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帝王的財產

朱棣對待蒙古部落的這種指哪打哪,橫掃一切的軍事討伐有效地震懾了瓦剌和韃靼,自永樂十二年(1414)征伐瓦剌得勝歸來後,明帝國的邊界終於安靜了下來,瓦剌奄奄一息,韃靼心有餘悸,“不打不服,打服爲止”這句俗語用在此處十分合適。永樂大帝朱棣就這樣用武力爲自己的國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此時永樂大典已經修成,邊疆平安無事,周邊四夷爭相向明朝皇帝朝貢,大明帝國可謂風光無比。

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辛苦經營下,明帝國的文治武功達到了最高峰,國家繁榮昌盛、百業興旺的景象又一次在中國大地上呈現,這固然是朱棣的成就,但究其根本還是朱元璋時代打下的良好基礎在起作用,因爲朱元璋就如同一個盡職的管家婆,早已爲自己的子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讓他們去照着執行。

事實上,朱棣時代奉行的仍然是他父親的那一套系統,但朱棣本人在此基礎上也有着自己的發明創造,下面我們將介紹朱棣統治時期出現的幾個新機構,這些機構對之後的明代歷史有着極爲深遠的影響,而且這些也確實可以算得上是朱棣辛苦勞動的結果,是超越前人的發明創造,值得一提。

我們先從最重要的一個說起。

這是一個全新的機構,是由朱棣本人設立的,但這個新機構的設立者朱棣做夢也不會想到,幾十年之後,它會成長爲一個可怕的龐然大物,龐大到足以威脅皇帝的地位和權力。

這個機構就是內閣。

永樂初年,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終於無法忍受下去了,他總算領教了自己老爹朱元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神,自己縱然全力以赴沒日沒夜的幹工作,還是很難完成,在這種情況下,他任命解縉等七人爲殿閣大學士,參與機務。

這七個人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內閣,自此之後,朱棣但凡戰爭、用人、甚至立太子這樣的事情都要與這七個人討論方作決定,其職權責任不可謂不大。

但出人意料的是,內閣成員的官職卻只有五品,遠遠低於尚書、侍郎等中央官員,這也是朱棣精心設置的,他對內閣也存有一定戒心,爲防止這七個人權勢過大,他特意降低了這些所謂閣員的品銜,他似乎認爲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控制內閣。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錯了。

誰也料不到這個當初絲毫不起眼的小機構最終竟然會成爲明帝國統治的中樞,當年官位僅五品的閣臣成爲了百官的首領,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機構的生命力竟然會比明朝這個朝代更長!

它已經由一個機構變成了一種制度,在此之後的五百餘年一直延續下去,成爲中國封建政治制度中極爲重要的部分。

在我們之後的敘述中,這個機構將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文章中,無數忠臣、奸臣、亂臣都將在這個舞臺上表現他們的一生。

內閣固然重要,但下一個機構的知名度卻要遠遠的大於它,這個朱棣出於特殊目的建立的部門幾百年來都籠罩着神秘色彩,它的名字也經常和罪惡、陰謀糾纏在一起。

這個部門的名字叫東廠。

我們前面曾提到過錦衣衛這個特務部門,雖然此部門一度被朱元璋廢除,但朱棣登基後不久便恢復了該部門的建制,原因很簡單,朱棣需要特務。

像朱棣這樣靠造反上臺的人,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是很虛的,自己搞陰謀的人必然總是認爲別人也在搞陰謀,爲了更加有效的監視百官,他重新起用了錦衣衛。

但不久之後,朱棣就感覺到錦衣衛也不太好用,畢竟這些人都是良民出身,和百官交往也很密,而朱棣本着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科學精神,認定這些人也不可靠。

這下就難辦了,特務還不可靠,誰可靠呢?

宦官。

宦官最可靠,雖然這些傢伙沒文化,身體還有殘疾(特等),大部分還有點變態心理(可以理解),但畢竟曾經幫助我篡位,一直在我身邊,所以信任他們是沒錯的。

就這麼定了,設立一個由宦官主管的機構,向我一個人負責,負責刺探情報,有事直接向我彙報請示,辦公地點就設在東安門吧,這樣調動也方便點。

至於名字,既然總部在東安門,就叫東廠吧。

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設置東廠,這個明代最大的特務機構就此登上歷史舞臺,其權力之大、作惡之多、名聲之臭實在罕有匹敵。

由於其機構位於東安門,所以被命名爲東廠,家住北京的朋友有興趣可以去原址看看,具體地址是今天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北部,名字還叫東廠衚衕。

