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錢穆先生這段話就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首先,古代行軍,情報也是很重要的,諸侯部隊在抵達前都會有探馬探聽消息,如果沒有敵情,軍隊不用抵達前線就一定已經知道了。怎麼可能狼狽的到到達城下,才知道被騙呢?其次錢穆先生也點明瞭,烽火臺是在漢代爲防備匈奴才推廣開的,就算烽火臺出現的時間還要早一點,也絕不會早過剛開始修建長城的春秋戰國時期,所以在西周末年,是沒有烽火臺這個東西的。《呂氏春秋》中則記載擊鼓戲諸侯,很明顯更不可信,鼓聲才能偉多遠……別說諸侯了,城外都不一定聽得到了,就算諸侯個個都有順風耳都未必可以聽到(萬一風颳偏了呢)但是在歷史上卻真的出現過擊鼓戲百姓的事件,而這個事件就發生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時代的楚國。
楚國當時的國君是楚厲王熊眴。當時的楚國面臨着敵對勢力的威脅,於是楚厲王與百姓約定。如果發現敵情,楚厲王就擊鼓爲號,聽到鼓聲百姓們就拿上武器,協助楚國軍隊守城。
有一次楚厲王喝酒喝多了,就誤敲了戰鼓。百姓聽到鼓聲急急忙忙趕了過來,楚厲王知道後急忙命人解釋:“我喝醉與近侍開玩笑,這才敲錯了鼓。”於是百姓都散去了。
過了幾個月,敵人真的來進攻,楚厲王急忙敲響戰鼓,召集百姓。但是百姓們以爲楚厲王又在開玩笑,結果都沒有來守城。這次事件後,楚厲王只好更改了報警的信號。這個歷史事件極有可能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源頭,但這只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楚厲王戲百姓,只是無心之失,但是烽火戲諸侯中還有一個不愛笑的褒姒。褒姒愛不愛笑其實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楚國有一個君王的寵妃是真的不愛笑。
周厲王的侄子楚文王聯合息國攻打蔡國。蔡國戰敗,蔡國國君對息國懷恨在心,就對楚文王說:“息國國君的妻子息夫人非常美貌,只有這個女子才配得上您。後來楚文王見到息夫人,果然驚爲天人,於是楚文王就起兵滅掉了息國,把息夫人搶了過來。息夫人爲保全丈夫性命,被迫服從了楚文王。息夫人與息國國君非常恩愛,被強迫分開後,終日鬱鬱寡歡,從不主動說話。楚文王很喜歡息夫人,看到息夫人不愛笑,就問息夫人緣故。息夫人說:“我一個女人,卻服侍兩個男人,既然不能去死,又有什麼可以說的?”楚文王覺得是蔡國國君挑撥,自己才滅掉息國,讓息夫人不愛笑,於是又起兵伐蔡。楚文王抓到蔡侯非要殺了他泄憤,但是蔡侯無罪,無故被殺,楚國會被諸侯針對。這時大臣鬻拳以死相逼,纔沒讓楚文王犯下大錯。
其實故事裡褒姒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息嬀息夫人。同樣是國滅被俘,也同樣的不愛笑不愛說話,而故事裡的周幽王,歷史中的楚文王也都爲了逗夫人笑,而胡作非爲。把楚厲王和楚文王與息夫人的故事放到一起,拼湊起來,其實就是《呂氏春秋》中所描繪的故事,只是換了主角的姓名而已。
而在漢代的烽火臺逐漸普及後,又補全了最後一個重要元素:烽火。然後被司馬遷記錄到《史記》裡。也許這就是這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誕生的過程。
我個人認爲烽火戲諸侯不是真的,但褒姒確有其人,同妹喜、妲己一樣,褒姒是褒國兵敗,獻出褒姒乞降,而褒姒貌美,得到幽王的寵愛。而且幽王還想立褒姒的兒子爲太子,最終導致周平王的外公家造反滅了幽王,扶立宜臼爲王。
宜臼他孃的孃家是申國國君,申國本就與周不合,在周幽王父親周宣王時與申國打了一仗結果周國大敗,只能與申國求和,求娶申侯之女。申國之女本身是幽王的親戚,也就是說幽王的祖母也是來自申國,而且這個公主還是因爲勝利才嫁入周室所以地位一定會很高,但是是否一進宮就被冊封的後了呢?還真不一定,因爲西周本身的制度就是通過分封和姻親制度來統治國家的。所以周幽王很應該還陸陸續續能迎娶了其他屬國的女子進入後宮,來增強中央與地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