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殺人

在明朝,殺一個人很難嗎?

答案是不難,拍黑磚、打悶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腳利落的,也就一根菸功夫。

但要合法地殺掉一個人,很難。

因爲大明是法制社會,徹頭徹尾的法制社會。

這絕不是開玩笑,只要熟讀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殺了人),就要定罪,運氣要是不好,定了個死罪,就要殺頭。

但暫時別慌,只要你沒幹造反之類的特種行當,不會馬上被推出去殺掉,一般都是秋後處決。

有人會問,秋後處決不一樣是處決嗎?不過是多活兩天而已。

確實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當,就不只是多活兩天,事實上,據記載,最高記錄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因爲要處決一個人,必須經過複覈,而在明朝,複覈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長。

唯一擁有複覈權的人,是皇帝。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你在哪裡犯罪,市區、縣城乃至邊遠山區,無論你犯的是什麼罪,殺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戶,且無論你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還是王侯將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況外,都得層層報批,縣城報省城,省城報刑部,刑部報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幹掉。

自古以來,人命關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員,會把判刑定罪的人寫成名單,讓皇帝去勾,勾一個殺一個。

但問題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單上,無非也就讓皇帝大人受累勾一筆,秋後就拉出去砍了,怎麼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緩二十多年的奇蹟,起源於皇帝大人的某種獨特習慣,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時候,並不是全勾,每張紙上,他只勾一部分,經常會留幾個。

此即所謂君臨天下,慈悲爲懷,皇帝大人是神龍轉世,犯不着跟你們平頭百姓計較,少殺幾個沒關係。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託在皇帝大人打勾上,實在太懸,萬一那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沒轍。

所以要保證活下來,我們必須另想辦法。

不死攻略二:

相對而言,攻略二的生存機率要高得多,當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樣起源於皇帝大人的某種習慣——日理萬機。

要打通攻略二,靠運氣是沒戲的,你必須買通一個人,但這個人不是地方官員(能買通早就買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買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試試看)。

而是太監。

皇帝大人從來不清理辦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單送上來,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換一張,畢竟我國幅員遼闊,犯罪分子一點不缺,動不動幾十張勾決名單,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但是皇帝們絕不會想到,明天勾的那張名單,並不是今天眼前的這張。

玄機就在這裡,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記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單挪到上面去,讓沒出錢的難兄難弟們先死,等過段時間,看着關係戶的那張名單又上來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復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殺,就在牢裡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進牢過個年,吃頓團圓飯,不亦樂乎。

而能幹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邊的太監,而且這事沒啥風險,也就是把公文換個位置,又沒拿走,皇帝發現也沒話說。

但這件事也不容易,因爲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禮監,能混到司禮監的,都不是凡人,很難攀上關係,且收費也很貴,就算買通了,萬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該殺還是得殺。

無論費多大功夫,能保住命,還是值得的。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適用於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禎,工作幹勁極大,喜歡打勾,一勾全勾完,且記性極好,又比較討厭太監,遇到這種皇帝,就別再指望了。

綜上所述,在明代,要幹掉一個人,是很難的。

之所以說這麼多,得出這個結論,只是要告訴你,袁崇煥的行爲,有多麼嚴重。

殺個老百姓,都要皇帝複覈,握有重兵,關係國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龍,就這麼被袁崇煥殺了,連個報告都沒有。

僅此一條,即可處死袁崇煥。

更重要的是,此時已有傳言,說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與皇太極配合投敵,因爲他做了皇太極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這種說法是比較扯的,整個遼東都在袁崇煥的手中,他要投敵,打開關寧防線就行,毛文龍只能在島上看着。

事情鬧到這步,只能說他實在太有個性了。

在朝廷裡,太有個性的人註定是混不長的。

但袁崇煥做夢也沒想到,他等來的,卻是一份嘉獎。

崇禎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禎下令,痛斥毛文龍專橫跋扈,目無軍法,稱讚袁崇煥處理及時,沒有防衛過當,加以獎勵。

這份旨意說明了崇禎對袁崇煥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對毛文龍的完全唾棄。

他是這樣說的,不是這樣想的。

按照史料的說法,聽說此事後,崇禎“驚惶不已”。

驚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個人收拾殘局,結果這人一上來,啥都沒整,就先幹掉了幫自己撐了八年的毛總兵,腦袋進水了不成?

