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終點,起點

此時大明帝國的內部,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爭造成的破壞已成爲過去,經濟得以恢復,國庫漸趨充盈,朱元璋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這片飽經戰火摧殘的土地恢復了生機。

朱元璋對此也十分滿意,應該說,他是一個好父親,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願自己的子孫受苦。爲了讓繼承人可以安心的統治天下,爲了維持這種欣欣向榮的景象,他爲自己的帝國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系統,他堅信只要子孫們堅守自己創立的制度,大明帝國將永遠延續下去。

但要保證皇位永遠屬於自己的子孫,還必須清除一些人,這些人包括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名單很長),經過二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和胡藍案的血雨腥風,他基本解決了問題。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該殺的殺了,該整肅的也整肅了,就此結束了嗎?

不,還沒有。

還有幾位老朋友需要做個了斷。

最後的朋友們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殺掉了四十年前爲他算命的周德興(大家應該還記得他),這位已經被封爲江夏候的算命先生終於兌現了當年的算卦結果——卜逃卜守則不吉。

他確實是無處可逃,也無法可守了。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殺穎國公傅友德,一代名將就此隕滅。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有大功的定遠候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殺宋國公馮勝,這位開國六公爵的碩果僅存者終於沒有躲過這一刀。

殺吧,殺吧,爲了帝國的將來,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的夥伴一個個都被送走了,事情終於可以瞭解了。

對了,還剩下最後一個——湯和。

湯和是很懂事的,與胡惟庸藍玉不同,他一向對朱元璋尊重有加,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強大與可怕,所以他選擇了放棄兵權,安享榮華。

其實朱元璋並沒有完全趕盡殺絕,曹國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襲父爵),武定候郭英、長興侯耿炳文都逃過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湯和與他們不同,作爲與朱元璋一同起兵的夥伴,他比別人更有影響力,更有威脅。

所以儘管湯和已經不再掌兵,朱元璋還是去看望了湯和,當然,這次探望在某種程度上將決定湯和的生死。

當朱元璋看到湯和時,他驚奇的發現,這位當年英勇無畏的將軍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撐着向他行禮。

湯和似乎也瞭解朱元璋的來意,他以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隱含着乞求。

陛下,難道你真的一個都不留嗎?

朱元璋懂得這種眼神的意義,四十年前,一羣出身貧賤卻胸懷大志的年青人,爲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經歷千辛萬苦,推翻暴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他們曾經憧憬過未來,也曾互相許願,以榮華相見。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來。

而此時,倖存者只剩下了一個站着的人和一個躺着的人。

朱元璋不會忘記,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個九夫長的身後跟隨着一個謙恭的千戶。

幾十年的刀光劍影和斧聲燭影,當年的朋友都遠去了,有些是爲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殺的,想來所謂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湯和,活下去吧,那激盪歲月裡英姿勃發,生死共進的人們,現在只剩下你和我了,陪我走完這段路吧。

我很孤獨。

送走了老朋友,朱元璋終於放心了,大好河山將永遠掌握在自己子孫的手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之後發生了很多他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但這個判斷卻始終是正確的。

燒掉良弓,殺掉走狗固然是好,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了,蒙古騎兵仍然時不時地騷擾邊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遊牧民族不擅長耕田,一旦從統治者的位置上退休,想再就業就很難了,糧食衣服金銀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獲得這些東西的最好方式只能是重操舊業——搶劫,這也是沒辦法,總得找條活路吧。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縱橫千里的年青人,長期的戰爭經歷和繁重的公務壓彎了他的身軀,消磨了他的銳志。且不說眼前的這些打劫者,萬一將來又出個蒙古第二,誰去抵抗呢?

年青人還是靠不住的,他們只會空讀兵書,戰爭不是兒戲,需要嚴謹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李景隆年紀不大,可這個人除了是李文忠的兒子外,什麼都不是。而此時能帶兵、有經驗的都被殺掉了,這又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可就如同以前一樣,朱元璋總是能夠想出解決的辦法。他找到了一個極有軍事天賦的人,這個人的能力足以完成保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的忠誠是絕對可以信任的。

