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爹惑兒來解

隨着公元1636年的到來,新一輪的科考也隨即進行。

有意思的是,這次前來考試的不僅僅是漢人,還有不少少數民族的考生也在其中。不過張弘斌可不會設置什麼門檻或者福利,少數民族的考生允許他們參加考試,但是否考得上,全憑自己的實力。

畢竟他一直叫囂着民族平等,所以自然不會拒絕少數民族報考公務員,甚至進入國會的權利;但同樣不會給予優惠,這是源自他以前聽說的一件事情:一名考生爲了考上更好的大學,其父母發現其外公具有四分之一的滿族血統,故而想辦法把這名考生的民族改爲了滿族,以此獲取加分。

後世的少數民族福利政策到底是是好是壞,說真的張弘斌不予評論。

但總的來說,多少給人一種逼着漢人當少數民族的感覺……莫非當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人數一致,才能夠證明五十六個民族心連心,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致?算了,張弘斌本來就不是執政者,他想不明白這點。

在這些少數民族考生裡面,緬甸行省也有一批人蔘加了報名。

或許他們打算爲自己的家鄉,多少爭取多一些的權利。畢竟家鄉在共和國的統治下,他們擔心這些官吏會多多少少偏袒漢人而爲難他們。若是能夠完全掌控緬甸行省的行政職位那就最好,只可惜誰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爲公務員考試的成熟,故而考生們已經完全可以在當地進行報名考試,不需要統一來到長安進行。否則幾十萬人蜂擁而至,不僅浪費時間,也浪費資源。

再說,今年長安放出來了的公務員職位只有十個,五十幾萬人爭這十個職位當真是有點懸了。都是在最基層做起,何苦非得在長安?只可惜,還是有不少人看不透這點,這次公務員考試依然有十萬人來到了長安考點進行報考。

結果,地方有些報考點明明已經放出去有三十多個位置,但報考的人才十多個。除非是真來搗亂的,否則基本上可以考得上了。只怕到時候還要在別的地方調一些過來彌補空缺的部分才行。

至於華夏各地,也不知道是不是打算和張弘斌搶人。不僅派了大量的情報工作者來到長安,勸誘拉攏這些考生,同時在他們自己的勢力裡面也開設了科考。不僅僅是華夏本土,滿清居然也是這個時候開設了科考,只是到底有沒有去參加這就不得而知了。

幾個勢力一起進行科考,這場面的確是挺壯觀的,只是這種明顯有着針對性的行爲,多少讓張弘斌有點不爽。

還好,共和國的待遇和福利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制度去是最公正的,考生只要有真正的才華,就能夠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不是說就沒有‘官。二代’這種特殊的集體,但也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才華才允許走後門。而且能夠走的後門比率非常的低,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只能乖乖當他們的紈絝子弟去了。

正因爲公平,所以大家更認可共和國。而其他的勢力真正要做到公正這點,或許大明還湊合,再過去就沒有任何勢力能夠做到了。最坑爹的自然就是滿清,頭三名必然是滿人,不管考了多少分。

從入場到發榜,長安教育局的工作人員是最辛苦的。爲此張弘斌不得不在別的部門調了一批人過去幫忙,這才勉強應付好了二十萬人的食宿問題。也不是說別人沒錢住宿,而是根本沒那麼多的房子給他們住宿。地方民政局不得不緊急搭設了一大堆的帳篷,這才勉強夠他們住宿的。

幾天考試下來,有人歡喜有人愁。考試好的自然順利成爲了公務員,考砸了但成績還湊合的,或許還會在簡單培訓後,填補一下各地空出來的職位。當然,要不要去也是考生自己選擇的。

不過時至今日,就算是雲南和緬甸,治安和環境都好了不少。經過前期過去的官吏大半年的努力,多少也建設好了一個雛形,別的好處姑且不說,只說要讓這些考生過去任職,卻是沒多少牴觸了。唯一可惜的是,張弘斌取消了在緬甸行省任職的相關特殊福利。這當然也使得,最初一批不想去的人,此刻是捶胸頓足,懊惱不已。

沒有考上的,有些心理素質不過關又接受不了誘惑的,自然就去了別的勢力那裡當差。此刻廣西和交趾指揮使司剛剛被張獻忠打下來,他也需要大量的官吏。而李自成則是坐擁廣東和福建兩地,也打算安定下來了。

至於大明,它的版圖暫時還沒有擴大,但合格的官吏他們一直需要。尤其近段時間隨着君主立憲制,以及《大明憲法》的制定,新的行政結構開始進行改革,這一改革同樣需要大量的官吏去工作,僅僅依靠臨時工也不是辦法。

