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節 不相謀夫之婉言拒 道不同書生萌意氣

王夫之的回答顯然不能讓黃向忠等人滿意,甚至還有那麼點沮喪。畢竟他們來此乃是爲了向王夫之等人尋求幫助的。卻不想得到的竟會是這樣一個答覆。於是爲首的黃向忠當即不甘心地辯解道:“話雖如此。可是議長,現在黃老之術盛行於朝野總是實情吧。”

眼見黃向忠等人一副不依不饒的架勢,王夫之又跟着不緊不慢地說道:“衆所周知,前朝的嘉靖帝迷戀方術,專心修道,不理朝政。正所謂道士煽風點火練仙丹,閣臣舞文弄墨填青詞。奸臣當道,朝綱敗壞也就不足爲奇了。想必三位現在所擔心的恐怕就是這事會再次發生在我朝身上吧?”

“正是。”孔懷先斬釘截鐵地說道:“難道王議長身爲儒林魁首,面對此歪風邪氣就不擔心嗎?”

“擔心。如果我朝現在真的像嘉靖朝那樣迷信方術烏煙瘴氣,那我王而農第一個就會站出來以死柬聖!”王夫之的口氣同樣不容質疑。事實上,在場的衆人也相信他這不是在說大話。因爲當年在面對李自成的刀槍威脅時,王夫之也是挺着這副傲骨對其說“不”。然而,就在衆人紛紛點頭之時,王夫之卻又將話鋒一轉道:“然則,正如這位黃兄剛纔所言。現在朝野盛行的是黃老,而非那些裝神弄鬼的方術。當年嘉靖帝求的乃是其一人的長生不老。故而纔會輕信術師的花言巧語,懈怠朝政。而那些阿諛奉承之輩則乘機大肆編造一些所謂的神蹟欺騙嘉靖帝。總之前朝的嘉靖帝乃是爲一己私利,而致天下公利而不顧。反觀當今聖上,英明睿智,從不相信鬼神之說。現今朝野風行的黃老之術亦是治國之策,堯舜禹湯等上古聖王都曾用其治理天下。如果說真要有什麼所求的話。那求的也是我中華朝的長生不老。”

王夫之的話音剛落,立刻就贏得了在場衆人的一片高聲喝彩。而黃向忠等人在驚愕之餘,臉上的表情也是紅一陣白一陣的。卻聽那孔懷先稍稍調整了一下情緒後,以陰陽怪氣的口吻向王夫之哼哼道:“這麼說來,王議長也信奉黃老之術了咯?”

“而農從未忘記聖人的教誨。子曰,三人行必然有我師。更何況黃老乃是諸子百家的本源。”王夫之說到這裡頓了一頓後,頗有意味地向黃向忠等人勸解道:“本是同根生,又何分彼此呢?”

王夫之的話語多少還是對黃向忠等人產生了些影響。三人先前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也明顯有了些收斂。只見黃向忠與另外兩人微微低頭思略了半晌後,突然擡起了頭,表情複雜地向王夫之問道:“這麼說王議會長您是不會同我等一起上書反對此事咯?”

“很抱歉,而農在這件事上無法奉陪三位。”王夫之滿懷歉意地點了點頭。

“那王議長的意思是反對我等反道嗎?”一直沒有說什麼話的劉秉文突然發話道。從他的口氣與用詞之中,人們輕而易舉地就感受到一種“非此即彼”的挑釁。

“而農雖不支持三位的觀點,卻也理解三位的舉動。”王夫之淡然地回答道。

面對王夫之的回答,黃向忠三人有狐疑的、有不屑的、亦有嘆息的。不過最後他們還是什麼都沒說,只是微微拱了拱手,便離開了休息廳。望着此三人遠去的背影,一旁的年長的白議員不禁擔憂地向王夫之問道:“而農,你說他們會不會真的去借軒轅紀年一事上書反道啊?”