此人就是我們下一幕的主角朱棣。

禍根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根據可靠情報,陳友諒即將率大軍進攻應天,兵勢極爲強大,謀臣武將個個人心惶惶,而就在這戰雲瀰漫之時,一位身份卑賤的妃子爲朱元璋生下了一個兒子。當然,這實在不是個生孩子的好時候。很多人都已經準備收拾包裹分行李散夥了,沒人顧得上這位母親和他的兒子,朱元璋照例去看了看,但也僅此而已。對他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兒子已經有三個了,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在險惡環境中出生的這個嬰兒,就是朱棣。而按照出生地屬地原則,他應該算是南京戶口。

雖然他是城市戶口,但他的出生環境似乎並不比當年的朱重八好,因爲至少朱五四全家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

一位傳奇的帝王從此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從一聲啼哭開始。

自古有云:善用刀劍者,死於刀劍下。

而對於這個嬰孩而言,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朱棣的童年是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下度過的,他的母親並不是馬皇后,雖然《明實錄——成祖實錄》中曾經確定了這一點,但種種證據顯示,他的母親另有其人,其身世十分神秘,我們將在後面對此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敘述。

雖然在他當上皇帝后改動了自己的出生記錄,但這隻能騙騙後來的人(現在看來這一目的也未達到),當年他是不可能拿這些蹩腳的把戲去糊弄朱元璋的,雖然朱元璋很忙,但兒子是哪個老婆生的,他還是有數的。

也正是因爲他的母親身份低賤,且並非長子,從小朱棣就沒有得到過什麼好的待遇,當然,這是相對於他的哥哥朱標而言的。

雖然朱標的母親地位也不高,但他是長子,而且爲人忠厚,很得朱元璋的喜愛,在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即明朝建立的同日,就被立爲太子。

而朱棣從小就被告知,自己將來只能做那個高高在上的繼承人的臣子,當那個人登上皇位後,每當聽到他的指令(聖旨),必須跪下並以虔誠的態度接受,即使這道指令是讓自己去死,也必須服從,並叩謝聖恩。

憑什麼?就因爲他早生幾年?

這種不公平的待遇隨着朱棣的成長越來越明顯,朱元璋十分注意朱標的教育,他爲太子設立了東宮,而且派了當時最著名的學者宋濂來教導太子的學業。

此外,他還專門指派了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如太子有疑問可以隨時得到此二人的指點。

這堪稱當年的最豪華陣容,天下最優秀的文臣武者都聚集在太子身邊,在他們的薰陶下,太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反觀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時,父親朱元璋只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雖然他從事的是比較特殊的勞動——造反。但在元末那無數的造反者中,此時的朱元璋只是一個小本經營者。過着有今天無明日的冒險生活,自然顧不上這個並不起眼的兒子。

雖然後來朱元璋的環境日漸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朱棣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優待,這是因爲隨着朱元璋檔次的提升,他的老婆也越來越多。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一誇,在沒有他人幫忙的前提下,他一共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多個女兒。

此外,他還收了二十多個養子,粗略加一下,這些人足夠一個加強排的兵力了。

如果朱元璋檢閱這支朱家軍時喊一聲兒子,朱棣被叫到的機率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分之一。

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和太子朱標比起來,朱棣的教育也很成問題,他應該沒有受過系統的託兒所和幼兒園教育,在他童年時,正是朱元璋搶地盤的黃金時期,除太子外,朱元璋顧不上其他兒子的教育問題,而且當時朱元璋手下最多的是士兵和將領,可做老師的文人並不多。除了寥寥幾個像李善長這樣主動來投奔的人外,大部分文人都是被“請”來的。

這個請字在實際生活中具體表現爲威脅、拐騙、綁架等不同方式,如劉基、葉琛、章溢等都是被這樣“請”來的。讀書人混碗飯吃還是容易的,大可不必去造反。

這就註定了朱棣從小整日見到的都是那些拿着明晃晃的刀劍、穿着厚重鎧甲出入的將領和缺手缺腳、身負重傷的士兵,耳中終日聽到的都是什麼今天砍了幾個腦袋、昨天搶了多少東西之類的兒童不宜的話語。慢慢的,他也被同化了。

即使在環境變好後,朱棣也從來都不是朱元璋教育的重點對象,沒有像宋濂那樣的學者去教導他,他雖有皇子的名號,卻似乎並沒有皇子的尊容。如果要以學習成績來劃分的話,皇太子朱標就是班裡的優等生,而朱棣則是不用功讀書的社會青年。

