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謀劃

李明峰換了身官服,叫來兩頂轎子,帶着兩個小女官就奔昌平知州的府邸。

下了轎,李明峰讓小梅和小芳帶路,自己則在後面跟着。到慈安太后居所的門外,小梅先進去通稟。

“太后傳您進去!”片刻之後,剛進去的小梅又轉身出來。

這一番繁瑣禮節,倒弄得李明峰有點惴惴不安。躬身走了進去,李明峰還是將臣子之禮做了個十足,隱約看見人影,老李就連忙跪下,口呼:“臣李明峰叩見母后皇太后!”

慈安雖然不是祥琪皇帝的生母,但是在封建時代,正妻爲大。在法律和道德上論,慈安纔是母后。慈禧只是小皇帝血緣關係上的母親,所以居於次席,稱爲聖母皇太后。

“起來吧!”慈安的聲音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在其中。

小梅知道主子有話要談,連忙退了出去,將房門輕輕的關上。

賜坐之後,李明峰看到房內沒有其他人,心情這才放鬆了一些。

“李李大人,你準備何時護送天子回京?剛進昌平兩個時辰,蘭兒妹妹就催了兩回了。”慈安低聲說到。

“回母后皇太后,現在局勢動盪,臣準備等到京師穩定之後再請太后與聖上回鑾。”李明峰答到。

現在的北京還掌握在恭親王手中,李明峰是不會將到手的王牌送過去的。

“你不用這麼多禮,隨意一些便可。”慈安看到李明峰變得如此恭謹,和昨日大不相同,心中不禁有些失落。

李明峰根本沒受過封建教育,對這些禮節也是厭煩的很,現在聽到慈安發話可以隨意,李明峰喜形於色:“那我可就謹遵懿旨了!將來可別斥責我囂張跋扈。”

看到李明峰又恢復了往日的嬉皮笑臉,慈安心情也好了起來,微笑着說:“咱倆單獨在一起的時候倒是無妨,但是在外人面前,該守的禮節還是要守的,免得讓人家說閒話。”說到這,慈安臉色微紅,顯然是想到外人可能說的“閒話”了。

“臣謹遵母后皇太后懿旨!”李明峰嘴中雖然這麼說,但是卻並未跪下行禮,而是笑嘻嘻的拱了拱手。

慈安只是撇了撇嘴,也不怪罪,轉而說到:“聖母皇太后的意思是早日迴鑾,你卻說現在局勢不穩,我也不知該聽誰的了!”

“當然是聽我的!”李明峰朗聲說到,“難道我還能害你嗎?”

“淨胡說!這話要讓外人聽到可如何是好!”慈安臉色通紅的斥到。

李明峰也知道語義中有歧義,但是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兩人關係越曖昧,將來李明峰從她這得到的支持就越多。

“杏兒!你不要事事都聽聖母皇太后的!她野心頗大,心計又深。這次要不是她想違背先帝遺詔,弄什麼垂簾聽政,肅順、載垣他們也不會狗急跳牆,對聖上和太后用兵!”李明峰說到。

“這事蘭兒妹妹確實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無論如何,肅順都是奴才罷了,現在竟然敢對天子用兵。看來蘭兒妹妹要除掉他們也是正確的,否則日後肅順定會成爲下一個鰲拜。”慈安顯然對李明峰的話不以爲然。

通過後世的知識,李明峰知道,慈禧太后可是個棘手人物,所以老李處處都把慈禧當成了第一對手。但是站在慈安的角度來看,慈禧是和她一個陣營的姐妹,雖然有些貪權,但是算不上罪過。反倒是肅順一黨,已經是明目張膽的造反的,這纔是慈安最大的敵人。

“肅順一黨乃是亂臣賊子,肯定不能留下他們!但是恭親王奕?也不是什麼良善之輩!”看到慈安還是和慈禧頗爲親近,李明峰知道暫時無法離間她們,於是,李明峰又將炮口轉向恭親王。

現在朝廷裡最大的勢力有兩股,一個就是以肅順、載垣、端華爲首的朝臣勢力,這股勢力還包括大部分朝廷核心官吏;另一個就是以恭親王奕?、醇郡王奕譞爲首的親王勢力,桂良、文祥、寶鋆、勝保也是這一派。這兩股勢力霸佔了幾乎三分之二的重要職位。

現在肅順等人已經徹底的得罪了兩宮太后,將來一旦大事定下,肅順一黨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李明峰未雨綢繆,先行打擊恭親王一黨,防止政變勝利之後,大權落入他的手中。

“六王爺人還是不錯的,李大哥可能對他有所誤會吧。”聊的時間一長,慈安和李明峰之間也逐漸的消除了隔膜,最終慈安還是恢復了昨天對李明峰的稱呼。這麼叫,她也感覺舒坦很多。

李明峰故作沒注意到稱呼上的變化,繼續說到:“當年道光爺選立儲君,在四皇子與六皇子之間遊移不定,多次想立六王爺爲太子,但是後來朝臣施加的壓力太大,道光爺才被迫立年長的大行皇帝爲太子,六王爺僅僅撈了一個親王罷了。這種事情,換做任何人,心中肯定都有不忿,六爺也定是如此!”

