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尾聲

當初李彥直才進京時,在徐府與徐階夜話,徐階因問起東南之事,李彥直認爲當用剛柔並濟之法:殺雞儆猴,逐頑劣之輩於海外,整治海防,是爲剛;開海禁,確立邊關稅務,移內地之民前往海外,既減輕本土的人口壓力,又增強大明在海外的力量,是爲柔。

當時李彥直還只是一介舉子,徐階則尚未掌控大權,因此斥責李彥直稚子妄言!

然到得今日,局勢大變,徐階已站到了宦海之巔峰,而李彥直也就得以遂其平生之志!

徐階讓他擬個條陳上來,他基本就按照這個綱要,上疏建議,其大略是:

一,設海軍都督府,立南北海軍,北海海軍轄天津、金州(在遼東半島)、威海、平壤、濟州五衛。南海海軍設上海(南直隸)、寧波(浙)、琉球、澎湖(大員)、南海(粵)、呂宋(南海東)、新加坡(南海西)七衛。每衛除設立海關碉樓水寨之外,更附設巡海艦隊一支。

二,開市舶司,除恢復寧波、泉州之外,更增設上海爲市舶司總署所在。

三,請許於市舶司總署所在縣上海試行新商稅。設算科,徵有才英俊爲商吏。

四,許大員、呂宋、新加坡諸地內附。

五,許日本、安南、朝鮮逐步內附。

六,安置流民於呂宋、南大陸開荒。

七,在海外推行雅言教育。

這條陳的正文乃是蔣逸凡起草,李彥直看了後道:“太急了。”把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都去掉了,道:“這個等我們南下以後再建策不遲。”又把第三條去掉,說:“這個也等南下以後再說。先做,後說。”

這纔將條陳呈上,徐階看了後說道:“太急了!”讓他把“每衛設立巡海艦隊”一事刪掉,說:“御史們聽說要設這麼多巡海艦隊,一定要問多少錢,你現在手裡有多少錢?先把南北兩支船隊建立起來再說吧。”

李彥直說:“這個不用太倉的錢,我自會從市舶司處想辦法。”其實他是想手頭有從王直那裡截下來的大筆款項呢!

徐階卻說:“但他們還是要吵鬧的!如果你有辦法做成,就先做成了再說!要是先說後做,那得先和那些言官再解釋個一年半載的。”

一年半載!誰耗得起啊!

李彥直一聽嚇了一跳,想起大明言官的作風,也知徐階所言非虛,就道:“那好,我聽恩相的。”徐階眼下雖是首輔,掌握大明最高權力,但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考慮言官們的反應,大明的這幫“超級嘴皮子”力量之強大,可見一斑!

徐階又聽李彥直說呂宋、大員、新加坡都已有華人“意欲內附”,卻還是說:“言官們對這兩個地方不熟悉,一定要找茬的。”又刪掉了。

李彥直堅持道:“這幾個地方,學生擔保,一旨到達就可內附,何必刪除?”

“又糊塗啊你!”徐階笑了起來:“你現在在京城說這些,那些言官不信,回頭就得吵起來!還要派巡按去調查!卻不如等你南下,先讓那地方的士民呈上內附奏表來,再附上你的奏章,我這邊批了,與你不是開疆拓土的大功一件?我事情也好做,言官們也沒話說,何必現在跟他們吵?”

李彥直微覺慚愧,心想徐階畢竟老辣,自己和他一比畢竟還欠了那麼兩分火候,便聽從了。

至於平壤、濟州兩地,徐階反而沒劃掉,他是打算派出使者去朝鮮,命朝鮮國王出錢出丁籌建,建好了大明水師再去接收。這個不用花錢,言官們想必不會反對。

在北京辦事,好處就是下面看來天大的事情,在這裡通常只是幾個高層一碰頭,動動嘴皮子,通過了,就能將下面幾百萬人碰得頭破血流也沒法解決的事情解決掉。

但也有個不如意處:一切事情都得走程序。不管是掌控了內閣的徐階也好,還是手握兵權的李哲也好,都必須老老實實地按照既定的文官程序走完,通過了,他們的提案才能合法地成爲具有強大威權的政策,要是沒法通過,那便只能胎死腹中。