**曾經對朱棣的文化程度有過一個評價——半文盲,當然這個文盲不是指不識字,而是相對於當時皇家的教育水平而言的。就史料和朱棣批改的奏章來看,這個評價是比較中肯的,他確實沒有什麼文采,甚至還不如當年的失學青年,後來的自學成才者朱重八。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優等生往往幹不過社會青年,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與他的哥哥不同,在成長的歲月裡,他經常和武將們混在一起,似乎談論戰場上的事情才能引起他的興趣。另外,他和他的一個表哥關係也很好,時常一同出遊,按說他的表哥也是皇親國戚,應該不會給他什麼壞的影響,可問題在於這位表哥主抓的工作比較特殊。

他的這個表哥就是李文忠。

李文忠是僅次於徐達和常遇春的名將,甚至有人認爲他的軍事能力已經超過了常遇春,與李文忠在一起,除了打仗外,也沒有什麼可談的了。這段經歷讓朱棣受益匪淺,他學到了很多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軍事經驗。

此外,他還有一個收穫,那就是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由於李文忠比朱棣要大很多,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自然就成爲了朱棣的夥伴。

幼年時的經歷使得朱棣早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討論後,他清楚地認識到——與李文忠相比,李景隆是個軍事白癡。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李文忠雖然比不上龍鳳,但也可以稱得上是老虎,偏偏他的兒子卻只能算是一隻老鼠。

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景隆不但是個軍事蠢才,還是個軟骨頭。當然李景隆的這些性格特點都已被朱棣牢牢地記在心中,他相信,將來總歸是會派上用場的。

朱棣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母親身份低賤,得不到朱元璋的多少寵愛,他有三個哥哥,二十二個弟弟,故雖貴爲皇子,卻沒有多少人關注, 渾似路邊野草般無人照料,但最讓他難受的是,哥哥朱標卻可以享有一切優待特權,他用的東西是最好的,所用禮儀是最隆重的,文武百官見到他就跪拜行禮,誠惶誠恐。

因爲大臣們知道,這個叫朱標的人將來會繼承皇位,是新一代的統治者,如果要保住腦袋、官位,就一定要拍他的馬屁。你朱棣是個什麼東西,上不管天,下不管地。還是早點去就藩,當個土財主吧!

人不怕窮,只怕比。

朱標享受這一切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因爲他是太子。

什麼是太子?大家都是貧農朱重八的兒子,你穿開襠褲的時候我就認識你,尿牀搗蛋哪一樣你沒幹過,還真把自己當龍子龍孫了,誰不知道誰啊?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朱棣雖然不窮,卻比較慘,因爲無論這個家多好,多富,將來都不是他的。所以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的朱棣並沒有同年齡人的天真。

他知道,在這個家裡,要想得到什麼,必須靠自己去爭取。

一定要成功。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一歲的朱棣被封爲燕王,這並不表示朱元璋特別看重他,因爲據史料記載,他的二十六個兒子都被封了王,這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十七歲時,朱棣經朱氏婚姻介紹所包辦,迎娶了他的第一個妻子,而他的這個老婆正是第一名將徐達的長女。

這樣看來,他的這次婚姻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色彩,體現了朱棣和武將之間的某種聯盟。

二十一歲時,他奉命就藩,地點是北平,即當年之大都,今日之北京。

此時的朱棣年紀雖輕,卻已飽嘗人間冷暖,看透世間悲涼,身爲皇子,更能感受到那些大臣內官們趨炎附勢、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徑。

當然他也明白,這些人的行爲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榮耀總是站在成功者那邊,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一定要做一個成功者。

他年幼時已歷經戰火,成長過程中又總是和武將打交道,他見識過慘烈的戰場、血腥的殺戮,年青時所經歷的這一切已將他的人生角色定格爲職業軍人,而這個角色也將伴隨他的一生,左右着他的性格,即使在他登上皇位之後。

當然,客觀的講,此時的朱棣並沒有謀反的野心,說到底無非是心理不平衡,最多也只是發發牢騷而已。作爲一個不起眼的皇子,他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在朱元璋面前表現自己,以便在將來分遺產時多撈點好處。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他終於開始了自己人生舞臺上的第一次表演。