東廠設立之初便十分有氣派,主要反映在東廠的關防印上,別的部門官印只是簡單寫明部門名稱而已,東廠的關防印卻大不相同,具體說來是十四個大字:“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雖然語法不一定通暢,卻十分有派頭,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印記還兼具一定防僞作用,畢竟街頭私刻公章的小販要刻這麼多字花費的力氣會更多,收費也更貴。

最初東廠只負責偵查、抓人,並沒有審判的權利,抓獲人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後來,爲了方便搞冤假錯案,本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精神,東廠充分發揮積極性,也開辦了自己的監獄。

東廠設置有千戶、百戶、掌班、領班、司房等職務,但具體幹活的是役長和番役,他們職責很廣,什麼都管,什麼都看,朝廷會審案件,東廠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上班,東廠派出人員坐班,六部的各種文件,東廠要派人查看;這還不算,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些人還負責市場調查,連今天菜市場白菜蘿蔔多少錢一斤,都要記錄在案。

這些無孔不入的人不但監視百官,連他們的同行錦衣衛也監視,可見其權力之大。

能統率這麼大的機構,擁有如此大的權力,東廠首領也就成爲了人人稱羨的職業,但這個職業有一個先天性的限制條件:必須是宦官(有得必有失啊)。

東廠的首領稱爲東廠掌印太監,是宦官中的第二號人物。第一號人物自然是鼎鼎大名的司禮監掌印太監。

這些東廠的特務在刺探情報,魚肉百姓之餘,也有着自己敬仰的偶像和信條,在東廠的府衙大廳旁邊,設置了一座小廳,專門用於供奉這位偶像。

相信大家也絕對不會想到,這位擁有大量東廠崇拜者的偶像竟然是——岳飛。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東廠人員還在東廠大堂前建造了一座牌坊,寫上了自己的座右銘——百世流芳。

百世流芳相信他們是做不到了,遺臭萬年倒是很有可能,而可憐的岳飛如果知道還有這樣一羣人把他當成偶像,只怕也是高興不起來的。

這裡也要特地說明,請大家不要相信新龍門客棧中的所謂絕頂太監高手之類的鬼話,現實中的東廠太監手邊也沒有什麼葵花寶典,抓人逞兇等大部分的具體事情都是由東廠太監手下的那些正常人乾的。

自從這個機構成立後,不光是朝廷百官倒黴,連錦衣衛也跟着鬱悶,因爲他們原本就是特務,東廠的人卻成了監視特務的特務,錦衣衛的地位大受影響。

在東廠成立之前,錦衣衛也算是個有前途的職業,許多“有志青年”出於各種目的,紛紛投身於明朝的特務事業,但東廠機構出現後,其勢頭就蓋過了錦衣衛,搶了錦衣衛的風頭。

原因也很簡單,東廠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而且其首領東廠掌印太監是皇帝身邊的人,與皇帝的關係不一般,也不是錦衣衛的首領錦衣衛指揮使能夠相比的。

所以在之後的明代歷史發展中,原本是平級的錦衣衛和東廠逐漸變成了上下級關係,有些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掌印太監甚至要下跪叩頭。

不過事情總有例外,在明代的特務歷史中,有一位錦衣衛指揮使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第一次壓倒了東廠,這位指揮使十分厲害,在他任指揮使的時期內,錦衣衛的威名和權力要遠遠大於東廠,可見事在人爲。

這位堪稱明代最強錦衣衛的人是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在他的那個時代有着強大勢力和深遠的政治影響,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詳細介紹他的一生。

最後一個介紹的是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一個稱謂——巡撫。

大家對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這個名稱最初出現在永樂年間,也算是朱棣的發明創造吧,實際上,那個時候的巡撫和之後的巡撫並不是一回事。

我們之前曾經介紹過,朱元璋時期廢除了中書省,設置布政使司,最高長官爲布政使,主管全省事務,地位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省長。本來布政使管事也算正常,但朱元璋有一個嗜好——分權,他絕不放心把一省的所有大權都交給一個人,於是他還另外設置了兩個部門,分管司法和軍事。

這兩個部門分別是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最高長官爲按察使和都指揮使。

老朱搞這麼一手,無非是爲了便於控制各省事務,防止地方坐大,本意不壞,但後來的事情發展又出乎了他的意料,這是因爲他的這一舉動正應了中國的一句俗話:

