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曹文詔這個人,洪承疇曾經有過一個評價:世間良將,天下無雙。
曹文詔,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疇不一樣,他沒有履歷,沒讀過書,沒有背景,出人頭地之前,他只是個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個人的手下當兵,跟着此人去了遼東。這個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廣寧兵敗,明軍潰敗,他沒有逃跑,而是堅持留了下來,見到了他第二個上司——孫承宗。
六年前,孫承宗走了,他還是留了下來,此時,他已經當上了遊擊,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煥。
兩年前,他跟着袁崇煥到了京城,守護北京,結果袁崇煥被抓,他依然留了下來。
一年前,他跟隨孫承宗前往遵化,在那裡,他奮勇作戰,擊退後金貝勒阿敏,並最終收復關內四城。
然後,他來到了西北。
對於這個人,我想就沒必要多說了,從熊廷弼、孫承宗到袁崇煥,他都跟過,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阿敏,他都打過。
什麼世面都見過,什麼牛人都跟過,現在把他調回來,打農民軍。
而且他不是一個人回來的,跟着他回來的,還有一千人。
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們隸屬於一支特殊的部隊——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朝最精銳的特種部隊,但人數並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壽的手中,曹文詔帶回來的,只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對手王嘉胤,手下的民軍主力,在三萬人左右。
王嘉胤什麼來歷,說法很多,靠譜的不多,但在當時那一撥人裡,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說過,在他手下,有個叫張獻忠的小嘍羅。順便再說句,後來威震天下、被稱爲“闖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闖王2.0版本),都是他的人,給他打工。
而且這人很難得,很有點組織才能,連個縣都沒佔住,就開始搞政府機構。但最搞笑的是,他還大膽地搞了機構改革,突破常規,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沒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還有宰相。
當然,對於這些,曹文詔是沒有興趣的,到任後一個月,他就動手了。
按通常的說法,他率數倍於民軍的官兵,以壓倒性的優勢,發動了進攻。
但事實是有點區別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說過,是三萬人,而曹文詔帶去的人,是三千。
估計王嘉胤原先沒在部隊混過,也不大知道曹文詔何許人也,對曹總兵的來訪,他倒不是很緊張,畢竟就三千人,還能咋樣。
王嘉胤認爲,就算曹文詔再強,就算他手下有關寧鐵騎,但畢竟是十個打一個,無論如何,都是不會輸的。所以他擺好了陣勢,準備迎敵。
他太單純了。
要知道,打了十幾年仗,換了三任領導,從努爾哈赤打到皇太極,還能混到現在,光憑勇猛,十條命都是不夠的。
曹文詔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爲勇猛,而是因爲耍詐。
此人身經百戰,通曉兵法,到地方後,壓根沒動手,先斷了王嘉胤的糧道。
王嘉胤慌了,要堅守,沒有糧食,要突圍,又沒法衝出去。
就這樣,王嘉胤衝了兩個月,終於,在他即將放棄時,奇蹟出現了。
曹文詔的包圍圈,竟然出現了漏洞,王嘉胤終於找到機會,衝出重圍。
王嘉胤感覺很幸運,雖說被困了兩個月,但好歹還是出來了。換個地方,還能接着幹。
可惜他並不知道,曹文詔是一個沒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誤,都是故意的。
把人圍起來,然後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損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們放出來,然後一路追着打。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王嘉胤逃了出來,逃出來後,就後悔了。
因爲從他逃出來那天起,曹文詔就跟在他屁股後面,緊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頓猛捶,五天之內打了五仗,王嘉胤一敗塗地。
更可氣的是,曹文詔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遠點,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隊是騎兵。對此,王嘉胤極爲鬱悶。
