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沒有選擇

楊嗣昌死了,崇禎很悲痛,連他爺爺輩的親戚(襄王)死了,他都沒這麼悲痛,非但沒追究責任,還追認了一品頭銜,撫卹金養老金,一個都沒少。知己死了,沒法以死相報,以錢相報總是應該的。

其實和崇禎比起來,楊嗣昌是幸運的,死人雖說告別社會,但畢竟就此解脫,徹底拉倒。

而崇禎是不能拉倒的,因爲他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一個更麻煩的問題。

崇禎十三年(1340),崇禎正忙着收拾張獻忠的時候,皇太極出兵了。

雖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這一次很不尋常。

因爲他的目標,是錦州。

自打幾次到關寧防線挖磚頭未果,皇太極就再也沒動過錦州的心思,估計是十幾年前被袁崇煥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 症,到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進攻的時候,都要不遠萬里,跑路、爬山、爬長城,實在太過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終於爆發,決定去打錦州。

但實踐證明,孫承宗確實舉世無雙,他設計的這條防線,歷經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騰皇太極。

皇太極同志派兵打了幾次,毫無結果,最後終於怒了,決定全軍上陣。

同年四月,他發動所部兵力,包括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甚至連尚可喜、孔有德的漢奸部隊,都調了出來,同時,還專門造了上百門大炮,對錦州發動了總攻。

守錦州的,是祖大壽事情的發展告訴皇太極,當年他放走祖大壽,是比較不明智的。

因爲這位仁兄明顯沒有念他的舊情,還很能幹,被圍了近三個月,覺得勢頭危險,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據說祖大壽的求援書,相當地強悍,非但沒喊救命,還說敵軍圍城,若援軍前來,要小心敵人陷阱,不要輕敵冒進,我還撐得住,七八月沒問題但崇禎實在夠意思,別說七八月,連七八天都沒想讓他等,他當即開會,商量對策。

開會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要不要去,二、派誰去。

第一個問題很快解決,一定要去。

就軍事實力而言,清軍的戰鬥力,要強於明軍,遼東能撐二十多年,全靠關寧防線,如果丟了,很沒戲了。

第二個問題,也沒什麼疑問,盧象升死了,楊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疇。

問題解決了,辦事。

崇禎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疇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後,皇太極就懵了。

打了這麼多年,按說皇太極同志是不會懵的,但這次實在例外,因爲他雖然料定對方會來,卻沒有想到,會來得,這麼多。

洪承疇的部隊,總計人數,大致在十三萬左右。屬下將領,包括吳三桂、白廣恩等,參與作戰部隊除本部洪兵外,還有關寧鐵騎一部,總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調來了。

本來是想玩玩,對方卻來玩命,實在太敞亮了。

考慮到對方的戰鬥能力和兵力,皇太極隨即下令,繼續圍困錦州,不得主動出戰,等待敵軍進攻。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他很暈。

因爲洪承疇來後,看上去沒有打仗的打算,安營、紮寨,每天按時吃飯,睡覺,再吃飯,再睡覺,再不就是朝城裡(錦州)喊喊話,兄弟挺住等等。

暈過之後,他纔想明白,這是戰術。

洪承疇的打算很簡單,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槍拼命,要打敗清軍,是很困難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這裡,慢慢地耗,把對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這是個老謀深算的計劃,也是最好的計劃。對這一招,皇太極也沒辦法,要走吧,人都拉來了,路費都沒着落,就這麼回去,太丟人。

但要留在這裡,對方又不跟你開仗,只能耗着。

耗着就耗着吧,總好過回家睏覺。

局勢就此陷入僵持,清軍在祖大壽外面,洪承疇在清軍外面,雙方就隔幾十裡地,就不打。

當然,清軍也沒完全閒着,硬攻不行,就開始挖地道,據說裡三層、外三層,賽過搞網絡的,密密麻麻。

但事實告訴我們,祖大壽,那真是非一般的頑強,而且他還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說,他可以守八個月,實際滿打滿算,他守了兩年。