三個和尚沒水喝。

雖然這三位長官的職權並不相同,布政使管民政、財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揮使管軍事,但大家都在省城辦公,擡頭不見低頭見,關係處得不好,也是很麻煩的,平日裡三家誰也不服誰,太平時期還好辦,萬一要有個洪災旱災之類天災,如果沒有統一調配,是很麻煩的,特別當時還經常出現農民起義這種羣衆性活動,沒有一個總指揮來管事,沒準農民軍打進官衙時,這三位大人還在爭論誰當老大。

爲了處理這三個和尚的問題,中央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由中央派人下去管理全省事務,這個類似中央特派員的人就叫巡撫。

要說明的是,中央可不是隨便派個人下來當巡撫的,在論資排輩十分嚴重的中國,能被派下來管事的都不是等閒之輩,一般來說,這些巡撫都是各部的侍郎(副部級)。

與很多人所想的不同,在永樂時期,中央官員序列中實際上並沒有巡撫這個官名,所謂的巡撫不過是個臨時的官職,中央的本意是派個人下去管事,事情辦完了你就回來,繼續幹你的副部級。

可是天不隨人願,中央大員下到地方,小事容易辦,要是遇到民族紛爭問題和農民造反這些大事,就不是一年半年能回來的了。要遇到這種事情,巡撫可就麻煩了,東跑西跑,一忙就是大半年,這裡解決了那裡又鬧,逢年過節的,民工都能回家過年,而有些焦頭爛額的巡撫卻幾年回不了家。

本來只是個臨時差事,卻經常是一去不返,巡撫也有老婆孩子,也有夫妻分居,子女入學這些問題,長期掛在外面也實在苦了這些大人,中央也麻煩,往往是這個剛巡迴來,又有彙報何處出事,地方處理不了,需要再派,周而復始,也影響中央人員調配,於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巡撫逐漸由臨時特派員變成了固定特派員,人還算是中央的人,但具體辦公都在地方,也不用一年跑幾趟了。

既然說到巡撫,我們就不得不說與之相關的兩個官職。

巡撫雖然是大官,卻並非最大的地方官員,事實上,比巡撫大的還有兩級,這兩級官員才真正稱得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明朝政府確定了巡撫制度後,又出現了新的難題,因爲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們經常會變換地點,也就是所謂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算是游擊戰的一種,山東的往河北跑,湖北的往湖南跑,遇到這種情況,巡撫們就犯難了。比如浙江巡撫帶着兵追着起義軍跑,眼看就要追上,結果這些人跑到了福建,浙江巡撫地形不熟,也不方便跑到人家地盤裡面去,就會要求福建巡撫或是都指揮使司配合,如果關係好也就罷了,算是幫你個忙。關係不好的那就麻煩了,人家可以把眼一擡:“你何許人也,貴姓?憑什麼聽你指揮?”

爲了處理這種情況,中央只得再派出更高級別的官員(一般是尚書正部級),到地方去處理事務,專門管巡撫。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總督。

總督一般管兩個省或是一個大省(如四川總督只管四川),可以對巡撫發令。

按說事情到這裡就算解決了,可是政策實在跟不上形勢,到了明朝後期,如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猛人出來後,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排場是相當的大,人家手下幾十萬人,根本不把你小小的巡撫、總督放在眼裡,正規軍不小打小鬧,要打就打省會城市,一鬧就幾個省,總督也管不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官出場了,疲於應付的明朝政府最後只得又創造出一個新官名——督師。這個官專門管總督,農民軍鬧到哪裡,他就管到哪裡,當然了,這種最高級別的地方官一般都是由中央最高文官大學士兼任的。

以上三種機構或官職都是在永樂時期由朱棣首創的,其作用有好有壞,我們在這裡介紹它們,是因爲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還要經常和他們打交道,所以在這裡必須先打個底。

與這些制度機構相比,朱棣還給他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樣更加珍貴的寶物,也正是這件寶物不但開創了永樂盛世,還在朱棣死後,將這種繁榮富強的局面維持下去。

這件寶物就是人才。

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十分有作爲的英明君主,但綜合來看,朱棣比朱元璋在各個方面都差一個層次,除了一點之外。

這一點就是看人才的眼光。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朱元璋給他的孫子留下的那三個人,事實證明這三個人是名副其實的書呆子,作用極其有限,朱棣也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卻與之前的齊黃大不相同。

他們是真正的治世英才。

由於他們三個人都姓楊,所以史稱“三楊”。

他們是那個時代最爲優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長,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計,歷經四朝而不倒,堪稱奇人,下面我們就逐個介紹他們的傳奇經歷。