“都是陳年舊事了,大行皇帝都已經過世了,想必六爺也釋然了吧?”慈安說到。

李明峰冷冷一笑,說到:“大行皇帝執政十餘年,一直不用六王爺,就是對他不信任,防止他掌權。大行皇帝駕崩之時,連顧命的資格都沒有給奕?,是爲了什麼?”

說到這,李明峰直視慈安太后,沉聲說到:“大行皇帝英明,他是在擔心六王爺趁小皇帝年幼而獨掌大權!”

“六爺是聖上的親叔叔,他執掌朝政倒也在情理之中啊!”慈安在政治上太過天真,還無法理解爲什麼不讓恭親王掌權。

李明峰搖了搖頭,苦笑着說:“你也太天真了!假如讓六王爺掌握了大權,沒準他心生異想,最終試圖奪回本來就屬於他自己的帝位!”

“不會吧!”慈安被李明峰的猜想嚇了一跳。

“人心隔肚皮,萬事都要最好最壞的打算!”李明峰搖了搖頭,苦笑着說。

“那你說該怎麼辦?難道還要免掉六王爺的差事?六王爺和洋人談判,立有大功,咱們要是拿下他,恐怕會落人口實!而且桂良、文祥這些掌大權的中堂都和恭王關係密切,他們也是不會同意的!”慈安說到。

李明峰微笑着說:“不用免掉他的差事,咱們只需分掉他的權勢,防止他一家獨大,獨掌朝政就可以了!”

шшш▪ Tтkǎ n▪ ¢ 〇

李明峰倒是想一次將這些潛在的政敵全部都拿下,但是恭親王樹大根深,李明峰即使再強盛十倍,也休想徹底挖掉他。

而且李明峰雖然有兩宮太后之一的慈安支持,但是另一個太后——慈禧卻絕對不會坐視李明峰坐大的。李明峰如果要削弱恭親王,慈禧會樂見其成,因爲恭親王的權勢確實過大。但如果李明峰要想徹底扳倒恭親王,慈禧卻也不會坐視不理。

慈安太后對這些爾虞我詐的東西不感興趣,但是她卻對李明峰十分信任,於是直接就問到“既然如此,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做?”

李明峰略一沉吟,整理了一下思路,張口說到:“肅順謀反,其罪莫大。明日還要請天子下詔,將事情原原本本的講清楚,免得天下臣民不知就裡。然後再調集僧王鐵騎、恭王大軍一起將肅順剿滅。等到局勢平定,太后再與天子一起迴鑾返京。到時候,京城的防衛應該由恭王、醇王、僧王等人一同負責,以免某一人掌權過大。”

“如此最好!”慈安聽了李明峰的安排,也感覺十分在理。

微一皺眉,慈安抿了抿嘴,繼續說到:“李大哥你救駕有功,也要參與朝政!”

李明峰微微一笑,也不接這個話茬:“這一次,拔掉八大臣之後,恐怕朝中會出現權力空缺。爲了避免朝政混亂,等到局勢平定,還是要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現在各方實力對比,還是李明峰最爲弱小,要想在政變之後攫取更大的權力,李明峰就必須讓慈安出來垂簾,她可是李明峰最大的靠山。兩宮太后的權勢越大,李明峰可以和恭親王抗衡的籌碼就越多。

慈安對垂簾之事倒不是很感興趣,但是能掌握權力,總不是壞事,所以她對李明峰的提議也沒有反對。

和慈安太后又談了許久,李明峰才告辭而去。離開之後,兩人按事先約定分頭行動。慈安的任務是去說服慈禧和她一起下詔,只有兩宮太后全都用印,聖旨纔是真正合法的聖旨。李明峰則是去安排趕製龍袍,龍輦等御用之物。

忙了一陣子,李明峰又接到消息,原來是他前些日子從安徽調集的常勝軍也抵達了昌平。

在熱河的時候,李明峰就命令親兵拿着他的信物到安徽調兵。如今半個多月過去了,‘慶’字營統領吳長慶親自率領了兩千常勝軍士兵化裝成商隊抵達了昌平。

吳長慶抵達之後,李明峰又將順義的劉銘傳也召了回來,再加上蔡宜羣、陳星翰,總共五個人一起吃了頓晚飯。

席間,李明峰將兩宮太后和皇帝在昌平的消息通報給了衆人,劉銘傳、吳長慶也十分震驚。李明峰又將下一步的打算也通知了四人。

“一旦天子在昌平的消息傳出去之後,肅順肯定要狗急跳牆來攻昌平,恭親王奕?狡詐如狐,到時候動向如何,也不好說。明日,吳長慶你帶一千士兵去順義協助劉銘傳守城,一旦昌平出事,你們可以相機行事!”李明峰吩咐到。

“是!”劉銘傳和吳長慶起身行禮。

“蔡宜羣、陳星翰,明天開始,你倆加速整軍,現在城內加上吳長慶帶來的人馬,也有三千人了。現在咱們就要依靠這三千人來防備京畿附近所有的軍隊了!不要指望奕?能來救援,鬼子六這廝能不落井下石我們就燒高香了!”李明峰冷冷的說。