但崇禎同志不愧爲政治家,關鍵時刻義無反顧地裝了孫子:人你殺了,就是罵你,他也活不了,索性罵他幾句,說他死得該再吐上幾口唾沫,沒問題。

袁崇煥非常高興,殺人還殺出好了,很是歡欣鼓舞了幾天,但他並不清楚,他可以越權,可以妄爲,卻必須滿足一個條件。

這個條件的名字,叫做辦事。

要當督師,可以,要取消巡撫,可以,遼東你說了算,可以,殺掉毛文龍,也可以,但前提條件是,你得辦事,五年平遼,只要平了,什麼都好辦,平不了嘛,就辦你。

袁崇煥很清楚這點,但畢竟還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後什麼樣,慢慢來。

但兩個月後,一個人的一次舉動,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順便說一句,這人不是故意的。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準備進攻。

雖然之前曾被袁崇煥暴打一頓,狼狽而歸,但現實是嚴峻的,上次搶回來的東西,都用得差不多,又沒有再生產能力,不搶不行啊。

可問題是,關寧防線實在太硬,連他爹算在內,都去了兩次了,連塊磚頭都沒能敲回來。

皇太極進攻的消息,袁崇煥聽到過風聲,一點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通往遼東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關,把這道口子一堵,鬼都進不來,所以袁崇煥很安心。

關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極終於想出了通過關寧防線的唯一方法——不通過關寧防線。

中國這麼大,不一定非要從遼東去,飛不了,卻可以繞路。

遼東沒法走,那就繞吧,繞到蒙古,從那兒進去,沒轍了吧。

就這樣,皇太極率十萬軍隊(包括蒙古部落),發動了這次決定袁崇煥命運的進攻。

這是一次載入軍事史冊的突襲,皇太極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率軍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個多月,從遼東跑到遼西,再到蒙古。

蒙古邊界沒有堅城,沒有大炮,皇太極十分輕鬆地跨過長城,在地圖上畫個半圓後,於十月底到達明朝重鎮遵化。

遵化位於北京西北面,距離僅兩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將無險可守。

袁崇煥終於清醒了,但大錯已經釀成,當務之急,是派人擋住皇太極。

估計是欺負皇太極上了癮,袁崇煥沒有親自上陣,他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趙率教。

皇太極同志帶了十萬人,全部家當,以極爲認真的態度來搶東西,竟然只派個手下,率這麼點人(估計不到一萬)來擋,太瞧不起人了。

趙率教不愧名將之名,得令後率軍連趕三天三夜,於十一月三日到達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對於趙率教的死,許多史料上說,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於失去指揮,導致崩潰,全軍覆沒。

但我認爲趙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問題,是個時間問題,就那麼點人,要對抗十萬大軍,就算手下全變成趙率教,估計也擋不住。

趙率教陣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佔領遵化後,後金軍按照慣例,火光沖天,鬼哭狼嚎,再講一下,不知是爲了留個紀念,還是覺得風水好,清軍入關後,把遵化當成了清朝皇帝的墳地,包括所謂“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這裡。

幾具有名的屍體躺在無數具無名的屍體上,所謂之霸業,如此而已。

最後說幾句,到了民國時期,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墳,據說把乾隆、慈禧等一干偉大人物的屍體亂踩一通,着實是死不瞑目。當然,由於此事幹得不地道,除個別人(馮玉祥)

說他是革命行爲外,大家都罵,又當然,罵歸罵,從墳裡掏出來的寶貝,什麼乾隆的寶劍,慈禧的玉枕頭(據說是蔣介石拿了),還是收歸收。

幾百年折騰來,折騰去,也就那麼回事。

但遵化怎麼樣,對當時的袁崇煥而言,已經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師明白,必須出馬了。隨即親率大軍,前去迎戰皇太極。