此時距離捕魚兒海大捷已經過去了兩年,當年的統兵大將,日漸驕狂的藍玉已列入了朱元璋的黑名單,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把兵權交給他,在經過仔細思考後,他把部隊的指揮權授予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燕王朱棣正是其中的一個。

自從十年前被封在北平後,朱棣就和自己屬地的鄰居——蒙古騎兵打起了交道。由於雙方住得太近,時常因爲宅基地之類的糾紛鬧點矛盾,談不攏就打,打服了再談,遇到打不服也談不攏的就讓朱元璋出兵遠征。

名將傅友德、馮勝、藍玉都曾帶兵自北平出擊蒙古,朱棣雖是皇子,但他明白,在這些老將面前自己還太嫩,於是他虛心向這些名將們學習,絲毫沒有皇室的架子。此外,他還隨大軍上陣,親眼見到過刀劈斧砍、你來我往的拼殺和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慘烈。

當朱標在舒適的皇宮中學習孔孟之道、聖人之言的時候,朱棣正在悽風冷月的大漠裡徘徊,在滿布屍首的戰場上前行。並沒有人教導他將來要如何去做一個好皇帝,如何統治他的臣民。對此時的朱棣而言,在戰場上活下去就是唯一的目標。兵書是不管用的,別人的經驗也不能照搬,而要在這個戰爭中取得勝利,只能依靠自己。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失敗中獲取勝利,在經歷無數次殘酷的考驗後,朱棣最終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他成長了,從一個戰爭的愛好者成長爲戰爭的控制者,良好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使他最終具備了一名優秀將領的素質。

而無數次殘酷的殺戮,無數具無名無姓的屍首也徹底的冷凍住了他的心。

昨天還活蹦亂跳的一羣人,第二天就變成了一羣屍體,在陣亡登記簿上可能也找不到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家人更不會知道,甚至在戰後統計傷亡人數時,這些人也會被當成零頭去掉。

誰會知道他們來到過這個世界?誰會知道他們也曾娶妻生子,有年邁的母親、吃奶的孩子在家裡等待着他們?在這樣的地方,生命是有價值的嗎?

殘酷的戰場讓朱棣更加深刻的認識了這個世界的本質,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去!

帶着這樣的意志和信念,朱棣統率着他的部隊踏上了遠征之路。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棣三十歲,他第一次成爲了軍隊的主帥。

成爲主帥,發兵遠征曾經是他的夢想,兒時他也常看見那些名將們出征時的情景,那是一個多麼光榮的時刻,亮甲怒馬,旌旗飄揚,數萬人將聽從自己的命令,在自己的旗幟下勇往直前!

其實戰爭也有它自己的美感,勒馬敵前,一聲令下,萬軍齊發,縱橫馳騁,這是何等的豪氣沖天!

朱棣近乎狂熱的喜愛上了這種殘酷的美感,當他披掛盔甲,騎上戰馬時,一股興奮之情便油然而生,長纓在手,試問天下誰敵手!

這就是軍人的快樂與榮耀。

但朱元璋對朱棣並不完全放心,他把兵馬一份爲二,將另一半交給了晉王。並親自爲他們制定了作戰計劃,此次遠征的目標有兩個,分別是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兒不花。

朱棣明白,這次出征可以算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試,如果成績好,將來就有好的前途,因此他爲這次遠征作了充足的準備,此次出征與以往一樣,難點不在於能否打敗敵人,而是在於能否找到他們。

基於這個正確的認識,出征後,朱棣並未魯莽進兵,而是首先派出幾支輕騎兵四處偵查,這些人經過仔細探訪,果然找到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在做好保密工作後,燕王朱棣帶領部隊靜悄悄的出發了。

由於朱棣的軍事行動極其隱秘,乃兒不花竟然毫不知情,明軍按照朱棣的計劃準備向北元發動進攻了,然而就在軍隊即將達到目的地時,天突降大雪,很多人都認爲風雪之中行軍不利士氣,要求停止進軍,軍營中也是一片哀怨之聲。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卻十分高興,他似乎是從藍玉的身上得到了啓發,嚴令軍隊繼續前進,很明顯,朱棣的決斷是正確的。