其實曹文詔也很鬱悶,誰讓你有三萬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兩個月,王嘉胤崩潰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潰了。在某個混亂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殺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詔。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還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義軍中,最能打的,最能堅持的,就是神一魁。
爲了徹底剷除這個心腹之患,洪承疇決定,跟曹文詔合作。
所謂合作,就是客氣客氣。就官職而言,洪承疇是總督,曹文詔是總兵,洪承疇是進士,曹文詔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疇怎麼說,曹文詔就怎麼做,相當聽話。
幾年後的那場悲劇,即源自於此。
其實這個時候,神一魁已經掛了,真正掌控軍權的,是四個人:紅軍友、李都司、杜三、楊老柴。
雖說頭頭死了,但勢頭一點沒消停,光主力部隊,就有五萬人,聚集在甘肅鎮原,準備進攻平涼。
所以洪承疇決定,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
除曹文詔之外,他還調來了王承恩、賀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幾個總兵,都到齊了。
到齊了,就是羣毆。
羣毆之後,民軍撐不住了,決定向慶陽撤退。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別是曹文詔,由於他率領的關寧鐵騎,每人都有兩匹馬,騎累一匹就換一匹,機動性極強,民軍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來跑去,沒能跑出去。
經過兩個月的僵持,雙方終於在鎮原附近的西濠決戰,史稱西濠之戰。
整個戰役的過程,大致相當於一堂生動的騎兵訓練課。剛開打,還沒緩過勁,曹文詔就率軍衝入了敵軍,亂砍亂殺,大砍大殺,基本上是怎麼砍怎麼有。
砍完了,退回來,歇會,歇完了,再衝進去,接着砍。所謂如入無人之境,大致就是這個狀態。
民軍的陣腳大亂,與此同時,洪承疇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連同賀虎臣的寧夏兵,王承恩的甘肅兵,發動總攻,敵軍就此徹底崩潰。
此戰,民軍損失近萬人,首領杜三、楊老柴被生擒(曹文詔抓的)。
殘餘部隊全部逃散。
通常狀態下,都打殘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疇不肯拉倒,打殘是不夠的,打死是必須的。
神一魁的四個頭領,抓了兩個,還剩兩個——紅軍友、李都司。
這個艱鉅的任務,由曹文詔接手,他率領自己的兩千騎兵,開始了追擊。
接下來,是曹文詔的表演時間。
面對曹文詔的追擊,幾萬軍隊幾乎無法抵抗,連戰連敗,死傷近萬,主要原因,還是曹文詔太猛。
曹總兵是見過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軍他都沒怕過,打半業餘的民軍,自然沒問題。每次進攻,他都帶頭衝鋒,打得民軍頭目膽戰心驚,時人有云:“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這種說法是客觀的,卻是不全面的,因爲曹總兵不但玩硬的,還玩陰的。
在追擊的路上,曹文詔的手下報告,他們抓住了一個叫李宮用的敵軍將領。
按日常慣例,處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詔想了想,對手下說,放了這個人。
此後的事情,用史書上的話說,“文詔乃縱反間,紿其黨,殺紅軍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曹文詔放走了這個人,並利用他使了個反間計,忽悠了他的同黨,殺掉了四大首領中的紅軍友。
其實我也很想告訴你,這個反間計到底怎麼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沒查個明白。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民軍而言,曹文詔,是最爲恐懼的敵人。
人恐懼了,就會逃跑,逃無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懼,所以他逃跑,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繼續跑,是沒有前途的。
所以他決定,不跑了,回頭,決戰曹文詔!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頭,伏擊曹文詔!
