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呢,丹朱真不是無可救藥,只是我估計也是堯把心思都放在治理部落而疏於對自己子女的管教,不然也不至於10個兒子都沒有一個有出息的。起碼他的岳父就對他影響比較大(和堯一樣都把心思放在女婿身上了)一日,他帶着兩個隨從在街上閒逛,忽見一對父女在街道中間擺了個掛攤,周圍有許多人圍觀,把道路都阻斷了。他喝令衆人閃開,走上前質問道:“你這老者好不曉事,何於路中擺攤?”老者道:“沒人告訴我路中不可擺攤,這是沒人管的地方!”丹朱本欲發火,又覺得老者言之有理,便忍了,問道:“你會占卜?”老者點點頭。丹朱請其爲之占卜,老者卜過言道:“君有大才,只欠規範。”丹朱問:“何爲規範?”老者道:“規者,尺度也;範者,模具也。無規矩必生混亂,無模範必無所依。君知否?”丹朱頓有所悟,便請老者父女到家中做客。通過交談得知,老者叫笵,乃丹淵大賢,夫妻只生有一個女兒,喚作小范。笵除善占卜外,還善武,精通兵法。於是丹朱拜笵爲師,請其協助他共同治理丹淵,丹淵從此大治。後來丹朱娶了小范爲妻,並答應岳父,小范所生子女皆以笵爲姓,以延續笵氏宗嗣。(這是入贅了麼……)這女婿招的便宜大發了哈,家裡只有女兒的小夥伴們可以xiao習一下哈。堯本來是送兒子出來創業,爲將來接管自己的位置打下基礎,結果兒子雖然有了長進卻被老範招了贅……所以堯最後也只能招贅了吧!老範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把個原本不務正業的丹朱調教的很是有點領袖的樣子了。本來這個時候的丹朱已經開始遠離了坑爹之路,有機會重回正軌的,可是對兒子寄於重望的堯再次讓這種機會與丹朱擦肩而過。公元前2151南方的三苗叛亂,伯益向堯帝建議,讓長子丹朱訓練軍隊討伐三苗。堯帝沒有同意,因爲他看到了兒子丹朱的才能,覺得他是國家的希望,怎麼能讓他去那蠻荒之地冒險呢?於是他選派另一位將軍帶兵去征討三苗。哎……兒子是親生的,堯已經看到兒子才能了,又怎麼能捨得他去冒險呢。可是命運也並沒有放棄丹朱,公元前2149,堯帝派出的軍隊被三苗人擊敗,出征的一千人逃回來不到二百。伯益和舜都建議派丹朱領兵,說他能征善戰,除了他別人很難征服三苗。堯帝沒辦法,只好使人往丹淵送信,命長子丹朱領兵南征。丹朱不負衆望於公元前2148,在岳父笵的幫助下,數敗三苗,平息了三苗的叛亂,凱旋歸來。堯帝十分高興,覺得丹朱很了不起,便打算立他爲儲君。天秤似乎又向丹朱傾斜,但是時間畢竟還是晚了三年,在這三年裡多出了另外一個BOSS級的人物——舜。我們來看看在這三年裡除了叛亂還發生了些什麼呢?
在各類記載中都無法查到堯的生卒年份,不過有資料記載堯是二十歲代摯爲天子,而丹朱可以查到的資料是次年出生,他是堯的第一個兒子,在十六七已經結婚生子的古代,已經二十一歲的堯纔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請諸位參考40歲以後才得子的感腳哈)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丹朱一些性格的由來及堯對他寄予重望又捨不得他真的吃苦。而堯也真的是一個實實在在心懷天下的首領,因爲丹朱年輕時很不爭氣。少時不務正業,驕傲暴虐,性情乖戾,別的本事沒有,專會打仗鬥毆,時常把人打傷,讓人家找上門來興師問罪。雖然成年後堯把他押到封地後被老範收了當女婿後有所長進,讓堯又看到了曙光,但是他也不放心把部落交給這樣的兒子。還有一種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陶唐政權的穩定性,前面我們也說過,堯所在的時代是水患嚴重的時期,於是堯也在尋找更合適的部落首領。堯在40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找繼承人了(沒辦法,古人壽命短,而當時又是禪讓制,在位者需要輔政,以確保新上位者穩固又合格)。
堯最早想禪讓的人並不是舜,而是許由。也有記載說許由做過堯、舜、禹的老師,人稱“三代宗師”不過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大,不過應該是做過堯的老師,傳說他知道堯想禪讓給他之後就去當了老百姓,而堯又想讓他做九州牧,然後他就“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再後來他隱居山林,死後葬箕山之巔,被堯帝封爲“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這只是個小插曲,由這個傳說來看,堯是真的想找個有才能的人,而不僅僅是自己的兒子來治理自己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