風雪之夜,行軍雖然辛苦,但敵人也必然會喪失警惕,因爲他們也認爲這樣的天氣不適合行軍。然而決勝的時機往往就在出其不意之間。

朱棣的大軍就如同當年藍玉夜襲慶州時一樣,冒着大雪向着敵人挺進。當他的大軍到達乃兒不花的營地時,元軍被驚呆了,然而更讓他們驚訝的還在後面。

這支遠道而來的軍隊並沒有發動進攻,而是埋鍋做飯,安營紮寨。

明軍跑了這麼遠的路,吃了這麼多的苦,而自己沒有任何準備,毫無提防,如若敵人發動進攻,全軍崩潰只在旦夕之間,然而對方卻毫無動靜,看他們舞刀弄劍的樣子也不像是來旅遊的,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朱棣並不是傻瓜,他十分清楚此時正是進攻的最好時機,毫無防備的元軍可謂是一擊即潰,他沒有這樣做,不是要講什麼風格,混個公平競賽獎之類的玩意,而是有着更深層次的考慮。

在安頓好部隊後,他派了一個人去元軍大營見乃爾不花,他要給乃爾不花一個驚喜。

果然乃爾不花一見此人,大驚失色,張口就叫道:“怎麼又是你?”

爲什麼要說又呢?因爲來者實在是老熟人了,此人就是觀童。大家可能還記得之前洪武二十年馮勝遠征納哈出時,勸降納哈出的也是這位仁兄,這麼看來他也算是老牌地下工作者了,專幹這類事情。

自納哈出後,觀童勸降之名傳遍蒙古,但凡有此人出入的消息,蒙古各部落都如臨大敵,唯恐被認爲暗通明朝,那可真是跳進捕魚爾海也洗不清了。偏巧觀童和乃爾不花交情很深,當年好友此刻相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照例,觀童先講了一通明軍的政策,如優待俘虜等等,然後把形勢擺在乃爾不花面前:頑抗到底,死路一條。

其實也不用觀童說太多了,營外明軍磨刀的聲音都聽得見,再不投降,磨刀石就要換成自己的腦袋了,這個城下之盟不籤不行啊。

乃爾不花決定投降了,他和觀童一起去朱棣的營中辦理投降手續,這位北元的太尉對自己的對手朱棣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時機判斷如此準確,行動如此迅速,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讓他意外的是,一進大營,朱棣竟然以招待貴賓的禮儀來款待他,親自到營外迎接,乃爾不花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搞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是來投降的。他小心翼翼的提了幾個保證士兵人身安全之類的條件,朱棣表現得十分大度,不但答應了這些要求,還設盛宴款待了乃爾不花。

乃爾不花萬沒想到,向朱棣投降還這麼有面子,有這麼好的待遇。十分感動,馬上回營召集人馬列隊投降。

就這樣,燕王朱棣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演落幕了,他不費一兵一卒殲滅了北元軍的主力,完成了戰略目的。他在這次演出中的表現堪稱完美,連投降的乃爾不花都十分敬佩他,認爲他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可怕的朱棣

史料的記載大抵如此,簡單看上去,這似乎只是一次平常的戰役經過,但我細讀之後,卻有毛骨悚然之感,朱棣實在太可怕了。

朱棣的可怕之處不在於他俘獲了多少敵人,而在於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和心智。

他率領數萬士兵遠涉千里,冒雪頂風,歷經千難萬苦才找到敵人,這就好比尋寶片中,一羣海盜費心勞力,疲憊不堪,終於找到了寶藏。相信所有的人在那個環境下都會極度興奮。

就要發財了!命運即將改變!

當時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萬苦才找到了敵人,而此時的敵人也不堪一擊,只要下個簡單的命令,敵人就會被擊潰,然而他卻沒有這樣做。這就好比海盜們找到了藏有寶藏的海島,打開了箱子,看見了無數的金銀珠寶,頭領卻突然發話:大家回家吧,把財寶留在這裡,明年再來取!

如果有哪個不開竅的頭目敢這樣說,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

簡單的佔有是小聰明,暫時的放棄纔是大智慧。

朱棣爲了這一刻等待了很久,眼看勝利就在眼前,自己的能力終於得到了展現的機會,父親也會另眼相看,這是多麼大的誘惑!

