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整編

當務之急還是軍務,不是東南及西南戰局,而是部隊的整編。涉及到直隸境內近三萬北洋軍的存在,龍謙必須先處理此事。

10月7日下午,龍謙在自己所住的海晏堂底樓召集會議,研究軍事整編問題。參加會議的爲龍謙在北京的核心班底,武將系統有魯山、寧時俊、石大壽、鄧清華、範德平、鄭雙慶、商鳳春、熊勳、程二虎、蔣存先,文官系統的陳超、方聲遠、洪粵誠,另有情報系統的江雲,軍法系統的曹敏忠及許公持,加上龍謙和歐陽中,共計十八人。

“時間很緊迫,大事很多,但要逐件辦理。”龍謙主持會議,“最要緊的是北洋軍的整編問題,我來了北京,再不辦此事有可能引起北洋諸將的疑心,所以要先研究此事。但不能單獨辦,要綜合考慮,將第一期整編問題一併考慮解決。今天我先說在武昌時與司徒總長商議的方案,大家琢磨一下有沒有不妥之處。”

龍謙喝了口水,從衣兜裡摸出上午寫的一張條子,“部隊的整編涉及到政治、軍事體制問題,不單純是增加幾個師番號。考慮到國內的現狀,不可能一下子建立完備的政府機構,採用目前的軍事管制方式是適宜的,也是有效的。因此,決定在完善國防軍總部機構後,着手成立幾個大軍區,代行對地方的管理。在大軍區之下,逐步設立省級軍區,並編入相應的野戰部隊。”

龍謙讓大家消化一下自己所講的內容,“可能大家對軍區設立有所不解,不要緊,馬上你們就明白了。先說總部。我計劃將總部設在北京,因爲我預定將首都設在北京了,這個大家先不要外傳。國防軍總部最終分爲兩個系統,即軍政系統和軍令系統,前者的機關爲國防部。後者的機關爲總參謀部、總聯勤部以及兩總部之下的二級部。目前情況下,即政府機構未成立之前,國防部的職責由總政治部代行。也就是暫時以三總部形式管理全軍。總政治部主任,擬由曹敏忠任主任。總政的職責主要是人事、薪餉、監察、宣傳及獎懲,待國防部成立,還要研究國家的戰略問題。總參是軍隊的指揮機構,也是軍隊的大腦,是軍令系統的核心。總參謀長當然是司徒均了,擬以商鳳春、張玉林爲副總長,協助司徒均抓好總參的工作。總參要成立和完善作戰、情報、動員、通訊等部門,還要設立兵種部,成立炮兵、工程兵、通信兵等二級司令部,以加強特種兵建設。還要設立航空局。大力研究發展航空事業。總參還要管軍事院校,現在我們手裡有三所,山東是軍官學校,廣州其實是一所士官學校,北洋手裡有一所保定軍校。一共三所。將來要調整、充實、擴建,建軍先建校,這是規律,更是經驗。各個專業軍種都要成立自己的軍校以培養人才。聯勤總部還是老宋,職責就是後勤的一大攤子,不止是被服、糧草,還有醫療系統的完善。還包括武器的採購,以及我們頭上股份的管理。軍事情報局負責全軍的情報工作,江雲還是局長,該局暫由我直接管轄,將來歸總參領導。軍情局脫胎於情報科,目前的業務比較雜。除了軍事情報外,其餘方面的情報也搞,這不行。將來還要成立新的情報機構,分離軍情業務,實現軍事情報的專業化。

“總部的設置大的方面就是這樣。今後蒙山軍化身爲國防軍,承擔着保衛祖國的神聖職責,軍隊建設是一個長久性的課題。我們慢慢來,但大家要適應軍隊轉型爲國防軍後帶來的變化,要向正規化、專業化邁一大步。我們與北洋的戰爭,證明我們蒙山軍建軍之路是正確的,我們在裝備、訓練、情報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北洋,但是跟列強軍隊相比,我們的差距很大,要認清差距,迎頭趕上。千萬不可沾沾自喜,夜郎自大。