“會。”王夫之不假思索地回道。

“這…而農,這你還放他們走?”白議員皺着眉頭問道。那表情彷彿是在責怪王夫之爲什麼不去阻止此三人。

其實王夫之又何嘗沒有過白議員的想法。但他心裡十分清楚像黃向忠這一類人一但認準一個“理”,那就是不撞南牆絕不回頭。爲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與理想可以不顧一切,甚至是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再所不惜。這種奮不顧身的品質往往被人們視做爲一種美德。然而在現實之中這種“美德”卻並沒有多數人想象中的那麼完美。特別是當這種“美德”與固執己見相結合後,那除了被詩人津津樂道的“英雄主義情懷”外,就只剩下了麻煩。

因爲顯然在這些人的眼裡,總認爲既然自己是“忠”,那與自己持有不同觀點者就一定是“奸”。並由此推論,既然自己是“一心爲公”,那與自己政見不同者就一定是“一心爲私”。在這種狀態下,你根本就不能指望他們能聽得進其他不同意見。因此,此時的王夫之也只得苦笑着回頭反問道:“難道白老您認爲在下能阻止得了他們嗎?”

“是啊,白老。您有不是不知道這些人的脾氣。在他們眼裡您要是不附和他們,那就是庸人;您要是阻止他們,那可就成奸佞小人了。所以啊,咱還是老老實實地做羣庸人算了。”一旁的戴建半開玩笑着說道。頓時就引來了其他人一片鬨笑。

“戴公子說得是,這幫窮酸,整天就只知道揮筆桿子,打嘴仗。真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被選上來的。”一個商業協會出身的議員跟着附和道。

“哎,你還別說,這種人一般都能言善辯得很。你要是同他們在大街上開壇對辯,估計往來的百姓多半會聽他的,而不會聽你的。”戴建嘿嘿一笑道。

耳聽戴建這麼一說,那商業協會出身的議員當即就不屑地反駁道:“不錯,若論耍嘴皮子,咱確實耍不過他們。但國家大事能靠耍嘴皮子耍出來嗎?真要到關鍵時刻靠的還不是這個。有了這個咱就算不發話,也照樣有人會代咱說話。”那議員說罷便將一個滿鼓鼓的荷包丟在了桌子上。

眼見此人一副財大氣粗的模樣,戴建心頭不由地就來了火。正當他想要以刁鑽的話語給那人以下馬威之時,卻不想被人輕輕地拍了拍肩膀。戴建回頭一看卻是王夫之正衝着自己微微搖着頭。與此同時,白議員也輕咳了一聲及時發話道:“李威,你這是幹什麼!要比財,去商業協會比去!這裡是議會,是你撒野的地方嗎?!”

給白議員這麼一呵,那李議員當下就沒了聲響。卻見他灰溜溜地收起了錢袋,滿臉通紅地坐到了角落裡。原來這白議員乃是香江商業協會的董事之一,與陳家還有幾分姻親關係。他這一發話,在場商業協會出身的議員當然是不敢再有聲響。

面對這種架勢,王夫之還是一如既往地鎮定自若。就他本人看來,剛纔那李姓議員的話一點都沒錯。雖然直白粗俗了些,倒也是一針見血點穿了議會的本質。正如其所言,議會的基礎就是一個“錢”字。如果沒有“錢”,議會根本就沒資格與內閣分庭抗禮。如果沒有“錢”,中華朝的議會可能已經淪爲了清議的場所,最終名存實亡。

“錢”這個無比粗俗的東西,卻賦予了中華朝議會無上的權利與生機。對於一個飽讀聖賢之書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但王夫之卻並沒有責怪這種情況的意思。在他看來恰恰正是這種“功利性”保證了議會“天下爲公”的原則。

正如戴建先前所言,不少認爲世間“非忠即奸”的人,往往能言善辯,再加上那種令人激奮的“書生意氣”,可謂極富鼓惑力。別說普通百姓了。就算是帝王,在面對這種人時都無法不心動。因爲這些人確實是一心爲公,也確實忠心耿耿。若在以前,光是這兩條就足以讓帝王破格提拔一些人了。然而,調子唱得高的,手段不一定高。再高尚的目標,如果在操作中沒有實際的效果,不僅毫無意義,甚至還可能帶來災難。這一點歷史已經不止一次用血與淚來證明了。雖說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不乏這一類的前車之鑑,但相同的錯誤還是一再地被重複。畢竟是人總是會有**的,一但帝王的**被挑動,那他就會被說動。