【第一個人:博古守正——楊士奇】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的第一締造者,恐怕還輪不到仁宣兩位皇帝,此榮譽實非楊士奇莫屬,因爲如果沒有他,朱高熾可能就不是所謂的明仁宗了。

這位傳奇文臣活躍於四朝,掌控朝政,風光無限,但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爲了走到這一步,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至正二十五年(1365),楊士奇出生在袁州,當年正是朱元璋鬧革命的時候,各地都兵慌馬亂,民不聊生,爲了躲避饑荒,楊士奇的父母帶着他四處奔走,日子過得很苦。在楊士奇一歲半的時候,他的父親楊美終於在亂世中徹底得到了解脫——去世了。

幼年的楊士奇不懂得悲傷,也沒有時間悲傷,因爲他還要跟着母親繼續爲了生存而奔走,上天還是公平的,他雖然沒有給楊士奇幸福的童年,卻給了他一個好母親。

楊士奇的母親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即使在四處飄流的時候,她也不忘記做一件事——教楊士奇讀書。在那遍地烽火的歲月中,她丟棄了很多行李,但始終帶着一本書——《大學》,說來慚愧,此書我到二十歲才通讀,而楊士奇先生五歲就已經會背了,每看到此,本人都會感嘆新社會就是好,如果在下生在那個時代,估計混到四五十歲還是個童生。

讀書是要講天分的,楊士奇就十分有天分,可讀書還需要另一樣更爲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錢。

楊士奇沒錢,他的母親也沒錢。

沒有錢,就上不起私塾,就讀不了書,就不能上京考試,就不能當官,畢竟科舉考試並不是只考《大學》。

楊士奇和他的母親就這樣在貧困的煎熬中迎來了人生的轉折。

洪武四年(1371),楊士奇的母親改嫁了,楊士奇從此便多了一位繼父,一位嚴肅且嚴厲的繼父。

這位繼父叫羅性,他同時也兼任楊士奇的老師。

羅性,字子理,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普通人,此人出生世家,當時已經是著名的名士,且有官職在身,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瞧不起人。

楊士奇懷揣着好奇和畏懼住進了羅性的家,當然,也是他自己的家。

羅性是一個十分嚴厲孤傲的人,對這個跟着自己新娶妻子(或是妾)一道進門,卻並非自家血親的小孩並沒有給什麼好臉色。這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

進入羅家後不久,楊士奇就被強令改姓羅,這似乎也很正常,給你飯吃的人總是有着某種權力的。

楊士奇就這樣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下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雖然改姓羅,但畢竟不是人家的孩子,差別待遇總是有的,羅性也並不怎麼重視他,這一點,即使是幼年的楊士奇也能感覺得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小心翼翼,儘量不去惹禍,以免給他和他的母親帶來麻煩。

兩年後,年僅八歲的楊士奇的一次驚人之舉改變了他的生活狀況。

洪武六年(1373),羅家舉行祭祀先祖的儀式,還是小孩的楊士奇被觸動了,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親和顛沛流離的生活,他也想祭拜自己的父親和親人。

可是羅家的祠堂決不會有楊家的位置,而且如果他公開祭祀自己的家人,恐怕是不會讓繼父羅性高興的。

這個年僅八歲的小男孩卻並未放棄,他從外面撿來土塊,做成神位的樣子,找到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鄭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親跪拜行禮。

楊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這自以爲隱秘的行爲被一個人看在了眼裡,這個人正是羅性。

不久之後,羅性找到了楊士奇,告訴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爲,還告知他從今往後,恢復他的楊姓,不再跟自己姓羅。

楊士奇十分驚慌,他以爲是羅性不想再養他,要將他趕出門去。

羅性卻搖了搖頭,嘆息道:“我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希望你將來能夠略微照顧一下他們。”

他接着感嘆道:“你才八歲,卻能夠寄人籬下而不墮其志,不忘祖先,你將來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將來你必定不會辱沒生父的姓氏。”

羅性是對的,有志從來不在年高。

自此之後,羅性開始對楊士奇另眼相看,並着力培養他,供他讀書。

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楊士奇應該會通過各項考試,最終中進士入朝爲官,因爲他確實有這個實力,但上天實在弄人。

僅僅一年之後,羅性因罪被貶職到遠方,楊士奇和他母親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然而在這艱苦的環境下,有志氣的楊士奇卻沒有放棄希望,他仍然努力讀書學習,爲自己的將來而奮鬥。

