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共和君主難斷優劣惡狼入室巴黎遭劫

“帝…王…將相…寧有種…呼…”在場的歐洲人饒口着將顧炎武的最後一句話重複了一遍。不明其意的孔代當下便疑惑的追問道:“顧先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皇帝、將軍、宰相之類的掌權之人。也可以理解爲任何一個人只要都有機會做人上之人。”顧炎武轉用拉丁語解釋道。

“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做人上之人?平民也行嗎?”驚愕的衆人中博雷利頭一個反應過來道。

“只要他們能成爲最強者,就能當皇帝。”顧炎武直言不諱的說道。對於中原士大夫們引以爲傲的春秋大義,他早就沒了興趣。至於“順應天命”之類的說辭,不過是勝利者問鼎中原、黃袍加身後,臣子們送上的獻媚之詞罷了。一個人只要做了皇帝,他(她)就能脫胎換骨,由人變爲神。從前的一切過失都可以忽略不計,還有諸多文人跟在身後爲其粉飾身世。

“那請問強者一詞是以什麼來作標準的呢?”惠更斯緊跟着饒有興趣的詢問道。由於荷蘭是一個以商人爲主的國家,故而荷蘭人對貴族的態度顯然沒有博雷利等人來得那麼崇敬。事實上,荷蘭本就是一個充滿做人上人機會的國家。

“是武力。中國有句古話叫‘逐鹿中原’,意思是人們能像獵人獵鹿一樣爭奪權力。血統因皇帝的身份而高貴。而不是因爲血統高貴而成爲皇帝。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做過乞丐。”顧炎武這話一出口,自己都覺得嚇了一跳。他從未想到過自己能如此順溜地的直呼明太祖的名號。其實他本是想拿當今女皇來作例子。但眼見一旁座着的楊紹清,不知怎地竟順口舉了明太祖的例子。難道說自己已經在心底裡認可了中華朝,對大明已經不再心存敬畏了?

正當顧炎武暗自心驚之際,博雷利等人也被他口中乞丐皇帝的例子給怔住了。他們沒想到一向講究禮儀的中國人竟然會信奉武力至上。甚至還奉一個乞丐爲皇帝。卻聽孔代瞪大着眼睛問道:“這麼說那個乞丐皇帝一定十分英勇善戰羅。”

“可以這麼說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帶領義軍將統治中國的蒙古人驅逐回了大漠,讓漢人恢復了自由。所以人們將他奉爲了皇帝。”楊紹清微笑着解釋道。雖然明太祖在立國後的舉動實在是不敢讓人恭維,但其驅逐韃虜的功績依舊是不可抹殺的。

“原來如此,一個打敗蒙古人,爲自己民族爭取到自由的人,確實有理由被奉爲皇帝。”孔代恍然大悟着點頭道。

“只可惜,明王朝之後的繼任者總認爲自己的先祖驅逐韃虜,是天下漢人的救世主。不少皇帝都極其荒陰。以至於國事日漸衰敗。當最後一個皇帝想要力挽狂瀾時一切都已太經晚了。”顧炎武沉吟了一聲,嘆息道。他說的這番話固然是在感嘆朱明王朝的衰亡,另外也是在暗指而今的中華王朝。雖然顧炎武對中華帝國的締造者孫露有着這樣、那樣的不滿,但有一點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的。那就是孫露驅逐了韃虜,避免了中原再一次遭受蠻族的**。光憑這一點她確實有資格接受天下百姓的擁護。可因爲這樣,她就有權篡取皇位嗎?而又有誰能保證她的後人不會像朱元璋的後人那般自負自己家族是天下人的救世主?不會重演明朝的歷史?

