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賄禍

中國官場有父子現象,上級如父,下級如子,“父子”之間,似有遺傳。夏言執政,則其所用之人皆剛厲勇猛,嚴嵩秉國,則其所用之人皆柔媚巧佞。

嘉靖二十九年中,俺答果然南犯,眼見胡馬鋪天蓋地而至,在嚴嵩的提拔下當上大同總兵的仇鸞嚇得心膽俱裂,不敢出戰,他當初是賄賂嚴嵩而重新當官,在他的思維模式裡,既然行賄的手段搞得定嚴嵩,多半也就搞得定俺答,給俺答送錢,求他不要侵犯大同,“到別的邊關去吧。”

錦衣衛指揮使將消息秘傳到北京,陸炳見之大悅,知道仇鸞從此落入自己手中了,李彥直見了卻大怒,他不是不知道官場黑暗,只是見仇鸞無恥到這種地步還是忍不住心頭火起——也正是還有這把火,他才與嚴嵩、陸炳等不同。

不過,這份密報是陸炳私下給李彥直看的,所以李彥直不能公開拿出來,他勸老泰山趕緊拿了這份奏報稟明皇帝,卻被陸炳瞪了一眼:“開什麼玩笑!”

把這個消息稟明皇帝,或許對國家有利,但對他陸炳可沒什麼好處。

李彥直費盡了脣舌也說不動岳父,就暗中跑來見徐階,將事情與徐階說了,且陳明利害,徐階驚道:“那此事可得趕緊準備!”慌忙上疏嘉靖,道胡馬才騷擾過大同,極可能會肆虐其它地方,因此請皇帝趕緊下旨防備。

在奏疏中他當然也沒有明確指出消息來自陸炳的調查,雖然這樣會讓他的奏疏顯得說服力不足,但他也不能挑明,因爲挑明瞭會把陸炳拉下水(知情不報),然後把李彥直也拉下水(利用是陸炳女婿的關係獲取錦衣衛的情報是越職),外患當前,徐階可不想先引發和陸炳的政爭。再說他就算提了,陸炳也一定會矢口否認,那時候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有害。

奏疏上去以後,嘉靖卻一點反應也沒有,繼續修他的道,煉他的丹。徐階這麼個內閣大學士,手握實權的禮部尚書,就這樣明知胡馬南下,卻也只能眼睜睜地等着事態繼續惡化而束手無策,更不用說兵部基層幹部李彥直了。

幾乎與此同時,俺答卻接受了仇鸞的賄賂,不過仇鸞的那些禮物對他來說只是一道點心,而且還是他個人的點心,手下的十幾萬弟兄還要吃飯呢,而背後的草原上更有幾十萬牧民的妻兒老小等着丈夫、兄弟、兒子帶戰利品回去!仇鸞的賄賂顯然是不足以叫他們退兵的,所以當初聰明的仇鸞纔沒有提出“退兵”的要求,而是請俺答“到別的邊關去”。但是仇鸞沒想到的是,俺答這一去,竟是直接奔北京城來了!

胡馬向東沿着長城直達古北口!都御使王汝賢帶兵抵抗,俺答也是用兵的行家,且不強攻,卻另派精銳,從黃榆溝長城潰爛段突入,繞到古北口後面前後夾擊,明軍陡見胡人竟從後方殺來,腹背受敵,又搞不清楚後方是否產生了大變,登時士氣崩潰,古北口淪陷,京畿地區登時向胡馬敞開了大門!

俺答即率大軍侵懷柔,攻順義,直逼通州,分兵剽掠昌平,北京四周處處起戰火,十萬胡人躍馬燕山!首都告急!

皇帝這才慌了,首輔這才懵了,兵部尚書整個都亂了!

嘉靖起初並沒有預料到事情會演變到這個地步!

宮中的小太監跑到城頭張望,瞧見風塵飛揚就嚇得回宮,叫道:“陛下不好啦!蒙古人殺到城下了!”嘉靖臉上現出極度驚怕的表情來,胡人忌憚邊關上的那些良將,如曾銑,如翁萬達,曾銑翁萬達則受制於當朝首輔,如夏言,如嚴嵩,夏言嚴嵩又受制於嘉靖,可嘉靖卻怕胡人!他牢牢地掌控了帝權,讓大小臣工都不敢不聽他的話,可大明的政治體制和他的帝王之術卻沒法對胡人產生作用!

“住口!”嘉靖大怒,指着那小太監說:“惑亂人心,殺!”便有執事太監將那小太監拖了下去活活打死!

可嘉靖可以打死一萬個太監,也打不死一個胡人啊!