沒辦法,對付這樣的猛人,還是伏擊比較靠譜。
他們伏擊的地點,叫做南原。
爲保證圈套成功,他們圍住了附近的一羣明軍,吸引曹文詔前來救援。
曹文詔來了,但在這裡,他看到了敵軍上千名騎兵,二話不說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進了圈套,伏兵四起。
應該說,伏兵還是有點作用的,受到突然襲擊,曹文詔的部隊被打亂,曹文詔被衝散。
李都司估計是讀過史書的,至少看過淝水之戰,他當即派人在軍中大喊:曹文詔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號,鑑於曹文詔不知被衝到哪去了,所以這個謠言很有點用,明軍開始動搖。
然後,曹文詔就開始闢謠了,不用話筒,用長矛。
精彩表演開始,按史書上的說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衆中。諸軍望見”。
拿着長矛,左衝右突,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大家都看見了他。
遇上這麼個人,謠言是不管用了,伏擊也別扯了,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大敗,殭屍蔽野”。
數過來,這應該是第二次大敗了。但對於洪承疇和曹文詔而言,還沒完。
殘餘部隊的殘餘繼續逃跑,曹文詔繼續追擊,然後是大敗、復大敗,又復大敗。一路敗到平涼,李都司終於不用敗了,洪承疇殺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頭領,最終無人倖免。
但到這份上,曹總兵還沒消停,他繼續追擊殘敵,竟然追到了甘肅、寧夏,連續幾戰,把殘敵趕盡殺絕,至此,神一魁的勢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西北之內,反軍所剩無幾。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禎元年的三大民軍領袖,就此結束他們的戲份,在這個舞臺上,他們註定只是個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龍套並沒死,因爲活不下去的人,終究還是活不下去,頭頭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這個原則,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殘部,以及所有無法活下去的人,爲了生存,繼續戰鬥。
但鑑於陝西、甘肅打得太狠,他們跑到了山西。
雖說是半業餘組織,但吃了這麼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於是,在王嘉胤部將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聚集在一塊,開了個會。
會議的內容,是檢討教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順便再選領導。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經過羣衆推舉,王自用以資歷最多,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鑑於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爲,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
紫金樑、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
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麼急先鋒、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只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地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爲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樑,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面的五位,外號你要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
闖王——高迎祥;
八大王——張獻忠;
曹操——羅汝才;
闖塌天——劉國能;
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
這是極爲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係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爲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裡,他們終將因爲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開完這次會後,各位老大紛紛表示,要統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動。
這次開會的起義軍,總兵力,近二十萬人,開完後就分開了。
分開去打仗。
他們兵分幾路,開始向山西各地進軍。
崇禎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撫,全力圍剿。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個水貨。
這位仁兄調兵倒很有一套,聽說敵人來了,馬上四處拉人,陝西、甘肅、寧夏的兵都被他拉了過來,光是總兵,就有三個。
但這人有個毛病,喜歡排兵佈陣,把人調來調去,指揮亂七八糟,還沒等他布出個形狀,幾路民軍連續攻克多地,鬧得天翻地覆。
於是崇禎惱火了,他決定換人,換一個能讓這三十六位首領做噩夢的人——曹文詔。
