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大結局

黃漢的心態好得很,他本來就沒想着逼死崇禎,跟崇禎見面之時很坦然,他沒有叩拜崇禎,也沒有要求崇禎施禮。

而是吩咐接管了內務的方正化安排酒宴,拉着崇禎的手面對面坐下對酌。

黃漢跟崇禎頻頻碰杯的同時親口保證冊封禪位後的崇禎爲“大漢帝國信王”。

並且堅持在文武百官和軍民面前盟誓保障信王的人身安全,並且同意王承恩永遠留在信王身邊擔任王府左長史,同意方竟成擔任右長史。

信王府的宮女、太監可以從原紫禁城伺候崇禎的人員中選拔,承擔保衛工作人員從完成了內操訓練的太監中選拔三百由王承恩、方竟成統領。

雖然是在皇宮大內的暖閣內喝酒,但是崇禎多多少少有些忐忑,甚至於還有些拘謹。

跟他人面對面喝酒的記憶太遙遠了,這種模糊的記憶只有幾次而已,那還是十幾年前兄長天啓皇帝在世之時。

年紀大崇禎兩個月的黃漢輕鬆自如,談完了正事跟崇禎聊一些海外趣聞。

留在暖閣伺候的王承恩和方正化不時偷眼察言觀色,兩人心態完全不同,方正化以後會留在新朝權力中心毋庸置疑,只覺得胸懷激盪。

王承恩卻是由最有權力的大太監轉變成爲王府總管,還不知以後能不能苟活於世?心中難免失落。

親耳聽到了黃漢的承諾,多喝了幾杯的崇禎仰天長嘆悽然淚下,嚇得王承恩手足無措,生怕崇禎說出什麼不合時宜的話語。

黃漢根本不介意,離座走近崇禎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陛下莫要哀傷,想想烽火連天的這些年吧,區區建奴居然打得泱泱大國喪師失地,小小流寇居然鬧得數省不得安寧。

多少子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多少災民飢寒交迫死在逃亡的路上?你這個皇帝對得起億萬黎民百姓嗎?”

崇禎辯解道:“朕繼位以來兢兢業業沒有鬆懈一天,不好聲色不好酒,連宮中的用度都一減再減,朕無愧於心!”

黃漢道:“作爲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僅僅做到嚴於律己有用嗎?你可曾管好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你知道他們竊取了多少本該屬於國家的財富?

識人不明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國家盜寇四起餓殍滿地難道你就沒有一絲責任?”

崇禎一時語塞,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道:“朕何嘗不想勵精圖治,可是國事亂如麻,朕真的盡力了。”

黃漢哈哈大笑道:“你已經盡力了,但是國家卻是越來越亂,流離失所、餓死的老百姓越來越多,這種情況說明了什麼?”

崇禎沒有吭聲,瞪眼瞧着黃漢。

黃漢看了看王承恩,指着他道:“你來說說看,皇上如此盡心盡力,國家卻是越來越糟,這充分說明了什麼問題?”

王承恩被嚇壞了,撲通一聲跪下道:“‘漢王’殿下恕罪,奴婢不敢說。”

黃漢嘆口氣道:“你乃是皇上最信任、最親近的人之一,你都不敢說實話,整個大明還有幾人敢在皇上面前說實話?”

王承恩磕頭如搗蒜,口中連呼:“奴婢該死、奴婢該死……”

黃漢淡淡道:“你起來吧,大明該死的文官武將和宦官多着呢,但是其中不包括你。”

王承恩如蒙大赦,道:“奴婢謝‘漢王’殿下恩典。”

黃漢坐下目光炯炯瞧着崇禎,道:“你盡心盡力治理國家,而國家每況愈下,主要原因就是你不具備管理一個國家的才能。

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你不配當這個泱泱大國的皇帝。你不懂軍事,不懂經濟,不懂權謀,登基那一天起就相當於是在禍害這個國家、坑害千百萬黎民百姓。

你今天選擇退位纔是這十四年裡做出的最明智的決定,你信不信,只要我治理這個國家五年,就能夠確保黎民百姓豐衣足食,再有五年就會出現曠古絕今的太平盛世。

我此時放出豪言,或許你根本不相信,但是你我都才三十歲,時間長着呢,我能夠容得下天下人,當然也能夠善待你,你會親眼看到這個國家走向輝煌。

相信十年後你我再次坐下面對面喝酒,你會由衷的禮敬三杯!”

