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 離間之計

李巖站在城頭,神色稍顯振奮,他遙指前方道:“顧先生,請看那邊,那條南北而行的巨大白帶便是京杭運河。隋煬帝耗窮國力,修建此河,成爲後世之人攻訐其暴政的罪證之一。但近千年來,南糧北運,貨物集散卻多仰仗此河。一代人的辛苦換來了沿河無數城市近千年的繁榮,而成就此河的煬帝卻以暴君身份留在青史之間,說來也真是可笑。顧先生,你說後世之人又會如何評價我等?”

顧君恩淡淡笑道:“顧某不如制將軍想的那麼長遠,而且對後世的評價也不太關心。但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此時,我們承天應命,在新順王麾下效力,以推翻暴明爲任。如若將來我們失敗了,我們這些人就是亂臣賊子;而如若我們最終助新順王創建新朝,後世就會把我們當成解民於危難的從龍之臣,一番溢美之詞定不會少。”

李巖擊掌笑道:“還是顧先生看的明白。”

顧君恩輕輕的擺了擺手道:“制將軍如此說,倒令顧某汗顏了,不過顧某卻有一個小小的疑問。此時,我軍出兵襄陽在即,而制將軍也一直在謀劃此事。但在此緊急之時,爲何你卻突然從襄陽前線來到這濟寧城?”

李自成稱新順王之後,李巖被封爲制將軍,獨統一軍。按照分屬,本應歸於武將一系。但因爲他多謀善斷,熟知天下大勢,闖軍的軍政大策多由其制定實施。因而,雖然李巖投靠李自成雖晚,卻逐漸成爲其手下的第一謀士。

除此之外,牛金星被封王府丞相,宋獻策被封開國大軍師。這三人,牛金星主管政務;宋獻策通過編造各種箴言凝聚軍心;而李巖則在軍略方面總體策劃。他們三人逐漸成爲李自成左膀右臂,也是整個闖軍的統治核心。

而相比之下,較早投靠李自成,起初被譽爲闖軍第一謀士的顧君恩的表現則稍顯黯淡。雖然李自成仍舊信任他,但顧君恩知道自己能力不如李巖。如若再不做出一些成績,終有一日將會徹底被邊緣化。畢竟,雙方所擅長的方面都是軍略謀劃。

不久前,李過擊敗袁時中,佔領商丘,後又逼降駐兵睢州的河南總兵許定國。李自成子在奪取整個豫西后,明顯透露出想要通過阻斷運河以逼迫孫傳庭出陝西。在這個時候,顧君恩主動請纓,向李自成請求由自己專門負責此事。

顧君恩的這一舉動,明顯有與李巖爭鋒之意。

這些日子,顧君恩殫精竭慮,處處謀劃。而在事情即將成功之時,李巖卻突然來到了濟寧。雖然通過以前的接觸和交往,顧君恩不覺得李巖是那種貪功奪利之人。但李巖的前來,仍然讓顧君恩心底感到十分不舒服。畢竟李巖在這裡,這份兵不血刃奪取濟寧的榮耀將不再屬於他一個人。

李巖從顧君恩的話語感到了對方的不快,但他心中也有一些無奈。

爲了逼迫孫傳庭儘早出陝西,李自成同時實行了北伐和東進兩個策略。前者是從南陽出兵,攻取襄陽,進逼荊州,以威脅大明的糧倉湖廣。而後者則是以歸德府爲基地,渡過黃河進入兗州,佔領運河之上的一二城池,以阻斷南糧北運的途徑。

兩個方略以攻取襄陽爲主,這正是李巖所負責的。他這次回到豫東,正是向李自成稟告事情實施的進展。但剛到中途,他便從劉芳亮那裡得知顧君恩已經與劉澤清達成了協議。他細思之下,覺得這是一個徹底消除東線明軍的機會,便繞道前來濟寧。

