦功高第七十章 軍心第二章 佳音第六十一章 編書第三十八章 撞角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放第七十八章 軍列第一百六十二章 捲土第三十七章 遙遠第四百九十七章 動靜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七十八章 可破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第六十四章 海波第八十四章 難題第四章 鳥銃第八十一章 抗命第九十三章 回信第七十一章 心臟第四百五十八章 利息第五十五章 百虎第一百零五章 意志第四百三十六章 國丈第一百七十八章 誑人第五十六章 木炮第四十三章 異途第二百零五章 金水第五章 黃犬第三百四十二章 賠償第一百三十六章 時苗第四十二章 堪輿第一百一十章 苦兀第四十三章 立場第一百一十六章 何止第三章 番教第二十九章 歃血第一百零九章 長城第三百零一章 迴應第六十章 數據第四百九十四章 復仇第三十章 修心第六十七章 新銳第三百三十一章 核心第二百零一章 角色第一百六十九章 揭竿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屋第七十七章 裡甲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洲宮第五十六章 困擾第二百八十五章 傻子第三百七十八章 送牛第二百六十九章 褒獎第二百零三章 捲鋼第十九章 傻瓜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地島第八十一章 風將第二百六十九章 褒獎第十九章 攻玉第二百零六章 管吃管住第一百一十六章 順風第五十二章 攻寨第二百八十章 小偷第六章 試射第五十四章 快來第四十六章 手本第四百九十七章 動靜第七章 戰船第十章 送死第三十八章 礦工第二十五章 海寇第三十八章 怪異第四百三十八章 繞過第四章 商隊第三百五十一章 攙和
第三百一十三章 睡衣第二百一十二章 高人第二章 城隍第五十四章 庫存第二百八十五章 傻子第七十四章 聚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困獸第二百九十四章 預言第一百一十一章 隱歧第一百八十三章 亦力八里第三百零三章 翁立安第八十五章 檢視第十四章 羔羊第四十三章 劉綎第一百七十六章 滄桑第十六章 主教第一百七十六章 滄桑第二百一十九章 選擇第八十章 夜襲第三十七章 總章第二百九十六章 生產力第二十一章 光棍第三十章 通寶第一百三十六章 可怕第四十六章 石炮第四百五十九章 勞苦功高第七十章 軍心第二章 佳音第六十一章 編書第三十八章 撞角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放第七十八章 軍列第一百六十二章 捲土第三十七章 遙遠第四百九十七章 動靜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七十八章 可破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第六十四章 海波第八十四章 難題第四章 鳥銃第八十一章 抗命第九十三章 回信第七十一章 心臟第四百五十八章 利息第五十五章 百虎第一百零五章 意志第四百三十六章 國丈第一百七十八章 誑人第五十六章 木炮第四十三章 異途第二百零五章 金水第五章 黃犬第三百四十二章 賠償第一百三十六章 時苗第四十二章 堪輿第一百一十章 苦兀第四十三章 立場第一百一十六章 何止第三章 番教第二十九章 歃血第一百零九章 長城第三百零一章 迴應第六十章 數據第四百九十四章 復仇第三十章 修心第六十七章 新銳第三百三十一章 核心第二百零一章 角色第一百六十九章 揭竿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屋第七十七章 裡甲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洲宮第五十六章 困擾第二百八十五章 傻子第三百七十八章 送牛第二百六十九章 褒獎第二百零三章 捲鋼第十九章 傻瓜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地島第八十一章 風將第二百六十九章 褒獎第十九章 攻玉第二百零六章 管吃管住第一百一十六章 順風第五十二章 攻寨第二百八十章 小偷第六章 試射第五十四章 快來第四十六章 手本第四百九十七章 動靜第七章 戰船第十章 送死第三十八章 礦工第二十五章 海寇第三十八章 怪異第四百三十八章 繞過第四章 商隊第三百五十一章 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