由於家境貧困,楊士奇沒有辦法向其他讀書人那樣上京趕考圖個功名,爲了貼補家用,他十五歲就去鄉村私塾做老師,當時私塾很多,沒有形成壟斷產業,每個學生入學時候交部分學費,不用開學時去教務處一次性交清,如果覺得先生教得不好,可以隨時走人,所以老師的水平是決定其收入的關鍵,學生多收入就多,由於他學問根基紮實,很多人來作他的學生,但畢竟在農村貧困地區,他的收入還是十分微薄,只能混口飯吃。

生活貧困的楊士奇和他的母親一直過着清貧的生活,不久之後,他又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人窮志不窮這條格言的意義。

楊士奇的一個朋友家裡也十分窮困,但他沒有別的謀生之道,家裡還有老人要養,實在過不下去了。楊士奇主動找到他,問他有沒有讀過四書,這個人雖然窮點,學問還是有的,便回答說讀過。楊士奇當即表示,自己可以把教的學生分一半給他,並將教書的報酬也分一半給他。

他的這位朋友十分感動,因爲他知道,楊士奇也有母親要養,家境也很貧窮,在如此的情況下,竟然還能這樣仗義,實在太不簡單。

少了一半收入的楊士奇回家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他本以爲母親會不高興,畢竟本來已經很窮困的家也實在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母親卻十分高興地對他說:“你能夠這樣做,不枉我養育你成人啊!”

是的,窮人也是有尊嚴和信義的,正是因爲有這樣明理的母親,後來的楊士奇才能成爲一代名臣。

楊士奇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在困難中不斷努力,在貧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事業。

人窮,志不可短!

沒有功名的楊士奇仕途並不順利,他先在縣裡做了一個訓導(類似今天的縣教育局官員),訓導是個小官,只是整天在衙門裡混日子,可楊士奇做官實在很失敗,他連混日子都沒有混成。

不久之後,楊士奇竟然在工作中丟失了學印,在當年那個時代,丟失衙門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比今天的警察丟槍還要嚴重得多,是有可能要坐牢的。此時,楊士奇顯示了他靈活的一面。

如果是方孝孺丟了印,估計會寫上幾十份檢討,然後去當地政府自首,坐牢時還要時刻反省自己,楊士奇沒有這麼多花樣,他直接就棄官逃跑了。

楊士奇還真不是書呆子啊。

之後逃犯楊士奇流浪江湖,他這個所謂逃犯是應該要畫引號的,因爲縣衙也不會費時費力來追捕他,說得難聽一點,他連被追捕的價值都不具備,此後二十多年,他到處給私塾打工養活自己,值得欣慰的是,長年漂泊生活沒有讓他變成二混子,在工作之餘,他繼續努力讀書,其學術水平已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在度過長期學習教書的流浪生活後,楊士奇終於等到了他人生的轉機。

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寫《太祖實錄》,三十六歲的楊士奇由於其紮實的史學文學功底,被保舉爲編撰。

在編撰過程中,楊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學較好地完成了工作,並得到了此書主編方孝孺的讚賞,居然一舉成爲了《太祖實錄》的副總裁。

永樂繼位後,楊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與解縉等人一起被任命爲明朝首任內閣七名成員之一,自此之後,他成爲了朱棣的重臣。

與解縉相同,他也不是個安分的人,此後不久,他捲入了立太子的紛爭,他和解縉都擁護朱高熾,但與解縉不同的是,他要聰明得多。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爲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說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裡,從不輕易發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其城府可見一斑。

而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爲一句話:

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

雖然楊士奇精於權謀詭計,但事實證明,他並不是一個滑頭的兩面派,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奪位鬥爭中,他始終堅定地站在了朱高熾一邊,並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忠誠最終戰勝了政治對手,將朱高熾扶上了皇帝的寶座。

永樂年間,最爲殘酷的政治鬥爭就是朱高熾與朱高煦的皇位之爭,在這場鬥爭中,無數人頭落地,無數大臣折腰,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雙方各出奇謀,經過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鬥爭一直延續到朱棣去世的那個夜晚,一個人冒着極大的風險,秘密連夜出發,奔波一個月趕路報信,方纔分出了勝負。

事實上,不但楊士奇參加了這場鬥爭,我們下面要介紹的三楊中的另外兩個也沒有閒着,他們都是太子黨的得力干將。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會詳細介紹這場驚天動地的皇位之爭。