“是啊,就算明太祖驅逐韃虜有功,這也不代表朱明皇室就可以憑此無限度的揮霍天下。漢家江山是經過千千萬萬的漢家兒郎拋頭顱灑熱血才得以光復的。絕不是君王一個人的功勞。”楊紹清注視着顧炎武頷首坦言道。他知道顧炎武在暗示什麼。但他同樣也知道孫露從未將自己當成過世人的救世主,他們的子孫更不會。

面對楊紹清斬釘截鐵的迴應,顧炎武頓了一頓,搖頭道:“話雖如此,可面對先祖如此輝煌的功績,後人總會不自覺地產生優越感。或許王朝的締造者起先並沒有將自己當做救星,但他的子孫卻會一代又一代的重複這種優越感。並最終認定自己是授命於天,無視天下人的存在。”

“嗯,不錯。一旦掌權者認定自己理所當然擁有權力,那他就會肆無忌憚的濫用權力。顧先生,既然貴國民衆不以血統來認定統治者,那一旦統治者實行暴*貴國人民一定會勇敢的那起武器反對暴君吧。”惠更斯關切的問道。經過剛纔的談話他發覺中國人越發讓人難以理解了。他們時而順從到可以無條件地爲帝王去死;時而卻又桀驁不遜,絲毫不將皇權等級放在眼裡。

“事實上,中原每一次王朝更替幾乎都伴隨着百姓對暴君的聲討聲。百姓們用武力打倒一個暴君,擁護可以爲他們做主的有道明君登基。明君的後人再漸漸從平庸到昏庸,由英明到暴戾。於是戰亂的烽火再一次燃起。破而再立,立而再破,如此周而復始,幾乎每隔三百年左右就會有一次重複。”顧炎武苦笑着解答道。而今的他對皇朝的更替已經看開了不少。他曾經堅信通過中興之主,可以讓一個王朝同過非暴力無限延續。可實事卻告訴他該滅亡的東西終究是要滅亡的。不過顧炎武卻始終參不透這其中的奧秘。難道說每隔數百年一次的戰亂,只是爲了從羣雄中挑選出最強的豪傑來做天下人的主人嗎?

顧炎武的介紹讓惠更斯等人當下便陷入了一片沉寂。一直以來歐洲的保皇黨都喜歡將中國當做君主制國家的完美典範。他們讚美中國的“聖人王”以及完善高效的行政制度。並以此來證明**君主比亂哄哄的民主共和更能讓一個國家穩定強大。可現在聽起來實事好像並非如此。中國的君主制也一直都在血腥與暴*中沉浮。

正如中國人在瞭解歐洲國家制度後,會覺得難以理解。中國的歷史在歐洲人眼中也同樣是匪夷所思的。過了好一會兒,博雷利才皺着眉頭若有所思道:“看上去,你們帝國一直都在一個怪圈之中打轉。是不是你們的人民太過於相信武力了,缺少柔性的妥協?”

“我看不是缺少妥協的原因。就顧先生的介紹來看,中國的民衆在謀些方面比歐洲民衆更開化,他們早在數個世紀前就已經擺脫了貴族等級思想的束縛。意識到沒有人生而爲奴,也沒有人生而爲主。”惠更斯說到這兒停頓了一下,望一眼楊紹清與顧炎武兩人後,又將話鋒一轉道:“但是,兩位先生恕我直言,貴國的人民雖然有推翻暴君的勇氣,卻缺少承擔執掌國家的勇氣。在歐洲,民衆將暴君推翻之後,往往會實行共和制。由人民自己來管理自己的國家。因此在共和制國家中,人民不僅享受自由,還要承擔政治上的責任與後果。而貴國的民衆似乎並沒有做自己主人的意願。他們每一次在將前一個君主推翻之後,就會立刻將剛剛得到的權利雙手奉送給下一個君主。待到君主不再能勝任皇位時,便再一次使用暴力推選出一個新的皇帝。如果僅推翻君主個人,而不葬送整個君主**制度。那皇帝還是皇帝,臣民還是臣民,一切都沒有本質上的改變。當然,做君主統治下的順民也是有點兒‘好處’的。至少人們能將政治的害處歸結到他人身上。”

“恩,我也覺得貴國全體人民在無意識地貶低自己本身價值和逃避責任。”一旁的玻意耳與博雷利也跟着點頭附和道。

惠更斯與博雷利等人的一席論斷讓在場的顧炎武頓覺眼前一片豁然開朗。他發現那個一直困擾着他的死結似乎也隨之被結開了。推翻君主,而不葬送君主制,多麼精闢而又形象的描述啊。這就能解釋爲何中原朝代的更替總是要伴隨天下大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果中原的百姓能有肩負起社稷的勇氣和自覺,那是否就意味着同樣的輪迴就不會重演了?

