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且虛與委蛇

歷史,或許已經亂套了。

起義提前的結果就是有些歷史人物已經起義,而有些原本應該成就無上功業的,卻因爲起義遲了導致實力大損。

別的不說,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個未來的大人物,他們麾下的將領至少還有不少沒有到齊,甚至半路被張弘斌截胡,四名歷史名將文臣被自己挖到了手中。

事實證明,哪怕是農民起義者,能夠成爲主要將領的歷史人物,都不會是傻瓜。

數個月的培訓,郝連忠、袁宗弟和馮雙禮三人已經徹底褪去了農民的單純和憨厚,雙目多了幾分英氣和睿智。在軍事知識方面,郝搖旗更偏向於勇將,袁宗弟偏向於大將,馮雙禮則是帥將。

勇將者,凡事帶頭衝在前面,以勇猛引導着全軍的士氣,帶領軍隊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大將者,善用天時地利人和,不驕不躁,榮辱不驚,全局僅在其掌握之中,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帥將者,千萬大將之主心骨,天地萬物都在他的計算之中,所有的行動都在他們的視線之中,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

或許張弘斌對這三種將領的理解不夠全面或正確,但他覺得這三人就屬於這三類將領。就水平而言,郝搖旗在勇猛方面堪比王二,略勝李定國和曹變蛟半籌,但是在軍師韜略和全局觀上,則僅僅勝於王二,弱了李定國和曹變蛟一籌,弱曹文詔三籌。三人裡面,僅馮雙禮能夠有資格與曹文詔一爭高下,前提是有足夠的時間讓他成長起來。

是的,三人有成爲優秀將領的潛質,但僅僅是潛質,如何成長和成長到什麼程度纔是關鍵。比如他們才上戰場就死在了對方的火槍狙擊下,那麼就算有再好的潛質,也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將而已。在歷史上,甚至連專門描寫的一小句話都不會剩下。

三人的培訓已經完畢,他們正在開始與剛剛徵召入伍,並且初步訓練完畢的士兵進行磨合。剩下的時間裡,這些士卒要如何操練,具體要怎麼指揮和統御,這就是他們的問題。只要不違反救世軍類似憲法一般的軍規總綱,以及細部軍人守則,張弘斌對其他的東西還是放得很寬的。

至少,從龍之臣必然會有點優待,後期建立了專門的專業軍事學校之後,再提拔上來的軍官,可就沒那麼走運了。

最後還有一個文臣的汪兆麟,此刻卻是已經成爲了何陵的副手之一,他的執政能力很強,對數字也非常敏感,學習能力也非常強大。難得的是他已經身居高位,但依然沒有忘記學習,只要是救世軍裡面特有並且外面沒有的知識,他都彷彿海綿一般,非常貪婪的吸收着這些知識。

其實這也是他的聰明之處,他已經看出了救世軍的治國思想和大明完全不同,想來一旦奪得江山,只怕是不會再玩大明的那一套的。換言之,若以大明的辦公模式和個人操守來行事,最後只能被淘汰出局。想要不被淘汰的結果,就是不斷的學習再學習。

這這方面何陵就差了一些,或許是太年輕就身居高位的關係,他已經停止了學習。這不怪他,一個政權草創,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負責,偏偏他的年紀還小,社會閱歷不豐富,他擔心自己犯錯,所以每一件事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錯,這就直接導致事情的完成效率不僅不高,而且他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學習。

但,這並不能成爲他拖了政權後腿的藉口。

所有人在幹什麼事情,張弘斌都看在眼裡,既然何陵年紀還小閱歷差,就先在基層磨練一段時間,然後再回到核心來工作最好。尤其在基層工作的話,他應該也會有時間去學習了。

張弘斌已經決定,過一段時間,就和他專門談談話,若是他願意就下放,若不願意就繼續工作。但評比的時候若是差評,那麼該開除的還是會開除,這沒什麼好商量的。

行政執法可不能是過家家,關係到千萬人的溫飽甚至生存問題,不容有失!