相比說服帝王一人,想要以能言善辯、誇誇其談來說動由四、五百人組成的國會,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雖說三國時有諸葛亮舌戰羣雄,但當時的諸葛亮實質上要說服的也只有吳王一人而已。人越多,**也就越大,情況當然也就越複雜。因此國會往往更在乎的是實際的效果,而非冠冕堂皇的目標。這也使得黃向忠等人在國會之中註定難以得到他們所期望的重視。

“而農,你說黃太沖那裡會怎樣對付黃向忠等人呢?”坐在八仙桌旁的戴建打斷了王夫之的思路道。

“戴兄,你認爲太沖是一個小雞肚腸的人嗎?”王夫之端起了茶碗幽幽的問道。

“以黃太沖的性格,他當然不會去同這樣幾個小角色計較。只不過,有道是一犬吠日,百犬吠天。”戴建說到這裡故意壓低了聲音道:“而農你沒發現嗎?楊光先那夥人這段時間四處走動的特別勤快。而且他們的一些觀點同剛纔來的那三人也是大同小異呢。”

聽戴建這麼一說,王夫之不禁也跟着皺起了眉頭。不過他很快就恢復了鎮定道:“就算如此,陛下也不會允許任何一方胡來的。”

“恩,這倒也是。寧人評擊朝政這麼多年,朝廷也沒把他怎樣。”戴建回頭看了看顧炎武點頭道。一旁的顧炎武卻像什麼都沒聽到似地自顧自地喝着茶。

“那是因爲‘不以言罪’是我朝的立國之本啊。”王夫之頗有感觸地說道:“一個人如果發表了侮辱、誹謗、煽動之類的言論,自然有朝廷的律法進行懲罰。但朝廷如果因爲一個人與朝廷持有不同的觀點,而治罪與其,則無疑是在防民於口。當然也就不會有我等現在國會論政的機會了。同樣的如果一派政黨因他人與其政見不同,就可肆意打壓對方。則說明此黨已然可以支手遮天。如果真出現這樣的情況,恐怕頭一個站出來阻止的就會是女皇陛下。”

“而農你說得對。這正是陛下的英明所在啊。”戴建聽罷連連點頭道。其實他也十分清楚東林黨之所以能生存至今,同女皇的庇護也有着一定的關係。否則依照中原歷朝的黨爭經驗,東林黨早在十多年前就會被打爲“亂黨”了。

“說到底,還不是在爲皇家的龍椅着想。”顧炎武咋了口茶水點穿道。

聽完顧炎武的話語,王夫之與戴建二人面面相窺後,不約而同地都露出了苦笑。卻聽戴建嘆了口氣道:“寧人,你說話難道不能用一下敬語。”

“用敬語與不用敬語的區別只是修飾而已。反正意思還不都一樣。相比之下,我更感興趣的是而農剛纔對黃老的看法。”顧炎武說到這裡,回過頭向王夫之問道:“求中華朝的長生不老。而農你認爲這世界上真存在長生不老的朝代嗎?”

給顧炎武這麼一問,王夫之與戴建都楞了一下。卻見戴建當即便瞪着眼睛壓着聲音向顧炎武警告道:“喂,喂,就算朝廷不以言罪,你也收斂一點行嗎。你這麼問不是存心爲難而農嗎?”

“既然是治學,那當然就得打破沙鍋問到底。如果連核心問題都不敢涉及,那研究還有什麼意思。”顧炎武瞥了一眼戴建後,又進一步問道:“既然說人尋求長生不老,是渴望不可及的事。那一朝一代又基於什麼能肯定能尋求得到永恆的統治?”