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內閣,內閣!宣嚴嵩,還有徐階!”

嚴嵩知道消息比嘉靖早得多,古北口出現敵蹤的時候他瞞了下來,沒稟告嘉靖,心想也許俺答打不下古北口。他這個也許是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的,只是他的希望而已。李彥直是很難理解像嚴嵩這麼高智商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會這麼弱智地“希望”胡馬自己退去,可嚴嵩就是這麼個人。而且嚴嵩還不是千古以來唯一一個這樣的人,明清兩代,像嚴嵩這樣的內鬥聰明絕頂、外鬥弱智得氣死人的大官簡直是層出不窮!這實在是一個奇特而令人嘆息的現象。

直等到古北口陷落,嚴嵩才知大事不妙,一開始他還想隱瞞,但懷柔告急之後他就知道瞞不住了!

“兵部,兵部!兵部在幹什麼!”嚴嵩怒吼着!

兵部在幹什麼?兵部在忙啊。

兵部在忙什麼?兵部尚書丁汝夔不知道。

“大司馬!”李彥直上前提醒道:“快下令九門戒備!命順天巡按御史巡備城外!發勤王令號召天下兵馬入京勤王!”

他沒有先跟王上學說然後再由王上學來稟告丁汝夔——這是正常的程序,但在這亂糟糟的時候,誰還顧得這見鬼的程序啊!王上學也沒怪他,丁汝夔更是醒悟過來,慌忙下令!

不幸中的萬幸,明朝的書生中藏着好多懂得兵法的強人,順天巡按御史王忬就是其中之一,他手底也沒多少能和蒙古人打野戰的部隊,但他當機立斷地幹了一件事情:比蒙古人搶先一步到達白河口,將所有船隻從彼岸移到此岸。蒙古人的先鋒到達這裡以後一時無船可渡,前路被攔住,就只好暫時轉往別處劫掠去了。王忬的這類行政舉措,爲京師的守備工作爭取到了一點時間。

城外王忬在忙碌的時候,宮中也已發出命令,着都御史商大節領兵守城。都御史爲御史之首腦,正二品,是國家監察機關督察院的長官,地位與六部尚書相捋,有明一代常以御史統兵、監軍,都御史既受命領兵守城,則他的地位便相當於這次京師防禦戰的元帥了。

李彥直亦以丁汝夔之薦,調商大節手下行走,不過職位仍掛在兵部,兵臨城下之際,一切從權,人事任命來得其快無比,李彥直上午還在兵部值班,下午就跑去見商大節。

商大節雖然不懂軍事,還好能聽人言,他帶了包括李彥直在內的幾個新舊部下,急急調集京軍,李彥直捧着丁汝夔給他的京軍冊籍點兵點將,不點還好,這一點,可把京軍的底子都給漏了!

明代因行“衛所制”,軍籍世襲,兵有定籍,屯守兼備,衛所體系龐大複雜,分爲直屬皇帝的“親軍京衛”和“五軍都督府”管轄,而中期以後,兵權又大歸於兵部,所以明朝兵部權力之重爲歷代之首,可與宋朝之樞密院媲美。

按照朝廷規定的編制,這京軍諸營當有十四五萬人馬,冊籍也有這麼多的名字,可這是商大節一點,才發現只有四五萬個人頭!

原來自武宗以來,京軍將領多吃空餉,那名單都是虛的!只有名字沒有兵,朝廷發下了的餉銀都進統兵將領口袋裡去了,所以當日李彥直要求清查京軍冊籍纔會遭到京軍將領的一致仇視!

商大節身爲監察大員,其實也很理解這種官場貓膩,但這時事到臨頭還是忍不住大呼腐敗!不過,四五萬就四五萬吧,總比沒有好。又急急忙忙閱兵閱將,一閱之下商大節差點從點將臺上掉下來——只見沙場之上擠着一堆堆的老弱病殘,有的畏縮,有的哭泣,有的發抖,原來京師承平日久,王侯、巨宦以及統兵將領都把軍戶當免費民工來用,不但平時不訓練,甚至還剋扣他們的軍餉,所以久而久之,軍戶中凡有點本事力量的都別尋生路,只留下一堆無能無力的可憐人。這哪裡還像軍隊?

李彥直在東南時就見慣了這些場面,早有心理準備,但京軍的慘狀仍然出乎他的意料,嘆息了一聲,對商大節道:“總憲,這些人沒法用!就是兵額足夠,真有十五萬人,趕到戰場上也只是等着被殺!”

