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

當晚,日本大使林權助找上了朱爾典,明確提出希望英國出面調停中日戰事。

日本終於打退堂鼓了。朱爾典在林權助到來之前已經得到權威消息,大隈重信內閣因山東之敗而垮臺,政黨系的西園寺公望再次登上了首相的寶座。

說來話長。自10月12日華軍大反擊發起,派遣軍陷入苦戰的情報就不斷傳回日本國內,當然引起了軍部的震驚。消息被壓下,參謀本部爲此派出了第一部(作戰部)田中少將爲首的督戰組親臨山東,爲的是評估戰場形勢,爲大本營決策作出真實的情報支持。

田中少將一行不完整地返回了日本(損失了頗受器重的情報專家澀谷川中佐),如實向參謀本部及陸軍省彙報了派遣軍的極端不利處境,田中少將明確指出,如果大本營不能在十天內動員三個師團投入山東戰場,派遣軍的失敗將無可挽回。

動員三個師團談何容易?軍部不敢再隱瞞了,終於通過內大臣奏報了天皇。

派遣軍在中國戰敗的消息不啻於一顆重磅炸彈在皇宮爆炸,引發了日本政壇的劇烈動盪。

按照田中少將所見,搞不好這回要丟三個完整的師團在中國了。自明治建軍以來從未有過的大敗來臨了,毫不奇怪,日本各派勢力間的矛盾頓時因前線的失利而爆發出來。

陸軍的參謀本部與陸軍省之間。陸軍與海軍之間,軍部與內閣之間吵成一團。陸軍力主增兵以挽回敗局,海軍則極力反對。內閣因財政的極端困難斷然否決了陸軍省再動員3~4個師團的議案,在緊急召開的內閣會議上,財相若規譏諷力主增兵的陸軍大臣岡市之助大將,“那就是要跟中國全面開戰了,與其跨海而攻山東,還不如從朝鮮進入滿洲呢。至少海上運輸安全的多。但是,”財相在這裡加重了語氣。“財政絕難支持再打下去了!外匯儲備已不足兩億日元,爲避免財政之崩潰。我請求辭職。”

外相加藤明確表示支持財相,“英國及法國都明確反對我們擴大戰爭!而美國的態度自日俄戰爭後便親華仇日!僅去年一年,美國的對華投資就高達1900萬美元。英日同盟已名存實亡,現在完全不是日俄戰爭的形式了。老實說,在山東戰爭失利的情況下,已經沒有一個強國站在日本一邊了。外交形勢空前惡劣,我們必須採取韜光養晦之國策,以時間換取經濟與軍事之復甦。”

年逾七旬、主持內閣會議的首相大隈重信並無軍方背景,他從年輕時追隨大久保利通,一直做外事和財務工作,從無從軍經歷。

大隈重信理所當然第拒絕了若規財相的辭職,“值此危難之際。諸君應恪盡職守以報國家,怎麼能意氣用事呢?難道派遣軍就沒有辦法堅持了嗎?”他將目光投向了陸相岡市之助大將。

大隈重信並非主張出兵中國之人,但當時山縣操縱的陸軍佔據了上風。海軍又覬覦山東的石油,於是促成了山東攻略方案的實施。陸軍方面還請出了寺內正毅這樣的重鎮,誰知道一個月不到,仗竟然打成了這樣!三個師團被人家分別包圍在不同的區域,最後一個尚未陷入包圍的師團被逼到了要上船逃生的地步。不僅如此,連海軍也受害了。海軍的損失雖然不算大,主力艦至今安然無恙。但對手是中國啊,可不是英法俄德美,怎麼也搞得如此狼狽?還因不能履行協約之義務飽受英法俄的責難?

“閣下!支那秘密增兵,兵力是派遣軍三倍有餘,又有飛機助戰,派遣軍並非怯戰,而是力不能支。”岡市之助心裡恨透了寺內正毅這個笨蛋,但事關陸軍的臉面,他必須爲寺內開脫,“派遣軍各部都是陸軍精華,絕不容有失。請閣下速速決斷。如果不能答應陸軍的要求,我要求單獨覲見天皇!”

大隈重信雖然沒有軍隊的履歷,也曉得所派的四個師團在陸軍的分量,誰都不敢做出放棄四個師團的決定,那個責任太大了!

不等大隈重信表態,加藤外相再次發言,“難道陸軍就是在不明敵人力量的情況下打仗的?難道陸軍就是這樣對天皇負責的?三倍於我軍?就算我們增兵三個師團,難道中國人不會繼續增兵嗎?”

這個詰難很刁鑽,算是打到了陸軍的要害。當初就有人提出華軍兵力裝備等問題,但陸軍信誓旦旦地說,曾經擊敗過俄國的陸軍是何等的勇武,一個日本兵足以打五個中國兵!現在怎麼就忘記了當初的誇口?