顧君恩所想,李巖並非不知。但他心中實在太希望促成此事,此刻也顧忌不了那麼多了。

李巖彎身行禮道:“顧先生,在我軍攻下歸德之後,您主動請纓,以身犯險,孤身前去劉澤清大營。此等膽氣,令李某佩服萬分。此時,我軍成功渡過黃河,兵不血刃拿下濟寧,這一切都得益於顧先生謀劃得當。這等經歷和功績,在李某看來,不僅驚心動魄,更是令人神往萬分。就這一點,足以令李某自愧不如。”

成功奪下濟寧確實是顧君恩覺得是自己的一個絕妙謀劃,此時聽到李巖的稱讚,他臉上頓時露出滿意的笑容。拱手謙讓道:“林泉謬讚了。我這點微末智略,怎能和你相提並論。”

李巖看顧君恩臉帶笑意,繼續說道:“襄陽前線已經謀劃得當,我本欲返回汴京向新順王詳稟此事。但路中聽聞顧先生的謀劃之後,心中暗歎先生大才,故而前來請教一番。還有就是李某感覺在先生已經成功與劉澤清達成協議之後,可以趁機再施行一個離間之計,以使劉澤清在我軍與孫傳庭大軍決戰之時,不再興兵西犯。”

李巖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才道:“當然,這一切計劃都是先生的謀劃,和旁人無關。而李某前來,只是順道而已。”李巖語氣謙恭,不像強迫,更類似於祈求。

顧君恩並非愚蠢之徒,從豫西轉到豫東,要返回開封的李巖,怎麼順道能順到濟寧來?他明白李巖這樣說,只是爲了顯示自己沒有爭功之意。而李巖所說的離間之計,明顯是離間劉澤清和大明朝廷,這個顧君恩並非沒有想過。但劉澤清畢竟爲大明右都督,即使犯有小錯,明廷對其也會多加容忍。一個簡單的離間之計真能使劉澤清枉顧明廷命令,不再出兵支援將來出陝西的孫傳庭。對於這點,顧君恩十分好奇。

他沉思了一會,最終擡頭看着李巖笑道:“林泉,你我都是爲新順王效力。有什麼建策,你就直說。如若真能達到你所說的效果,我必會全力支持。”

李巖聽顧君恩同意,心中長舒了一口氣,拱手道:“實際上此計也十分簡單。就是疑其心,繼而驚其膽魄,然後不斷擴大劉澤清和明廷之間的隔閡,讓其不得不擁兵以自守。但此計需要一個藥引,聽說我軍俘虜了一名明廷參將劉孔和,不知能否先讓李某見上一面。”