徐光啓被張弘斌痛罵了一頓,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居然翻閱起了儒家的經典。看了數天,隱晦的表示前人或許爲了得到帝皇的支持,把儒家的學問向利於帝王的方向進行了修改。但是,若非如此,儒家如何可以存在,而帝王又如何控制百姓?

昔日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推翻了華夏的血統貴族論,這就使得若帝王沒有一個手段控制並且壓制住百姓的思想,那麼在這句話的號召下,就算是盛世太平的時代,也會有人站出來試圖顛覆政權。

儒家,就是後世帝王使用的手段,愚民,讓百姓只知道生活只知道勞作,除此除此之外不留給他們任何思考的餘地,如此自然不會想起那句話,自然就乖乖的當他們的順民了。

只是副作用,還是大了一些……

徐光啓的觀點,張弘斌既然已經割據一方,成爲軍閥,說不得以後還要稱王稱帝,到時候若不靠這樣的學說,依靠這樣的手段,他又如何駕馭得了他麾下的子民?自己明明都是一個禿子,有什麼資格笑和尚?!

但徐光啓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他結合了自己的西洋思想,以及自己對儒學的理解,甚至還加入了張弘斌對順民的解釋和評價之後,決定研究一種中庸的儒家。在愚民的同時,告訴他們什麼是民族,什麼是國家。而這個思想若是真的出現,最有利的,應該還是大明朝,畢竟大明的百姓若是知道並且深入瞭解了這個思想,結果就是流寇甚至救世軍對外進攻的阻礙就會呈幾倍的提高。

徐光啓,依然是心懷大明……日月更替,此心不變。

只是現在,張弘斌需要擔心的是不是這個,而是眼前的這個客人,通過專業的外交渠道來到長安的客人。

外表和漢人沒什麼區別,完全沒有少數民族的樣子,最多有點北方漢子的特色。但他的頭頂卻是禿瓢,或者說只有天靈蓋上的一小綴髮辮。是的,銅錢鼠尾,必須要穿得過銅錢的錢眼纔算合格,否則會被砍頭的。

在這個時代,會有這樣打扮的只有一個勢力,那就是後金。但必須要知道的是,他沒有滿人的外表特徵,這就意味着他本身就不是滿人,很有可能是被俘虜或者原本就居住在遼東的漢人,最後投靠了滿人。滿人後期組建的所謂的漢八旗,其實就是這批投降了他們的漢奸組建起來的。

說來諷刺,在後金殺來的時候果斷投降,但是在屠殺自己人的時候,卻是一點都不手軟,一點同胞之情都不顧。

後金的使者,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千里迢迢來到了西安府,居然以外交使臣的身份,堂而皇之的來到自己面前。若按照張弘斌的本心,他是不希望接待這樣的使者的。但是汪兆麟和柳如是都說了同一句話:“我們現階段最缺的就是朋友,同時我們有着共同的敵人。”

張弘斌很想說:“大明是大明,外夷是外夷。在面對外夷的入侵的情況下,哪怕是兩線作戰,都不能夠便宜了外夷。”但是他也知道,這種大話必須是建立在自己有着絕對的主動權和實力的情況下。

救世軍目前就佔據了陝西的四府之地,嚴格來說就半個陝西。而大明依然是那麼的龐大,單獨應對或許都已經非常的疲憊,若是後金聯合蒙古自北方直接入關殺過來,那應對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再則,直接對大明友善,大明可未必會對自己手下留情,若真的後金南下,說不定背後捅自己刀子的勢力裡面,必然就有大明。

“我的時間很少,長話短說,客套話就不必要了,我希望知道的是,你們需要什麼,能夠支付什麼。而我們需要做什麼,好了,你可以說話了!”張弘斌沒有理會使者的拜會,只是隨口說了句。

使者一愣,顯然對張弘斌的做派還有點不適應,隨即也反應過來了,眼前的和那所謂是山大王沒什麼區別,都是眼高過頂的二愣子。也就不知道後金的戰鬥力,否則只怕就沒有那麼硬氣了。