“不要糾纏舊事了,”大隈重信預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因山東之敗已經完結,“關鍵是不能丟掉四個師團!我們現在可以動員幾個師團?”

這就不只是兵員問題了,更涉及錢和武器,當即有人回答首相的問題,“就現有庫存,最多再動員一個師團上去!”

軍隊是人類組織中最爲複雜的團體,人的因素之外,武器、服裝、裝具、馬匹、糧草都是必須考慮的,而且要考慮到後續的接濟。尤其是在境外作戰。自日俄戰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後,八九年來日本一直過着緊縮財政的日子,軍工廠開工不足,能力萎縮,供應四個師團出征就基本吃光了庫存,即使再動員一個師團也困難重重了,陸軍省的人再無能,也知道些國情。

國家由和平時期轉入戰爭需要時間,需要周密的組織安排。別說國家沒錢,即使財政富裕,要將鋼鐵、火炸藥、木材轉爲士兵可以使用的武器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那就動員一個師團!”大隈重信做了決斷。

奏報天皇是必須的。在繼續增援避免出現派遣軍全軍覆沒之事上是沒有迴旋餘地的。

於是,派出了第11師團增援山東……但繼續動員卻做不到了。

參謀本部做了兵棋推演,認爲增援上去的11師團並不能挽救派遣軍的危局。甚至連被合圍於高密的第3師團也救不出來,更別說是第18和第6師團了。冷靜下來的參謀本部擔心中國會在南滿動手,計算兵力對比,南滿只有第5和第12兩個師團,但華軍兵力卻高達四個師!日俄戰爭唯一的收穫就是獲得了一個港口和一條鐵路,如果丟掉旅順和南滿鐵路,就真的將日本打回原形了!

從目中無人到畏敵如虎。日本陸軍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裡來了個大轉彎。

似乎是要證明參謀本部的判斷,在日本援軍登陸的那天。華軍對最弱的一股日軍動手了,不到兩天時間,18師團部及23旅團全軍玉碎,神尾光臣中將自盡殉國。華軍一下子解放出來大批的兵力。逼得救援師團主力的24旅團轉身而逃,丟盔棄甲一路敗退龍口,在第一艦隊的艦炮火力支援下勉強站住了腳。第6師團算是被拋棄了。

而被寄予無限希望的第11師團登陸之日就遭受了當頭一棒,大批華軍飛機猛烈轟炸了灘頭登陸點,導致了缺乏防空經驗的第11師團先頭部隊43聯隊傷亡慘重,至少有三百傷兵直接被送回了軍艦,第11師團尚未接敵就讓人家將士氣打到了冰點。而同日,華軍對高密包圍圈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第3師團的求援電報雪片般飛到派遣軍司令部。寺內正毅一籌莫展。東面是嚴密佈防的華軍第1師和第6師,在第11師團到達之前,遭到嚴重損失戰力下降至少一半的第9師團完全是取守勢的。哪裡能救得了第3師團!

後續部隊受資金和裝備的困擾難以爲繼,前方又打成這個樣子,剩下的只能是求和了!儘管參謀本部和陸軍省的一幫中級軍官還在大叫大嚷擴大動員加速軍工生產,甚至威脅誰敢投降或者求和就要誅國賊清君側,但陸軍的高級將領都認爲山東攻略算是徹底失敗了。現在要做的就是將第6和第3師團救出來了,無論用什麼辦法。決不能再出現18師團的悲劇了。

當初出兵中國並非無人反對,西園寺公望就是明確反對乘火打劫的重量級元老。現在仗打輸了。自然給了反對派極好的武器。西園寺公望當即覲見天皇,強烈要求撤換大隈重信,重組內閣並斷然從中國撤軍。

其實大隈重信是西園寺線上的人,西園寺提出撤換大隈是爲了給另一個主戰的大山頭山縣有朋好看。

西園寺身後站着勢力逐漸強大的政黨集團,他們是以山縣有朋爲首腦的藩閥政治的最大對手。西園寺公望並非親華人士,他之所以反對與中國開戰,完全是爲了日本。只能說西園寺這一派對新中華及對日本政治經濟形勢有着比山縣一派更清醒實際的認識。

近代日本政界的所謂元老是一個頗爲獨特的政治概念。它是特製接受明治及大正天皇詔敕,享有“元勳優遇”待遇並負有“匡輔大政”之責的九位政界耆宿,即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山縣有朋、鬆方正義、井上馨、西鄉從道、大山岩、桂太郎和西園寺公望。