“漢王”沒準備過河拆橋,還跟崇禎相約十年後再次對酌,王承恩頓時淚光瑩瑩,方正化也是滿臉笑容。

崇禎皇帝楞柯柯瞧着意氣風發的黃漢,沒發現黃漢有一絲矯揉造作,心中莫名安定不少,他長嘆一聲,道:

“朕總想着勵精圖治,使得國富民強,然事與願違,如今心力交瘁,以後就拭目以待‘漢王’施展。”

……

崇禎答應禪讓,“漢王”在正月初一登基稱帝建立“大漢帝國”的消息傳到圍困西安的大軍之中。

秦妡怡、憨子、孫傳庭、陳奇瑜、房連棟、黃龍、尚可義等等“漢王”系文官武將欣喜若狂,他們決定在崇禎十三年臘月二十五日發動進攻。

動員會及時召開,“紅旗軍”將士們都熱血沸騰,他們主動請戰自願發動第一波攻擊,都在爭“先登”大功爲“開國大典”獻禮。

“漢王”將要取代大明當皇帝建立“大漢帝國”的消息同樣在白桿兵、川軍中傳得沸沸揚揚,秦良玉怒不可遏,馬祥麟、秦拱明等等白桿兵將領偷着樂。

川軍、白桿兵也是鬥志昂揚,成千上萬基層兵丁來到秦良玉的中軍請願,異口同聲高呼要作爲先鋒部隊中的一員參與奪取西安城。

他們表態,要爲現在的“漢王”將來的“大漢帝國”開國皇帝效忠。

軍心所向,士氣高昂,帶兵三四十年的秦良玉當然知道分寸,此時唯有選擇攻破西安城活捉高迎祥。

“萬衆一心兮,羣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斗牛。……”豪邁的軍歌聲中,英勇的將士們都準備好了。

總攻之日,天公不作美,寒風凜冽,但是刺骨的寒氣絲毫沒有減弱將士們如火如荼的激情。

剿寇大將軍憨子一聲令下,十數萬將士們斷喝三聲:“虎、虎、虎!”

隨即上千門大小火炮怒吼,在排山倒海的吶喊聲中,激情澎湃的將士們勇往直前。

僅僅過去了半個時辰,十幾面紅旗就插上了西安城頭,在“兄弟們,倒戈迎‘王師’!”呼朋喚友聲中,絕大多數流寇都掉頭往城裡衝去。

“擒拿高迎祥封妻廕子啊!”

“莫要走了李巖那個狗頭軍師!”

“逮住高一功,那小子往東跑了。”

“兄弟別亂來,咱們也是自己人,咱們的千總就是‘紅旗軍’。”

“我們的大當家是羅汝才,我們早就向‘紅旗軍’投誠了。”

“行行行,別磨蹭了,趕緊的,爭取抓住高迎祥換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

帶領老營心腹出現在南城的高迎祥實在沒想到連撐半天都做不到,整個西安城裡全是逮拿自己的吼聲,以往都是處變不驚的他,此時此刻有一種陷入人民戰爭汪洋中的無助。

如今三十六計中唯有“走爲上”可用,高迎祥不含糊,立刻帶領老營心腹打馬逃竄。

可是西安陷入重重包圍,還能往哪兒跑?