【第二個人:足智多謀——楊榮】

我們接着介紹的楊榮是三楊中的第二楊,他雖然沒有楊士奇那樣出衆的政務才能和學問基礎,卻有一項他人不及的能力——準確的判斷力。

楊榮,洪武四年(1371)生,福建人,原名楊子榮(注意區分),他雖然沒有深入虎穴,剿滅土匪的壯舉,但其大智大勇卻着實可以和後來的那位戰鬥英雄相比。

與楊士奇不同,他小時候沒有吃過那麼多苦,家裡環境不錯的他走的正是讀書、應試、做官的這條老路。建文二年(1400),他考中進士,由於成績優秀,被授予編修之職,即所謂的翰林。

建文帝時代翰林院可謂書呆子雲集之地,這也難怪,畢竟掌權的就是黃子澄、方孝孺那樣的人,上行下效也很正常。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楊榮這位優等生與他的那些同事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實在不是個書呆子,而應該算是一位心思縝密的謀士。

與楊士奇一樣,這個足智多謀的人也是在永樂時期才被重用的,但他飛黃騰達的經過卻很有點傳奇色彩,因爲他憑藉的不是才學,而是一句話。

建文四年(1402),朱棣終於打敗了頑強的南軍,進入京城,奪得了皇位,現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辦——登基即位。

然而就在他騎馬向大殿進發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人站了出來,阻擋了他的去路(迎於馬首)。

這個人正是楊榮。

由於當時情況還比較混亂,敵友難分,難保某些忠於建文帝的大臣不會玩類似恐怖分子和荊軻那樣的把戲,周圍的人十分緊張,而朱棣本人也大爲吃驚,但他不會想到,更讓他吃驚的還在後面。

楊榮竟然對他說,現在不應該進宮即位。

不應該即位?笑話!打了那麼多年的仗,裝了那麼久的傻,死了那麼多的人,無非只是爲了皇位,可眼前的這個書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憑什麼!真是可笑!

在場的人幾乎已經認定楊榮發瘋了,準備替他收屍。

但楊榮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還讓朱棣心悅誠服照辦,而他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竟然只用了一句話。

“殿下是應該先去即位呢,還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們前面說過,朱棣造反是披着合法外衣的,說得粗一點就是即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勝利衝昏了他的頭腦,竟然一時之間忘記了立牌坊,只是一心要當婊子。無論怎麼說,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墳,那是很不妥當的,朱棣連忙撥轉馬頭,去給老爹上墳。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楊榮已經精明到了極點,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權力鬥爭的真相。這樣的一個人比他的上級方孝孺、黃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同樣老奸巨猾的朱棣從此記住了這個叫楊榮的人,在他即位後便重用楊榮,並將其召入內閣,成爲七人內閣中的一員。

當時的內閣七人都是名滿天下之輩,而在他們中間,楊榮並不顯眼,他沒有解縉的才學,也沒有楊士奇的政務能力,並不是個引人注目的人,但這決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事實上,他所擅長的是另一種本領——謀斷。

所謂謀斷就是謀略和判斷,這些本應是姚廣孝那一類人的專長,而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應該是個老實讀書人的楊榮居然會擅長這些,實在令人費解,但他善於判斷形勢卻是不爭的事實,下面的這個事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一天晚上,邊關突然傳來急報,寧夏被蒙古軍隊圍攻,守將派人幾百里加急報信,這是緊急軍情,朱棣也連忙起身去內閣找閣臣討論如何處理(內閣有24小時值班制度,七天一換),偏巧那天晚上,值班的正是楊榮。

朱棣風風火火地來到內閣,把奏報交給楊榮看,問他有什麼意見。

出乎朱棣預料,楊榮看完後沒有絲毫慌亂,表情輕鬆自然,大有一副太監不急皇帝急的勢頭。

朱棣又氣又急,楊榮卻慢條斯理的對他說:“請陛下再等一會,寧夏一定會有第二份解圍奏報送來的。”

朱棣好奇地看着他,讓他說出理由,楊榮此刻也不敢再玩深沉,因爲朱棣不是一個對大臣很有耐心的人。

楊榮胸有成竹地說道:“我瞭解寧夏的情況,那裡城防堅固,而且長期作戰,士兵經驗豐富,足以抵禦周圍的蒙古軍隊。從他們發出第一份奏報的日期來看,距離今天已過去十餘天,此刻寧夏應該已經解圍了,必然會發出第二份奏報。”

不久之後,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圍的奏報,自認料事如神的朱棣對楊榮也十分佩服,並交給他一個更爲光榮的任務——從軍。