十一月十日,當他到達京城近郊,剛鬆口氣的時候,卻得知了一個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書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孫承宗。

王洽剛上任不久就下臺,實在是運氣太差,突然遇上這麼一出,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職,一般說來,老闆開除員工,也就罷了,但崇禎老闆比較牛,撤職之後又把他給砍了。

關鍵時刻,崇禎決定,請孫承宗出馬,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

在這場史稱“己巳之變”的戰爭中,這是崇禎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決定。

此時的袁崇煥已經到達遵化附近的薊州,等待着皇太極的到來,因爲根據後金軍之前的動向看,這裡將是他的下一個目標。

這是個錯誤的判斷。

皇太極繞開薊州,繼續朝京城挺進。

情況萬分緊急,因爲從種種跡象看,他的最終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煥不這麼看,他始終認爲,皇太極就是個搶劫的,兜圈子也好,繞路也罷,搶一把就走,京城並無危險。

其實孫承宗也這樣認爲,但畢竟是十萬人的搶劫團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煥應立即率部,趕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帶佈防,阻擊皇太極。

到此爲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煥知道了孫承宗的部署,卻並未執行,當年的學生,今天的袁督師,已無需服從老師的意見。

他召集軍隊,開始了一種極爲詭異的行動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煥率軍對皇太極發動追擊,說錯了,是隻追不擊。

皇太極繞過薊州,開始北京近郊旅遊,三河、香河、順義一路過去,所到之處都搶劫留念。袁崇煥一直跟着他,搶到哪裡就跟到哪裡。

就這樣,袁崇煥幾萬人,皇太極十萬人,共十多萬人在北京周圍轉悠,從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沒打。

袁崇煥在這五天裡的表現,是有爭議的,爭議了幾百年,到今天都沒消停。

爭議的核心只有一個:他到底想幹什麼?

大敵當前,既不全力進攻,也不部署防守,爲什麼?

當時人民羣衆的看法比較一致:袁崇煥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這五天裡沒閒着,四處搶劫,搶了又沒人做主,郊區居民異常憤怒,都罵袁崇煥。

朝廷的許多高級官員也很憤怒,也罵袁崇煥,因爲他們也被搶了(北京城市土地緊張,園林別墅都在郊區)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頭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當翻閱這段史料時,我總會尋找一樣東西——動機。

叛徒是不對的,要叛變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關寧軍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將領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學習吳三桂同志,把關一交,事情就算結了。

失誤也不對,憑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敵人兜圈之類的蠢事,也還幹不出來。

所以我很費解,費解他的舉動爲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三年前他對熊廷弼說過的四個字,才終於恍然大悟。

“主守,後戰”

致命漏洞

袁崇煥很清楚,以戰鬥力而言,如果與後金軍野戰,就算是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略佔上風,要想徹底擊敗皇太極,必須用老方法:憑堅城,用大炮。

而這裡,唯一的堅城,就是北京。

爲實現這一戰略構想,必須故意示弱,引誘皇太極前往北京,然後以京城爲依託,發動反擊。

鑑於袁崇煥同志已經死了,也沒時間告訴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發展印證了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當皇太極終於掉頭,衝向北京時,袁崇煥當即下令,向北京進發。

袁崇煥堅信,到達京城之時,即是勝利到來之日。

但事實上,命令下發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註定。

因爲在計劃中,他忽視了一個十分不起眼,卻又至關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來,袁崇煥的固定戰法都是堅守城池,殺傷敵軍,待敵疲憊再奮勇出擊,從寧遠到錦州,屢試不爽。

所以這次也一樣,將敵軍引至城下,誘其攻堅,待其受挫後,全力進攻,可獲全勝。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計劃,大明最偉大的戰略家,城裡的孫承宗先生竟然沒想到。

孫承宗想到了。

他堅持在北京外圍迎敵,不想誘敵深入,不想大獲全勝,並不是他愚蠢,而是因爲他不但知道袁崇煥的計劃,還知道這個計劃的致命漏洞。這個漏洞,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這裡是北京。