此時高迎祥後悔不迭,終於明白西安城將要成爲他的葬身之地,面對層層疊疊涌上來的人羣,他仰天長嘆,滿嘴苦澀。

無他,因爲那些嘶吼着要擒拿他的都不是“紅旗軍”,而是曾經的自己人,現在的敵人。

高迎祥的老營兄弟們跟叛亂的流寇撞在一起混戰一場,也僅僅是半個時辰過後,地上躺倒了兩三千具屍體,幾千流寇跪在地上雙手抱頭乞降。

曾經攪得大明風雨飄搖的造反教父歇菜了,他的腦袋被一個叫做耿大的強壯流寇搶到了,屍體被一羣渴望功勞的流寇瓜分……

李巖沒有被活捉,他被流着淚的邢紅娘一刀捅死,邢紅娘也是用這把刀自己抹了脖子……

崇禎十三年結束了,漢民族的苦難也同時宣告結束,億萬漢人將要迎來一個全新的“大漢帝國”,博大精深的漢文明將要影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大漢帝國”武威元年,開國皇帝黃漢接受百官朝賀,舉國上下一片歡騰,京城好戲連臺,百萬軍民官宦一直慶賀了半個多月。

正月十八,五萬完成了收復西安的“紅旗軍”和依舊保留建制的白桿兵在房連棟、顧準、陳奇瑜、楊小錘、馬祥和等等文官武將率領下南下。

他們行軍路程將要超過四千裡,計劃在三月中旬到達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三月底將要聯合駐紮海南島的“紅旗軍”和整編的地方軍發動遲到了二百年的平叛之戰。

收復故土,恢復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全取安南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餘縣是盧象升、陳奇瑜、房連棟、顧准以下十萬將士們的任務。

憨子、孫傳庭依舊留在陝西清繳流寇餘孽。

已經軍閥化的賀人龍戲劇性的中計被孫傳庭擒獲,老孫依舊如同歷史上那般直接斬下賀人龍的腦袋瓜立威,原大明甘肅鎮、固原鎮、寧夏鎮、延綏鎮諸將被嚇得不輕。

僅僅花了一個月時間,整治陝西三邊的工作就完成了,一萬餘原明軍邊軍騎兵和三萬餘步兵被收編,三成人馬得到了“紅旗軍”正兵待遇。

新朝新氣象,得以加官進爵的文武百官不知凡幾,太多擁有軍功的將領得到爵位,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樂滋滋接受封賞,最起碼秦良玉就是如此。

她據不接受“大漢帝國”蜀國公的爵位,依舊穿着大明服飾,準備率領人馬前往京師要個說法。

解鈴還須繫鈴人,黃漢知道誰才能夠說服愚忠的秦良玉。

二月底,“大漢帝國”信王朱由檢上朝後被“武威”帝點名交代任務,三天後,信王率領三百護衛離開京師前往西安頒旨。

聖旨沒有什麼特別內容,依舊是冊封秦良玉“大漢帝國”蜀國公,但是頒旨的天使換成了信王朱由檢。

秦良玉不是依舊忠於大明嗎?沒關係,送信王朱由檢前往陝西跟她見面,倒要看看得到了秦良玉的支持,朱由檢會不會生出奪回皇位的心思。

爲了確保信王安全到達目的地,王承恩全程陪同,大內總管方正化親自帶隊,三百侍衛一大半來自於御前,其中就有曾經在陝西攪得大明不得安寧的黃定國。

黃漢指示方正化、黃定國,莫要急着趕路,留出時間讓信王設身處地瞧一瞧大好河山,讓他多多接觸升斗小民。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方正化、王承恩陪着信王如同旅遊般上路一個月,期間在北直隸見到了熱火朝天的春耕景象,聽到了太多歡聲笑語。

在河南、陝西也看到了經歷過戰火後正在重建的水利設施,還有不少拔地而起的工廠。

動輒上萬人的大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給人帶來的震撼何其大也,下臺的崇禎也不例外。

母親不肯折腰,不肯接受“大漢帝國”爵位,被封一等侯爵的馬祥麟何其尷尬?“大漢帝國”皇貴妃秦妡怡也是左右爲難。

誰知春花爛漫之時,更加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原大明崇禎皇帝如今的“大漢帝國”信王朱由檢居然來到了陝西。