面對顧炎武不肯鬆口的追問,王夫之一瞬間也是思緒萬千。不可否認,顧炎武的問題確實犀利。在一般狀況下,實在是難以讓人回答。但王夫之的內心深處卻有着一個聲音在不斷地提醒着一個答案。卻見他低頭想了想後,終於緩緩地呢喃道:“沒有永遠的中華朝,只有永遠的華夏。”

王夫之的聲音雖輕,但顧炎武與戴建卻都聽得真真切切。兩人似乎都沒想到王夫之會說這樣的話。顧炎武更是低下了頭,想是思考着什麼。正當兩人想向王夫之進一步探問時,屋外卻響起了莊嚴的鼓聲。原來是開會的時間到了。先前還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的議員們頓時就打起了精神,一邊整着衣服一邊邁着從容的步伐向着議事大廳走去。惟有顧炎武似乎對外界的鼓聲並不在意。

而當王夫之起身從顧炎武身邊走過時,卻聽他輕聲補充了一句道:“剛纔的那句話,是女皇陛下告訴我的。”

【……253不相謀夫之婉言拒 道不同書生萌意氣 文字更新最快……】@!!

()

第15節 東暖閣衆勳釋兵權慶功宴女皇賜王銜第314節 中奧軍卡奇灣決戰 牽敵軍施琅下伏筆第1節 私掠艦隊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第1節 私掠艦隊135 展抱負宗羲直仗言冷處理女皇顧大局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338節 聞騙局馮貴訪陳府第6節 義塾第239節 定戰術軍民互合作 爲埃及諸使匯開羅第240節 中華使會場巧周旋 詹姆斯跨海送情報第20節 血腥的鬧劇(下)201 昭莫多吳三桂大勝雪月夜準葛爾更權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29節 南夷與胡虜第15節 潛在規則110 陳子壯進諫收道統楊紹清簡介歐洲事153 證身份完淳細盤問投朝廷汗王獻糧倉84 賞明月粵黨聚瞻園爲案情兩臣起爭執第24節 東路第7節 茶與茶杯第27節 山東鏖戰166 沈廷揚批駁當朝政黃宗羲冷諷託夢人113 易新主準葛爾崛起擒西疆孫女皇故縱78 劉富春名動直隸府督御史愁眉公社案第315節 武裝商船海峽立功 奧軍艦隊後撤求援第273節 宋時烈死牢探政敵 起爭執朝華做對比第7節 茶與茶杯第240節 中華使會場巧周旋 詹姆斯跨海送情報第3節 議會與申明亭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第三十七節第3節 金鑾殿藩王投新主 御書房衆臣議北疆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49 共和君主難斷優劣惡狼入室巴黎遭劫第8節 銀圓第九節第27節 山東鏖戰第41節 桑稻之爭(一)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277節 接命令哥薩克出動 克城池蒙古兵燒殺第十七節第281節 完淳世澤炳燭談心 萬軍兵臨託木斯克第305節 聘倭人法國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第29節 促膝談心第14節 農村公社第30節 歐洲之行87 受官司訟師開天價接狀紙衙門審衙門第8節 遊安南猛龍過靈江 復林邑占城王獻國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第三十二節48 窺華軍孔代大開眼聞事蹟衆使哀聖女第8節 盛京之戰(二)第371節 遊南北喬三少挑刺 爲民權顧議員上書第288節 內閣廳太沖議封建 御書房來賀獻民律第23節 賜名第四十三節194 大殿外羣臣起猜忌暖閣內尚書柬忠言第29節 南夷與胡虜71 五世達賴應邀入京中華女皇賜賞屏風119 藩屬國四方來朝賀男爵爺驚羨中華制196 德川幕府楚歌四面西北諸藩勤皇倒幕第17節 首相的大計第232節 御書房女皇教皇子 爲草案諸臣齊進言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第370節 四大銀行御前受封 中華首相雷厲風行第302節 犧名譽老相謀未來 抵侵略東歐組聯盟第36節 洛陽之戰(一)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第14節 盛宴(六)第31節 皇宮深院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3節 父子君臣第9節 蘇州織工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109 御花園女皇撫學士科技宮陳王欲進言第1節 姻親之盟206 大隅海施琅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第三十一節第370節 四大銀行御前受封 中華首相雷厲風行第四十二節第7節 北越誼王隔岸觀火 南越君臣禍水北引第33節 求援28 十六鋪口當家行禮水城上下市民選官78 劉富春名動直隸府督御史愁眉公社案第15節 結社68 受贊助埃及圖復辟暗投資中華謀運河第13節 巾幗英雄137 吸教訓君臣論治財議金融中華謀霸主第26節 虎狼之師169 蘇萊曼復辟新王朝陳家明巧舌說蘇丹第十三節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第317節 肅夙敵奧相清障礙 聞政變歐君128 化糾紛國會終冰釋揚國威敖廣抵江口第2節 貿易與私掠第42節 王神甫