正當顧炎武醉心於自己的新發現之時,楊紹清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道:“在下覺得不能單純的將問題推到民衆身上。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類似共和制的國家或思想。沒有範本,人們也就只好不斷的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了。”

“但是君主制再怎麼改還是君主制。它的專權本質註定了會讓大多數人失去自由。”惠更斯一針見血的指出道。

“話可不能這麼說。中國民衆會選擇延續君主制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他們之前經過了太多的戰亂,**君主至少可以保障臣民的國內太平。”孔代連忙爲君主制辯解道。不管怎樣君主制在他的心目中依舊是佔有很高地位的。而他也不可能像惠更斯等共和分子那般唾棄君王。

“可如果**君主的個人野心爲臣民帶來了戰爭,如果**君主無底的貪慾和他的官僚的騷擾帶來的壓迫遠過於人民自己的糾紛。那麼人民又到底是得到了什麼呢?如果這樣的太平本身就成了一種苦難,人民又到底是獲得了些什麼呢?牢獄中的生活也是太平的,難道說太平就能使得牢獄成爲夢寐以求的東西嘛!”惠更斯毫不示弱的回敬道。

“君主制並不等同於**。共和制也會產生**。試問像愷撒那樣的**者是誰推舉上去的?又是什麼人處死了蘇格拉底?君主制國家也能有議會,君主本人亦服從法律。中華帝國的女皇就是這麼一個開明的君主。她在古老的中國設立議會,頒佈憲法。這比多數人的暴*要溫和得多,也合理得多!”不得已孔代最後把東方的中華帝國給擡了出來。他知道目前歐洲幾個君主制國家的實際情況實在是不敢讓人恭維。而舉新生的中華帝國爲例顯然要有力得多。

眼見衆人對中國朝代更替的討論,轉眼間就升級成了歐洲保皇與共和兩派,針鋒相對的爭論。楊紹清與顧炎武兩人不由面面相窺起來。他們並不曉得,像這樣的爭論在歐洲大陸上已經上演了數千年。歐洲文明正是在這兩種不同思潮的撞擊之下逐步被推動的。

就在楊紹清等人饒有興趣地觀看孔代與惠更斯辯論君主制與共和制的優劣之時。孔代的副官多姆,神色凝重地走進了帳篷。見此情形,孔代不由起身向衆人至謙後,隨着多姆出了大帳。而當他再次回來時,原本白皙的臉頰也變得鐵青了起來。

“殿下,出什麼事了嗎?”博雷利頭一個忍不住問道。

“洛林公爵洗劫了巴黎!”孔代攥緊了拳頭,從牙逢裡擠出了這件駭人聽聞的事件。

洛林公爵?好熟悉的名字。曾經從傳教士口中聽到過這名字的楊紹清皺眉頭問道:“是那個曾經主持巴託羅繆之夜大屠殺的洛林公爵?”

“主持巴託羅繆之夜大屠殺的是前一任洛林公爵。不過現任這位也是一個殘暴卑鄙之徒。前任法國首相黎塞留剝奪了他的領地併入法國。之後這位洛林公爵開始流亡德意志,在三十年戰爭中爲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效力,曾任皇軍司令。他一直以來就以法國爲敵。真不知道馬薩林那個混蛋究竟吃錯了什麼藥。竟然去召洛林軍隊勤王。現在洛林帶着他的手下乾脆進巴黎洗劫了整個城市!”氣憤不已的孔代猛地一砸桌子咒罵道。