不管如何,隨着大移民的工作結束,公務員考試的完結,國會的衆人,尤其是張弘斌總算是鬆了口氣。

“都說讓我擴張擴張……讓我往哪裡擴張啊?”張弘斌在吃飯的時候,稍微抱怨了句。

“你這小子,說胡話了不是?華夏那麼大,你還沒有全佔了呢!”張老爺子對於張弘斌吃飯的時候說話很不滿。

“爸,三弟的意思是‘如今那麼點地方就有那麼多的事情需要管,若是再多上幾個地方,他忙也得忙死了。’”張弘文作爲大哥,自然要稍微幫幫自己的小弟。

“所以說,這小兔崽子一開始就走錯了路。別人歷朝歷代都是一口氣征服了天下再慢慢改造,哪有他這樣一邊治理一邊緩緩推進的?結果被政事拖住了後腿,這下吃虧了吧?”張老爺子還是有點怨氣的。

他好歹也算是一個太上皇,雖然不理事,但也經常出去玩。和那些士紳之間聯繫久了,被那麼說的次數多了,心裡就不爽了。似乎天下的士紳都在嘲笑兒子的發展路線一般,但仔細聽着似乎也有點道理……反駁沒辦法,只能回來當年要兒子給出一個答案了。

“爹,若我一開始就把華夏打下來,然後再慢慢改革。那麼在打下來的過程中,我要用什麼人來幫我治理這個天下?”張弘斌隨口回答道。

“大明也不全都是貪官污吏,也是有不少好官的……再說那些文人墨客,世家大族總不缺人才吧?”張老爺子自然是把自己聽到的話說了出來。

“是啊,依靠世家大族……老爹你可知道,唐朝初期,這些世家大族甚至拒絕與李世民通婚,甚至尾大不掉,讓李世民想殺他們有殺不得?而且在大唐的整個歷史裡面,這些世家大族不斷的給朝廷添麻煩,但朝廷又沒辦法滅掉他們,只能一次次的容忍妥協,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你覺得當着就舒服?”張弘斌反問到。

“這個……怎麼說?”張老爺子不傻,他似乎聽出了什麼。

“說穿了,朝廷的所有官吏都來自世家大族,所有的人都收到世家大族的影響。而在當時,百姓就如同大明一樣,愚昧無知,只知道聽從輿論的引導,而充當引導者的主力,就是世家大族。

朝廷佔據了足夠的份額,他們若是不幹了,這天下你打算讓誰來幫你治理?你要改革,他們不高興了罷工了,甚至發動輿論和你做對了,你要如何自處?要知道,到時候你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世家,還要面對收到他們煽動的百姓們,也就是說到時候你幾乎是要以全天下爲敵。”張弘斌非常認真的說到。

“我們共和國廣開民智,先不說什麼讓百姓認同共和國。首要的目的,就是削弱文人墨客,世家大族對百姓的輿論控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廣開學校,培訓合格的學子,讓他們有能力也有資格參加科考,淡化世家大族在朝廷的影響力。時至今日,就算是世家大族,也必須要在我們的建立的政治主張下低頭,不敢有半點僭越。

說到底,因爲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是朝代的繼承者,而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我們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體制,最重要的是我們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規矩。也就是說,我們從繼承者的規矩遵守者,變成了規矩的制定者,這使得我們具備了絕對的主動權,可以最有效也最安全的推行各種制度,而不需要擔心反彈。

或許,這會使得我們征服華夏的速度下降許多。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我們有足夠的人才,在我們打下一個地方之後,迅速填補上去。我們不必依賴任何所謂的世家大族,甚至輿論都會被我們牢牢的掌握在手中。我們只需要遵守我們制定的規則,而不需要去適應過去的那些潛規則。