不過此刻他不是來施威的,而是來交朋友的。

“小人羅福,受主子爺恩寵,賜姓鈕枯祿氏,擡正藍旗聽用。此番南下,只是奉命與大當家的交個朋友,日後雙方多多親近親近,想來雙方都有用得着對方的時候!”羅福仗着有滿清主子當靠山,卻也是不卑不亢的說道。

“記住,我問的話,說我要聽的話,其他的可以不必廢話。”張弘斌擺了擺手。

“結盟,五千匹馬,三千頭耕牛和三萬頭羊,這是結盟的禮物。作爲代價,希望救世軍可以在半年內,打下整個陝西。同時,可以開放邊市!”羅福沒有廢話,只是直接進入了正題。

“半年內可以拿下陝西,你的禮物我也很滿意。邊市可以開放,但出售什麼不出售什麼的權力在我這裡。當然,我這裡還有一批不錯的貨物,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興趣?”張弘斌想了想給了答覆。

“這可不行,至少鐵錠、茶葉和食鹽這三項必須要有,否則結盟的基礎條件就沒辦法達成。至於大當家的貨物,聽聞陝西出了不少好東西,甚至富庶的江南都未必有,若是價格合適,羅某也會採購一批迴去試着賣賣看,若是受歡迎,自然會長期交易。”羅福果斷回答道。

“可以有這三類物資,但每年能夠交易多少,由我說了算。別問爲什麼,鐵錠這點在我們這裡也缺。很多建築很多器械甚至很多武器都需要用到鐵,在我的需要滿足以前,我是不會大量出售,這點你必須要理解。”張弘斌不容置疑的說到。

“如此也可以,但茶葉是食鹽的分量必須要足夠,否則我不好回去交代。”羅福想了想點頭說道。

“這兩點自然不會缺了你的!”張弘斌哈哈大笑。

茶葉空間裡面有足夠的貨物,都是山寨貨,添加了不少的香料,而且還染過色。這種玩意若不怕吃壞身體,張弘斌介意大批大批的出售。至於食鹽,超市也有,不過爲了利潤最大化,張弘斌不介意學習一下大明的官辦售鹽的習慣,在裡面摻入一定比例的沙石。也別抱怨什麼,比率比大明官方的要少得多,再加上是精鹽,不會吃虧的。

雙方就這樣簡單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羅福知道張弘斌不待見他,拿到密約文書就告辭了。

回想羅福許諾的那些物資,張弘斌不由得感慨,果然盟友這玩意,在特定時候還是必須要的,不管對方是誰。至少,大明不會給他們任何馬匹牛羊,尤其是優秀的戰馬。而這點,後金和蒙古可以給自己。

也罷,且虛與委蛇一段時間吧!

