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治世能臣劉表

作品相關 千古奇冤-治世能臣劉表

既然東方穿越到三國,成爲劉琦,成爲劉表的兒子,那就只好埋頭研究一下這位歷史人物。

對劉表的評價,歷史上負面信息較多,如《三國志》作者陳壽就這樣評價,“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意思說劉表佔據了荊州,雄霸一方,有統治天下的實力。但他們都是表面上爲人非常和氣,對人友善,但內心中對親信都猜忌,喜歡玩弄陰謀但不能有正確的決定,手下人才衆多但不能很好的使用,再加上根據個人的偏好廢棄長子,改立次子,終於導致兒子們互相欺詐,導致基業被別人顛覆,真是人之大不幸亦。

而更爲流傳的是一代梟雄曹操所語“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意思是期待後代都如孫權那樣能夠發揚父兄基業,劉表的兒子如豬犬一般,毫無用處。

如此看來,劉表明顯有下列缺陷:

1.不能用人,好耍計謀,缺乏理論聯繫實際。不是征戰沙場的材料。

2.廢立嫡長子,因個人偏好改立幼子,導致百年後子孫相殘。

但拋開這些因素,我們若進入浩瀚史海中,可以發現劉表是治世之能臣,下面東方說說自己的理由:

1.劉表在歷史上一心做一個能臣,若要能臣去做征伐之事,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確實有點困難。

在歷史上也只有曹操獲得如此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我們可以敬仰曹操這樣的人物,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梟雄都成爲能臣,更不能要求所有能臣都成爲梟雄。

十七歲時,劉表就曾向自己的同鄉兼老師——當時的南陽太守王暢提出:“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爲君子。府君若不師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遺於世!”這段話是針對王暢過於簡樸的生活作風而提出的疑問,並且充分表明了自己與衆不同的獨特見解。

青年時期的劉表沒有仿效當時流行的隱居山林的清流作風,而是積極地投身仕途,被大將軍何進闢爲掾屬,很受何進的賞識,後來被升爲北軍中候,掌管禁軍。初平元年(190年),原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殺死,何進向朝廷推薦了劉表擔任荊州刺史,這也顯示出何進對劉表的偏愛及對劉表的能力和才華的肯定。

2.平定荊州內外,成爲一方霸主。

當時的荊州形勢相當複雜。“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衆。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爲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而劉表卻是“單騎入宜城”。面對荊州混亂的局面,劉表顯得從容鎮定,沉着冷靜,並果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穩定了局勢。首先,他爭取了當地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蔡、蒯兩大家族的信任和支持,並徵求他們的建議。

當時蒯良、蒯越兩兄弟都頗有才識名望,蒯越說“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又認爲“宗賊帥多貪暴,爲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衆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還建議劉表“兵集衆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

蒯越的建議則是極富實幹精神的,劉表採納蒯越的謀略,“使(蒯)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衆多,或既授部曲”,一舉殲滅了宗賊勢力,後來他又平定了零陵、長沙等郡,扭轉了荊州的混亂局面,劉表自己也晉升爲荊州牧、鎮南將軍。

經過幾年努力,劉表成爲一個僅次於兩袁兄弟的一股強大勢力,“南收零、桂,北據汗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說到這裡,誰還能說劉表是“虛有其表”呢?完完全全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實幹家!

3.治理荊襄,出現太平景象。

劉表控制荊州以後,對於屬地的管理也是勵精圖治,有條不紊,貢獻良多,體現出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荊州治理得有聲有色,之前“人情好擾,加以四方震駭,寇賊相扇,處處糜沸”的荊州,變成了“萬里肅清”的東漢後期最後一片樂土。

在對外問題上,劉表採取了擁兵自重的正確政策,儘量避免發生大的衝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在經濟上,劉表有效利用了當地各大家族的勢力,推行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荊州地區的百姓“大小鹹悅而服之”。

對劉表的這種評價,莫說是在後漢軍閥混戰時期,就是在局面相對平靜的三國鼎立時期,也是獨一無二,是別人所無法得到的。

劉表“起立學校,博求儒術”,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政局穩定,各方人才紛紛從各地遷往荊州,人數數以千記,其中既有像水鏡先生司馬徽這樣的名流,也有像徐庶、石廣元等青年才俊,甚至還有後來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等。

試問,一個虛有其表之人能有如此輝煌的政績嗎?如此的“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難道是一個虛名無實者所能做到的嗎?可以這樣說,劉表的確是一代能臣,他的有效管理讓各路諸侯羨慕不已,對於其治理下的荊州都是垂涎欲滴。魯肅就曾經對孫權這樣評價荊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這也算是對劉表恰如其分的評價了。

(上面是爲劉表鳴冤,今晚還有一更。各位大大,看到東方碼字之辛苦,多多投票推薦與支持吧)