“是!”蔡宜羣和陳星翰也起身行禮。

“明日詔書一旦下達,到底有幾個人會服從聖上的命令還不好說。僧格林沁雖然忠於大清,但是他肯定會懷疑這詔書到底是不是兩宮太后的真實意願,所以僧王的兵咱們也不能依靠。肅順雖然手中有大軍六七萬,但是八大臣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景壽已經叛逃,匡源、杜翰、焦佑瀛、穆蔭四人也受先帝厚恩,到時候,他們也未必會和肅順抱成一團。”李明峰緩緩的分析着各方的反應。

說到這,李明峰臉上露出一絲陰笑:“嘿嘿,陳星翰!你明天派人去北京,通知龔橙,讓他的情報組到肅順軍中散佈謠言,說肅順名爲救駕,實爲謀逆。肅順大軍都是八旗子弟,不會有幾個人跟他一條路走到黑的。沒準消息一到,肅順大軍就不戰自潰!”

衆將知道事情重要,都仔細聽着李明峰的命令,不敢大意。散席之後,衆將各自去安排自己的軍隊,李明峰最近沒好好休息,也就沒有參與戰備,而是獨自洗洗之後,早早睡下。

第二天,天剛亮,李明峰就召集了四將去給兩宮太后和小皇帝請安。當然,李明峰真正的目的是討要一份聖旨,一份可以名正言順的調兵攻擊肅順的聖旨。

蔡宜羣、陳星翰、劉銘傳、吳長慶四人都是一次面聖,即使是劉銘傳、吳長慶這種頗具匪氣的將領,此刻也緊張的不得了。皇帝,畢竟是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蒼天之子,即使他年紀幼小,但也代表了無上威儀!

李明峰和四人都換上了官服,帶上頂戴花翎,踏上朝靴,按最正規的朝會打扮去知州府衙拜見天子和兩宮太后。

第362章 來使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123章 落難第242章 奪門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244章 蒙時雍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86章 通州之戰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18章 再回林家第51章 韋志俊第234章 朝陽門第34章 約成第228章 韋志俊的勸說第204章 圍殺第319章 主戰和主和第212章 商議出征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105章 廬州戰役(三)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280章 刀客楊嘉第197章 麻煩第50章 渡江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339章 山上木拓的分析第78章 北上第78章 北上第310章 朝堂暗鬥(下)第148章 鍾粹宮第54章 夜談(下)第182章 初戰(中)第195章 婚慶第16章 林家父子第132章 獎賞第74章 出訪歐洲第326章 天道教教主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155章 保定第181章 初戰(上)第257章 交易第8章 貧寒的廣東巡撫第63章 景德鎮之戰(五)第263章 北洋水師第250章 聖庫第139章 覆滅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289章 輸血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124章 小宮女第118章 朝會第180章 蘇天福第281章 再戰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180章 蘇天福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242章 奪門第227章 提審李秀成第186章 喪命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111章 自相殘殺第118章 朝會第262章 乾清宮大宴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73章 抵達歐洲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238章 決戰前夕(上)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182章 初戰(中)第235章 誅妖五策第63章 景德鎮之戰(五)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79章 刑部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三百六十四章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315章 討價還價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53章 洪仁玕第239章 決戰前夕(中)第266章 內部矛盾第38章 靠山歸來第235章 誅妖五策第143章 乾清宮第305章 回家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312章 李氏朝鮮第124章 小宮女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49章 撤退第26章 議和大臣
第362章 來使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123章 落難第242章 奪門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244章 蒙時雍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86章 通州之戰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18章 再回林家第51章 韋志俊第234章 朝陽門第34章 約成第228章 韋志俊的勸說第204章 圍殺第319章 主戰和主和第212章 商議出征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105章 廬州戰役(三)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280章 刀客楊嘉第197章 麻煩第50章 渡江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339章 山上木拓的分析第78章 北上第78章 北上第310章 朝堂暗鬥(下)第148章 鍾粹宮第54章 夜談(下)第182章 初戰(中)第195章 婚慶第16章 林家父子第132章 獎賞第74章 出訪歐洲第326章 天道教教主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155章 保定第181章 初戰(上)第257章 交易第8章 貧寒的廣東巡撫第63章 景德鎮之戰(五)第263章 北洋水師第250章 聖庫第139章 覆滅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289章 輸血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124章 小宮女第118章 朝會第180章 蘇天福第281章 再戰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180章 蘇天福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242章 奪門第227章 提審李秀成第186章 喪命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111章 自相殘殺第118章 朝會第262章 乾清宮大宴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73章 抵達歐洲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238章 決戰前夕(上)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182章 初戰(中)第235章 誅妖五策第63章 景德鎮之戰(五)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79章 刑部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三百六十四章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315章 討價還價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53章 洪仁玕第239章 決戰前夕(中)第266章 內部矛盾第38章 靠山歸來第235章 誅妖五策第143章 乾清宮第305章 回家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312章 李氏朝鮮第124章 小宮女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49章 撤退第26章 議和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