“大漢帝國”信王應該是位列第三,地位僅次於武威帝黃漢和太上皇黃沂州,黃勇、黃義、黃昂這三位武威帝的親兄弟和“謹慎曉鑫”、“真理永恆”八位皇子都沒有得到親王爵位。

黃勇由於擁有赫赫戰功被冊封爲“漢威郡王”,黃義封爵“宣威郡王”,黃昂得到了鎮國將軍爵位,八位皇子未成年,學習爲主,沒有爵位。

皇親國戚第一猛將憨子進爵秦國公,宋鵬飛進爵晉國公,不求軍功一心一意殺敵的王志誠進爵北國公。

秦良玉、徐明揚、楊大年、黃四方、鄭孝文、高有謀、張揚、桑羽、劉奮勇、房連棟、施大瑄等等文官武將一共十八人都分別擁有一、二、三等公爵。

“大漢帝國”爵位同樣可以世襲罔替,但是襲爵一次降三等,這就意味着完全靠祖蔭,三四代後基本上就沒了。

馬祥麟、孫傳庭、陳奇瑜、趙坤、李若璉、劉之倫、谷如山、沈明、顧奎、毛承祿、何勇慶、黃春生、尚可義、黃龍、沈憲宜等等三十六人位列侯爵。

獲得伯爵的有劉四海、王根生、黃農生、楊谷、裴大能、趙十三、靳明虎、顧吉祥、鄭學武、吳有性、李中梓、俞飛、彭懷義、李惟鸞、張鳳儀、李三娘子、秦蓉等等七十二人。

“大漢帝國”的爵位對應着待遇和榮譽,跟權力不掛鉤,權力跟職務相對應,沒有良田萬頃作爲封地,而是按月發放真金白銀。

公爵、侯爵、伯爵都分三等,如憨子這樣的一等國公,除了他該得的職務月俸,每個月還能夠多出一千二百塊銀幣。

一等侯爵每個月拿六百塊銀幣,一等伯爵每個月三百塊、二等伯二百四十塊、三等伯的月俸是一百八十塊。

如信王這個級別每個月的俸祿就是兩千四百塊銀幣,相當於一年收入接近三萬兩白銀。

經過多次普調月錢,“大漢帝國”普通勞動者的平均月錢在一千五百文至三千文之間。

一位從九品主簿的年俸只不過六十塊銀幣外加十二石麥子本色,官居正一品的年俸是一千五百塊銀幣外加本色一百五十石精米。

一位三等伯爵至少可以獲得普通工人月錢的六七十倍,而且是終身制,算上職務俸祿應該還有不少,黃漢認爲有了這樣的收入足夠了。

得以封爵者絕大多數有赫赫軍功,朝廷理應厚待,拿出真金白銀按月發放,最起碼能夠保障一部分不適應太平盛世,沒有得到實職或者實職級別實在太低的爵爺能夠過得富足。

上一次武威帝下旨冊封秦良玉蜀國公,秦良玉拒不接旨,根本沒露面。

這一次信王前來頒旨,秦良玉左右爲難,又無計可施,在秦妡怡、張鳳儀、秦蓉等等女將簇擁下來到了擺開香案的原大明秦王府大廳。

見到了崇禎,秦良玉不由得老淚縱橫,她情緒激動一時間說不出話,撲通一聲跪倒,三叩九拜。

信王見此情此景靈機一動,權當做秦良玉跪下接旨處理,趕緊展開聖旨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等信王宣讀完了聖旨,秦良玉才緩過勁,愕然道:“陛下,臣不是跪謝新君,而是……”

身邊的張鳳儀大驚失色,連忙捂住婆婆的嘴在她耳邊道:“信王處境微妙,您萬萬不能口出悖逆之言給信王招禍。

您一直牽掛着信王,如今他還能夠來到西安,足以表明當今聖上胸懷寬廣能夠容人,‘大漢帝國’有這樣的明君幸甚至哉,您爲何還要一意孤行?”