曹文詔算是出頭了。原先在遼東系,也就是個遊擊,榮歸故里後,短短一年時間,就升了副總兵,現在是總兵。
山西總兵,大致相當於軍區司令員,但按崇禎的意思,這個總兵,大致相當於總司令,因爲根據命令,所有追剿軍,都要服從曹文詔的指揮。
對於這個安排,三十六位頭頭是有準備的,所以他們決定,以太原一帶爲基地,協同合作,集中優勢兵力,擊潰曹文詔。
崇禎六年(1633),曹文詔正式上任,積極備戰,準備進攻。
大戰即將開幕,但在開幕之前,這場戲又擠上來一個人。
對這個人,曹文詔是比較熟悉的,因爲在到西北之前,他經常見到這個人。
此人之所以上場,是被崇禎臨時硬塞進來的。一般說來,但凡在歷史舞臺上混的,除個別猛人外(如朱元璋),藝術生涯都比較短,混個幾年就得下場。
但這位仁兄,上場的時間實在很長,曹文詔下去了,他沒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沒下去,直到死在場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紹,第三個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謝孔尚任,因爲這位仁兄把他寫進了自己的戲裡(《桃花扇》),雖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臉。
左良玉,字崑山,無學歷,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就這麼個出身,你讓他飽讀詩書,就是拿他開涮。
沒書讀,也得找工作,長大以後,左良玉去當了兵,小兵。
他的成長經歷,跟曹文詔類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詔好,到崇禎元年的時候,就已經混到了都司。
順便說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個人努力關係不大,只是因爲一個偶然的機會。
天啓年間,他還是個小兵時,有一次機緣巧合,遇到了一個人。
當時的左良玉,實在沒啥特點,誰都瞧不上,但這個人算是例外。看見左良玉後,驚爲天人,說他很好,將來很強大,就說了幾句話,建議朝廷給他提了個遊擊。
這位慧眼識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還記得他,因爲天啓二年,他還曾經提拔過另一個人——袁崇煥。
按侯恂的說法,左良玉是個難得的人才,很快就會出人頭地。
但事情跟他所說的,似乎還是有點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禎元年,還是個小人物。
但不負侯恂所望,左良玉終究還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較特別。
這事之前也提過,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盡,袁崇煥來收拾殘局,收拾來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給收拾了。
當兵的沒拿到工資,才兵變,左良玉有工資,自然不參加,但手下的兵譁變,他負領導責任,就這麼被趕回了家。
回家呆了幾天,又回來了。
袁崇煥死後,孫承宗又把他召了回來,去打關內四城,就是在那裡,他開始暫露頭角,和曹文詔並肩作戰,收復了遵化。
恰好,這段時間侯恂也混得不錯,順道給他提了副將,從此順風順水。
客觀地講,左良玉同志的進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後來的事情告訴我們,侯恂是個眼光很準的人。袁崇煥,他沒有看錯;左良玉,也沒有。
根據史料記載,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戰很猛,且足智多謀。雖說沒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給人下套挖坑,此外,他個人的戰鬥技術也相當厲害。
除作戰外,左良玉還有點個人技術,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長矛,而是弓箭。據說百發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極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響。
先在涉縣打了一仗,大敗之,然後在輝縣打了一仗,大敗之,最後到了武安,被大敗之。
這是個比較奇怪的事,當時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農民軍全殲,他自己帶着幾個手下好不容易纔跑回來,實在很沒有名將風采。
不過不要緊,就算名將,也有發揮失常的時候,何況還有個不會發揮失常的名將。
曹文詔的發揮從未失常,對於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動。
猛人被感動,反映在行動上,就是猛打,猛殺。
崇禎六年(1633)二月,曹文詔開始攻擊。
他追擊的敵人,有二十萬,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無須懷疑,你沒有看錯,這就是曹文詔所有,且僅有的兵力。
他的追擊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這裡,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個對手——上天龍。
上天龍究竟是誰,就別問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詔手下的第一個首領。
上天龍手下,有上萬人,擺好陣勢,曹文詔率軍衝鋒。
這位兄弟抵抗的時間,也就是那一衝的瞬間——一衝就垮。
垮得實在太快,所以頭頭也沒來得及跑,就被曹文詔殺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縣。
孟縣,離太原沒多遠,在這裡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這個外號,是很有點哲學意味的,畢竟在世上,也就是個混。但曹文詔用實際行動生動地告訴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難的。