“下面我講一下軍區設立的初步方案。北方軍區:負責東三省及山西、內外蒙地區,擬由魯山爲司令官,轄四個師,司令部設在長春,將來要將吉林省的省府遷至長春去,因爲長春的地理位置優於吉林。西北軍區:負責陝西、甘肅以及新疆的防務,轄兩個師,擬由封國柱爲司令官,司令部設蘭州。西南軍區:負責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四省的防務,轄兩個師,擬由藍心治爲司令官,司令部設成都;東南軍區:負責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四省防務,轄兩個師,擬由王明遠爲司令官,司令部設江寧;南方軍區:負責兩廣、兩湖防務,轄兩個師,擬由胡宗玉爲司令官;中央軍區是策應四方的預備軍區,轄區有山東、河南、安徽三省,轄兩個師,擬由葉延冰爲司令官,司令部設濟南。首都設衛戍區,負責北京、天津以及直隸的防務,轄兩個師,其中一個師負責天津至山海關的防務,擬由石大壽爲司令官。這樣,全軍要編十六個師。我們目前的情況是,南方軍三個師,北方軍三個師,其中含張作霖的二十一師。山東軍兩個師,只有八個師。所以要擴出八個師出來,否則難以應對現實情況。我跟司徒總長在武昌研究的意見是,由南北洋系統的軍隊整編三個師,由我們三個方面軍現有部隊再擴編出五個師出來。整編後的師分甲乙兩種,甲種師轄三旅九團,配足炮兵、工兵等部隊,是我們對外作戰的主力軍,乙種師編兩旅六團,特種兵相應減少一些,爲承擔守備任務的部隊。擬以第1、2、3、6、7、9、10共七個師爲甲種師,其餘爲乙種師。以上方案,請大家討論,包括人事配備,都可以充分發表意見。在座的都是我們蒙山軍的核心骨幹成員,大家要站在國防建設的高度去研究討論,不要過多地將自己擺進去。”

參加會議的人員拼命紀錄龍謙所講的內容。

龍謙接着講,“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安排寧時俊的工作,我考慮讓時俊籌建海軍。職務是海軍總司令。上面講的都是陸軍建設,但海軍是必須成立的,哪怕我們手裡沒有一條船,海軍也要上!我們花三十年的時間。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一定要建設一支足以抗衡世界的大洋海軍。但海軍建設的難度非常大,不止是錢的問題,更主要是人才的積累和培養。海軍司令部成立後跟國防部、總參是什麼關係?我初步的設想是在國防部之下設立陸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兩個大司令部。陸軍司令部不另設了,就由國防部長兼任。但海軍司令部要充實起來,業務上接受國防部和總參的領導,因爲海軍也要服從全國的國防戰略嘛。但海軍要建立自己的指揮參謀機構和後勤保障系統,聯勤部暫不管海軍。這就是我對於軍隊整編的總體設想,我們一件件定,先說海軍吧,時俊,你來幹海軍,如何?”

其實。龍謙已經與寧時俊吹過風了,但此刻寧時俊激動的滿臉通紅,“我願意幹海軍!”

“好。這就定了。你們其實不知道,時俊本姓方,寧是他的母姓。時俊的前輩曾是北洋海軍的高級將領,也算家學淵源吧。我們爲第一任海軍司令官的產生鼓掌吧。時俊,我覺得你可以恢復本姓了。”

大家熱烈鼓掌。除了龍謙,其他人真不知道寧時俊本姓方,更不知道他的先人曾是北洋水師的將領。洪粵誠、方聲遠立即想到了方伯謙,估計寧時俊是方伯謙後人。方伯謙因臨陣退縮被李鴻章處斬,方氏後人爲此改姓也是情理中事。

“哈哈。時俊,想不到咱倆五百年前是一家呢。”方聲遠笑着說。

“第二件就是擴充八個師的方案。大家先討論這個。先說南洋和北洋軍,我計劃北洋編兩個師,南洋新軍殘留部隊及河南混成旅起義部隊編一個師,共計三個師。先說北洋,時俊你先說。”因爲北洋軍是敗在山東軍手裡的。龍謙先點了寧時俊的名。