“上帝啊,馬薩林竟然引了洛林那匹惡狼入室。”深知皇軍脾性的惠更斯猛劃十字道。

卻見孔代想了一下囑咐道:“我真希望能陪你們再多看看法國。這樣你們會發現法國並不只有戰亂和饑荒。這是一個美麗、浪漫的國度。只可惜現在的我必須得去巴黎,那裡的市民需要我們。你們到聖日爾曼之後,可以去找色當公爵杜倫尼元帥幫忙。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會給予你們相應幫助的。” 雖然而今的孔代已與杜倫尼分屬兩個陣營,但這絲毫不會影響他二人的私人友誼。在孔代看來王軍之中能介紹給中國使團的傑出人物也只有杜倫尼一人而已。

“親王殿下言重了。這些日子有您和您的國家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等貴國能早日停歇戰亂,讓百姓安享太平。”楊紹清拱手祝福。

孔代禮貌地鞠躬道:“我的朋友,謝謝你的祝福。能認識你們是我的榮幸。也祝願你們能早日找到想要的東西。”

【……49 共和君主難斷優劣 惡狼入室巴黎遭劫 文字更新最快……】@!!

()

第14節 廢宦官朝野起波瀾修女訓女主彰女德第28節 影子戰場第236節 兩重臣皇城互試探 論勞荒南北顯差異第19節 審判夜第340節 泡溫泉孫女皇沉思 攜女兒李鳳兒面聖第23節 君與臣(上)第11節 石柱義莊第14節 農村公社第288節 內閣廳太沖議封建 御書房來賀獻民律第29節 隆武皇帝(上)第8節 銀圓第372節 繼父業艾哈邁德拜相 會奧相紫軒巧周旋第40節 多鐸193 露行蹤田川終落網獻佛像僧侶上金殿第270節 對列強父子齊護國 設總督秦津忙漢化第27節 山西烽火(三)第7節 銅錢第12節 首相第37節 揚帆第三十五節86 刁民小報逼煞官爺法治人治女皇明志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第335節 聞買賣羅威巧周旋 歷千辛法使回巴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44 驅紅夷南洋終歸順諾千金中軍護商隊第364節 訪英國宗羲薦鄭森 清欠款英主達心願第215節 查資料訟師遇刁難 整風氣曉秦訓下屬第19節 審判夜第267節 終抵華倭國使謝恩 籌儀式衆議員緊張第24節 東路第3節 風口浪尖(三)136 爲社稷孫露挽能臣經商會家明論殖民第36節 決戰牧野(二)第22節 雙頭鷹第371節 遊南北喬三少挑刺 爲民權顧議員上書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55 仿武器英倫初成效識龍威護國忌黃禍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13節 巾幗英雄第二十七節第331節 遇援軍英軍得解圍 謊稱援施琅勸盟友第14節 盛宴(六)第45節 受降第236節 兩重臣皇城互試探 論勞荒南北顯差異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第320節 整股市議員出主意 爲壟斷倆商揣聖意第1節 風口浪尖(一)第228節 君臣對弈深談巨室 中華女皇艱難抉擇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12節 大同義軍(下)第二十三節第15節 東暖閣衆勳釋兵權慶功宴女皇賜王銜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第251節 內務部啓用新紀年 冒闢疆晉升內閣臣第3節 風口浪尖(三)第353節 御書房君臣交心事 受皇命家明組新行第288節 內閣廳太沖議封建 御書房來賀獻民律第215節 查資料訟師遇刁難 整風氣曉秦訓下屬94 防隱患蕭尚書柬言爲愛婿楊國公面聖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62 黃太沖怒駁僞科學北諸府籌備開棧道第37節 揚帆203 爲解壓中華忙移民承夫志女皇設基金第32節 忙碌的四月第九節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155 沙俄司令小窺北疆蒙古大汗草原起誓第270節 對列強父子齊護國 設總督秦津忙漢化78 劉富春名動直隸府督御史愁眉公社案第18節 再戰松山(中)209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237節 莫臥爾種植場蓄奴 奧斯曼棉花商受挫第280節 互試探開花彈顯威 遇土人中華軍款待第2節 我們不會死的!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第二十四節第37節 洛陽之戰(二)第30節 茶社雜談第9節 盛宴(四)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第300節 襲亞丁海軍惹衆怒 議政廳彈劾遭否決第12節 驚變(三)第2節 帝都風雲(二)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165 多爾博橫掃準軍營蒙古兵暈頭互殘殺第345節 歷千辛蒸汽機成型 爲保密劉逢慶進言第42節 桑稻之爭(二)124 馬六甲狐出謀劃策王副會長設宴款待第36節 洛陽之戰(一)第17節 首相的大計第18節 朝鮮王的野心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340節 泡溫泉孫女皇沉思 攜女兒李鳳兒面聖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