所以說,在執政理念方面,我是贊成三弟的。”張弘文也站了出來,爲張弘斌解釋了起來。

“人老了……這天下還是你們年輕人的天下……看樣子我是太老了……”張老爺子也不由得感慨,自己是老了。

很多東西,已經固化了,沒辦法看得穿,看得清了……這年輕人的時代,還是不要繼續束縛住他們的腳步吧。

兩兄弟見狀,自然又是一番奉承,好不容易纔讓張老爺子笑了起來,一家好歹吃了一個和睦的午餐……

第31章 救世軍整合第102章 神機營威武第160章 後金消滅戰(3)第6章 王二初接觸第34章 仗還得要打第62章 知識是力量第87章 準媳婦徐慧第138章 青樓大整頓第66章 月內下一府第7章 和老爹坦白第15章 塵埃未落定第161章 後金消滅戰(4)第107章 對外族的奸詐第10章 天啓七年初第27章 最終的決戰(2)第108章 釣到條大魚第84章 各人的去路第139章 坑俘與會議(上)第91章 黃臺吉怒吼第6章 密會的本因第122章 六連珠火銃第23章 稱帝與立憲(下)第84章 血債血償時第154章 崇禎的奪權第130章 人心不易得第12章 泄憤變宣戰第64章 幣制的改革第78章 曹文詔降了第30章 把楊洪逼反第48章 大炮初面對第102章 邊關如鐵桶第27章 最終的決戰(2)第71章 張弘武出名(上)第42章 公務員考試(一)第151章 最新型火器第12章 秦軍再入川第56章 御駕親征去第36章 超市又晉級第46章 後金的抉擇(上)第11章 有客海上來第147章 茶種的戰爭(1)第3章 貿易初體驗第33章 什麼是義軍第71章 張弘武出名(上)第51章 電話誕生日第75章 輕敵遭敗績第60章 希望的運河第141章 讓愛遍天下(下)第121章 到大學演講第10章 天啓七年初第63章 責任負不負第43章 第一條鐵路第42章 巨大吞金獸第41章 最後一層樓第145章 新鈔大普及第6章 顧炎武見聞(上)第155章 後金要摸魚第90章 火燒盛京城第11章 獲救與怒火第18章 對土司政策(下)第67章 討論新鹽政第46章 公務員考試(完)第111章 域外遭遇戰第96章 朱存媛獻方第15章 驚現地雷陣第39章 楊愛的勸降第52章 大移民計劃(下)第75章 輕敵遭敗績第143章 各方的動態第25章 第一次換屆第152章 軍制大改革第10章 迷失在荒漠第68章 銀行那些事第47章 後金的抉擇(下)第50章 明年下長安第63章 第一代火器第25章 第一次換屆第38章 告緬甸國書第11章 有客海上來第69章 歐盟的國書第40章 觀念的衝擊第15章 百姓的怒吼(下)第32章 攻打蒲城縣第144章 王二戀愛史第147章 晉升爲人父第108章 沒死補一槍第21章 各地的響應第121章 壯士攜勝歸第31章 救世軍整合第29章 大批海貨到第72章 張弘武出名(下)第164章 後金消滅戰(完)第154章 崇禎的奪權第108章 釣到條大魚第62章 死掉的最好第66章 痛定方醒悟第50章 出仕火器局第68章 共和國反擊第87章 準媳婦徐慧第33章 什麼是義軍
第31章 救世軍整合第102章 神機營威武第160章 後金消滅戰(3)第6章 王二初接觸第34章 仗還得要打第62章 知識是力量第87章 準媳婦徐慧第138章 青樓大整頓第66章 月內下一府第7章 和老爹坦白第15章 塵埃未落定第161章 後金消滅戰(4)第107章 對外族的奸詐第10章 天啓七年初第27章 最終的決戰(2)第108章 釣到條大魚第84章 各人的去路第139章 坑俘與會議(上)第91章 黃臺吉怒吼第6章 密會的本因第122章 六連珠火銃第23章 稱帝與立憲(下)第84章 血債血償時第154章 崇禎的奪權第130章 人心不易得第12章 泄憤變宣戰第64章 幣制的改革第78章 曹文詔降了第30章 把楊洪逼反第48章 大炮初面對第102章 邊關如鐵桶第27章 最終的決戰(2)第71章 張弘武出名(上)第42章 公務員考試(一)第151章 最新型火器第12章 秦軍再入川第56章 御駕親征去第36章 超市又晉級第46章 後金的抉擇(上)第11章 有客海上來第147章 茶種的戰爭(1)第3章 貿易初體驗第33章 什麼是義軍第71章 張弘武出名(上)第51章 電話誕生日第75章 輕敵遭敗績第60章 希望的運河第141章 讓愛遍天下(下)第121章 到大學演講第10章 天啓七年初第63章 責任負不負第43章 第一條鐵路第42章 巨大吞金獸第41章 最後一層樓第145章 新鈔大普及第6章 顧炎武見聞(上)第155章 後金要摸魚第90章 火燒盛京城第11章 獲救與怒火第18章 對土司政策(下)第67章 討論新鹽政第46章 公務員考試(完)第111章 域外遭遇戰第96章 朱存媛獻方第15章 驚現地雷陣第39章 楊愛的勸降第52章 大移民計劃(下)第75章 輕敵遭敗績第143章 各方的動態第25章 第一次換屆第152章 軍制大改革第10章 迷失在荒漠第68章 銀行那些事第47章 後金的抉擇(下)第50章 明年下長安第63章 第一代火器第25章 第一次換屆第38章 告緬甸國書第11章 有客海上來第69章 歐盟的國書第40章 觀念的衝擊第15章 百姓的怒吼(下)第32章 攻打蒲城縣第144章 王二戀愛史第147章 晉升爲人父第108章 沒死補一槍第21章 各地的響應第121章 壯士攜勝歸第31章 救世軍整合第29章 大批海貨到第72章 張弘武出名(下)第164章 後金消滅戰(完)第154章 崇禎的奪權第108章 釣到條大魚第62章 死掉的最好第66章 痛定方醒悟第50章 出仕火器局第68章 共和國反擊第87章 準媳婦徐慧第33章 什麼是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