“我基本同意。北洋系統部隊目前有衡水的二、三、四鎮殘部及段祺瑞帶回京的第六鎮殘部以及河南、山西兩個沒有打過仗的混成旅。就兵力而言已不足四萬人,編兩個師比較適宜的。但考慮到穩定局勢,三個師也可以。關鍵是人選及部隊的使用。我倒覺得將其拆散編入其他師更爲妥當。”寧時俊道。

“不妥。”方聲遠道,“大帥顯然是考慮到北洋的感受,編四個旅到不同的師和單獨編兩個師對於北洋諸將的感受是不同的。我同意大帥的意見。但兩個師配屬哪個軍區要好好研究,師長的人選也要好好研究,下面的旅團長絕不能搞成北洋清一色。”

“魯山,你說說。”龍謙點魯山發言。

“我同意司令的意見。北方軍區可以接納其中的一個師,方向嘛,用於東北即可!”

“其他人的意見?”

均無意見。

“關於人選,只能產生於北洋。不然就沒意義了。我考慮了兩個人,馮國璋、曹錕。大家考慮下。”龍謙繼續深入。

“我覺得曹錕能力一般。”魯山道。曹錕算是蒙山軍的老對手了,龍謙掌軍的第一仗就是跟曹錕打的。

“可以出任師長的北洋系將領不少,但眼下只有馮、曹、段、李四人爲妥。”龍謙緩聲道,“段祺瑞我另有考慮,李純大局觀不如曹錕,如將馮國璋調北方軍區,曹錕調西南或南方軍區,那裡暫時沒大仗打,能力不是大問題,能穩定軍心就好。”龍謙解釋道。

“那也是可以的。”魯山同意了。

“這樣吧,以北洋第四鎮及第二鎮合編爲第十二師,馮國璋爲師長,劃歸北方軍區。以曹錕第三鎮及段祺瑞第六鎮殘部合編爲第十三師,劃歸西南軍區。”龍謙做了決定,“至於下級軍官,要從我軍現役中抽調一批人充實這兩個師。具體人數,由總政跟總參拿一個意見,分配給各部指標,大家要調出優秀的軍官來支援新部隊的建設。千萬不要將這兩個師視爲北洋軍,它們從現在起就是國防軍的正規陸軍師了,是我們自己的部隊!所以,姿態要高一些。”

誰也不願意將自己手下優秀的軍官調走,但龍謙說的又無法反駁,於是打曹敏忠和商鳳春的主意。希望他們手下留情。

“現在說到南洋部隊了。南洋系統的新軍有第八、第九兩鎮及二十一混成協。第八鎮在長沙起義,編出一個第九旅來,目前算是第三師的部隊,已經回到廣東駐防了。第九鎮被林述慶折騰了一次。在汀泗鎮與國柱血戰了一場,這支部隊基本完蛋了。但黎元洪算是識時務,最後關頭在武昌搞出了一次決定性的起義,不僅保住了他手裡的一個團,更保住了漢陽的工廠沒有受戰爭的破壞。僅憑這一點,他就立了大功。此人在湖北新軍中的影響不小,有一定的人望,啓用他有利於穩定武昌局勢。所以,我決定以第九旅、二十一混成協起義部隊及河南二十九混成協混編爲第十四師,黎元洪任師長。這樣算起來。編爲乙種師已經是滿員狀態了,劃歸目前比較空虛的南方軍區。這個不討論了,就這樣定了。下面研究另外五個師的編成以及師長的人選。至於山西的那支缺編嚴重的新軍部隊,將來編入北方軍區吧。”

這是大家更爲關心的,於是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大家都希望自己的部隊擴編。更爲關心五個新師師長的人選……

最終確定,新成立第四、第五、第八、第十五、第十六共計五個師,分別由北方軍二十八旅旅長程二虎、二十五旅旅長熊勳、南方軍第一師參謀長姜義柳、北方軍第二十九旅旅長丁小富及山東軍十七旅旅長高虎子擔任上述五個師的師長。另外,由於魯山、封國柱、葉延冰、王明遠分別出任大軍區司令,以第九師參謀長鄭雙慶接任第九師師長,第六師參謀長瞿鴻翔接任第六師師長,一師二旅旅長杜三立接任第一師師長。老資格的第二師騎兵團團長遲春先接任第三師師長。

