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九年四月初一,朱萬傑帶領着西征的第十師從蘭州出發了。出征的隊伍只有第十師的兩個團:一團和二團,其中第一團是騎兵團。十師的第三團還在青海,他們正在尋找海北到嘉峪關的通道,目前的消息很樂觀,路途已經探清楚,正在對這條路進行巡查,並進行必要的修整,以利於大軍通過。
第十師的部隊中臨時營都是滿編的,所以一個團就不是原來的2500人了,而是6000人,兩個團就是一萬二千人,再加上師部還有朱萬傑的參謀、衛隊,部隊總數達到了一萬三千多人。
陝西的第八師也已經出動,他們作爲戰略預備隊將進入蘭州駐防。
作爲西征總指揮的朱萬化命令第三團向海北集結,並運輸糧草彈藥等輜重,在海北建立補給基地,做好出擊的準備,告訴他們,要有五天通過祁連山到達嘉峪關的能力。
西征的初期,要求穩紮穩打,步步推進。所到之處,甘肅省要隨即設置官衙,建立政權。同時把修路作爲第一要務,公路的管理和勘測技術人員跟着隊伍走,公路修不完,就不要急於前進,施工的民夫就地徵調。
這種做法使得後勤有了保證,河西走廊本身就有一千里,這麼遠的路途道路必須暢通,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做保證,大兵團推進,就會像一支有力的鋼鐵洪流,無可阻擋。
由於甘肅境內正在大力的修路,所以到達永昌之前,道路很好,過了永昌就進入了河西走廊,這就是西征的戰場了。
說起永昌,這裡還有一段趣聞。
在永昌的西南有一個“驪靬縣(li jian xian)”,驪靬是中國古代對古羅馬的稱呼,這是漢代爲了安置羅馬軍戰俘(古羅馬的遠征軍打到了阿富汗、西亞一帶)而專門設置的縣,這裡有古羅馬人的後裔。
據傳聞,直到現代,山村裡的窮苦農民中可以看到不少高鼻子、白皮膚、黃頭髮、藍眼睛的村民,特別是小孩,純粹是洋娃娃的相貌,此地還有一些歐洲人的習俗,例如鬥牛,吃比薩餅。在現代已經沒有驪靬縣了,驪靬的地名還是留了下來,看一看這些奇怪的人也是此地旅遊的一景。
需要用一個縣來安置他們,猜想這批俘虜人數不少,不過筆者好較真,這裡還真有一個疑點:意大利人是黑頭髮、黑眼珠,可是永昌的古羅馬戰俘怎麼有黃頭髮、藍眼珠的呢?這可是北歐人的相貌,在古羅馬軍團中也可能有北歐人。不管他了,與我們無關。
嚴格的說,出了蘭州不遠就算進入了河西走廊,大明控制着永昌以東,也算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
部隊過了永昌,河西走廊的特點就明顯了:南側是祁連山,北側是大沙漠,走廊的寬度只有一百里左右,是個名副其實的走廊。地貌也極有特徵,南面的山坡怪石林立,不少山地是寸草不生的荒山。北面是粗砂、礫石的荒灘,就是俗稱戈壁灘的那種地貌,再遠處就是沙漠了。只有中間這一條綠洲,有草木農田,山村集鎮也有樹林。沿着走廊的北側不斷的可以看到長城,這裡是北方長城的最西端了,長城的終點就是嘉峪關。這一帶的長城是明代所修,所以被稱作明長城,但是明末,這裡的部分地區卻失去了控制。
從永昌到張掖有300裡,這300裡就是大明與準格爾蒙古之間的緩衝,預計第一場戰鬥將在張掖打響。
張掖古稱甘州,嘉峪關一帶屬於肅州,甘肅省就得名於甘州和肅州。張掖是河西走廊上的明珠,自古以來就是桑麻之地、魚米之鄉,農業發達,是富庶之地。
這裡又是咽喉要衝,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它的城池也是高大堅固,城高濠深。蒙古人是不修城池的,但是現有的