第15節 東暖閣衆勳釋兵權慶功宴女皇賜王銜第314節 中奧軍卡奇灣決戰 牽敵軍施琅下伏筆第1節 私掠艦隊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第1節 私掠艦隊135 展抱負宗羲直仗言冷處理女皇顧大局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338節 聞騙局馮貴訪陳府第6節 義塾第239節 定戰術軍民互合作 爲埃及諸使匯開羅第240節 中華使會場巧周旋 詹姆斯跨海送情報第20節 血腥的鬧劇(下)201 昭莫多吳三桂大勝雪月夜準葛爾更權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29節 南夷與胡虜第15節 潛在規則110 陳子壯進諫收道統楊紹清簡介歐洲事153 證身份完淳細盤問投朝廷汗王獻糧倉84 賞明月粵黨聚瞻園爲案情兩臣起爭執第24節 東路第7節 茶與茶杯第27節 山東鏖戰166 沈廷揚批駁當朝政黃宗羲冷諷託夢人113 易新主準葛爾崛起擒西疆孫女皇故縱78 劉富春名動直隸府督御史愁眉公社案第315節 武裝商船海峽立功 奧軍艦隊後撤求援第273節 宋時烈死牢探政敵 起爭執朝華做對比第7節 茶與茶杯第240節 中華使會場巧周旋 詹姆斯跨海送情報第3節 議會與申明亭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第三十七節第3節 金鑾殿藩王投新主 御書房衆臣議北疆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49 共和君主難斷優劣惡狼入室巴黎遭劫第8節 銀圓第九節第27節 山東鏖戰第41節 桑稻之爭(一)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277節 接命令哥薩克出動 克城池蒙古兵燒殺第十七節第281節 完淳世澤炳燭談心 萬軍兵臨託木斯克第305節 聘倭人法國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第29節 促膝談心第14節 農村公社第30節 歐洲之行87 受官司訟師開天價接狀紙衙門審衙門第8節 遊安南猛龍過靈江 復林邑占城王獻國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第三十二節48 窺華軍孔代大開眼聞事蹟衆使哀聖女第8節 盛京之戰(二)第371節 遊南北喬三少挑刺 爲民權顧議員上書第288節 內閣廳太沖議封建 御書房來賀獻民律第23節 賜名第四十三節194 大殿外羣臣起猜忌暖閣內尚書柬忠言第29節 南夷與胡虜71 五世達賴應邀入京中華女皇賜賞屏風119 藩屬國四方來朝賀男爵爺驚羨中華制196 德川幕府楚歌四面西北諸藩勤皇倒幕第17節 首相的大計第232節 御書房女皇教皇子 爲草案諸臣齊進言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第370節 四大銀行御前受封 中華首相雷厲風行第302節 犧名譽老相謀未來 抵侵略東歐組聯盟第36節 洛陽之戰(一)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第14節 盛宴(六)第31節 皇宮深院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3節 父子君臣第9節 蘇州織工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109 御花園女皇撫學士科技宮陳王欲進言第1節 姻親之盟206 大隅海施琅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第三十一節第370節 四大銀行御前受封 中華首相雷厲風行第四十二節第7節 北越誼王隔岸觀火 南越君臣禍水北引第33節 求援28 十六鋪口當家行禮水城上下市民選官78 劉富春名動直隸府督御史愁眉公社案第15節 結社68 受贊助埃及圖復辟暗投資中華謀運河第13節 巾幗英雄137 吸教訓君臣論治財議金融中華謀霸主第26節 虎狼之師169 蘇萊曼復辟新王朝陳家明巧舌說蘇丹第十三節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第317節 肅夙敵奧相清障礙 聞政變歐君128 化糾紛國會終冰釋揚國威敖廣抵江口第2節 貿易與私掠第42節 王神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