御史古稱憲臺,商大節是以左都御史領兵,所以李彥直稱他爲總憲。

商大節亦感無奈,因道:“若如此,卻當如何?”

“朝中無人,則求諸於野!”李彥直道:“京師百萬人口,內中必有強悍之輩,若以兵法統御之,或可應旦夕之變。”

商大節想了想說:“這事得和大司馬商量一下,你先回兵部請命,若那邊准許你就行事。我在這裡盡力而爲!”

李彥直離開大營的時候,商大節已登臺慷慨誓師,不過李彥直知道這實在是無奈中的努力,或許能激勵起士氣,卻沒法改變京軍不堪戰鬥的事實。他趕到兵部,將情況向丁汝夔彙報,丁汝夔痛心疾首之餘亦無良法可應,李彥直又說了自己的策略,丁汝夔道:“緩急之際,哪裡找強悍之輩去?”

李彥直道:“屬下來兵部的路上已有思慮!大凡人口稠密之處,必有刁民,刁民之中必有悍勇不畏死之輩!此輩若部勒得法,可用爲馬前卒!十室之邑,必有忠勇,京中百姓亦可發動,從中選擇膽色、力量較佳者。又,如今適逢武舉,他們能經鄉試而入京參加武舉會試,其間必有將才。下官以爲可從武舉子中擇將,以之統領江湖豪傑,緩急之間,或可爲用。”

這個策略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從武舉子中挑選軍官,從黑社會和市井間中尋找兵源!丁汝夔當即就允了,給了他將令文書讓他便宜行事。

李彥直先派人去叫陸炳府上的張管家來,讓錦衣衛通知京師各處門派堂口,就說朝廷用人之際,凡有心爲國效力之勇士皆可趁機投效,並暗示他們可藉着這個機會洗白,走上正途。又讓順天府衙門張貼告示:京師任何有抗胡勇氣的平民也可以到西直門甕城待命。李彥直也有想過讓陸炳出動錦衣衛,但錦衣衛擅長的是捕殺刺探,名聲雖大,人數雖多,但只是一個對內的統治利器,對外作戰時卻沒有用處,所以這個念頭閃過之後就罷了。

錦衣衛放出風聲的同時李彥直又持令召集京師武舉子,這時他也沒時間一一去考驗,就喝道:“如今胡馬南侵,朝廷有件極危險的事情要在座若干位去做!這件事情做成了,名垂千古!但其中過半的人只怕也要命喪黃泉!敢接命令的,上前兩步!”

空空空空——卻是幾百個腳步聲同時響起,九成的舉子非但沒往前,反而向後逃!大家來參加武舉會試爲的是謀個好出身啊,是爲了以後能過上好日子,不是來送命的!但仍有五六十個人踏前了一步!兩類人一向前一向後,登時拉開了好大的距離!

眼見居然有五十個人出列,李彥直大喜過望,當即把那些後退或者不動的舉子都調派到城頭、城外各處守備,卻留下這五十個人來作爲軍官。路上把自己的想法和這些人簡略說了。

到了西直門甕城,卻見黑壓壓的聚了幾千人!李彥直喜道:“京城之中,果然不乏勇毅之輩!”其實北京有上百萬人口,來了幾千個有膽色的人,所佔比例並不大。

卻有一個五舉子出列道:“就算是這些人,只怕十九無用!還需再行選汰!十取其一,留下個四五百人,就差不多了。”

李彥直看了那武舉子一眼,笑道:“你倒比我還挑剔,你倒說說該如何選汰?簡略些,而且是要大家一聽就都能做到的,現在沒多少時間了!”

那武舉子三言兩語,便說了選汰之法,李彥直聽得一驚,將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因問:“你叫什麼名字?”

那武舉子行禮應道:“學生戚繼光!”