根據1889年頒佈的明治憲法,元老和樞密院、內大臣、軍部、內閣同屬天皇的輔弼機關,但這部憲法對元老的權限和職責卻沒有任何規定。這樣,元老就成爲一種沒有法律依據的、超憲法的存在。

儘管元老的法律地位虛弱,但在左右天皇意志方面的作用卻遠遠大於樞密院、軍部甚至內大臣。特別是明治中期之後,元老一直是日本政壇最重要的政治勢力。從1885年到1901年,10屆內閣中有9屆由元老親自出馬組閣。這期間元老政治的核心是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因此也被稱爲“伊山”時代。1901年後,元老的職能雖然被樞密院和軍部划走一塊,但由於他們握有推薦首相的特權,仍然是左右天皇政治決策的中樞,並在幕後操縱政局。第二代元老桂太郎和西園寺公望分別受山縣有朋和伊藤博文的支持,前者是藩閥勢力的代表,後者是政黨勢力的代表。輪流登臺組閣,因此被稱爲“桂圓時代”。

大正天皇腦子有些問題,完全不能像其父一樣真正掌控朝局。依仗的基本是元老們,山東之敗給了大正這個腦殘天皇以巨大的打擊,他當即問西園寺公望,“如何才能從支那撤軍?”

當然是談判解決了。經過御前會議激烈的辯論,主和派佔了上風,天皇罷免了大隈重信,委任西園寺公望組閣以收拾殘局。山縣一派因山東大敗失暫時去了發言權,無法阻止政黨派的西園寺出面組閣了。

西園寺上臺的第一件事便命令已經登陸的第11師團固守陣地,不得主動發起攻擊,同時通過外交渠道謀求和平解決山東問題。他們最可靠的盟友當然是英國人了。

軍部提出了和談的底線,那就是中方開放包圍圈,允許第6師團自龍口、第3師團自膠州灣撤軍。在這個時候,軍部,包括文官們都不敢做出更大的讓步。

自甲午以來,日本高歌猛進的形勢因山東之敗被逆轉了。()

第6節 戰與撤第32節 驚變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2節 齊河第4節 周毅二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2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一第7節 許思一第9節 兗州行三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6節 武昌第9節 國慶日二第19節 王士珍三第8節 奉天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26節 平定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15節 北京五第3節 龍口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7節 許思一第9節 沈旦堡一第25節 變化一第20節 北京十第6節 諜戰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10節 天津四第4節 見面禮第5節 國會五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28節 戰長沙一第2節 齊河第18節 平叛之後第29節 慈禧對龍謙的態度第十七 北京七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8節 日本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9節 國慶日二第12節 彰德球操八第2節 抗洪二第24節 春節前二第4節 見面禮第3節 立憲之爭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4節 要塞四第9節 英國特使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9節 兗州行三第3節 黑溝臺一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11節 北京一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30節 情報處一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9節 彼得堡五第28節 變化四第4節 各方第24節 俘虜們一第2節 南滿支隊2第27節 軍械組第6節 政黨之議第10節 彼得堡六第16節 整編第2節 疑惑第2節 坦克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3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4節 黑溝臺二第20節 北京十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33節 出征三第5節 海空軍第18節 王士珍二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17節 山東政務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15節 末日二第7節 外交沙龍第5節 膠州灣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7節 新軍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6節 最血腥的一夜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7節 太原第26節 娜塔莉亞第7節 外交沙龍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
第6節 戰與撤第32節 驚變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2節 齊河第4節 周毅二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2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一第7節 許思一第9節 兗州行三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6節 武昌第9節 國慶日二第19節 王士珍三第8節 奉天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26節 平定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15節 北京五第3節 龍口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7節 許思一第9節 沈旦堡一第25節 變化一第20節 北京十第6節 諜戰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10節 天津四第4節 見面禮第5節 國會五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28節 戰長沙一第2節 齊河第18節 平叛之後第29節 慈禧對龍謙的態度第十七 北京七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8節 日本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9節 國慶日二第12節 彰德球操八第2節 抗洪二第24節 春節前二第4節 見面禮第3節 立憲之爭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4節 要塞四第9節 英國特使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9節 兗州行三第3節 黑溝臺一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11節 北京一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30節 情報處一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9節 彼得堡五第28節 變化四第4節 各方第24節 俘虜們一第2節 南滿支隊2第27節 軍械組第6節 政黨之議第10節 彼得堡六第16節 整編第2節 疑惑第2節 坦克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3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4節 黑溝臺二第20節 北京十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33節 出征三第5節 海空軍第18節 王士珍二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17節 山東政務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15節 末日二第7節 外交沙龍第5節 膠州灣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7節 新軍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6節 最血腥的一夜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7節 太原第26節 娜塔莉亞第7節 外交沙龍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