就這樣,從崇禎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禎十四年(1641)五月,雙方對峙一年。

六月底,出事。

洪承疇突然打破平靜,出兵,向松山攻擊挺進。

這個舉動大大出乎清軍的意料,清軍總指揮多爾袞(皇太極回家)

沒有提防,十萬人突然撲過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戰敗。

消息傳來,皇太極暈了,一年都沒動靜,忽然來這麼一下,你打雞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戰經驗告訴他,決戰的時刻即將到來,於是他立即上馬,率領所有軍隊,前往松山。

但是,有個問題。

當時皇太極,正在流鼻血。

一般說來,流鼻血,不算是個問題,拿張手紙塞着,也還湊合。

但皇太極的這個鼻血,據說相當之詭異,流量大,還沒個停,連續流了好幾天,都沒辦法。

但軍情緊急,在家養着,估計是沒轍了,於是皇太極不顧流鼻血,帶病工作,騎着馬,一邊流鼻血,一邊就這麼去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沒有找東西塞鼻孔,卻拿了個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邊騎馬一邊接着,連續兩天兩夜趕到松山,據說到地方時,接了幾十碗。

反正我是始終沒想明白,拿這碗幹什麼用的。

會戰地點,松山,雙方亮出底牌。

清軍,總兵力(包括孔有德等雜牌)共計十二萬,洪承疇,總兵力共計十三萬,雙方大致相等。

清軍主將,包括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等精銳將領,除個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疇方面,八部總兵主將,除吳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於戰鬥力,就不多說了,清軍的戰鬥力,大致和關寧鐵騎差不多,按照這個比率,自己去想。

換句話說,要攤開了打,洪承疇必敗無疑。

但洪承疇,就是洪承疇。

崇禎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疇突然發動攻擊,率明軍搶佔制高點乳鋒山,奪得先機。

他十分得意,此時他的軍中的一個武官對他說了一件事:

佔據高地固然有利,但我軍糧少,要提防清軍抄襲後路。

然而洪承疇似乎興奮過度,把那個人訓了一頓,說:

我幹這行十幾年,還需要你提醒?

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爲,這句話,就是他失敗的最終原因。

因爲就戰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進攻是最差的選擇,而更麻煩的是,當時的洪承疇,在進攻之前,只帶了三天的糧食。

無論如何,只帶三天的糧食,是絕對不夠的。

所以結論是,一貫英明的洪承疇,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最終導致了戰敗。

我原本認爲,這個結論很對,洪承疇很蠢,起碼這次很蠢。

後來我想了想,才發現,洪承疇不蠢,起碼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謬的行動背後,隱藏着一個極爲精明的打算。

其實洪承疇並不想進攻,他很清楚,進攻極爲危險,但他沒有辦法。

因爲有個人一直在催他,這個人的名字叫陳新甲,時任兵部尚書,而這位陳尚書的外號,叫小楊嗣昌。

楊嗣昌同志的特點,是風風火火,玩命了幹,能得這個外號,可見陳大人也不白給。

自打洪承疇打持久戰,他就不斷催促出戰,要洪督師趕緊解決問題,是打是不打,多少給個交代。

但洪承疇之所以出戰,不僅因爲陳尚書嘮叨,像他這樣的老油條,是不會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決定出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字——沒錢。

我查過資料,明末時期的軍餉,以十萬人計,吃喝拉撒外加工資、獎金,至少在三十萬兩白銀以上。

要在平時,這也是個大數,趕巧李自成、張獻忠都在鬧騰,要是洪承疇再耗個幾年,崇禎同志的褲子,估計都要當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疇不愧爲名將,所以在出發前,他想出了一個絕招:只帶三天糧食。

要還沒明白,我就解釋一遍:

帶上三天糧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機會,就猛打一悶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對手斷後路。

如果沒有機會,看情形不妙,立馬就能跑,而且回來還能說,是糧食不夠了,才跑回來的,對上面有了個交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責任,真是比猴還精。