朱棣認識到,楊榮是一個能謀善斷的人,在對蒙古作戰中,這樣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於是在永樂十二年(1414)的那次遠征中,楊榮隨同朱棣出行,表現良好,獲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便將軍隊中最爲重要的東西——印信交給楊榮保管,而且軍中但凡宣詔等事務,必須得到楊榮的奏報纔會發出,可以說,楊榮就是朱棣的私人秘書。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楊榮,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這個人處事不偏不倚,也不參與朱高熾與朱高煦的奪位之爭,沒有幫派背景,當然,這僅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朱棣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上去十分聽話的楊榮並不像他表面上那麼簡單,朱棣將印信和奏報之權授予楊榮,只是爲了要他好好幹活,然而這位楊榮卻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件關鍵的事情。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病逝之時,那個當機立斷,馳奔上千裡向太子報告朱棣已死的消息,爲太子登基爭取寶貴時間,制定周密計劃的人,正是一向爲人低調的楊榮。因爲他的真實身份和楊士奇一樣,是不折不扣的太子黨。

【第三個人:臨危不懼——楊溥】

下面要說的這位楊溥,其名氣與功績和前面介紹過的兩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卻是三人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別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學和能力,他靠的卻是蹲監獄。

楊溥,洪武五年(1372)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是楊榮的進士同學,更爲難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編修,又成爲了楊榮的同事,但與楊榮不同的是,楊溥是天生的太子黨,因爲在永樂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朱高熾,算是早期黨員。

朱棣畢竟還是太天真了,楊榮和楊溥這種同學加同事的關係,外加內閣七人文臣集團固有的擁立太子的政治立場,說楊榮不是太子黨,真是鬼都不信。

楊溥沒有楊士奇和楊榮那樣突出的才能,他輔佐太子十餘年,並沒有什麼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這樣下去,即使將來太子即位,他也不會有什麼前途,但永樂十二年發生的一個突發事件卻改變了他的命運,不過,這個突發事件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永樂十二年(1414),“東宮迎駕事件”事發,這是一個有着極深政治背景的事件,真正的幕後策劃者正是朱高煦。在這次事件中,太子黨受到嚴重打擊,幾乎一蹶不振,許多大臣被關進監獄當替罪羊,而楊溥正是那無數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隻。

由於楊溥的工作單位就是太子東宮,所以他被認定爲直接責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關進了特級監獄——錦衣衛的詔獄。

錦衣衛詔獄是一所歷史悠久,知名度極高的監獄,級別低者是與之無緣的(後期開始降低標準,什麼人都關),能進去人的不是窮兇極惡就是達官顯貴。所謂身不能至,心嚮往之,有些普通犯人對這所籠罩神秘色彩的監獄也有着好奇心,這種心理也可以理解,從古至今,蹲監獄一直都是吹牛的資本,如“兄弟我當年在裡面的時候”,說出來十分威風。

此外,蹲出名的人也絕不在少數。反正在哪裡都是坐牢,找個知名度最高的監獄蹲着,將來出來後還可以吹牛“兄弟我當年蹲詔獄的時候”,應該也能嚇住不少同道中人。

這樣看來,蹲監獄也算是出名的一條捷徑。

然而事實上,在當年,想靠蹲詔獄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夠級別,其次你還要有足夠的運氣。

因爲一旦進了詔獄,就不太容易活着出來了。

詔獄是真正的人間地獄,陰冷潮溼,環境惡劣,雖然是高等級監獄,卻絕不是衛生模範監獄,蚊蟲老鼠到處跑,監獄也從來不搞衛生評比,反正這些東西騷擾的也不是自己。

雖然環境惡劣,但北鎮撫司的錦衣衛們(詔獄由北鎮撫司直轄)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對犯人們的關照,他們秉承着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管理理念,對犯人們嚴格要求,並堅持抗拒從嚴,坦白也從嚴的審訊原則,經常用犯人練習拳腳功夫,以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同時他們還開展各項刑具的科研攻關工作,並無私地在犯人身上試驗刑具的實際效果。

最初進入詔獄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被審訊——被毆打(拳腳,上刑具)——等待中度過的,等到每人審你也沒人打你的時候,說明你的人生開始出現了三種變數:1、即將被砍頭;2、即將被釋放;3、你已經被遺忘了。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會選擇第二種結果,但可惜的是,選擇權從來不在他們的手上。

這就是詔獄,這裡的犯人沒有外出放風的機會,沒有打牌消遣等娛樂活動,自然更不可能在晚上排隊到禮堂看新聞報道。

明朝著名的鐵漢楊繼盛、左光斗等人都蹲過詔獄,他們腿被打斷後,骨頭露了出來也沒人管,任他們自生自滅。所以我們說,這裡是真正的地獄。

楊溥進的就是這種監獄,剛進來時總是要吃點苦頭的,不久之後,他也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況,但楊溥想不到的是,這一等就是十年。