因王明遠、封國柱及葉延冰正在東南戰區作戰,第三、第一及第六師師長的任命暫不公佈。

整編後的各軍區所轄部隊如下:北方軍區:第五、第九、第十二、及第二十一計四個師另一個騎兵旅(蔣存先旅);西北軍區:第一、第七兩個師;東南軍區:第三、第十五兩個師;南方軍區:第十四、第八兩個師;西南軍區:第二、第十三兩個師;中央軍區:第六、第十六兩個師,衛戍區:第十、第四兩個師。

鑑於外蒙惡化的形勢,龍謙決定先整編北方軍,任命範德平爲北方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抽調北方軍第九、第十兩師軍官充實第五、第二十一兩師。以及馮國璋第十二師。迅速招兵以充實部隊,特別是將北方軍唯一的一個甲種師第九師充實起來。其餘軍區的部隊,按照西北、西南、衛戍、南方、中央的順序逐步充實完善。

“魯山,看來你只好返回東北了。北京還沒有坐熱,你又得回到冰天雪地的塞北了。外蒙局勢當緊。必須乘他們羽翼未豐就徹底鎮壓下去!我龍謙發誓,絕不在我手裡丟失一寸國土!誰敢鬧獨立,你就給我狠狠地殺!我的意見,第九師及老蔣的騎兵旅優先補充,先期出動。其餘三個師隨後開動。具體方案,由你完全負責。”

“嘿嘿,我還真喜歡上關外了。這件事是咱軍人的正事,比打北洋有意思多了。司令放心,我儘快走。”魯山笑着說。

“倒不是這一兩天的事,但要抓緊了。北方軍區的部隊北上前,我會抽空去看看大家。將軍們,穩定外蒙局勢,是班超、傅介子一流的功績,是要寫入歷史的。外蒙沒什麼值得一提的軍事力量,關鍵是俄國人。要做好個俄國人翻臉的準備。另外,要細緻地做好部隊的思想工作,特別是各級軍官的工作,把出兵的季節、給養問題想的周全一些,把困難打足了。將平息外蒙叛亂後的駐軍問題考慮的周到一些。你們看,”龍謙疾步來到牆上懸掛的全國地圖前,“外蒙緊貼俄羅斯西比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線是俄國人控制遠東的生命線,外蒙在我們手裡,這條鐵路線就處於極端不安全的狀態。中國孱弱多年,無力威脅他,但我們不會一直弱下去!一旦我們國家強盛起來,外蒙高原擺一支精兵,就會讓俄羅斯寢不安席!比起人家,滿清的那幫混蛋真是太差勁了,這些年一直坐視俄國對外蒙的滲透,特別是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滲透,當地居民對於中國的認同感很弱了,你們要注意這一點。出兵外蒙,要憑藉大量的騎兵,所以,我的意見是今年不打了,明春再幹。計劃絕對保密,但要加強對部隊維護國家安全的宣傳!可以定一條規矩,凡是對外作戰的部隊,戰時津貼翻倍,陣亡撫卹也翻倍。這個僅是我的意見,請總政治部研究。”

“是。”曹敏忠立正回答。

在座的將軍們顯得興奮。三個文官,方聲遠皺眉,洪粵誠眉飛色舞,陳超則面無表情。他們不好對龍謙軍事問題置喙,但出兵外蒙,卻可能帶來外交上的絕大變數。方聲遠原先擔任的軍職被撤銷,意味着他將進政府工作了,這本是他的夙願,出於責任心,方聲遠舉手道,“大帥還請三思!建國在即,如果就此引發與列強的矛盾,是不是有些魯莽了?”

“什麼叫魯莽!”寧時俊立即反駁,“軍人以保家衛國爲最高使命,外蒙絕不允許搞什麼自治!必須嚴厲鎮壓!俄國人不干涉便罷,干涉也不需怕,越怕越來鬼!大帥的新國家可不是滿清!”

