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國民軍,被操了兩個月,連名字都改了,艾布衣原本叫艾一,大宋的官兒嫌不好聽,非改成叫“布衣”,光是學會寫這兩個字就讓他吃了不少苦頭――哪裡有原來的一橫來得簡單。
艾布衣從進了訓練營就想着家裡的老婆孩子,爲此沒少挨軍士的“愛的教育”。這回出征走得急,連慣例的放假一天都沒有,直接發了槍就裝上船,汽笛一拉船就走了。艾布衣在船上哭哭啼啼,這回連隊的軍士居然沒揍他,還遞給他一支菸,友好的拍了拍他的肩。
船時走時停,慢慢吞吞的走了幾天,艾布衣昏天黑地,早就不知道把自己給拉到什麼地方了。好在沿途吃喝不愁,也用不着日日操練,只是每日看着江面和兩岸的景色,要不然就是倒頭大睡,醒來看着滿艙的兵和武器,心裡覺得異常苦悶,有時候想幹脆從跳進江水裡,一了百了――據說還真有人這麼幹得。
“全體集合!”隨着刺耳的哨音和班長們的吼叫聲,艾布衣條件反射一般的站了起來,跑向集合地點。
“列隊!”“報數!”“全體檢查裝備!”
一迭聲的命令和忙亂之後,李冬來到了隊列前,抽個檢查了士兵的裝備。新兵多,未免丟三落四。
“全體開赴4號碼頭,”李冬檢查完畢命令道,“準備登船!”
因爲船隻不夠一次性裝運全軍,所以部隊採取分批次出發的方式。全支隊到廣寧集結。
由拖船牽引的船隊先從肇慶東返三水,進入北江。再從北江北上轉入綏江。一路航渡十分順利。很快便到了四會。
綏江的通航能力雖然比不上西江主航道,但是通航大發艇還是綽綽有餘。除了搭載部隊十多艘大發艇之外,隨行的還有若干艘徵用來得民船,搭載着要去接受連山縣政的歸化民幹部和物資。
四會是個平原縣份,這裡接收較早,距離三水也不遠,屬於“治安區”。部隊在這裡休整一天,隨後前往廣寧。
從四會縣沿着綏江往北上行,便是廣寧縣境。
廣寧是個山區縣。漢瑤雜處。它的建縣是嘉靖年間平定清遠縣大羅山的瑤區的結果。平定大羅山之後,就將原來屬於四會縣與清遠縣的接壤的四個都析出,新建了廣寧縣。
雖然這個縣在明末已無瑤區,但是散居編戶的瑤民並不少,這裡又與清遠縣的瑤區相鄰,原本漢瑤衝突就算罕見,這裡還夾雜着雙方和從廣西招募而來“鎮瑤”的俍僮之間的矛盾。在官府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地之際,變亂四起,縣內的環境頗爲複雜。
該縣目前還屬於“準治安區”,前不久剛剛由派去的歸化民主任和國民軍縣中隊接防,縣城和幾個主要集鎮大致保持安定,交通線也順暢。但是,從五月初以來的土匪活動大幅度增加,在鄉村活動已經極不安全。因爲下鄉極容易遭到襲擊,留用人員和歸化民幹部下鄉辦事必須用武力護送,實際上這個“準治安區”已經是相當亂了。最近甚至有情報稱:廣寧當地有鄉紳公然舉起“勤王”的大旗,拉隊伍公開和元老院對着幹。前幾天剛有消息傳來:有大股不明武裝集結到了石澗附近,有一舉拿下該鎮的企圖。
不論水路陸路,從四會去廣寧,石澗是必經之路。便利的交通造就了商業集鎮。因而新上任的廣寧縣主任在這裡佈置了一個小隊的國民軍士兵駐守,編練民兵,維護當地和周邊的治安。
這個消息引起了各方的緊張,因爲石澗是廣寧聯通四會的交通要道,土匪若是想謀奪這裡,難保沒有“關門打狗”,攻取廣寧的意思。
“不,我認爲敵人沒這個意思。”李冬說,“他們就是貪財,想打個響窯。”
石澗商戶衆多,除了銀錢,因爲戰火滯留在當地的物資、商品都夠他們大掠一番了。
“何以見得?”指揮支隊的楊增問道。
“土匪不是官兵,即沒有政治意圖,也缺少戰略概念。圖得就是眼前的一點利益,”李冬胸有成竹,“這種交通要點一旦打下來,必然會引來反攻。土匪是不肯打這種硬仗去消耗自己的實力的――他們無非是看到石澗現在的兵力不多,或者當地內部有了什麼可趁之機,想聚集在一起幹票大得。