無論理論還是實戰,這個計劃都無懈可擊,之前寧遠的勝利已經證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這一次,它註定會失敗,因爲這裡是北京。

寧遠也好,錦州也罷,都是小城市,裡面當兵的比老百姓還多,且位居前線,都是袁督師說了算,讓守就守,讓撤就撤,不用討論,不用測評。

但在京城裡,說話算數的人只有一個,且絕不會是袁崇煥。

袁督師這輩子什麼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裡,看着敵軍跑來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轉悠,覺都睡不好,把你叫來護駕,結果你也跑來跑去,就是不動手,把皇帝當猴耍,現在連招呼也沒打,就突然衝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幹什麼?!

洞悉這一切的人,只有孫承宗。

所以謙虛的老師設置了那個無比保守,卻也是唯一可行的計劃。

然而驕傲的學生拒絕了這個計劃,他認爲,自己已經超越了老師。

就在袁崇煥率軍到達北京的那一天,孫承宗派出了使者。

這位使者前往袁崇煥的軍營,只說了一段話:皇上十分賞識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誠,但是你殺掉了毛文龍,現在又把軍隊駐紮在城外,很多人都懷疑你,希望你盡力爲國效力,若有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在史料上,這段話是使者說的,但很明顯,這是一個老師,對他學生的最後告誡。

孫承宗的判斷一如既往,很準。

袁崇煥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剛到不久,另一個人就到了——皇太極。

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過當時的佈陣方位,皇太極的軍隊在北城,而袁崇煥在南城的廣渠門,雖說比較遠,但你剛來,人家就到,實在太像帶路的,要人民羣衆不懷疑你,實在很難。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規定,邊防軍隊,未經皇帝允許,不得駐紮於北京城下。但袁崇煥同志實在很有想法,誰都沒請示,就到了南城。

到這份上,如果還不懷疑袁崇煥,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裡大多數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賣菜的,全都認定,袁崇煥有問題。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禎。

他沒有罵袁崇煥,只是下令袁崇煥進城,他要親自召見。

召見的地點是平臺,一年前,袁崇煥在這裡,得到了一切。現在,他將在這裡,失去一切。

其實袁崇煥本人是有思想準備的,一年過去,寸土未復不說,還讓皇太極打到了城下,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皇帝召見,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會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進去的,還有三個人,分別是總兵滿桂、黑雲龍、祖大壽。

祖大壽是袁崇煥的心腹,而滿桂跟袁崇煥有矛盾,黑雲龍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納悶,見袁崇煥,爲什麼要拉這三個人進去,後來才明白,其中大有奧妙。

袁崇煥的政治感覺相當好,預感今天要捱整,所以進去時脫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調。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

崇禎沒有發火,沒有訓斥,只是做了一個動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煥的身上。

袁督師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沒幹,敵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還這麼客氣,實在太夠意思了。

在以往衆多的史料中,對崇禎同志都有個統一的評價:急躁。

然而這件事情充分證明,崇禎,是一個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開會,要錢給錢,要糧給糧,看誰順眼就提誰(比如祖大壽),看誰不順眼就換誰(比如滿桂),無所謂,只要把活幹好。

一年了,寸土未復,幹掉了牽制後金的毛文龍,皇太極來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邊兜圈子,嚴重違反治安規定,擅自帶兵進駐城下,還是那句話,你到底想幹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決袁崇煥了。

崇禎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個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斷的皇帝。

以他的脾氣,換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煥給剁了,現在情況緊急,必須裝孫子。

所以自打袁崇煥進來,他一直都很客氣,除了脫衣服,就是說好話,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興等。

其實千言萬語就一句話:你的工作乾得很不好,我很不高興,但是現在不能收拾你。

到這個份上,還能如此剋制,實在難得,如果要給崇禎同志的表現打分的話,應該是十分。

而袁崇煥同志之後的表現,應該是負分。

說的事情沒有做到,做的事情不應該做,又讓皇帝大人吃那麼多苦頭,卻得到了這樣的嘉獎,袁崇煥受寵若驚。

所謂受寵若驚,是受寵後自己吃驚,他接下來的舉動,卻讓別人吃驚。

在感謝皇帝大人的恩典後,袁崇煥開始了一場讓無數人匪夷所思許多年的演說:

他首先描述了敵情,按照他的說法,敵軍異常強大,且傾盡全力,準備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趕出去,連繼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難抵擋。

這段話是徹頭徹尾的胡說,且是故意的胡說,皇帝大人不懂業務,或許還會亂想,袁崇煥是專業人士,明知皇太極是窮的沒辦法,纔來搶一把的,搶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還要蒙領導,實在太不像話了。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爲什麼?

袁崇煥的這一表現,被當時以及後來的許多人認定,他是跟皇太極勾結的叛徒。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太可能的,所謂勾結,總得有個理由,換句話說,有個價錢,但問題是,當年皇太極同志,可是很窮的。

要知道,皇太極之所以來搶,是因爲家裡沒錢,沒錢,怎麼跟人勾結呢?

雖說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類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實上,也都並非什麼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個地區總兵,而且就這麼個小人物,努爾哈赤同志都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的(額駙)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纔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說,大明混不下去,到後金混飯吃的,只是一個舉人而已,皇太極都給個大學士,讓他當主力參謀。

李永芳投降的時候,是地區副總兵,四品武官,努爾哈赤就搭進去一個孫女,按照這個標準,如果要買通明代最大地方官,總管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薊州五個巡撫的袁崇煥,估計他就算把女兒、孫女全部打包送過去,估計也是白搭。

至於分地盤,就更不用說了,皇太極手裡的地方,也就那麼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誰跟你幹?

當然,如果你非要較真,說他們倆一見如故,不要錢和地盤,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幹,我也沒辦法。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只要袁崇煥智商正常,是不會當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兩個字——心虛。

沒法不心虛,跟皇帝吹了牛,說五年平遼,不到一年,人家就帶兵來平你了,之前幹掉了毛總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經許可衝到城下,這事幹得實在太糙。

不把敵人說得狠點,不把任務描述得艱鉅點,怎麼混過去?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糊弄,就糊弄過了。

皇帝當場傻眼不說,大臣們都嚇得不行,戶部尚書畢自嚴的舌頭伸了出來,半天都沒收回去。

客觀地講,袁督師幹了一件相當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還沒完,等大家驚訝完後,他又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始終認爲,這句話讓他最終送了命。

“我的士兵連日征戰,希望能夠進城修整。”

沒救了。

在明朝,邊防軍隊未經許可進駐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還要兵馬入城休息,實在太囂張了。

當然,這個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滿桂在城外與後金軍大戰,中途曾經進入德勝門甕城休息,按袁崇煥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滿桂高,滿桂能進甕城,他也能進。

舉動如此可疑,大家本來就猜忌你,還要帶兵入城,遼東人蔘吃多了。

所以崇禎立即做出了答覆:不行。

袁督師倒也不依不饒:那我自己進城。

答覆:不行。

會議就此結束。

這一天是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據種種跡象顯示,崇禎判定,袁崇煥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還需要時間,至少七天。

幕後人物袁崇煥的宿命已經註定。

但他的悲劇,不在於他最後被殺,而是他直到被殺,也不知道爲什麼。

事實上,致他於死地的那幾條罪狀裡,有一條是很滑稽的。

這條滑稽的罪狀,來源於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這一天,皇太極率軍發動了進攻。

這是自於謙保衛戰後,京城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鬥,皇太極以南北對進戰術,分別進攻北城的德勝門和南城的廣渠門。