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三十五章 謀生釁第二十八章 工商初舉第十四章 水價第二十一章 新加坡村第三十二章 攻心第六十四章 平南略第三十六章 氣煞泉州諸大儒第五十二章 烽火起第二十五章 遣新附小吏探閩南衛所第二章 入室子弟不簡單第七十一章 分主次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三章 科場無論師徒第九十四章 售債押第十三章 釋舊怨第六十九章 白奴隸第十二章 下浙東第一章 猜題第二十九章 三袈裟第一零七章 滅日本第八十章 移帥旗第四十五章 曰林曰沈誰家戰艦第三十五章 官場之志第二十九章 情理之間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七十六章 人與土第五十一章 廟堂變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四十五章 機兵變爲僱傭兵第三十三章 李彥直牀頭捉刀第二十八章 北鎮撫司第二十章 揚帆西嶼第一章 猜題第四十八章 福佬門庭不容番鬼猖狂第八章 藝高膽大解元何懼第十三章 預言第二十六章 櫻島會第九十九章 迂迴取第三十五章 與和尚有關?第二十三章 陳羽霆思建世外桃源第十二章 下浙東第三十一章 尾聲第三十四章 興辦團練第三十一章 尾聲第八十五章 租海港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四十七章 中山惡狼現原形第三十四章 馬六甲第四章 天才童子第一零八章 凱旋前第一章 孤子西渡第一零九章 傾高拱第二十三章 陳羽霆思建世外桃源第三十二章 亂神可欺第十九章 賄禍第三十九章 直掃蒼峽抵賊窟第九十六章 聞倭變第四十二章 以多勝少豚滅鯊第十五章 未婚妻耶?第四十三章 虛虛實實船隊再現第十九章 一夜之間第四章 救災行動第五十六章 劍指薩摩第四十八章 福佬門庭不容番鬼猖狂第十三章 釋舊怨第十九章 賄禍第二十六章 收功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三十章 誡爾切記讀書第十七章 擊掌盟第二十八章 北鎮撫司第二章 海盜亦難第四十一章 以小克大熟欺生第十九章 練兵閩南第七十一章 分主次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第五十五章 布攻防第十八章 據櫻島第一零六章 大鎮壓第八章 入平戶第一零六章 大鎮壓第二十九章 不馴使第四十章 兩船相逐第二十二章 廁救第十五章 未婚妻耶?第二十一章 吳平破龍門港寨第十九章 飛龍首戰第四十章 尾聲第一章 江上秀才忒輕狂第四十章 初戰遇挫第十五章 胡宗憲第十章 丫鬟巧語第二章 搶親第七十三章 婆羅港第八章 入平戶第二十六章 櫻島會第五十一章 廟堂變
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三十五章 謀生釁第二十八章 工商初舉第十四章 水價第二十一章 新加坡村第三十二章 攻心第六十四章 平南略第三十六章 氣煞泉州諸大儒第五十二章 烽火起第二十五章 遣新附小吏探閩南衛所第二章 入室子弟不簡單第七十一章 分主次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三章 科場無論師徒第九十四章 售債押第十三章 釋舊怨第六十九章 白奴隸第十二章 下浙東第一章 猜題第二十九章 三袈裟第一零七章 滅日本第八十章 移帥旗第四十五章 曰林曰沈誰家戰艦第三十五章 官場之志第二十九章 情理之間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七十六章 人與土第五十一章 廟堂變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四十五章 機兵變爲僱傭兵第三十三章 李彥直牀頭捉刀第二十八章 北鎮撫司第二十章 揚帆西嶼第一章 猜題第四十八章 福佬門庭不容番鬼猖狂第八章 藝高膽大解元何懼第十三章 預言第二十六章 櫻島會第九十九章 迂迴取第三十五章 與和尚有關?第二十三章 陳羽霆思建世外桃源第十二章 下浙東第三十一章 尾聲第三十四章 興辦團練第三十一章 尾聲第八十五章 租海港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四十七章 中山惡狼現原形第三十四章 馬六甲第四章 天才童子第一零八章 凱旋前第一章 孤子西渡第一零九章 傾高拱第二十三章 陳羽霆思建世外桃源第三十二章 亂神可欺第十九章 賄禍第三十九章 直掃蒼峽抵賊窟第九十六章 聞倭變第四十二章 以多勝少豚滅鯊第十五章 未婚妻耶?第四十三章 虛虛實實船隊再現第十九章 一夜之間第四章 救災行動第五十六章 劍指薩摩第四十八章 福佬門庭不容番鬼猖狂第十三章 釋舊怨第十九章 賄禍第二十六章 收功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三十章 誡爾切記讀書第十七章 擊掌盟第二十八章 北鎮撫司第二章 海盜亦難第四十一章 以小克大熟欺生第十九章 練兵閩南第七十一章 分主次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第五十五章 布攻防第十八章 據櫻島第一零六章 大鎮壓第八章 入平戶第一零六章 大鎮壓第二十九章 不馴使第四十章 兩船相逐第二十二章 廁救第十五章 未婚妻耶?第二十一章 吳平破龍門港寨第十九章 飛龍首戰第四十章 尾聲第一章 江上秀才忒輕狂第四十章 初戰遇挫第十五章 胡宗憲第十章 丫鬟巧語第二章 搶親第七十三章 婆羅港第八章 入平戶第二十六章 櫻島會第五十一章 廟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