第八百六十五章 分田第八百零一章 剛阿泰第九百五十四章 招兵第四百九十章 高信鐘的自白2第二章 兄長第九百五十章 陳名夏第五十六章 進京2第八十一章 城外激戰3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英殿議事第六百零九章 松山之戰15第四百零六章 勝利在望第三十七章 誘敵第八百九十二章 激烈廝殺2第七十六章 出兵剿匪第一百零二章 書市第六百一十一章 松山之戰17第五十二章 兵起10第七十五章 離京3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立錢莊第三十五章 唐王朱聿鍵第五百五十二章 攻城第963章 川地形勢2第八百八十五章 蹤影全無第一百八十二章 萬元吉的擔憂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遼三途第一百七十六章 再見趙宇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的序章2第三百二十三章 松山前線2第一百八十二章 萬元吉的擔憂第一百七十章 應對之策第四百四十五章 盧象升練兵第四十一章 勸服第四百四十四章 中原風起第三百零五章 馳援寧海第四百四十七章 謝遷領命第四百一十八章 突生變故第八百一十四章 震遼陽10第五百零二章 劉家壽宴2第五百八十五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5第二百零九章 激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進攻第四百四十一章 救援之策第八百一十六章 震遼陽12第二百三十二章 文華殿廷對第三十一章 攻城2第二百八十三章 礦工礦場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志通的抉擇2第一百一十一章 北上第五百四十九章 孔有德之死第二百九十七章 設立陵祠2第一百六十七章 殿試第四十二章 放俘第五百三十章 對峙3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遼三途第一百七十七章 再見趙宇2第五十七章 進京3第五百二十四章 撤離第五百八十五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5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鄉流民第八百六十七九章 城破將降第三十五章 唐王朱聿鍵第二百九十六章 設立陵祠第二百二十章 秦兵入士第三百一十二章 處置俘虜第五百七十八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8第一百八十六章 兵戰用間第949章 議和4第960章 會將第八百三十五章 使去澳門第二百一十六章 以退爲進第五百七十六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6第四百零六章 勝利在望第五百六十五章 宴請第五百三十四章 決戰皇城島第一百九十八章 張獻忠的決策第二百六十四章 圖爾海出兵歸化第九百五十八章 雜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議事第六百四十一章 費珍娥第六百四十七章 詐言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鄉流民第八百零三章 過海州第四百三十八章 祖大壽2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立錢莊第九百三十九章 隆武建朝第七百七十三章 濟寧驚變3第七十二章 京師7第五百八十四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4第二十一章 協議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志通的抉擇2第五百一十四章 物資運送第九百五十二章 陳名夏3第二百四十五章 東江黃蜚第五百二十五章 渡河第七十一章 京師6第二十八章 挑士第五百三十章 對峙3第九百五十八章 雜事第八百五十五章 沂州攻防3第二百四十三章 海事專家沈廷揚
第八百六十五章 分田第八百零一章 剛阿泰第九百五十四章 招兵第四百九十章 高信鐘的自白2第二章 兄長第九百五十章 陳名夏第五十六章 進京2第八十一章 城外激戰3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英殿議事第六百零九章 松山之戰15第四百零六章 勝利在望第三十七章 誘敵第八百九十二章 激烈廝殺2第七十六章 出兵剿匪第一百零二章 書市第六百一十一章 松山之戰17第五十二章 兵起10第七十五章 離京3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立錢莊第三十五章 唐王朱聿鍵第五百五十二章 攻城第963章 川地形勢2第八百八十五章 蹤影全無第一百八十二章 萬元吉的擔憂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遼三途第一百七十六章 再見趙宇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的序章2第三百二十三章 松山前線2第一百八十二章 萬元吉的擔憂第一百七十章 應對之策第四百四十五章 盧象升練兵第四十一章 勸服第四百四十四章 中原風起第三百零五章 馳援寧海第四百四十七章 謝遷領命第四百一十八章 突生變故第八百一十四章 震遼陽10第五百零二章 劉家壽宴2第五百八十五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5第二百零九章 激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進攻第四百四十一章 救援之策第八百一十六章 震遼陽12第二百三十二章 文華殿廷對第三十一章 攻城2第二百八十三章 礦工礦場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志通的抉擇2第一百一十一章 北上第五百四十九章 孔有德之死第二百九十七章 設立陵祠2第一百六十七章 殿試第四十二章 放俘第五百三十章 對峙3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遼三途第一百七十七章 再見趙宇2第五十七章 進京3第五百二十四章 撤離第五百八十五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5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鄉流民第八百六十七九章 城破將降第三十五章 唐王朱聿鍵第二百九十六章 設立陵祠第二百二十章 秦兵入士第三百一十二章 處置俘虜第五百七十八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8第一百八十六章 兵戰用間第949章 議和4第960章 會將第八百三十五章 使去澳門第二百一十六章 以退爲進第五百七十六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6第四百零六章 勝利在望第五百六十五章 宴請第五百三十四章 決戰皇城島第一百九十八章 張獻忠的決策第二百六十四章 圖爾海出兵歸化第九百五十八章 雜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議事第六百四十一章 費珍娥第六百四十七章 詐言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鄉流民第八百零三章 過海州第四百三十八章 祖大壽2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立錢莊第九百三十九章 隆武建朝第七百七十三章 濟寧驚變3第七十二章 京師7第五百八十四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4第二十一章 協議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志通的抉擇2第五百一十四章 物資運送第九百五十二章 陳名夏3第二百四十五章 東江黃蜚第五百二十五章 渡河第七十一章 京師6第二十八章 挑士第五百三十章 對峙3第九百五十八章 雜事第八百五十五章 沂州攻防3第二百四十三章 海事專家沈廷揚