然而他放棄了,雖然是暫時的。

他沒有理會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沒有下令去砍殺那些目瞪口呆的元軍。他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獲得的榮耀

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這纔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處,一個能夠忍耐的人,一個能夠壓抑自己**的人。

不要小看這個遠征中的插曲,如果你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就可以從這件事情中獲知朱棣的性格秘密。

在史料中,關於朱棣存在着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也代表着他的兩種面孔,一種是仁慈和善,他經常和屬地的老百姓在一起,爲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另一種是殘暴嗜殺,用油鍋烹死不服從他的大臣,滅殺他們所有的親屬。

這似乎是矛盾的,同一個人怎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然而這些都是史實。那麼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答案很簡單:朱棣有着兩幅不同的面孔不是因爲他有精神病或者雙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個頭腦極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這兩幅面孔決不會同時出現,他們分別有不同的用途。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來應付服從他的人,殘暴兇狠的面孔用來對付他的敵人。

對於朱棣而言,殘暴是一種手段,懷柔是另一種手段,使用什麼樣的手段是次要的,達到目的纔是根本所在。

爲了達到目的可以壓抑自己的感情,爲了達到目的可以勉強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爲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就是朱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從一個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個老謀深算的藩王,是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戰場拼殺改變了他。

朱棣出生在權力編織的網絡中,成長於利益交匯的世界裡,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就算你不去找別人麻煩,但只要你有着皇子的身份,麻煩就會找上你。在這樣的人生中,父親、母親、兄弟都只是一個符號,他們隨時都可能因爲某個原因成爲你的敵人。

親人都不能信任,還有誰是可以信任的呢?

無論何時何地,沒有人可以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這就是朱棣的悲哀。

而在這樣的世界裡,只有變得足夠強大,強大到沒有人敢來冒犯你,侵害你,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

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封建皇族萬年不變的權力規則,不適應規則,就會被規則所淘汰。

朱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丟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接受並掌握了這種規則。

他成爲了強者,卻也付出了代價,這是十分合理的,因爲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免費的東西。

對乃爾不花的寬大處理就是一種隱忍,朱棣對這個蒙古人談不上有任何感情,他何嘗不想一刀劈死這個害他在冰天雪地裡走了無數冤枉路的傢伙。從他後來的種種殘暴行爲來看,他並不是個脾氣很好的人,可他不但客客氣氣的接待了這個人,還設盛宴款待。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想到這裡,你不得不佩服朱棣,他實在是個可怕的人。

三十歲的朱棣做到了這些,在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勝過了三十歲的朱元璋。

三十歲的朱元璋用刀劍去爭奪自己的天下,三十歲的朱棣用隱忍去謀劃自己的將來。

朱棣就像一個優秀的體操運動員,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動作,將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後的騰躍,以獲得冠軍的獎賞——皇位。

當然,當時的朱棣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做到這一點,他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把俘虜人數清點好,然後回去覆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體現朱棣的豐功偉績,與他同時出征的晉王是個膽小鬼,根本沒有進入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話來說,他還沒有進人家的門,在門口放了兩槍,吆喝兩聲就走人了。

有這麼個窩囊的兄弟幫忙,朱棣一時之間成爲了萬衆矚目的焦點,全國人民都把他當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高興,他賞賜朱棣一張支票——面額100萬錠的寶鈔(明朝紙幣)。

其實這個賞賜不算豐厚,因爲我們前面介紹過,洪武年間的紙幣發行是沒有準備金的,估計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見朱棣之前,讓人準備好了紙張,印上了100萬錠的數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寫多大數字都行。

如果朱棣聰明的話,就應該早點把這張支票折現,換糧食也好,換布匹也好,總之是在通貨膨脹讓這張支票變成衛生紙之前。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朱棣通過這一次的成功表演讓朱元璋看到了他的價值,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實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至少先混了個臉熟。

但這次遠征帶給朱棣的也只有這些,並沒有人認爲他能夠成爲皇位的繼位者,他心裡也清楚,無論自己如何表演,也無非是從龍套變成配角,要想當上主角,必須得到朱元璋導演的同意。可是很明顯,朱導演並無意換人。

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滿懷抱負的朱棣可能最終會成爲朱標的好弟弟,國家的邊界守護者,他的能力將用來爲國效力,他的野心將隨着時光的流逝被永遠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經定局的情況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轉機。

朱標死了,主角的位置終於空了出來,時機到了!