城池他們還是要堅守。
由於蒙古騎兵善於野戰,因此,蒙古人的部隊不是全部在城中,城外也有若干據點。
據探報,張掖及周圍地區蒙古人的部隊大約有兩萬人。第一戰就會很艱苦。
這一帶地勢平坦,特別適合騎兵作戰,所以第十師行進的速度不快,他們要隨時防備蒙古騎兵的突襲。因此,行進的隊形是二團居中,一團(騎兵)保護兩翼,重機槍戰車在中部,隨時準備接應各個方向。原有的步兵戰車分散在前後,隨時準備快速的構築陣地。
老式戰車的後部車廂板是斜衝角的鋼板,上面有射擊孔,可以由士兵蹬踏行走,它可以方便快速的建立防禦陣地。相對重機槍戰車來說,它是防禦性的。
部隊離開永昌繼續西進之後,已經數次遭遇準格爾人的斥候或者騎兵小隊,由於他們不熟悉國防軍的步槍射程,特別是國防軍的特種兵持有的狙擊步槍,它正常的狙擊射擊範圍就是1000多米,個別情況可以射擊2000米以內的目標,因此,在這些零星的交火中準格爾的斥候損失不小。準格爾人也曾企圖伏擊國防軍的斥候,由於國防軍的斥候都不是單獨行動的,他們是以戰鬥小組爲單位,幾個人拉開距離互相配合,所以準格爾人的偷襲雖然有兩次成功,也僅僅擊傷了國防軍的偵查兵,並沒有造成國防軍人員裝備的損失。
四月十日,第十師從永昌出發後的第三天臨近中午的時候,前方偵查發回警報,發現大隊的騎兵,人數在數千人的等級上,更準確的數字正在進行估算,方位是部隊前進路線的左前方,就是山地的一側,觀測氣球上的觀察哨也發現了左前方的異常,距離大約還有二十多裡。事發地點距離張掖還有大約200裡。這裡地形平坦,南面祁連山的一側是緩緩的坡地丘陵地形,其他方向一馬平川。準格爾人如果出擊,將可以藉助緩緩的坡地增加衝擊力度。
敵軍已經很近了,最多兩刻鐘(半小時)內就可能遭遇。拉鐵絲網,挖陷馬坑都來不及了,朱萬傑命令一團、二團的工兵立即出動,在左前方的方向佈設地雷,要求人均五顆以上。
平原上是黃土地面,用工兵鍬挖一鏟就可以埋設一顆雷,橫向兩三米釘一個木頭橛子,或藉助樹樁拉線,佈設極爲方便。兩個團的工兵合起來也有貳佰多人,每人埋五顆就是一千多顆地雷。被引爆的地雷至少可以殺傷一個敵人。
如果戰場向南移,在祁連山的山地,或者向北在沙漠的邊沿,埋設地雷將會很困難,戈壁灘的沙石地面很硬,短時間是不能挖掘埋設地雷的。
敵軍更準確的數字估算出來了,是3500到4000人,這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了,普通的步兵一萬人也抵擋不住。
朱萬傑按照敵方人數估計,對手已經掌握了我軍的人數和進軍路線,他們把第十師當做大明的官軍了,以爲三五千人的騎兵,一個衝擊就可以擊潰明軍。所以這四千人可能帶着決戰的目的來的,估計很快就會發起集團衝鋒。
現在國防軍是絕對的優勢,要力爭打殲滅戰。
師長嶽成(原朱大典的衛隊長),師教官趙大柱,以及團以上的軍官都在朱萬傑的指揮車上,車廂壁上掛着張掖地區的地圖。
時間急迫,沒有時間討論了,朱萬傑正在做作戰部署,他命令第二團(團長馬爌)面向左前方正面展開,利用戰車排成臨時陣地,十輛重機槍戰車中的六輛配屬給他們。朱萬傑告訴他們:“優勢兵力要爭取打殲滅戰,所以,接觸的初期不要暴露火力,放敵軍靠近,在敵軍進入雷區後(300米),全面開火,儘量多的殺傷敵軍。”
然後他轉向一團長譚忠(老家丁出身,曾任職於
威海獨立營),說道:“一團的騎兵,分兩路佈置在陣地兩側,給你們四輛重機槍戰車,戰鬥一打響,立即出擊,迂迴包圍敵軍,直奔敵軍側後方,斷其後路。包圍聚殲。各團不必留後備隊了,敵軍潰敗時全體出擊,要注意指揮好臨時營,不要誤傷,不要誤踏地雷。可以抓俘虜。好了,時間緊,立即執行!”