爲保證不白來,皇太極下了血本,北路軍五萬餘人,由他親率,隨同攻擊的包括大貝勒代善,濟爾哈朗等,而守衛北城的,是滿桂。

南路軍也不白給,共四萬人,三貝勒莽古爾泰帶隊,還包括後來辮子戲裡的主要角色多爾袞、多鐸,守在這裡的,就是袁崇煥。

戰鬥同時開始。

袁崇煥率所部九千餘人,在城外列陣迎敵。

莽古爾泰雖然比較蠢,但算術還是會的,四萬對九千,往前衝就是了。

但戰術還是要講的,他先率軍先衝袁崇煥的左翼,衝不動,退了。

過了一會,又率軍衝擊明軍右翼,還是衝不動,又退了。

估計是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第三次,他率領全部主力,直接撲袁崇煥。

後果很嚴重。

袁崇煥帶來的,是明軍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

而且據某些史料講,包括祖大壽、吳襄在內的一干猛人,都在這支部隊裡。

幾乎就在莽古爾泰衝鋒的同時,袁崇煥發動了反衝鋒。

此戰無需介紹戰術,因爲基本沒有戰術,雙方騎兵對衝,誰更能砍,誰就能贏。

戰鬥過程極其慘烈,四小貝勒之一的阿濟格的坐騎被射死,他身中數箭,差點當場完蛋,莽古爾泰本人被擊傷。

袁崇煥也很懸,爲鼓勵士兵,他親自上陣參加衝鋒,據史書記載,他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身中數箭,竟然毫髮無傷,有如神助。

同樣身中數箭,阿濟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師還能繼續奮鬥,秘訣在於四個字——“重甲難透”。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袁督師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點事都沒有。

在關寧鐵騎的攻擊下,後金軍開始敗退。

但八旗軍的戰鬥力相當強悍,加上莽古爾泰腦子不好用,還有幾把力氣,再次集結部隊,發動了第二次衝鋒。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師的中軍被衝散,他在亂軍之中被人圍攻,差點被剁,還在部下反應快,幫他格了幾刀(格之獲免),才從鬼門關爬出來。

穩住陣腳後,關寧軍開始反擊,然後又是你打過來,我打過去,一直折騰了八個鐘頭,直到晚上六點,莽古爾泰終於支持不住,敗退,沒來得及跑的,都被趕進了護城河。

廣渠門之戰結束,後金累計傷亡一千餘人,明軍大勝。

南城勝利之際,北城的滿桂正在苦苦支撐。

進攻德勝門的軍隊,包括皇太極的親軍主力,戰鬥力非常強,滿桂先派部將迎戰,沒一會就被打回來,關鍵時刻,滿桂同志表現出了高昂的革命鬥志,親自上陣,並指揮城頭炮兵開炮支援。

在他的光輝榜樣映照下,城下明軍勇猛作戰,城上明軍勇猛開炮,後金軍死傷慘重,但不知城頭上的哪位仁兄,點炮的時候太過勇猛,一哆嗦偏了準頭,一炮直奔滿桂同志,當場就把他撂倒,遍體負傷,還在撿了條命,被人護着回去養傷了。

主帥雖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護下,明軍依然奮戰不已,付出重大傷亡後,皇太極被迫撤退,德勝門之戰就此結束。

這一天對袁崇煥而言,是很光榮的,他憑藉自己的精兵良將,在京城打敗了實力強勁的八旗軍。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戰的滿桂,是他的死敵,當着皇帝的面,一個打出去,一個擡回來,實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滿桂同志的這筆帳,最終會算到他的身上,因爲在那天戰役結束時,一個流言開始在京城流傳:

開炮打傷滿桂的,就是袁崇煥。

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爲滿桂在德勝門作戰,而袁崇煥在廣渠門,今天在北京,要跑個來回,估計都要一個鐘頭,無論如何,袁崇煥都是過不去的。

但袁督師背這個黑鍋,也不是全無道理,他跟滿桂從寧遠就開始幹仗,後來硬把滿總兵擠回關內,從來就不待見這人,現在滿桂受傷了,算在他頭上也不奇怪。

從毛文龍開始,到滿桂,再到崇禎,袁崇煥一步步將自己逼入絕境,雖然他自己並不知曉。

袁崇煥,廣西藤縣人,自“蠻夷之地”而起,奮發讀書,然資質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僥倖登科,後赴遼東,得孫承宗賞識,於遼東潰敗之時,以獨軍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後擊潰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護衛遼東。