第14節 廢宦官朝野起波瀾修女訓女主彰女德第28節 影子戰場第236節 兩重臣皇城互試探 論勞荒南北顯差異第19節 審判夜第340節 泡溫泉孫女皇沉思 攜女兒李鳳兒面聖第23節 君與臣(上)第11節 石柱義莊第14節 農村公社第288節 內閣廳太沖議封建 御書房來賀獻民律第29節 隆武皇帝(上)第8節 銀圓第372節 繼父業艾哈邁德拜相 會奧相紫軒巧周旋第40節 多鐸193 露行蹤田川終落網獻佛像僧侶上金殿第270節 對列強父子齊護國 設總督秦津忙漢化第27節 山西烽火(三)第7節 銅錢第12節 首相第37節 揚帆第三十五節86 刁民小報逼煞官爺法治人治女皇明志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第335節 聞買賣羅威巧周旋 歷千辛法使回巴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44 驅紅夷南洋終歸順諾千金中軍護商隊第364節 訪英國宗羲薦鄭森 清欠款英主達心願第215節 查資料訟師遇刁難 整風氣曉秦訓下屬第19節 審判夜第267節 終抵華倭國使謝恩 籌儀式衆議員緊張第24節 東路第3節 風口浪尖(三)136 爲社稷孫露挽能臣經商會家明論殖民第36節 決戰牧野(二)第22節 雙頭鷹第371節 遊南北喬三少挑刺 爲民權顧議員上書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55 仿武器英倫初成效識龍威護國忌黃禍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13節 巾幗英雄第二十七節第331節 遇援軍英軍得解圍 謊稱援施琅勸盟友第14節 盛宴(六)第45節 受降第236節 兩重臣皇城互試探 論勞荒南北顯差異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第320節 整股市議員出主意 爲壟斷倆商揣聖意第1節 風口浪尖(一)第228節 君臣對弈深談巨室 中華女皇艱難抉擇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12節 大同義軍(下)第二十三節第15節 東暖閣衆勳釋兵權慶功宴女皇賜王銜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第251節 內務部啓用新紀年 冒闢疆晉升內閣臣第3節 風口浪尖(三)第353節 御書房君臣交心事 受皇命家明組新行第288節 內閣廳太沖議封建 御書房來賀獻民律第215節 查資料訟師遇刁難 整風氣曉秦訓下屬94 防隱患蕭尚書柬言爲愛婿楊國公面聖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62 黃太沖怒駁僞科學北諸府籌備開棧道第37節 揚帆203 爲解壓中華忙移民承夫志女皇設基金第32節 忙碌的四月第九節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155 沙俄司令小窺北疆蒙古大汗草原起誓第270節 對列強父子齊護國 設總督秦津忙漢化78 劉富春名動直隸府督御史愁眉公社案第18節 再戰松山(中)209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237節 莫臥爾種植場蓄奴 奧斯曼棉花商受挫第280節 互試探開花彈顯威 遇土人中華軍款待第2節 我們不會死的!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第二十四節第37節 洛陽之戰(二)第30節 茶社雜談第9節 盛宴(四)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第300節 襲亞丁海軍惹衆怒 議政廳彈劾遭否決第12節 驚變(三)第2節 帝都風雲(二)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165 多爾博橫掃準軍營蒙古兵暈頭互殘殺第345節 歷千辛蒸汽機成型 爲保密劉逢慶進言第42節 桑稻之爭(二)124 馬六甲狐出謀劃策王副會長設宴款待第36節 洛陽之戰(一)第17節 首相的大計第18節 朝鮮王的野心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340節 泡溫泉孫女皇沉思 攜女兒李鳳兒面聖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