第13章 愚蠢統治者第40章 觀念的衝擊第35章 黎落的規勸第20章 新產品上市第132章 隔岸觀虎鬥第37章 導購來支招第72章 張弘武出名(下)第123章 印度洋海戰第82章 威武蒸汽船第161章 後金消滅戰(4)第4章 敲定了買賣第13章 崇禎的決斷第136章 六豔的安置第74章 反賊的噩夢第80章 海軍要出航第39章 強勢的反擊第70章 當了次強盜第80章 有惡客西來第137章 洪承疇被救第62章 知識是力量第122章 1640年大事件第64章 幣制的改革第115 血債要血償第72章 張弘武出名(下)第7章 密會的背後第106章 草草的結束第57章 吐蕃軍出動第4章 大秦文化節(上)第35章 收稅的流寇第133章 大明的宣戰第38章 解決的方法第47章 後金的抉擇(下)第79章 曹文詔歸心第22章 黃龍山基地第17章 向士紳收稅第44章 公務員考試(三)第64章 幣制的改革第70章 當了次強盜第65章 暗流在涌動第84章 各人的去路第107章 對外族的奸詐第49章 宗茂的求見第110章 一大盆冷水第64章 反攻的希望第72章 鬱悶並幸福第55章 柳如是登場第95章 皇子們開局第36章 超市又晉級第108章 沒死補一槍第46章 孔嶼逃走了第135章 收編其部屬第159章 後金消滅戰(2)第21章 正統繼承權第51章 大移民計劃(上)第32章 攻打蒲城縣第37章 家人短相聚第90章 且忍辱負重第77章 人智有窮時第64章 系統新武器第59章 七夕有巧遇第3章 二女共侍夫第37章 導購來支招第96章 朱存媛獻方第126章 強悍第六層第53章 爹惑兒來解第16章 黎落要救駕第110章 一大盆冷水第10章 天啓七年初第81章 靈臺縣會盟第54章 年度總結會第11章 獲救與怒火第94章 《救世軍週刊》第32章 明末足球賽(下)第114章 反賊新形勢第48章 遊子回家了第88章 大明有悍將第45章 公務員考試(四)第124章 強勢的碾壓第111章 域外遭遇戰第138章 張弘武反擊第134章 坑了洪承疇第37章 導購來支招第154章 崇禎的奪權第6章 密會的本因第22章 稱帝與立憲(上)第121章 壯士攜勝歸第24章 三千對三萬第42章 巨大吞金獸第139章 六豔的傾心第132章 該瞎還得瞎第78章 曹文詔降了第39章 楊愛的勸降第11章 礙事的閹人第23章 稱帝與立憲(下)第113章 魏國近代化第40章 千金買馬骨第27章 最終的決戰(2)第127章 蜀道遭遇戰第140章 讓愛遍天下(上)第89章 盛京將淪陷
第13章 愚蠢統治者第40章 觀念的衝擊第35章 黎落的規勸第20章 新產品上市第132章 隔岸觀虎鬥第37章 導購來支招第72章 張弘武出名(下)第123章 印度洋海戰第82章 威武蒸汽船第161章 後金消滅戰(4)第4章 敲定了買賣第13章 崇禎的決斷第136章 六豔的安置第74章 反賊的噩夢第80章 海軍要出航第39章 強勢的反擊第70章 當了次強盜第80章 有惡客西來第137章 洪承疇被救第62章 知識是力量第122章 1640年大事件第64章 幣制的改革第115 血債要血償第72章 張弘武出名(下)第7章 密會的背後第106章 草草的結束第57章 吐蕃軍出動第4章 大秦文化節(上)第35章 收稅的流寇第133章 大明的宣戰第38章 解決的方法第47章 後金的抉擇(下)第79章 曹文詔歸心第22章 黃龍山基地第17章 向士紳收稅第44章 公務員考試(三)第64章 幣制的改革第70章 當了次強盜第65章 暗流在涌動第84章 各人的去路第107章 對外族的奸詐第49章 宗茂的求見第110章 一大盆冷水第64章 反攻的希望第72章 鬱悶並幸福第55章 柳如是登場第95章 皇子們開局第36章 超市又晉級第108章 沒死補一槍第46章 孔嶼逃走了第135章 收編其部屬第159章 後金消滅戰(2)第21章 正統繼承權第51章 大移民計劃(上)第32章 攻打蒲城縣第37章 家人短相聚第90章 且忍辱負重第77章 人智有窮時第64章 系統新武器第59章 七夕有巧遇第3章 二女共侍夫第37章 導購來支招第96章 朱存媛獻方第126章 強悍第六層第53章 爹惑兒來解第16章 黎落要救駕第110章 一大盆冷水第10章 天啓七年初第81章 靈臺縣會盟第54章 年度總結會第11章 獲救與怒火第94章 《救世軍週刊》第32章 明末足球賽(下)第114章 反賊新形勢第48章 遊子回家了第88章 大明有悍將第45章 公務員考試(四)第124章 強勢的碾壓第111章 域外遭遇戰第138章 張弘武反擊第134章 坑了洪承疇第37章 導購來支招第154章 崇禎的奪權第6章 密會的本因第22章 稱帝與立憲(上)第121章 壯士攜勝歸第24章 三千對三萬第42章 巨大吞金獸第139章 六豔的傾心第132章 該瞎還得瞎第78章 曹文詔降了第39章 楊愛的勸降第11章 礙事的閹人第23章 稱帝與立憲(下)第113章 魏國近代化第40章 千金買馬骨第27章 最終的決戰(2)第127章 蜀道遭遇戰第140章 讓愛遍天下(上)第89章 盛京將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