朱標的兒子朱允?不過是個毫無經驗、年幼無知的少年,這樣的人怎麼能承擔帝國發展的重任,換人吧,也該搞個公開招考之類的玩意了。退一步說,就算不搞公開競爭,也該給個抓鬮的機會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給點民主吧。

朱棣曾經有過無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開競爭,自己是很有優勢的,那個小毛孩子懂得什麼,論處理政事出兵打仗,誰能比得上我!當然,寧王打仗也很厲害,不過他只是一介武夫,這樣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也想繼承皇位?

除了我,還有誰!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對朱標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歲的朱允?爲太子。

白乾了,這下真是白乾了。

等待時機的到來

朱標雖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長兄爲父,論資排輩,心理上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參加工作早,可那個十五歲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無論如何想不通,無論如何辦不到!

但這是事實,一旦父親死去,這個小孩子就會成爲帝國皇位的繼任者,到時不管自己是否願意,都將跪倒在這個人的面前,發誓效忠於他。他懂得什麼,即無戰功,又無政績,憑什麼當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

如果說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麼朱允?繼位後的朱棣就是真的準備圖謀不軌了。用法律術語來說,這是一個從犯罪預想到犯罪預備的過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氣,卻不能不服從,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太祖決定對北元再次發動遠征,主帥仍然是朱棣。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定的最後一個作戰計劃。

他真的老了,青年時代的意氣風發,縱馬馳奔只能在腦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識還很清楚,必須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決掉,這樣大明帝國才能不斷的延續下去,永遠強大繁榮。國內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卓越的軍事直覺告訴他,北元仍然是國家最強大的敵人,一定要把這個鄰居連根拔除!

而朱棣當任不讓地成爲了統帥,雖然他已經不再願意去幹這些活,畢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個月按時拿工資,出兵打仗成了義務勞動,幹好了是老闆的功勞,幹壞了還要負責任,這樣的差事誰願意幹?

可是即將解任的老闆朱元璋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人,誰讓你當年表現得那麼好,就是你了!不幹也得幹!

同年三月,朱棣帶着複雜的心情從北平出發了,此次他的戰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軍隊抵達大寧後,他先派出騎兵去偵察元兵的方位,在確定元軍所在位置之後,他帶兵至翻山越嶺,在徹徹兒山找到了元軍,這一次他沒有再玩懷柔的那套把戲,連殺帶趕,把北元軍趕到了數百里外,並活捉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等人。

按說任務已經完成,也該班師回朝了,北元的難兄難弟也在遠處等着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殺了,帳篷也燒了,您就早點走吧,等您走後,我們再建設。但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於是北元就成爲了他發泄的對象。他一氣追出幾百裡,一直追到兀良哈禿城,打敗了北元大將哈剌兀,這才威風凜凜的回了家。

鬱悶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朱棣得勝回朝,卻沒有以往的興奮,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卻大不相同,在他看來,國家又多了一名優秀的將領,朱允?又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好叔叔,當然,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的歸宿

此時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覺到一種解脫,他打了一輩子仗,忙了一輩子公務,不但幹了自己的工作,連兒子孫子的那份他也代勞了。

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恢復了生機和活力,人民安居樂業,商業活動也有相當的發展,朝鮮歸順了大明,北元已經被打成了游擊隊。而朱元璋對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來,後世子孫只要有着基本的行爲能力,就能根據他的政策治理大明,並保萬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的走了。

對大臣們來說,朱元璋可能不是個好君主,但是對朱元璋的子孫們來說,朱元璋是個好父親、好祖父。其實朱元璋的這種行爲反差的理由也很簡單,就如同今天獨生子女的家長,特別是那些當年曾經捱過餓的人,自然不忍心讓孩子受自己那樣的苦,他們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擔來他們將來要經受的苦難。

朱元璋確確實實是一個好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團結一致,共同輔佐他選定的繼承人朱允?。但就如今天的所謂“代溝”一樣,子孫們有自己的打算,特別是皇族的子孫,他們是無法體會朱元璋這種深厚的父愛的,在他們看來,這個白髮蒼蒼的老者早就應該領退休金走人了。他們關注的只是這個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奮鬥一生,爲子孫積攢下了大筆的財富,可當他走到人生的終點時,他的子孫的眼睛卻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筆財富,投向這個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這無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時候了,讓我們給朱元璋一個公正的評價吧。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裡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着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

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是的,誰會想到幾十年前的那個衣衫襤褸,沿街乞討的乞丐會成爲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

是的,命運之神其實並不存在,他也不會將什麼寶劍和鑰匙交給一個乞丐,在那絕望的日子裡,並沒有人去同情和可憐這個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

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他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纔是最強大的武器。

當朱元璋回望自己幾十年的崢嶸歲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強大國家時,他有充足的理由爲之而驕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締造者!