精過頭,就是蠢如果換了別人,這個主意沒準也就成了,可惜,他的對手是皇太極。

皇太極不愧老牌軍事家,剛到松山,還在擦鼻血,看了幾眼,就發現了這個破綻。

八月二十日,就在洪承疇出發的第二天,他派遣將領突襲洪軍後路,佔領錦州筆架山糧道。

“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洪承疇徹底休息了。

當然,當然,在徹底休息前,洪承疇還有一個選擇——突圍。

畢竟他手裡還有十幾萬人,要真玩命,還能試試。

於是他找來了手下的八大總兵,告訴他們事態緊急,必須通力合作,然後,他細緻分配了工作,從哪裡出發,到哪裡會合,一切安排妥當,散會。

我忘了說,在這八個總兵裡,有一個人,叫做王樸。

第二天,突圍開始。

按照洪承疇的計劃,突圍應該是很有秩序的,包括誰進攻,誰佯攻,誰殿後,大家排好隊,慢慢來可還沒等洪承疇同志喊一二三,兩個人就先跑了。

那兩個先跑的人,一個是王樸。

如果沒有重名,這位王樸兄,應該就是八年前,在黃河邊上收錢,放走諸位頭領的總兵同志。

照此看來,他還是有進步的,八年前,收錢讓別人跑,現在撒腿就跑,也沒想着找皇太極同志拿錢,實在難得。

而另一位帶頭逃跑的,史料記載有點爭議,但大多數人認爲,是吳三桂。

無論如何,反正是散了,徹底散了,全軍潰敗,無法收拾,十餘萬人土崩瓦解,被人殺的,被踩死的,不計其數,損失五萬多人。

洪承疇還算是鎮定,關鍵時刻,找到了曹變蛟、丘民仰,還聚了上萬人,佔據松山城,準備伺機撤退。

可是皇太極很不識相,非要解決洪承疇,開始圍城,勸降。

洪承疇拒不投降,派使者向京城求救。

可他足足等了半年,也沒有等來救兵,他很納悶,爲什麼呢?

因爲他糊塗了,就算用腳趾頭想,也能明白,援兵是絕不會到的。

要知道,他老人家來,就是救援錦州的,能帶的部隊都帶了,可現在他也被人圍住,再去哪裡找人救他?

其實洪承疇同志不知道,皇帝陛下也在等,不過他等的,不救兵,而是洪承疇的死亡通知書。

按史料的說法,洪承疇同志被圍之後不久,京城這邊追悼會什麼的都準備好了,家屬慰問,發放撫卹,追認光榮,基本上程序都走了,就等着洪兄弟爲國捐軀。

其實洪承疇原本也這麼盤算來着,死頂,沒法頂了,就捐軀。做夢都沒想到,他連捐軀都沒捐成。

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二十日,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松山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打開了城門,洪承疇被俘。

幾個月後,無計可施的祖大壽終於投降,這次,他是真的投降了。

自崇禎十三年(1641)至崇禎十五年(1643),明朝和清朝在松山、錦州一帶會戰,以明軍失利告終,史稱“鬆錦大戰”。

除寧遠外,遼東全境陷落,從此,明朝在關外,已無可戰。

消息傳到北京,照例,崇禎很悲痛,雖然這幾年他經常悲痛,但這次,他尤其激動,連續幾天都淚流滿面,因爲他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洪承疇。

按目擊者的說法,洪承疇同志被抓之後,非常堅強,表示啥也別說了,給我一刀就行,後來英勇就義,眼睛都沒眨,很勇敢,很義氣。

所以崇禎很是感動,他親自主持了洪承疇同志的追悼會,還給他修了壇(明朝最高規格葬禮),以表彰他英勇就義的精神。

洪承疇沒有就義,他投降了。

當然,他剛被俘的時候,還是比較堅持原則的,沒有投降,結果過了幾天,由於平時沒有注意批評和自我批評,關鍵時刻沒能挺住,還是投降了。

至於他投降後的種種傳奇,就不說了,可以直接跳過,說說他的結局。

清朝統一中原時,洪承疇由於立下大功,幹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貢獻,被委以重任,擔任要職。

清朝統一中原後,洪承疇由於立下大功,幹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貢獻,被剝奪一切官職,光榮退休。