兒媳後面的話秦良玉嗤之以鼻,但是“給信王招禍”卻是深深地觸動了秦良玉,她只得含着淚默認了剛纔的誤會。

信王見秦良玉不再說話擦了擦額頭滲出的汗珠。

“武威帝”登基四個多月,確實沒有限制他的自由,每個月都會發放高額俸祿,王府裡的妃嬪、太監的月錢也是給足。

沒有皇帝做,也就用不着操心國事,他這個信王的生活質量其實還好於在皇帝位之時。

但是他知道這一切都得建立在他沒有二心的基礎上,如果被“武威帝”猜測有反心,恐怕再想自由自在絕無可能。

前往陝西之時,信王其實有些忐忑,擔心在路上出事。

後來發現有方正化、王承恩隨行,心下稍安,一路上穿州過府,地方官禮數周到,信王這才相信“武威帝”這是真的準備任用自己做事。

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朱由檢走了幾千里路,飽覽沿途風景,只覺得樂而忘憂,不知不覺中他就開始迷戀人世間,希望能夠平平安安度過餘生。

去年他還在渴望忠臣良將出現力挽狂瀾,今年心態截然不同,生怕某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重臣主動來找他密謀復位。

崇禎能力不行,不表示他智力欠缺,其實他身居至高無上的皇位十四年,眼界還是有的。

現如今不在其位,不被事務所困,反而能夠做到傍觀者清。

一路上穿州過府,下臺的崇禎發現沒有文官武將對他的到來顯出多麼刻意,他可以看任何想看的地方。

因此崇禎有了機會微服私訪跟升斗小民,普通兵丁閒聊,結果令人傷心,居然沒聽見誰唸叨一句崇禎皇帝的好,都在大談現在的日子有了起色,以後會如何如何……

黃漢真的沒有殺害崇禎的意思,爲此特意召見黃四方、李若璉、李三娘子、方竟成、婁允、張超這幾位“大漢帝國”的特務頭子。

沒有任何廢話,直接下口諭說明只要信王朱由檢出了事,負責地方的旗衛、錦衣衛主官斬立決,黃四方以下所有的主官削爵流放海外。

世間最難揣測的就是人心,黃漢未雨綢繆,防備某個想着一步登天的愣頭青爲了邀功擅自組織人手襲殺朱由檢,嚴令特務組織暗地裡加以保護。

皇帝的態度如此明確,故而朱由檢真的獲得了自由,甚至於超過他在位之時。

只是可惜,接到了地氣親眼瞧見了基層軍民的朱由檢已經不是當朝皇帝,如果他在位之時有這樣的經歷,或許國家未必就會走向滅亡。

無畏源自於無知,崇禎有了一個多月考察基層的機會,終於明白了黃漢爲何如此自信,爲何會容得下朱明皇室。

那是因爲“大漢帝國”兵強馬壯,實力足以碾壓任何反對勢力,用不着殺人立威,“紅旗軍”早就威震天下。

今日見到了忠義無雙的秦良玉,崇禎心裡懊惱不已,後悔沒能夠早日調秦良玉入朝委以重任。

現在說什麼都晚了,他不願意給自己招來禍端,也不願意看到秦良玉不被新朝所容,主動開口勸說。

縱然秦良玉不願意屈服又待如何,連崇禎都選擇了認命,她還能怎樣?