“是!”
指揮官們魚貫而出。
第二團正面展開防禦,一個團的兵力,再密集也可以排開十里寬的正面,這還不算臨時營。臨時營都被安排在後面,他們舉着各色的旗幟,阻擊作戰時,就是個站腳助威的作用,追擊被擊潰的敵軍,抓俘虜纔是他們的差事。
埋地雷的工兵回來了,所有的雷區都有明顯的標記,那是避免自己出擊時誤踏地雷的標記。這種標記也是經常的變換,自己一方的指揮官都是知道的。
朱萬傑的指揮車,是可以登上車頂的,車廂內部有梯子,可以上去,他與嶽成、趙大柱三人一起登上車頂觀戰。各級指揮官們都走了,第十師的師長指揮車,就停在旁邊,朱萬傑的指揮機構和師部是和在一起的。
準格爾人的隊伍終於過來了,四千人的騎兵拖的很長,總有五六裡的長度,馬蹄轟鳴聲也不小。國防軍已經排好了陣勢,準格爾的前頭部隊也停下來,等待後續的部隊跟上來排兵佈陣,雙方距離五里,這是這個時代公認的安全距離,但是已經進入了國防軍的迫擊炮的射程。
二團遵照朱萬傑的命令,暫時不暴漏火力,沒有炮擊他們。
準格爾人可能會感到奇怪,一是對方的陣型他們沒見過,幾十輛像小房子一樣的馬車(戰車)斷斷續續的排在那裡,遠遠的後面倒是有整齊的隊伍。其二是對方列陣的後方有四個藍白兩色的大球飄在空中,似神似鬼的有點可怕。
兩個團指揮部各有一個氣球升空,朱萬傑的指揮部有一個,最後就是二團的炮兵陣地有一個指揮炮兵的觀察哨,一共是四個氣球。其實各營連都有,現在沒有使用而已。
二團的每個營有一個戰車連,每連十部戰車,二團總共有30輛戰車,另外還有剛配屬給他們的六輛重機槍戰車。除了戰車之外,國防軍的士兵都是臥倒的姿勢等待着,他們身穿迷彩服,目標又小,所以敵方看不清他們,只看到了後面臨時營站立的列隊。
準格爾人的部隊陸續到達,在旗幟號角的指揮下正在整理着出擊的隊形。
過了一會,戰鼓想起來了,準格爾蒙古的騎兵開始衝鋒了,果然是全體出動,拼死一擊。整個隊伍成三角形,打頭的騎兵居然有重甲騎兵,在蒙古軍中重甲騎兵是少見的。其原因是缺少鐵原料,也缺少鐵匠。
舉着望遠鏡的朱萬傑突然有了新發現:敵軍手中的武器居然有新式火銃(特點是有槍托)、新式的三眼銃,數量不多,會不會有手榴彈呢?按推理應該有。從哪裡來的呢?難道羅汝才敗了,武器落入了他們的手中?現在也容不得多想,他轉身告訴嶽成:“嶽師長,趕快通知部隊,蒙古人手中有新式火銃、新式三眼銃,還可能有手榴彈,注意防護應對!”
“是!”
嶽成轉身跑下車,傳達命令去了。在戰場上,這種命令靠軍號、旗語傳達,但是能夠表達的意思有限,像今天的“注意火器!”的命令是沒有問題的。過於複雜的可以用燈光通信,戰場上如果不具備燈光通信的條件,軍號、旗語又難於表達,就要用通信兵騎馬送信了。
好像是爲了證實一樣,蒙古人手中有幾支火銃朝天鳴槍了,不知道是發信號還是爲了炫耀。
激烈的攻防戰開始了。
--- 第407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