後來他死了,死後追封爵位,三等阿達哈哈番,這是滿語,漢語翻譯過來,是三等輕車都尉。

如果你不清楚清朝爵位制度,我可以解釋,高級爵位分爲公、候、伯、子、男五級,每個爵位,又分一到三等,一等爲最高。

男爵再往下一等,就是輕車都尉,三等輕車都尉,是輕車都尉中的最低等。我查了一下,大致是個從三品級別。

我記得洪承疇活着給明朝打工時,就是從一品太子太保,死了變從三品,有性格。

後來又過了幾十年,乾隆發話,要編本書,叫做貳臣傳。

所謂貳臣,通俗點說,就是叛徒,洪承疇同志以其光輝業績,入選叛徒甲等。

在此之前,似乎就是乾隆同志,還曾發話,說抗清而死的黃道周,堪稱聖人,說史可法是英雄,要給他立碑塑像。

我又想起了陳佩斯那個經典小品裡的臺詞:

叛徒,神氣什麼!

好像還是這個小品,另一句話是:

你說我當時要是咬咬牙,不就挺過來了嗎?

絮絮叨叨說這幾句,只是想說:一、歷史證明,叛徒是沒有好下場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敵人也瞧不起。

二、黃道周挺過來了,我敬佩,盧象升挺過來了,我景仰,洪承疇沒挺過來,我鄙視,但理解。

咬牙挺過來,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不接受,但我理解。

氣數現在的崇禎,基本已經焦了,裡面打得一塌糊塗,外面打得糊塗一塌,沒法混了。

但他還是要撐下去,直到撐死,因爲最能折騰他的那位仁兄還沒出場。

據說打崇禎十二年起,崇禎同志經常做夢,夢見有一個人,在他的手上,寫了一個字——有。

這是個很奇怪的夢,而且還不止一次,所以他把這個夢告訴文武大臣,讓他們幫忙解釋。

大家聽說,都說很好,說很吉利,我想了想,有道理,因爲有,總比沒有好。

然而有一個人卻大驚失色,這個人叫王承恩,是崇禎的貼身太監。

散朝後,他找到了崇禎,對他說出了這個夢境的真實意義,可怕的寓意——大明將亡。

按照王承恩的解釋,這個有,實際上是兩個字。上面,是大字少一撇,下面,是明字少半邊。

所以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大明,要少一半。

崇禎不信,不敢信,大明江山,自打朱重八起,二百多年,難道要毀在自己手上?

個人認爲,崇禎同志過於憂慮了,因爲毀不毀,這事不由他。

但這個夢實在比較準,我查了一下,他做夢的時間,大致就是那個毀他江山的人,出現的時間。

崇禎十二年(1639),一個人從深山中走出。

他的隨從很少,很單薄,且很不起眼,無論是張獻忠,還是皇太極,他都望塵莫及。但命中註定,他纔是最終改變一切的人,五年之後。

這人我不說,你也知道是李自成。

李自成在山裡蹲了一年多,幹過什麼,沒人知道,只知道他出來之後,進步很快。

一年多時間,他又有了幾千人,佔了幾個縣城。

但就全國而言,他實在排不上,有時經濟困難,還得找張獻忠拉兄弟一把。

鑑於生計困難,崇禎十三年(1640)初,他率軍進入河南,新年新氣象,他準備到那裡碰碰運氣。

通常來講,這個想法沒啥搞頭,因爲之前他經常全國到處出差,河南也是出差地之一,跑老跑去,沒什麼意外驚喜。

但這次不一樣。

崇禎十三年(1640),河南大旱。

這場大旱,史料上說,是兩百多年未遇之大旱,河南的景象,借用古人的話: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大旱也好,沒有雞叫也罷,沒有牛,沒有豬都罷,有一樣東西,是終究不會罷的——徵稅。

不徵稅,就沒錢打張獻忠,沒錢防皇太極,必須徵。

這麼個環境,讓人不造反,真的很難。

至於結局,不用想也知道,勞苦大衆,固然勞苦,也是大衆,勞苦久了,大衆就要鬧事,就要不交稅,不納糧,於是接下來,就是那句著名的口號:

吃他娘,喝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之前我說什麼來着?氣數。

沒錯,就是氣數。

其實氣數這玩意,說穿了,就是個使用年限,好比餅乾,只能保質三天,你偏三年後吃,就只能拉肚子。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沒準哪天上廁所的時候,被埋進去。