當初王直沒名沒份地就進了京,因此他在北京城爲所欲爲都只是胡鬧,他控制了京城各衙門大小官員的性命,卻沒法發揮各大小衙門的權力,以至於北京城在他手中成了一部癱瘓的機器。

成熟的文官政治就是如此,你要想充分地發揮它的力量,就得依足了它的規則來辦事。既有規矩,便有約束,儘管李彥直已與徐階裡應外合,一將一相,又得到了朱載垕的充分信任,名分與權勢都很足了,可辦起事情來還是得考慮到各方面的反應。

蔣逸凡擬那個條陳只花了不到半個時辰,經過李彥直與徐階的兩輪修改,然後內閣呈上,朱載垕命掌印太監蓋印發回來,跟着兵部、戶部、禮部三部複議,同時發了邸報,由朝廷大臣公論。

幾個來回下來,三天就過去了。

東海的事情雖急,可李彥直也沒辦法。你要享受中央集權政府的好處,就得忍受它的壞處!心急或者蠻幹只會讓事情適得其反!在大明,無論是皇帝還是首輔都沒法獨裁專斷,更別說李彥直了。這些國家大事,並非李彥直說一句好,徐階支持,朱載垕贊成就能馬上執行的。

複議和公論的這三天裡,有大臣上書贊成的,也有大臣上書反對的,最後徐階才召集內閣大臣,並吏部、兵部、戶部、禮部尚書侍郎,以及督察院左都御史,兵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等,以及這幾日裡上書的臣工裡言之有物者,在朱載垕面前廷議。

這時兵部、戶部、都察院都和徐階、李彥直同心,吏部尚書李默也算識時務,何況派李彥直南下平寇,卻也是人盡其才!最後徐階強勢拍板,這事就這麼定了!

按大明兵制,軍隊系統設有兵部以下和五軍都督府,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都聽命於皇帝,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兩大部門相互節制又互不統屬。

此次廷議乃是決定在五軍都督府之外再設立權海軍都督府——在都督府前面再加一個“權”字,那實在還是有些底氣不足。五軍都督府有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銜,都督同知爲從一品。這海軍都督府衙門的最高長官則只是從一品,比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矮了半級。

雖然在議定開府之前,羣臣就已經知道這個海軍都督是要讓李彥直做的,這時卻還是按規矩來,經過一輪廷推,最後才把李彥直給推了出來,由魏國公徐鵬舉在京爲左都督,李彥直出外爲右都督,統領南北海軍,迎聖剿匪期間,轄天津、上海、金州、威海、平壤、濟州、寧波、琉球、澎湖、南海等十衛,主管上海、寧波、泉州三市舶司,籌組南北海軍,一切海關事務、海外事務,許便宜行事。

除軍職之外,李彥直又領右都御使銜,負責清點南直隸(今江蘇安徽)以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商稅。都御史爲監察部門首腦,一出京城那就是欽差大人了。原來新任戶部尚書方鈍怕市舶司“那點”收入沒法支撐李彥直的建軍、養軍費用,因此建議把南直隸以及南方三省的商稅也都輸往海軍都督衙門,供李彥直使用!

明朝的商稅,輕得讓後人沒法相信!整個大明帝國的商業稅收常例不過十幾萬兩!所以南直隸加上浙閩贛三省的那“幾萬兩銀子”的商稅方鈍說要輸往海軍都督府衙門做建軍之用,不但內閣沒有反對,就連言官們也沒多大的意見!

李彥直受命之後便第一時間趕到天津,開衙點將,並過問所轄諸衛所的近況,諸衛所都報平安,內中卻有金州衛道:“近來似有倭寇犯境,駐紮在長生島一帶。”這句話他本來不想說,但聽說這個新任的都督精通海情,又即將出海,恐怕這事瞞不過,就只好先報上了。

李彥直眉頭一皺,怒道:“倭寇犯境,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什麼叫似有!”

他是驅胡馬、破海賊、復京師、擁新帝的名將大帥,不知不覺中虎威已重,那指揮使嚇得磕頭求饒。

李彥直也知這幫人應該整頓,冷笑了一聲,其實他心裡不急,因爲王直進京“勤王”之前駐紮在長生島一事他早就知道了,卻聽那衛指揮使一邊求饒一邊說道:“卑職……卑職也是無奈啊!如今衛所失修,官兵乏餉,士氣不振,那羣海盜又如狼似虎一般,他們上岸修船,又派人四下巡邏,所以我們的人也進不得前……還好,還好他們也沒四處擾民,只是修好船後,約十天前就已經走了。”

李彥直本來只是要借他來開刀立威,聽到最後一句話心中一驚,喝問:“你說什麼?十天前走的?不是兩個月前走的?”