但是倔強的她沒有選擇前往京師叩見新帝,而是帶着滿心落寞踏上了回川之路……

崇禎送別秦良玉後沒幾天就接到了聖旨,武威帝委任他巡視湖廣、南直隸。

他明白這是個代天巡狩的美差,知道這是因爲自己處理秦良玉的問題很得體,獲得了武威帝的肯定。

……

時光荏苒,轉眼間五年時間過去了,東歐烽煙滾滾,黃禍愈演愈烈,莫斯科公國人口銳減四面楚歌有被滅國的危險。

中南半島納入“大漢帝國”版圖,西班牙人被驅逐出呂宋,地圖上沒有倭國,“大漢帝國”的第一口岸設在馬六甲海峽西入口。

“大漢帝國”除了在本土擴張增加了七個承宣布政使司,還在中美洲設立“東直隸”建立“遠京城”管理十一個承宣布政使司,在澳洲設立“新直隸”建造了“新京城”統治五個承宣布政使司。

“大漢帝國”版圖遠超大明的“兩京十三省”,現在已經是“四京三十六省”,國土面積到達兩千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超過一億五千萬。

信王越活越精神,每天打太極拳,原本佝僂的腰背挺直了許多,他愛上了旅遊,南北美洲、澳洲、呂宋、馬來半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這段時間難得回到了京師府邸,那是因爲坤興郡主將要出嫁,他將要成爲當朝國丈之一。