什麼東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國。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見,王朝的年限看不見。

看不見,卻依然存在。

對於氣數,崇禎是不信的,開始不信。

等到崇禎十四年,怕什麼來什麼,後院起火,前院也起火,盧象升死了,遼東敗了,中原亂了,信了在一次檢討會上,他緊繃了十四年的神經,終於崩潰了。

他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說:

我登基十四年,飽經憂患,國家事情多,災荒多,沒有糧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這都是我的錯啊。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同情他。

大臣們似乎也很同情,紛紛發言,說這不是您的錯。

但不是皇帝的錯,是誰的錯呢?

氣數。

幾乎所有的人,衆口一詞,說出了這兩字。

崇禎終於認了,他承認這是氣數。但他終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氣數,人力也可補救,這麼多年了,補救何用?

然後接着大哭。

崇禎大哭的時候,李自成正在前進,在屬於他的氣數上,大踏步地前進。

在河南,他毫不費力地招募了十幾萬人,只用了兩年時間,就佔領了河南全境,所向披靡,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以及我們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鑑於崇禎同志的倒黴史,已經太長,鑑於他受的苦,實在太多,鑑於不想有人說我拿崇禎同志混事,還鑑於我比較樂觀,不太喜歡落井下石,所以,我決定簡單點,至少保證你不至於看得太過鬱悶。

李自成同志依然在前進,一年後,他進入陝西,擊敗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猛人孫傳庭,佔領西安。明軍就此再無還手之力。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結所有兵力,準備向京城出發,他將終究這已延續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國。

在出發前,他發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個字: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嗟爾,明朝對於上述八個字,崇禎應該是認賬的,因爲不認賬不行。

上臺以前,憋足了勁要幹掉那個死人妖,死人妖幹掉了,又出來黨爭,後金入侵,看準了袁崇煥,要他出來上崗,一頓折騰,後金沒能折騰回去,袁督師倒給折騰沒了,本想着臥薪嚐膽,忍幾年,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再去收復大好河山,結果出了天災,又出來若干人等造反。

調兵,幹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幹掉,又出來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張獻忠、李自成),再調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準備一鼓作氣……

清軍打進來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軍,全部主力調到遼東,打個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後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進去的又跑出來。

很巧,又是災荒,大荒,沒法活,於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這種編劇思路,很類似於早些年的經典電視劇《渴望》,按照當時編劇的思路,就是找個弱女子,什麼壞事、孬事、噁心人到死的事,都讓她碰上,整體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過來,挺住,再一棍子打過來,繼續挺住,挺到最後,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禎的故事就是這樣,他挨棍子的數量,估計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擊打能力更強,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因爲他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崇禎並非一個溫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話說,叫用力過猛,但那個爛攤子,不用力過猛,只能收攤。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爲走得快,裡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幹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幹。

簡單地說,崇禎同志乾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麼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睏覺較少,只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麼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

這工作,誰幹? 最不幸的是,崇禎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

知道結局(注: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同志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

然而他依然盡心盡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牆不回頭,往死了幹,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一個了不起的人。

結局到來的具體過程,就沒必要細說了,我說過,我是個有幽默感的人,很明顯,至少對於崇禎而言,這段並不幽默。

我還說過,我是個不喜歡寫廢話的人,同樣,對崇禎而言,這段是廢話。

當然,對李自成同志而言,這段很幽默,也不是廢話,他從陝西出發,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到了北京。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軍隊到達西直門(他從西邊來),開始攻城。

崇禎同志有句名言,諸臣誤我,還有一句,是文臣人人可殺,三月十七日,事實證明,這兩句話很正確。

內閣大臣拿不出主意,連話都沒幾句,且不說了,守城的諸位親信,什麼兵部尚書、吏部侍郎,壓根就沒抵抗,全部打開城門投降。

當天,外城失陷,第二天,內城失陷崇禎住在紫禁城,就是今天的故宮,故宮有多大,去過的地球人都知道。

這裡,就是他的最後歸宿。

三月十八日的夜晚在這個夜晚,發生了很多事,都是後事。

其實後事處理起來,也很簡單,就幾句話,后妃上吊,兒子跑掉(對於後患,大多數人都不留),料理完了,身邊還有個女兒。

這個女兒,叫做長平公主,關於她的前世今生,金庸同志已經說過了,雖然相關內容(包括後來跟韋小寶同志的際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胡扯,但有一點是正確的,他確實砍斷了女兒的手臂。