“不是,大概是十天之前……”

再細加盤問,卻原來是先有一支船隊從東南來,進駐長生島,後來又有一支船隊從西面來,兩支船隊停在長生島修船,修好之後,看看北風大作,這才聯旗南下!

那兩支船隊都是在海上行動,金州衛缺乏海船,多年沒出海巡邏了,所以那兩支船隊什麼時候、從什麼方向來,官兵本來也不知道,當時又收了掩口費,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等兩支船隊開離長生島之後,金州衛和復州衛的指揮使派人進入長生島,向當地的漁民一打聽,這才知道。

李彥直將那兩支船隊到達的時間一加盤算,猛地以拳擊掌,怒而起立,命將那金州衛指揮使推出去:“這個誤國的蠢貨!給我抽他六十鞭!”

諸將與幕僚羣來問出了什麼事情,李彥直黑着臉不說話,遣散了諸將,只留親信幕僚蔣逸凡、張嶽二人,他二人卻不用問李彥直,張嶽就道:“東面來的,莫非是破山?”

蔣逸凡哼了一聲,道:“多半是他!”

張嶽頓足道:“若是破山到了,他們又曾在長生島修船,只怕我們那‘沉舟’之計就不靈了!可惜,可惜。”

“那個倒也就算了!”蔣逸凡憂上眉梢,說道:“我卻擔心王直遇到破山之後,兩人會商量出什麼詭計來!”

二人對望一眼,都覺得南下之後必有波折,再看李彥直時,卻見他臉有慘然之色,兩人一見更是擔心,蔣逸凡勸道:“都督,你也別太擔憂!如今我們名分已定,又大權在握!就算讓他們佔了先機也沒什麼好怕的!當年咱們靠着一支機兵就能把半個九州翻過來,如今有整個大明做靠山呢!怕王直、破山什麼?別說這兩個傢伙,就算是日本一統,佛郎機西來,所有海外國家都聯起手來,咱們也是見誰滅誰!”

這句話說得豪氣十足!可也不全是吹牛!大明若真能整合國力全面向外,這個時代全世界其它國家都聯合起來也未必是對手!

李彥直卻悽然搖頭,說道:“我不是爲這個……如今我已得陸海大勢,破山和王五峰再這麼折騰,也不過是作死前掙扎而已,難翻出我的五指山去……”

“既然如此,都督爲何還這樣哀愁?”

“我是在爲行建痛惜啊!”李彥直眺望東南,一手揪住了心口,說道:“當日他沒能出來,我就知道事情要糟,只是形勢所格,一時也沒能幫到他。只盼着到東南之後他另有脫身之計!然王五峰若是在海上遇到了破山,那行建他……他多半就凶多吉少了!”

就在這時又有一個消息傳來:“淮安府海州地面,有太上皇和景王的消息了!”

李彥直一聽心中凜然!此時海濤正猛,北風正急,或許在東南等待着他的,也將是一個非他所預料的局面!

第五卷《京華亂局》完,敬請關注第六卷《陸海巨宦》!