滿朝文武包括信王在內都在翹首以盼御駕親征英吉利海峽的“武威帝”凱旋,屆時雙喜臨門。

沒有人懷疑“大漢帝國”龍武水師的戰鬥力,都知道出動一百二十艘熱動力鋼鐵戰艦外加二百餘艘風帆戰列艦、十餘萬“紅旗軍”,足以橫掃世界……

(全書完)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九十五章:突襲第七百五十九章:鄭芝虎第四百六十九章:斷子絕孫第三百六十一章:靖海第一百零九章:人體盾牌第四十二章:逃過一劫第四百四十章:秋季攻勢第七十三章: 分麾下炙第二百二十章:踏平青城第六百六十七章 :改變歷史第三百五十九章:發展壯大第三章:武器第一百四十七章:殺良冒功第六百七十章:陽方堡第六百九十一章:以你爲榮第六百一十三章:一鬨而散第七百九十六章:陷入險地第八百七十三章:挾天子而令諸侯第八百五十四章:死灰復燃第二百三十三章:準備野戰第五百七十八章:鷹犬第六百六十七章 :改變歷史第七百四十二章:誤會第六百六十二章:雁門關第八百七十一章:中原方面軍第二百二十七章:奔襲青城第三百七十七章:無往而不利第四百九十七章:雲山霧罩第一百一十一章:瞎掰第八百六十二章:收復交趾故土第四十五章:忠義千秋第四百一十七章:對轟第七百三十章:活捉張存仁第一百五十七章:奔襲永平第二百三十四章:牛刀小試第二十五章:教育第八百六十七章:各憑本事第六十二章:天使來了第四百二十九章:不夜城第二百八十七章:叛亂第八百零九章:崇禎十一年第八百七十章:傷筋動骨第六百六十章:殺來了第六百三十一章:孫傳庭第六百零一章:轉行第二百二十一章:草原廣闊第四百八十一章:皇帝惦記着第九章:哀其不幸第九百一十二章:放手一搏第七百九十九章:窮兇極惡第一百二十六章:不再沉默第一百七十七章:徐光啓第八十五章:朝天闕第二百六十七章:征服與掠奪第四百二十八章:害人不淺第九百一十五章:整裝待發第八百三十八章:漢威城第九百四十九章:潼關攻防戰第五百二十二章:知恩圖報第六百三十一章:孫傳庭第八百八十三章:逼降闖塌天第六十章:出色又出衆第七百九十八章:設伏第九百四十九章:潼關攻防戰第六百零九章:趁火打劫第九章:哀其不幸第六百一十五章:爭奪南海第六百二十七章:有口皆碑第五百零六章:放虎歸山第八百九十三章:東南亞第五百一十七章:玉碎第十四章:繳獲第四百一十八章:心悅誠服第五百九十四章:光榮犧牲第二百四十四章:屈人之兵第一百二十四章:查殺奸細第八百二十五章:四面突圍第九百一十五章:整裝待發第九百四十五章:整編錦衣衛第九十七章:得手第八百二十章: 固若金湯第七百七十一章:直衝平壤城第三百一十七章:開了先河第四百二十六章:《江戶條約》第一百六十四章:聯手第五百九十七章:神經錯亂第五百九十三章:同室操戈第三百零六章:殺入第五百八十八章:活捉武納格第八百六十六章:異域揚威第二百八十七章:叛亂第七百四十二章:誤會第八百一十二章:真理永恆第三百五十章:金州營地第八百三十一章:禍不單行第八百二十八章:翻臉第五百七十二章:羞辱大明第二百三十六章:巍然不動第一百五十六章:連降三級第二百九十二章:謀奪南四衛
第九十五章:突襲第七百五十九章:鄭芝虎第四百六十九章:斷子絕孫第三百六十一章:靖海第一百零九章:人體盾牌第四十二章:逃過一劫第四百四十章:秋季攻勢第七十三章: 分麾下炙第二百二十章:踏平青城第六百六十七章 :改變歷史第三百五十九章:發展壯大第三章:武器第一百四十七章:殺良冒功第六百七十章:陽方堡第六百九十一章:以你爲榮第六百一十三章:一鬨而散第七百九十六章:陷入險地第八百七十三章:挾天子而令諸侯第八百五十四章:死灰復燃第二百三十三章:準備野戰第五百七十八章:鷹犬第六百六十七章 :改變歷史第七百四十二章:誤會第六百六十二章:雁門關第八百七十一章:中原方面軍第二百二十七章:奔襲青城第三百七十七章:無往而不利第四百九十七章:雲山霧罩第一百一十一章:瞎掰第八百六十二章:收復交趾故土第四十五章:忠義千秋第四百一十七章:對轟第七百三十章:活捉張存仁第一百五十七章:奔襲永平第二百三十四章:牛刀小試第二十五章:教育第八百六十七章:各憑本事第六十二章:天使來了第四百二十九章:不夜城第二百八十七章:叛亂第八百零九章:崇禎十一年第八百七十章:傷筋動骨第六百六十章:殺來了第六百三十一章:孫傳庭第六百零一章:轉行第二百二十一章:草原廣闊第四百八十一章:皇帝惦記着第九章:哀其不幸第九百一十二章:放手一搏第七百九十九章:窮兇極惡第一百二十六章:不再沉默第一百七十七章:徐光啓第八十五章:朝天闕第二百六十七章:征服與掠奪第四百二十八章:害人不淺第九百一十五章:整裝待發第八百三十八章:漢威城第九百四十九章:潼關攻防戰第五百二十二章:知恩圖報第六百三十一章:孫傳庭第八百八十三章:逼降闖塌天第六十章:出色又出衆第七百九十八章:設伏第九百四十九章:潼關攻防戰第六百零九章:趁火打劫第九章:哀其不幸第六百一十五章:爭奪南海第六百二十七章:有口皆碑第五百零六章:放虎歸山第八百九十三章:東南亞第五百一十七章:玉碎第十四章:繳獲第四百一十八章:心悅誠服第五百九十四章:光榮犧牲第二百四十四章:屈人之兵第一百二十四章:查殺奸細第八百二十五章:四面突圍第九百一十五章:整裝待發第九百四十五章:整編錦衣衛第九十七章:得手第八百二十章: 固若金湯第七百七十一章:直衝平壤城第三百一十七章:開了先河第四百二十六章:《江戶條約》第一百六十四章:聯手第五百九十七章:神經錯亂第五百九十三章:同室操戈第三百零六章:殺入第五百八十八章:活捉武納格第八百六十六章:異域揚威第二百八十七章:叛亂第七百四十二章:誤會第八百一十二章:真理永恆第三百五十章:金州營地第八百三十一章:禍不單行第八百二十八章:翻臉第五百七十二章:羞辱大明第二百三十六章:巍然不動第一百五十六章:連降三級第二百九十二章:謀奪南四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