“時俊說的是。”魯山支持寧時俊的觀點,“一露頭就打掉,事情反而簡單。我倒以爲,今冬出兵未嘗不可。北方軍部隊都是在冰天雪地裡打過仗跑過路的,沒啥了不起。”

“將軍們,先生們,”龍謙擺手制止了大家的爭論,“我們蒙山軍打天下爲什麼?就是爲國家不受列強的欺凌!就是爲百姓擺脫愚昧落後,就是讓子孫後代過上好日子!在涉及國家安全、領土糾紛的問題上,就是要寸步不讓!這個沒啥好討論的!但是,我們不是去拼命,而是要那些分裂國家的王八蛋的命!所以,出兵外蒙,要做周密的準備,要將一切的不利因素考慮進去。這件事就交給魯山了,不討論了。對於第九師、騎兵旅的補充,商鳳春、範德平具體負責。會後立即起草命令,以總部的名義公佈各戰區司令的任命。待我跟北洋諸將面談後,即可宣佈部隊整編方案。當然,對於今天的討論結果,立即給司徒發電報,徵求他對部隊整編的意見。商鳳春,司徒不在總部,張玉林留守山東,總參的工作你先負起責任來。”

“是!”商鳳春起立答道。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頂頭上司,北方軍參謀長鄧清華在這次整編中沒有出任重要的軍職,這個顯然不合理。或許龍謙準備將其調離軍隊系統也未可知。

“好,今天的會議就到這裡。大家對會議的結果嚴格保密。安排馮國璋等人來見我,越快越好。就明天上午吧。對了,吳佩孚來了嗎?”

“跟我們一起來的。”寧時俊答道。

“叫他也來,段祺瑞別忘了,還有張紹曾。”龍謙做了個手勢,“借這個機會,我跟大家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吧。”

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9節 彰德秋操五第35節 社會調查第36節 大勢五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9節 不可能的重逢一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21節 分地和濟貧第19節 對策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2節 齊河第39節 周馥一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8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11節 故土第3節 抗洪三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3節 龍口第2節 抉擇第12節 蔡元培第2節 南滿支隊2第28節 拖刀計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4節 監獄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12節 政治版第6節 肘腋之變二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3節 司徒均二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9節 英國特使第21節 外交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12節 政治版第6節 沂州軍議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28節 招商會四第17節 山東政務第27節 軍械組第15節 外蒙第13節 楊士驤三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12節 預備役第5節 江雲第3節 干涉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5節 破莊五第38節 山東提督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16節 王明遠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14節 楊士驤四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4節 黑溝臺二第35節 整編二第18節 十月第18節 榮軍農場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1章 骰子已經轉起來第一節軍事代表團第3節 吳永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2節 陛辭第18節 北京八第6節 破莊六第4章 山東第一節自治委員會第25節 招商會一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3節 要塞三第5節 肘腋之變一第5節 抗洪五第17節 刺殺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4節 黑溝臺二第12節 北京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7節 破莊七第8節 膠縣之敗第30節 變化六第27節 變化三第4節 鐵良發難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20節 中興實業第19節 整編前後九
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9節 彰德秋操五第35節 社會調查第36節 大勢五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9節 不可能的重逢一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21節 分地和濟貧第19節 對策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2節 齊河第39節 周馥一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8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11節 故土第3節 抗洪三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3節 龍口第2節 抉擇第12節 蔡元培第2節 南滿支隊2第28節 拖刀計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4節 監獄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12節 政治版第6節 肘腋之變二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3節 司徒均二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9節 英國特使第21節 外交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12節 政治版第6節 沂州軍議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28節 招商會四第17節 山東政務第27節 軍械組第15節 外蒙第13節 楊士驤三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12節 預備役第5節 江雲第3節 干涉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5節 破莊五第38節 山東提督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16節 王明遠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14節 楊士驤四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4節 黑溝臺二第35節 整編二第18節 十月第18節 榮軍農場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1章 骰子已經轉起來第一節軍事代表團第3節 吳永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2節 陛辭第18節 北京八第6節 破莊六第4章 山東第一節自治委員會第25節 招商會一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3節 要塞三第5節 肘腋之變一第5節 抗洪五第17節 刺殺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4節 黑溝臺二第12節 北京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7節 破莊七第8節 膠縣之敗第30節 變化六第27節 變化三第4節 鐵良發難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20節 中興實業第19節 整編前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