第六卷 陸海巨宦

第五十三章 春潮難按捺第六十三章 八面圍第八十五章 租海港第七十四章 雙煙直第十章 丫鬟巧語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二十三章 原諒你的小弟弟第九章 父母不打孝敬兒第八章 異志第十六章 李介歸第三十六章 破韜晦第十五章 能奈何?第四十章 兩船相逐第一零八章 凱旋前第一章 猜題第十八章 押糧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十三章 錦衣疑蹤第十三章 怎知猛吏亦有無奈時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一一四章 國是定第十七章 擊掌盟第十五章 策障第三十六章 破韜晦第四十八章 福佬門庭不容番鬼猖狂第八十七章 盛典前第十一章 再整編第二十五章 遣新附小吏探閩南衛所第三十二章 攻心第二十四章 暗室鉅富第十六章 李介歸第八十三章 五山城第四十九章 姐弟情深雙涉危第十二章 卻爲夜訪推官第九十六章 聞倭變第一零七章 滅日本第四十三章 虛虛實實船隊再現第十七章 哲河港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十三章 預言第十八章 小民懼池魚之殃第二十一章 吳平破龍門港寨第三十六章 幹修女何事?第七十五章 包餃子第八十六章 分天竺第二十六章 櫻島會第十六章 流冗兵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二十九章 叩闕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十三章 釋舊怨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二十四章 李彥直謀立海峽據點第七章 釜底薪第二十章 擂戰鼓第二十七章 海貿肇端第二章 入室子弟不簡單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第二十一章 新加坡村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五章 糧食配給第七十七章 一萬頭第四十五章 機兵變爲僱傭兵第九十五章 過日子第七十章 謀印度第二十六章 收功第十一章 薩摩邀第二章 皇上皇第二十八章 工商初舉第五十一章 信用不對牲口講第五十一章 雙手劍刀殺羣賊第三十三章 搜王直第二章 皇上皇第二十八章 黃雀第五十一章 廟堂變第三章 公私兵第二十六章 取南京第十五章 能奈何?第十章 翻覆手第四十三章 海上路第五十一章 廟堂變第一一零章 論天下第七十三章 婆羅港第二十七章 雙頭龍第九十三章 賣仁義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七十二章 七樞紐第四十二章 御前辯第二十章 擂戰鼓第一零五章 棄界鎮第三十三章 破淫祀作傳學地第三十一章 鳥弓第三十三章 破淫祀作傳學地第七十章 謀印度第二十六章 派麾下舊將涉粵東賊窟第十章 翻覆手第十四章 溪邊誰家兒女?第六十七章 謠言嗎?
第五十三章 春潮難按捺第六十三章 八面圍第八十五章 租海港第七十四章 雙煙直第十章 丫鬟巧語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二十三章 原諒你的小弟弟第九章 父母不打孝敬兒第八章 異志第十六章 李介歸第三十六章 破韜晦第十五章 能奈何?第四十章 兩船相逐第一零八章 凱旋前第一章 猜題第十八章 押糧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十三章 錦衣疑蹤第十三章 怎知猛吏亦有無奈時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一一四章 國是定第十七章 擊掌盟第十五章 策障第三十六章 破韜晦第四十八章 福佬門庭不容番鬼猖狂第八十七章 盛典前第十一章 再整編第二十五章 遣新附小吏探閩南衛所第三十二章 攻心第二十四章 暗室鉅富第十六章 李介歸第八十三章 五山城第四十九章 姐弟情深雙涉危第十二章 卻爲夜訪推官第九十六章 聞倭變第一零七章 滅日本第四十三章 虛虛實實船隊再現第十七章 哲河港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十三章 預言第十八章 小民懼池魚之殃第二十一章 吳平破龍門港寨第三十六章 幹修女何事?第七十五章 包餃子第八十六章 分天竺第二十六章 櫻島會第十六章 流冗兵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二十九章 叩闕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十三章 釋舊怨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二十四章 李彥直謀立海峽據點第七章 釜底薪第二十章 擂戰鼓第二十七章 海貿肇端第二章 入室子弟不簡單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第二十一章 新加坡村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五章 糧食配給第七十七章 一萬頭第四十五章 機兵變爲僱傭兵第九十五章 過日子第七十章 謀印度第二十六章 收功第十一章 薩摩邀第二章 皇上皇第二十八章 工商初舉第五十一章 信用不對牲口講第五十一章 雙手劍刀殺羣賊第三十三章 搜王直第二章 皇上皇第二十八章 黃雀第五十一章 廟堂變第三章 公私兵第二十六章 取南京第十五章 能奈何?第十章 翻覆手第四十三章 海上路第五十一章 廟堂變第一一零章 論天下第七十三章 婆羅港第二十七章 雙頭龍第九十三章 賣仁義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七十二章 七樞紐第四十二章 御前辯第二十章 擂戰鼓第一零五章 棄界鎮第三十三章 破淫祀作傳學地第三十一章 鳥弓第三十三章 破淫祀作傳學地第七十章 謀印度第二十六章 派麾下舊將涉粵東賊窟第十章 翻覆手第十四章 溪邊誰家兒女?第六十七章 謠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