後受閹黨所迫離職,蒙崇禎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調離滿桂,安插親信,以尚方寶劍殺毛文龍,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於城下,致京郊怨聲四起,後不惜性命,與皇太極苦戰,大破敵軍,不顧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終命運揭曉之前,袁崇煥的表現大致如此。

他並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經過努力和奮鬥,還有難得的機遇(比如孫承宗),才最終站上歷史的舞臺。

他並不完美,不守規章,不講原則,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私心很重,聽話的就提,不聽話的就整(或殺)。

而某些所謂“專家”的所謂“力挽狂瀾”,基本就是扯淡,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學會的例會上,跟很多專家討論過多次,客觀地講,以他的戰略眼光(跟着皇太極繞京城跑圈)和實際表現(擅殺毛文龍),守城出戰確屬上乘,讓他繼續鎮守遼東,還能鬧出什麼事來也難說,所謂挽救危局,隨便講幾句吧。

袁崇煥絕不是叛徒,也絕不是一個關鍵性人物,他存在與否,並不能決定明朝的興衰成敗。換句話說,以他的才能,無論怎麼折騰,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對於這個悲劇性的結論,我不知道袁崇煥是否知道,他的一生豐富多彩,困守孤城,決死拼殺、遭人排擠、縱橫馳騁、身處絕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無論何時、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改變一切。

他始終沒有放棄過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門換防,一切準備就緒。

最終的結局已經註定,無需改變,也無法改變。。

就在這天,堅定的袁崇煥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左安門之戰。

袁崇煥列隊於城外。

因爲不能入城,只能背城佈陣,背對着冰冷的牆磚,在京城凜冽的寒風中,他面對皇太極,展開了波瀾壯闊人生的最後一幕。

後金軍用潮水般的進攻,證明了自己還想進北京搶一把的美好願景,但關寧鐵騎用倒在他們面前的無數屍體證明,你們不行。

雙方在左安門外持續激戰,經過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拉鋸,皇太極終於支持不住,再次敗退。左安門之戰,以明軍獲勝告終。

結束了,都結束了。

一個將軍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巴頓。我原先認爲,說這句話的人,應該是吃飽了撐的外加精神失常,現在我明白了,他是對的。

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章 童年第14章 突圍第4章 不倫之戀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2章 寧遠決戰第15章 遠征沙漠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0章 敵人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5章 遠征沙漠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3章 踏上征途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19章 侵略者的末日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1章 皇太極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6章 建國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9章 侵略者的末日第5章 武林大會第2章 寧遠決戰第14章 突圍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9章 生死相搏第4章 不倫之戀第20章 新的開始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1章 皇太極第15章 兵不厭詐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2章 災難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9章 悟道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6章 復起第24章 建文帝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20章 回家第3章 解脫第15章 力挽狂瀾第15章 遠征沙漠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22章 奪門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5章 鋒芒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8章 制勝之道第10章 敵人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3章 公道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4章 混戰第11章 勇氣第21章 曙光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4章 強敵第14章 土木堡第4章 不倫之戀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4章 夜半歌聲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19章 選擇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16章 孫傳庭第24章 建文帝第19章 決心第22章 勝利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
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章 童年第14章 突圍第4章 不倫之戀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2章 寧遠決戰第15章 遠征沙漠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0章 敵人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5章 遠征沙漠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3章 踏上征途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19章 侵略者的末日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1章 皇太極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6章 建國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9章 侵略者的末日第5章 武林大會第2章 寧遠決戰第14章 突圍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9章 生死相搏第4章 不倫之戀第20章 新的開始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1章 皇太極第15章 兵不厭詐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2章 災難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9章 悟道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6章 復起第24章 建文帝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20章 回家第3章 解脫第15章 力挽狂瀾第15章 遠征沙漠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22章 奪門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5章 鋒芒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8章 制勝之道第10章 敵人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3章 公道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4章 混戰第11章 勇氣第21章 曙光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4章 強敵第14章 土木堡第4章 不倫之戀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4章 夜半歌聲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19章 選擇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16章 孫傳庭第24章 建文帝第19章 決心第22章 勝利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