這個舉動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實際情況,卻比許多人想象中複雜得多,但無論如何,原因很簡單,他不希望這個女兒落入敵人的手中,遭受更大的侮辱。

不是殘忍,而是慈愛。

我知道,許多人永遠無法理解,那是因爲,他們永遠無需去理解。

處理完一切後,崇禎決定,去做最後一件事——自盡。

自盡,是一件比較有勇氣的事,按照某位哲學家的說法,你敢死,還不敢活嗎?沒種。

但現實是殘酷的,而今這個世界,要活下去,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氣。

但崇禎的死,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態度,負責任的態度。

我說過,所謂王朝,跟公司單位差不多,單位出了事,領導要負責任,降級、扣工資、辭退,當然,也包括自盡。

崇禎決定自盡,他打算用這種方式,表達他的如下觀點:

一、絕不妥協。

二、絕不當俘虜。

三、尊嚴於是,在那天夜裡,崇禎登上了煤山(今天叫做景山),陪在他身邊的,還有一個叫做王承恩的太監。

就這樣嗎?

就這樣吧他留下了最後的遺言:

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

所有的一切,都結束了。

他走向了那顆樹。

應該結束了。

按照慣例,每個人的講述結束時,會有一句結束語,而當這個王朝結束的時候,也會有一句話,最後一句話。

是的,這句話我已經寫過了,不是昨天,也不是前天,而是幾年以前,在我的第一本書裡,朱元璋登基那一段的最後,有一句話,就是那句,幾年前,我就寫好了。

還記得嗎?

所有的王朝,他的開始,正如他的結束,所以纔有了這句結束語,沒錯,就是下面這句:

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第3章 解脫第18章 二次攤牌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4章 強敵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11章 投降?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7章 死鬥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9章 決心第16章 決斷!第10章 敵人第3章 解脫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14章 東山再起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14章 東山再起第3章 疑惑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2章 純屬偶然第4章 混戰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14章 土木堡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7章 殉道第12章 純屬偶然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1章 皇太極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3章 踏上征途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31章 殉國、疑團、殘暴、軟弱第18章 二次攤牌第7章 殺人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20章 回家第1章 皇太極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1章 必殺劉瑾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4章 龍爭虎鬥第4章 成熟第13章 禍根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7章 信念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20章 回家第5章 武林大會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1章 勇氣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9章 陰謀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11章 必殺劉瑾第21章 結束了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15章 孤軍第19章 決心第20章 沒有選擇第14章 土木堡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8章 帝王的財產第24章 建文帝第11章 必殺劉瑾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7章 殺人第19章 勝算第14章 東山再起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1章 投降?第3章 解脫第4章 不倫之戀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15章 兵不厭詐
第3章 解脫第18章 二次攤牌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4章 強敵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11章 投降?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7章 死鬥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9章 決心第16章 決斷!第10章 敵人第3章 解脫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14章 東山再起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14章 東山再起第3章 疑惑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2章 純屬偶然第4章 混戰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14章 土木堡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7章 殉道第12章 純屬偶然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1章 皇太極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3章 踏上征途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31章 殉國、疑團、殘暴、軟弱第18章 二次攤牌第7章 殺人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20章 回家第1章 皇太極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1章 必殺劉瑾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4章 龍爭虎鬥第4章 成熟第13章 禍根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7章 信念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20章 回家第5章 武林大會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1章 勇氣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9章 陰謀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11章 必殺劉瑾第21章 結束了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15章 孤軍第19章 決心第20章 沒有選擇第14章 土木堡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8章 帝王的財產第24章 建文帝第11章 必殺劉瑾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7章 殺人第19章 勝算第14章 東山再起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1章 投降?第3章 解脫第4章 不倫之戀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15章 兵不厭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