六百多年過去了,但籠罩在朱元璋身上的爭論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他有過不朽的功勳,也有過嚴重的過失,這些爭論可能再過六百年也不會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歷經時間的磨礪,歲月的侵蝕,你還依然屹立在那裡,你的豐功偉績和成敗得失都被記錄在史冊上,供後人評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黃昏京郊馬場

這本是一片寬闊的農田,在一次政府徵地中被徵收,種上了草,併成爲了皇室的專用馬場。

朱元璋現在就站在這片專屬於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馬上征戰使得他對於騎馬這項運動有着濃厚的興趣。他始終不能忘懷當年的縱馬馳騁的歲月。

歲月催人!

當年的風華少年,如今已經年華老去,當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見蹤影。

回望這一生,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爲了建立這個偉大的帝國,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犧牲了愛人、朋友和屬下,他殺了很多人,做錯了很多事,現在終於走到了終點。

一個孤獨的老人守護着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就是最終的結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馬匹,雖然他的身體早已不適合騎馬,也不復當年之勇,但當他騎上馬,揮動馬鞭,一股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來了:

皇覺寺裡,明月相伴,孤燈一盞

濠州城中,謹小慎微,奮發圖強

鄱陽湖畔,碧波千里,火光沖天

茫茫大漠,金戈鐵馬,劍舞黃沙!

開創帝國,

他縱馬馳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錦繡山川被他拋在身後。

一個個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現:郭子興、馬皇后、陳友諒、徐達、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藍玉,有的他愛過,有的他恨過,有的他信任過,有的他背叛過,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敵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貧賤兮壯志揚,

千軍如烈怒弦張!

我雄武兮大明強!

我雄武兮天下壯!

他勒住馬頭,迎着落日的最後一絲陽光,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20章 沒有選擇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12章 純屬偶然第11章 必殺劉瑾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20章 沒有選擇第4章 龍爭虎鬥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8章 薩爾滸第6章 復起第2章 寧遠決戰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7章 奇蹟第14章 突圍第16章 楊漣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6章 謀殺第2章 隱藏的敵人第26章 準備行動第4章 成熟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4章 夜半歌聲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5章 天才的謀略第4章 夜半歌聲第5章 算賬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4章 不倫之戀第14章 復仇第10章 鬥爭技術第14章 強敵第6章 復起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2章 寧遠決戰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4章 復仇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9章 生死相搏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20章 回家第16章 決斷!第4章 龍爭虎鬥第14章 毀滅之路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5章 遠征沙漠第5章 武林大會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14章 復仇第18章 袁崇煥第10章 敵人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9章 生死相搏第4章 成熟第4章 夜半歌聲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18章 袁崇煥第22章 勝利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15章 道統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4章 土木堡第2章 災難第12章 純屬偶然第24章 建文帝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3章 解脫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6章 決斷!第15章 力挽狂瀾第4章 混戰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2章 純屬偶然
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20章 沒有選擇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12章 純屬偶然第11章 必殺劉瑾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20章 沒有選擇第4章 龍爭虎鬥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8章 薩爾滸第6章 復起第2章 寧遠決戰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7章 奇蹟第14章 突圍第16章 楊漣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6章 謀殺第2章 隱藏的敵人第26章 準備行動第4章 成熟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4章 夜半歌聲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5章 天才的謀略第4章 夜半歌聲第5章 算賬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4章 不倫之戀第14章 復仇第10章 鬥爭技術第14章 強敵第6章 復起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2章 寧遠決戰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4章 復仇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9章 生死相搏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20章 回家第16章 決斷!第4章 龍爭虎鬥第14章 毀滅之路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5章 遠征沙漠第5章 武林大會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14章 復仇第18章 袁崇煥第10章 敵人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9章 生死相搏第4章 成熟第4章 夜半歌聲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18章 袁崇煥第22章 勝利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15章 道統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4章 土木堡第2章 災難第12章 純屬偶然第24章 建文帝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3章 解脫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6章 決斷!第15章 力挽狂瀾第4章 混戰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2章 純屬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