雙方在孟縣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詔的六倍。
六十倍都沒用。
曹文詔毫無費力,就擊潰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沒跑掉,被曹文詔斬殺。
當時的太原,算是民軍的天下,因爲這裡是三十六營首領,紫金樑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帶混。
曹文詔來後,就沒法混了。
在他到任幾個月後,史書上出現了這樣的記載,“五臺、盂縣、定襄、壽陽賊盡平。”
曹文詔實在太猛,他連續作戰,連續獲勝,先後擊潰十幾支民軍,但凡跟他作戰的,基本都撐不過一天。此後,他又在太谷、範村、榆社連續發起攻擊,“賊幾消盡。”
其實打到這個份上,就算夠意思了,但曹文詔是個比較較真的人,非要幹到底,因爲那個最終的目標,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樑。
曹文詔是明白人,他知道,就憑對方這二十多萬人,即使站在那裡不動,讓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幹掉紫金樑。
爲實現這個目標,他發動了連續攻擊,關於這段時間的經歷,史書上的記載,大致是時間、地名、斬殺人數——曹文詔斬殺的人數。
短短十五天內,曹文詔率軍七戰七勝,打得紫金樑到處亂跑。先到澤州、再到潤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詔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勝。
紫金樑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詔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一個月,紫金樑的兵力已經損失了近三分之一,這麼下去,實在賠不起了。
於是他做出決定,分兵。
紫金樑現在的想法是,曹文詔再猛,也沒法分身,分兵之後,就看運氣了,誰運氣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這麼辦了,紫金樑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營之一)去武鄉,過天星(三十六營之一)去高澤。
щщщ✿ t tkan✿ ¢O
關於結局,史書上記載如下:“文詔皆擊敗”。
到底怎麼辦到,我到今天也沒弄明白。
但紫金樑、八大王們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沒命了。
曹文詔是山西總兵,山西是沒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直隸(河北),另一個是河南。
紫金樑去了河南,至少在那裡,他還是比較安全的。
這個想法再次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爲曹文詔同志是很負責的,別說中國河南,就算歐洲的荷蘭,估計照去。
在曹文詔的追擊下,紫金樑王自用吃了大虧,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濟源,終於解脫了。
人死了,就解脫了。
所幸,他還算是善終,在被曹文詔幹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禎六年五月,紫金樑死去了,三十六營聯盟宣告結束。
紫金樑結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將是一個更爲強大的人。
合謀
當然,對當時的起義軍而言,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詔還在追。
紫金樑死後,曹文詔繼續攻擊。在林縣,他遇上了滾地龍率領的民軍主力,一晚上功夫,全滅敵軍,殺死滾地龍。此後又攻下濟源,在那裡,他殺死了三十六營的重要頭領老回回。
洪承疇在陝西,陝西消停了,曹文詔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雖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對於衆位頭領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體的地點,是河南懷慶。
河南懷慶,位於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臺山地區,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鑽山溝,是個好地方。
於是,崇禎六年(1633)六月,山西、陝西的民軍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還算湊合,雖說曹文詔經常進來打幾圈,但時不時還能圍個縣城,殺個把知縣,混得還算湊合。到崇禎六年六月,來這裡的民軍,已經有十幾萬人。
但好日子終究到頭了,因爲另一個猛人,來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孫承宗收復關內四城的時候,最能打的兩個,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詔。
就軍事天賦而言,兩人水平相當,也有人說,左良玉還要厲害點,之所以打仗成績不好,說到底還是個人員素質問題。
曹文詔率領的,是關寧鐵騎,所謂天下第一強軍,戰鬥力極強,打起來也順手。
但左良玉估計是跟袁崇煥關係不好,來的時候,沒有分到關寧鐵騎(大多數在祖大壽的手上),只能在當地招兵。
這就比較麻煩了,倒不是說當地人不能打仗,關鍵在於,參加民軍鬧事的,大都也是當地人。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都是苦人家,閉隻眼就過去了,官軍也好,民軍也罷,都是混飯吃,何必呢?