雖然判斷土匪沒有“關門打狗”的意圖,但是石澗一旦陷落,對百姓的生命財產會造成嚴重的損害,所以楊增決定,派2連登陸,取陸路直奔石澗,儘快解除石澗之圍。李冬的中隊配合他們行動。其餘部隊和輜重繼續乘船開進。
已經是初夏了,濃重綠意覆蓋滿山崗。
這一片蒼翠的山間小路上行進着一隊穿着灰軍裝,揹着着步槍的士兵。
雖說他們腳步輕快,實則每個人的的負重都不輕:背囊、鋼盔讓他們每個人的背上都堆起了一座小山――只是他們之前一直在乘船行軍,在船上休息夠了,又在四會休整過,腳力還充足。
擔任先導的是是伏波軍第10營2連1排的士兵們,前幾天,他們的排長生病進了休養所。擔任新排長的正是剛剛在廣州光復戰役中立下戰功的李剛生上士,有消息說,等這次戰鬥結束,他就會去軍校報道,出來就是軍官了。許多人對此羨慕不已。也有說他是走了狗屎運:整個廣州光復戰役,不論是地方官府還是明朝駐軍,多是望風而降,傳檄而定。往往部隊還沒到地方,守軍已經開城投降了。真正交交火的戰鬥極少。能撈到戰功更是少之又少。
廣寧羣山環抱環山,全縣大部分都是山地和丘陵,山澗散佈着的大大小小的谷地,這裡氣候溫潤,雨水豐沛,滿山新翠。樹幹上吐出一片片嫩綠鵝黃,剛剛甦醒的大地,散發着誘人的泥土芳香。
山坡上,可以看到開墾的田地,有的是茶園,有的是水田,然而不管什麼田地,都無人照應。路過的村寨,一些已經放棄,其餘的都是一副嚴防死守的模樣,每當部隊靠近,就會響起螺聲和鼓聲,提醒鄉勇們有外人靠近。
初夏季節雨水多,山道泥濘不堪。士兵跋涉起來頗爲艱難。儘管道路並不好走,但部隊的士氣不錯,連戰連捷,小夥子們的心勁正足得很,好像什麼困難都不放在他們頭上,那一座座縣城,根本不敢反抗伏波軍的赫赫軍威,廣州省城一日而下,這些縣城濟的什麼事?一個使者,頂多再把山地榴彈炮架起來打兩發,就一個一個全投降了。何況廣寧就在自家隊伍的手裡,根本用不着動刀動槍,唯一要注意的,便是路上的土匪。
早晨拔營前,大家都飽餐了兵站供應的鹽水冷飯糰,現在正是腳裡有勁的時候。李生剛嘴裡含着酸梅――這東西酸得牙都快掉了,但是含在嘴裡不怎麼想喝水了。
一排按照條令的要求派出了尖兵,兩名尖兵揹着米尼步槍警惕地注意着山道兩旁的動靜,幾十米後是成一字行軍縱列的整個步兵排。李剛生本人在隊形的中央。
當這一小隊步兵正在沿着綏江的支流,向西推進時,密林深處,楊舉人帶着他的團勇正在準備伏擊。這次帶來了足足三百人,都是鄉勇團丁,其中差不多有兩百青壯,其中不少人備有鎧甲火器。這麼裝備精良的團勇在廣寧大約是絕無僅有。但是他的自信更多的是來自帶着一門虎蹲炮站在他身後的侄子楊二車。
這幾年世道不靖,楊老爺飽讀史書,深知亂世裡最要緊的就是有兵有糧。他有地,有佃戶,有長工。只要不連着鬧災,糧食總是有得。但是若無武力做後盾,糧食再多也不過是一隻大肥羊罷了。何況沒有武力,自家的佃戶、長工先鬧起來這麼辦?到時候靠現在的幾十個團丁恐怕是鎮不住。
思慮再三,楊舉人便想到了楊二車這個不成器的侄兒。楊二車是他兄弟的兒子,打小不愛念書,喜歡舞槍弄棒。又跟着武師學藝,倒是錘鍊的一個好身子,練就了一手好拳棒。便替他花錢一路買了武秀才、武舉人的功名,以此又使錢讓他在肇慶營中補了缺,當上個小小的步軍千總。
楊二車在肇慶當軍官,自然不是爲了保家衛國,楊老爺給他吩咐的明白:一是楊家在官場好多個靠山;二是多親近身邊的兄弟,萬一有什麼不測,就能拉起隊伍來。
“不要稀罕錢,你去當這個丘八官能撈幾個錢?錢,我有的是,你把兵給好好的抓着――亂世裡有兵就是草頭王――咱們楊家不求做什麼草頭王,你能給家裡拉來一支能打的隊伍,家裡就能自保!說不定還能在這亂世裡撈到莫大的好處!”楊老爺笑道,“那時候,你和我們楊家,前途都不可估量啊……”
------------------------------------------------------------
下次更新:第七卷-廣州治理篇37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