第121章 明出陳倉第125章 狹路相逢第177章 靜待時機第7章 公子認母第6章 四大家族第25章 倉皇北逃?第89章 傷離別第81章 張魯棄守漢中132章 圍困第21章 定計第65章 此恨綿綿第96章 會盟喝酒不能更新第145章 天下大亂第13章 活字印刷116章 錯綜複雜第141章 劉表稱王第25章 倉皇北逃?第40章 收復周倉第149章 襄陽風波1第17章 後山巧對第48章 豹騎第78章 結拜兄弟第116章 迎親第62章 娶誰爲妻?第86章 西涼搶馬?第191章 閃電戰第145章 天下大亂第167章 劉表去世第74章 賈文和謀劃第37章 女人=衣服第99章 對陣135章 夜襲第40章 馬鐙馬鞍121章 個人所得稅第152章 三面圍攻第23章 膽顫心驚第95章 打虎英雄102章 興義師討奸佞修改第30章 致命一擊第128章 形勢逆轉134章 形勢逆轉第88章 宣傳戰網編欺騙伎倆第110章 錯綜複雜76章 魏文長夜襲上庸關第36章 孫策之死第91章 血腥搶馬第85章 不和諧聲音第70章 張魯的選擇第91章 血腥搶馬第50章 殺胡兒107章 金蟬脫殼第53章 再斬敵將第151章 臘月攻勢第52章 大撤退第32章 孫策遇刺第69章 奇襲上庸關第86章 如何化解第58章 伊人已逝第121章 明出陳倉第176章 大戰烏恆2第88章 宣傳戰第70章 後院起火第155章 西阻東攻第100章 大敗張任第181章 蹋頓滅亡第45章 殺胡兒第165章 曹操南征2第162章 劉表稱帝1第23章 誘敵深入第14章 出遊第59章 曹操駕到第119章 討伐國賊第20章 如此良將 吾必用之第168章 開科取士1第96章 會盟第9章 猛將黃忠第172章 曹操投奔袁尚1第24章 定計第67章 張鬆求援第3章 花園風波1第108章 周瑜中箭第9章 聞雞起舞第21章 受傷110章 張任之死第57章 名分大如天第168章 開科取士1第86章 如何化解第45章 北上第79章 西涼搶馬第95章 劉璋出招了第6章 初步勝利第75章 魏文長奇襲上庸第158章 追擊周瑜2第148章 曹孫聯軍2第146章 奪取汝南第151章 臘月攻勢121章 個人所得稅第110章 錯綜複雜
第121章 明出陳倉第125章 狹路相逢第177章 靜待時機第7章 公子認母第6章 四大家族第25章 倉皇北逃?第89章 傷離別第81章 張魯棄守漢中132章 圍困第21章 定計第65章 此恨綿綿第96章 會盟喝酒不能更新第145章 天下大亂第13章 活字印刷116章 錯綜複雜第141章 劉表稱王第25章 倉皇北逃?第40章 收復周倉第149章 襄陽風波1第17章 後山巧對第48章 豹騎第78章 結拜兄弟第116章 迎親第62章 娶誰爲妻?第86章 西涼搶馬?第191章 閃電戰第145章 天下大亂第167章 劉表去世第74章 賈文和謀劃第37章 女人=衣服第99章 對陣135章 夜襲第40章 馬鐙馬鞍121章 個人所得稅第152章 三面圍攻第23章 膽顫心驚第95章 打虎英雄102章 興義師討奸佞修改第30章 致命一擊第128章 形勢逆轉134章 形勢逆轉第88章 宣傳戰網編欺騙伎倆第110章 錯綜複雜76章 魏文長夜襲上庸關第36章 孫策之死第91章 血腥搶馬第85章 不和諧聲音第70章 張魯的選擇第91章 血腥搶馬第50章 殺胡兒107章 金蟬脫殼第53章 再斬敵將第151章 臘月攻勢第52章 大撤退第32章 孫策遇刺第69章 奇襲上庸關第86章 如何化解第58章 伊人已逝第121章 明出陳倉第176章 大戰烏恆2第88章 宣傳戰第70章 後院起火第155章 西阻東攻第100章 大敗張任第181章 蹋頓滅亡第45章 殺胡兒第165章 曹操南征2第162章 劉表稱帝1第23章 誘敵深入第14章 出遊第59章 曹操駕到第119章 討伐國賊第20章 如此良將 吾必用之第168章 開科取士1第96章 會盟第9章 猛將黃忠第172章 曹操投奔袁尚1第24章 定計第67章 張鬆求援第3章 花園風波1第108章 周瑜中箭第9章 聞雞起舞第21章 受傷110章 張任之死第57章 名分大如天第168章 開科取士1第86章 如何化解第45章 北上第79章 西涼搶馬第95章 劉璋出招了第6章 初步勝利第75章 魏文長奇襲上庸第158章 追擊周瑜2第148章 曹孫聯軍2第146章 奪取汝南第151章 臘月攻勢121章 個人所得稅第110章 錯綜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