而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軍隊——昌平兵。
明代的軍隊,就戰鬥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強。北方的軍隊,最能打的,自然是遼東軍。問題在於,遼東軍成本太高,給錢不說,還要給地,相對而言,昌平兵性價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帶着這撥人,左良玉終於翻身了,他連續出擊,屢戰屢勝,先後斬殺敵軍上萬人,追着敵軍到處跑。
到崇禎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軍主力被他趕到了河南武安,估計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這裡,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有十幾萬人,還跑什麼?就在這裡,跟左良玉死磕。
這是一個極爲錯誤的抉擇。
敵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開始安靜下來,不發動進攻,也不撤退。
對左良玉的反常舉動,民軍首領們很納悶,但鑑於左總兵向來彪悍,他們一致決定等幾天,看這位仁兄到底想幹什麼。
左良玉想幹的事情,就是等幾天。
他雖然很猛,也很明白,憑自己這點兵力,追着在屁股後面踹幾腳還可以,真捲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萬萬不能地。
在對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個月,終於等來了要等的人。
根據崇禎的統一調派,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日夜兼程,於九月底抵達武安,完成合圍。
對首領們而言,現在醒悟,已經太晚了。
下面,我們介紹這個包圍圈裡的諸位英雄。據史料記載,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外,還有若干歷史人物,如薛仁貴、劉備(都是外號)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沒想明白這外號啥意思,估計是說他跑得快),逼上路(這個外號很有覺悟)、一塊雲(估計原先幹過詩人)、三隻手(這個……);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龍……(應該之前已經被曹文詔幹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這個圈裡。
對諸位首領而言,崇禎六年的冬天應該是過不去了。
因爲除被圍外,他們即將迎來另一個相當可怕的消息。
按規定,但凡跨省調動,應該指認一名前線總指揮,根據級別,這個包圍圈的最高指揮者,必定是曹文詔。
當然,如果真是曹文詔管這攤子事,歷史估計就要改寫了,因爲以他老人家的脾氣,逮住這麼個機會,諸位首領連全屍都撈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詔。
因爲一個偶然的事件。
崇禎六年九月,曹文詔被調離,赴大同任總兵。
關於這次任命,許多史書上都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自毀長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調走,純粹是找抽。
而這筆帳,大都算到了御史劉令譽的頭上。
因爲據史料記載,曹文詔當年在山西的時候,跟劉御史住隔壁,曹總兵書讀的少,估計也不大講禮貌,欺負了劉御史,兩人結了樑子。
後來劉御史到河南巡視,曹總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對勁了,又開始吵,劉御史可能吃了點虧,回去就記住了,告了一黑狀,把曹文詔告倒了,經崇禎批准,調到大同。
史料是對的,說法是不對的。
因爲按照明代編制,山西總兵和大同總兵,算是同一級別,而且崇禎對曹文詔極爲信任,別說一狀,一百狀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後揭曉。
崇禎七年(1634)初,皇太極率軍進攻大同。
崇禎是個很苦的孩子,上任時年紀輕輕,小心翼翼地裝了兩年孫子,幹掉了死太監,纔算正式掌權,掌權之後,手下那幫大臣又鬥來鬥去,好不容易幹了幾件事(比如裁掉驛站),又幹出來個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幾年,最後還是沒轍。
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很勤奮,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着補丁,也不好色(估計沒時間),兢兢業業這麼多年,沒享受權利,盡承擔義務。這樣的皇帝,給誰誰都不幹。
很可憐。
可憐的崇禎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詔調到大同,是因爲他沒有辦法。
家裡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畢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這麼多,要有兩個曹文詔,這事就結了。
對於皇太極的這次進攻,崇禎是有準備的,但當進攻開始的時候,才發現準備不足。
皇太極進攻的兵力,大致在八萬人左右,打寧遠沒指望,但打大同還是靠譜的。
自進攻發起之日,一個月內,大同防線被全面擊破,各地紛紛失守,曹文詔雖然自己很猛,蓋不住手下太弱,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擊破周邊地區後,皇太極開始集結重兵,攻擊大同。
大同是軍事重鎮,一旦失陷,後果不堪設想。就兵力對比而言,曹文詔手下只有兩萬多人,而主力關寧鐵騎,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崇禎也玩命了,在他的調派下,吳襄率關寧鐵騎主力,日夜兼程趕往大同,參與會戰。
曹文詔也確實厲害,硬扛了十幾天,等來了援兵。
皇太極眼看沒指望,搶了點東西也就撤了。
崇禎七年(1634)的風波就此平息,手忙腳亂,終究是搞定了。
但曹文詔同志就慘了,雖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爲最高指揮官,責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裡有人幫他說幾句話,才撈了個戴罪立功。
但皇太極這次進攻,導致的最嚴重後果,既不是搶了多少東西,殺了多少人,也不是讓曹總兵背黑鍋,而是那個包圍圈的徹底失敗。
其實在崇禎十七年的統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機會將民軍徹底抹殺。
這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