更慘的是,楊溥的生命時刻都籠罩着死亡的陰影,“東宮迎駕事件”始終沒有了結,而朱高煦更是處心積慮要藉此事徹底消滅太子黨,在這種情況下,楊溥隨時都有被拉出去砍頭的危險(史載“旦夕且死”),然而楊溥卻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行爲來應對死亡的威脅。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結束,而你卻無能爲力,你會幹些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是準備寫遺書或是大吃一頓,把以前沒玩的都補上,更多的人則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應,可楊溥奇就奇在他的反應不正常。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頭,他卻仍在讀書,而且是不停地讀,讀了很多書(讀經史諸子書不輟),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下,性命隨時不保,讀書還有什麼用呢?

可這個人卻渾似坐牢的不是自己,每天在散發惡臭、骯髒潮溼的牢房裡,卻如同身在自己書房裡一樣,不停地用功讀書,他的自學行爲讓其他犯人很驚訝,到後來,連看守他的獄卒都懷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這種舉動也引起了朱棣的主意,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便問楊溥現在在幹什麼(幸好不是問楊溥尚在否),大臣告訴他楊溥在監獄裡每天都不停地讀書。

朱棣聽到這個答案後,沉思良久,向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下達了命令,要他務必好好看守楊溥,不能出任何問題。

我們前面說過,朱棣是一個很有水平的領導,這種水平就體現在對人的認識上,他很清楚楊溥的境況和心理狀態,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溥卻能視死如歸,毫不畏懼,也絕非僞裝(裝不了那麼長時間),這是很不容易的。

很明顯,這個叫楊溥的人心中根本就沒有害怕這兩個字。

自古以來,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脅下等死。

不知何時發生,只知隨時可能發生,這種等死的感受纔是最爲痛苦的。

楊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這樣的人,天下還有何可怕?!

真是個人才啊!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朱棣才特意讓人關照楊溥,他雖然不願用楊溥,卻可以留給自己的兒子用。

也多虧了朱棣的這種關照,楊溥才能在詔獄中度過長達十年的艱苦生活,最終熬到刑滿釋放,光榮出獄,並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爲一代名臣。

看了以上這三位的人生經歷,我們就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要混出頭實在不容易啊。

之所以在這裡介紹三楊的經歷,不但因爲他們將在後來的明代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參加了那場慘烈的皇位之爭,並擔任了主角,以上的內容不過是參與這場鬥爭演員的個人簡介,下面我們將開始講述這場殘酷的政治搏鬥。

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6章 平壤,血戰第20章 新的開始第8章 陰謀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24章 建文帝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22章 奪門第12章 純屬偶然第22章 奪門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2章 寧遠決戰第3章 解脫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9章 勝算第11章 勇氣第9章 悟道第16章 決斷!第4章 夜半歌聲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8章 天下,三人而已第5章 儲蓄資本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6章 謀殺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24章 建文帝第16章 楊漣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4章 夜半歌聲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6章 決斷!第14章 突圍第3章 疑惑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21章 曙光第14章 土木堡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4章 毀滅之路第2章 大臣很強悍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12章 謎團第13章 禍根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26章 準備行動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22章 奪門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2章 寧遠決戰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6章 戰爭——最後的抉擇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3章 公道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0章 敵人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2章 寧遠決戰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9章 陰謀第7章 死鬥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11章 必殺劉瑾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
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6章 平壤,血戰第20章 新的開始第8章 陰謀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24章 建文帝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22章 奪門第12章 純屬偶然第22章 奪門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2章 寧遠決戰第3章 解脫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9章 勝算第11章 勇氣第9章 悟道第16章 決斷!第4章 夜半歌聲第27章 不得不反了!第8章 天下,三人而已第5章 儲蓄資本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6章 謀殺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24章 建文帝第16章 楊漣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4章 夜半歌聲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6章 決斷!第14章 突圍第3章 疑惑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21章 曙光第14章 土木堡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4章 毀滅之路第2章 大臣很強悍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12章 謎團第13章 禍根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26章 準備行動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22章 奪門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2章 寧遠決戰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6章 戰爭——最後的抉擇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3章 公道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0章 敵人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2章 寧遠決戰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9章 陰謀第7章 死鬥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11章 必殺劉瑾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